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泛指取得资产的代价。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生产和销售一定产品所支出的全部生产费用,因此,产品成本与经济效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产品成本反映产品的劳动耗费,不能代表经济效益的全部内容,但它反映了经济效益的实质。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因为国内的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使企业资产价值流失严重,造成企业价值补偿不足,而且企业一般物流管理失控,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使产品损失成本增加。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陈旧落后,原材料质量不好,运输管理不善,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次品、废品,造成的质量损失惊人。企业成本信息核算失真,成本核算不实。一方面是核算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成本数字,潜亏严重,企业虚盈实亏。成本管理短期行为严重。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成本的较量。因此,成本管理松弛,预算约束弱化,损失浪费惊人。
二、提高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加强成本管理
经济效益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同劳动成果的比较,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而产品成本是反映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它以货币形态综合地反映企业生产和销售一定产品中劳动的占用与消耗的水
平。单位产品成本更直接反映生产一个产品的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材料、能源消耗多少,设备磨损情况,劳动效率高低,费用开支大小,资金占用是否合理,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从成本上反映出来。从产品生产费用与产品效用的关系进行考察,判别产品是否生产,首先要看这种产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生产经营费用高,效用低,经济效益差,就不能生产;反之,生产经营费用低,效用高,经济效益好,就可以生产。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实际上是一个成本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增强成本意识,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经济效益低的局面。
三、成本管理的市场化
成本代表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它体现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所体现的效率只有通过市场检验,才能转化为效益。成本通过市场转化为市场接受的价格,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转化为经济效益。市场是效率(成本)与效益(价格)关系的连接点。市场价格基本上代表着市场供求关系,因此,成本管理市场化的逻辑起点可以具体化为成本确定的市场化和成本承担客体——产品的市场化两个方面。
1.成本确定的市场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和产品完全按计划定价。也就是根据企业产品生产成本附加一定的利润率确定产品的价格。用公式表示为:产品销售价格=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成本利润率(计划利润)。这是一种完全非市场化的价格确定机制。在这里,企业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价格高低。成本成为价格确定的基础。国家为了控制价格自然要规定企业成本开支范围,企业成本管理也自然而然服从于国家宏观管理需要。
(1)目标成本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成本管理也不例外。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的成本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并且低于市场价格,成本所代表的效率才能转化为效益。否则,成本只能是一种损失。企业为了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将成本建立在市场上,并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成本。因此。企业应以竞争性的市场为基础,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确定产品应达到的目标成本,以此对产品成本水平提出事前控制要求,如果用公式表示,这种思维转变就是从“产品销售价格=产品成本+计划利润”转变为“目标成本=竞争性市场价格一目标利润”。这种思维的转变,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数学公式的转化,但其实质却反映了企业成本管理思维的重大转变,体现了成本确定的市场化。这就是成本管理市场化的逻辑起点,也是目标成本法之精髓。
目标成本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思维,它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和企业目标利润倒推出目标成本。这里的“目标利润”体现了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要求,而。竞争性市场价格”则体现了市场导向。市场价格的确定本身是一博弈过程,它既是企业本身应接受的价格,又是企业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应接受的价格。由此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它将企业内部发展战略与企业外部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指导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从而将企业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目标成本法的进步之处在于它将企业外部市场价格导入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是一种动态的成本管理过程。因为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多变,企业成本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必须时刻注意外部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内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水平,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持续改善。
(2)作业成本法
随着企业现代化、自由化、电脑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成本管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也难以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因此对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差别较大,种类繁多,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现代企业可以实行作业成本法管理。就是将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定目标成本,进行成本管理。高新科学技术越进步,实施作业成本管理越重要。
从作业消耗资源来看,成本是由各种资源耗费的活动所引起的,即由一定的人力、技术、材料、方法和环境等资源构成;从产品消耗作业来看,成本则取决于作业需求量的大小,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的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即形成价值链,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的生产过程既是作业消耗资源的过程,也是产品消耗作业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决定了成本管理的市场化,因为作业消耗资源的组成已将动态的市场价值引入成本管理中,而作业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市场对产品的精密程度、工艺流程等要求,因此,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所使用的作业成本法体现了成本确定的市场化。
2.产品的市场化
由于成本只代表效率,而效率只有接受市场检验才能转化为效益,成本承担的客体是产品。因此,要使企业内部的高效率能够转化为企业的高效益,企业必须保证成本承担客体——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性,即成本承担客体——产品的市场化。也就是企业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对具体的顾客群体,决定应该生产何种产品以及如何生产。只要是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都有必要高效益地生产出来;市场不需要的产品,企业的效率越高损失越大。在产品定价方法中,除了目标成本法外,还有“成本加成法”,即先计算“成本基数”,再在此基础上加一定的。加成额”得到目标销售价格。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的产品定价方法。就其基本思路而言,体现了“成本加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成本加成法”就是计划经济的产
物。关键在于这里所确定的“目标销售价格”是否就是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以成本为基础确定的价格基本上就是产品的销售价格。这是一种完全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方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也实行。成本加成法”,但是,其确定的目标销售价格只是一种参考性或指导性价格,企业决策者还要根据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使所确定的价格符合或接近市场价格。也就是“成本加成法”所确定的目标销售价格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是无情的。企业按“成本加成法”确定的目标销售价格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保证所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成本管理,尽力降低成本。从这点看,“成本加成法”也体现了市场化,这就是成本承担客体——产品的市场化。
因此,目标成本法与成本加成法都体现了成本管理的市场化,两者实际上殊途同归。成本加成法以成本为基础,通过市场决定产品销售价格。市场决定了加成额大小,从而决定以成本为基础的目标销售价格的市场接受程度。而目标成本法直接以市场为基础,决定企业内部效率的高低。它们的目的都是促使企业内部的高效率转化为高效益。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加强成本管理市场化的意识也是完善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管理者在加强成本管理的同时,更应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体系,推动技术进步,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落到实处。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浅析企业成本管理的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