1959年6月,在国际信息处理大会上,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Strachey)发表了一篇名为《大型高速计算机中的时间共享》(Time Sharing in Large Fast Computers) 的学术报告。在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名为“虚拟化”的概念,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虚拟化技术的最早论述,虚拟化技术的发展由此揭开了序幕。
克里斯托弗的文章发表之后,20世纪60年代,美国计算机界的大型项目中产生了虚拟化技术的雏形,像Atlas计算机项目,麻省理工的MAC项目等。1963年秋,麻省理工的MAC项目,产生出了Multics技术,这被认为是虚拟化技术的雏形,使通用公司的GE645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盈利。1964年,科学家 L.W. Comeau和R.J. Creasy又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种名为CP-40的新型操作系统,它是门专为 System/360 Mainframe 量身订造的操作系统,第一次实现了虚拟内存和虚拟机。
1965年,IBM推出了System/360 Model 67和TSS分时共享系统,该系统允许多个远程用户共享同一高性能计算设备的使用时间,也就是最原始的虚拟机技术。IBM提出的虚拟机技术,使一批新产品涌现了出来,IBM360/40、IBM360/67、VM/370,这些机器在当时都具有虚拟机功能,通过一种叫VMM(虚拟机监控器)的技术在物理硬件之上生成了很多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软件的虚拟机实例。
虚拟化技术正式走进人们视野是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大型机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虚拟化的大型机计算阶段,20世纪70年代IBM System 370 系列机器通过一种叫虚拟机监控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VMM)的程序在物理硬件之上生成许多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软件的虚拟机(Virtual Machine)实例,从而使虚拟机开始流行起来。在这一时期IBM公司早期发明的操作系统虚拟机技术逐渐得到了完善。
1972年IBM发布了用于创建灵活大型主机的虚拟机技术,该技术可以根据用户动态的应用需求来调整和支配资源,使昂贵的大型机资源尽可能的得到充分利用。IBM提出的虚拟机技术,使一批新产品涌现了出来,比如:IBM360/40,IBM360/67,以及VM/370,这些机器在当时都具有虚拟机功能,通过一种叫VMM(虚拟机监控器)的技术在物理硬件之上生成了很多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软件的虚拟机实例。此后一段时间内,虚拟化只限于大型机部署,但是大型机相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其费用都是难以承担的,直到小型机、PC出现和普及,虚拟化技术又一次热起来了。
在1974年,Popek 和 Goldberg 在《Formal Requirements for Virtualizable Third Generation Architectures》[3] 论文中提出了一组称为虚拟化准则的充分条件,满足这些条件的控制程序可以被称为虚拟机监控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简称 VMM):
1.资源控制--控制程序必须能够管理所有的系统资源。
2.等价性--在控制程序管理下运行的程序(包括操作系统),除时序和资源可用性之外的行为应该与没有控制程序时的完全一致,且预先编写的特权指令可以自由地执行。
3.效率性--绝大多数的客户机指令应该由主机硬件直接执行而无需控制程序的参与。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积累,虚拟化技术正式走进人们视野中,因为这是的虚拟化技术完全是为造价昂贵的大型机服务,这段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虚拟化的大型机计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IBM公司早期发明的操作系统虚拟机技术逐渐得到了完善。虚拟机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的动态变化来调整和支配资源,让造价不菲的大型机资源尽可能的得到充分利用,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个人电脑的普及,计算机硬件变得越来越便宜,当初为了共享昂贵大型计算机资源而设计的虚拟化技术渐渐无人问津,只是在高档服务器中存在,虚拟化进入了“冷藏期”。
扩展阅读:同时期的中国
这个时期的中国刚刚进入计算机领域。
1955年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器研制成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
1956年,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华罗庚受命筹建。同年,设计第一台电子计算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由夏培肃完成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器原理讲义。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机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运算速度每秒450次。
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在738厂开始小量生产,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8台。同年,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
103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计算机
1960年105型机研制成功,它是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器。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
1961年《程序设计》一书问世,它由徐家福、杨芙清等人撰写;是一本中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109型机研制成功,它是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标志中国电子计算器技术进入第二代。
109型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器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比美国晚了5年。
1965年DJS-II型机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08乙型机问世,华北计算所设计,北京有线电厂生产,前后共生产56台。同年筹建电子计算器外部设备研究所。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70年,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IBM公司1964年推出360系列大型机是美国进入第三代计算机时代的标志,我国到1970年初期才陆续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1970年,441B-III型机研制成功,它是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全晶体管计算机。
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工业部24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用了7年时间,美国是用了8年。
1973年150机研制成功,它是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器;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同年DJS-100机研制成功,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
1977年DJS-050机问世,它是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同年,银河巨型计算机开始研制,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研制工作。
相关文章:
虚拟化发展简史之虚拟化历程
http://articles.e-works.net.cn/It_overview/Article97641.htm
虚拟化发展简史之桌面虚拟化
http://articles.e-works.net.cn/It_overview/Article97639.htm
虚拟化发展简史之UNIX虚拟化
http://articles.e-works.net.cn/It_overview/Article97637.htm
虚拟化发展简史之大机时代
http://articles.e-works.net.cn/It_overview/Article97636.htm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虚拟化发展简史之大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