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学会财务专业委员会将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作为近期研究的任务之一,李心合教授率先撰写了第一篇有关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文章。在拜读了李教授的大作后颇有感慨,引发了笔者参与此问题讨论的兴趣。以下对建立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设想、构建思路及建议等谈一些想法,也是对李教授文章中部分内容的商榷和补充。
一、关于建立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思考
作为财务管理的最近邻,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或许是其概念框架构建最直接的参照系。最早自觉研究会计准则评估的理论著作是Paton&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两位作者在该书序言中说,“我们尝试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交织在一起,......构建一个框架,随后在此框架中建立起对公司会计准则的说明。在这里,会计理论被视为一个凝固(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而且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用准则的形式予以紧凑地表达出来。”这一开山之作奠定了概念框架的本质是一种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交织在一起的”,同时也清楚地指出概念框架的作用在于建立其对准则的说明。葛家澍和杜兴强在《会计理论》一书中阐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他们从根本上揭示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性质和作用,也给我们拟构建的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以重要启迪。现在提出建立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不是为了建立框架而建立,而是对近百年来财务理论发展和演进的总结、凝练、抽象和升华,在此基础上,构建指导实务的财务准则(或指南)体系才会形成相互关联、前后一致的逻辑体系。鉴于此,笔者对财务管理概念框架有如下理解。
第一,财务管理概念框架应该是承前启后的,是对财务理论发展与演进的总结、抽象和升华,也是该学科最高层次的理论凝练。她应该是集前人研究之大成,汲取其精华,总结其共识,并根据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予以创新,同时也给后人留有诸多创造发展空间的内在逻辑体系。所以,在研究财务管理概念框架时,应该将已有的几十年乃至近百年来财务界学者们已经成熟的、公认的或约定俗成的概念先确定下来,然后再拾遗补缺。这样可能会“事半功倍”——既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又肯定了好的研究成果,吸取了已有的研究精华。如果实在无法获取和全部不可吸取,再通过创造性劳动提出新的观点。例如,资本结构(MM)理论、资产定价(CAPM)模型等都被公认为是20世纪50—70年代财务学界的伟大理论创举,自然应成为构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理论基石,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对一类对象共同具有、且仅为该类对象具有的属性。如果对某类对象来说,某种属性仅为其中部分成员所具有,则为偶有属性;如果为该类成员共同具有,则称之为固有属性;如果这种固有属性仅为该类对象具有,就是其本质属性了。在对财务管理本质属性的认识上,尽管曾经、现有那么多观点,但能够延续下来,继续为同行们广泛接受的并不多见。这可能就是某些观点在一定时期反映了财务的偶有属性,以后就不再表现为此属性了。如“货币关系论”、“微观分配论”等观点在彼时可能是反映了财务的一些特征,但现在看来就不那么适宜了。笔者曾经总结了财务本质“五类十种”观点,列举了这些观点出台的时代背景和主要观点,这些观点在出台之时有其特有属性,有些是固有的或持续的,而有些可能是偶有的,故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被其他观点所替代。
笔者非常赞同以财务学界大家较为一致认可、至今仍然盛行的“资金运动论”作为财务的本质。因为这是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各教科书用得最广泛的一个观点,也是历经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多年实践检验较为合适的一种说法。由于资金始终被公认为是企业的“血液”,流动于企业像人体一样须臾不能停止。企业资金的运动从一种形态不断地向另一种形态变化,“在时间上继起,在状态上并存”,这句话虽“老”,但形象地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特征:“继起”是资金的单向运动路径,不可逆转;“并存”则反映了管理的结果——预算和计划的结果、调度和控制的结果、资源配置再配置的结果,这是用其他语言难以表述的,也是其他管理职能所不能达到的,因而是财务管理本质的、固有的属性。
第二、在建立一门学科的概念框架时要明确该学科的外延。例如在经济学中首先应该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会计学中应该区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从AICPA、APB到现在执掌规范制订大权的FASB,均是主要针对会计学中的财务会计建立概念框架的。那么,对于财务管理学是否也应该界定其外延范围,区分细科呢?李教授文章中用了“公司财务”,那么一般所说的财务管理是涵盖于其上还是并列于其旁呢?与之相关的投资学是大财务学概念还是另一门学科?现在还有资本运营(涵盖并购、重组等)是涵盖于其中还是另列其旁呢?相关的还有企业价值评估、国际财务管理等,也与之有扯不清、斩不断的联系。人们常说财务管理是一门新兴、年轻的学科,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她的包容性、发展性乃至裂变性都很强。这种特点也对其概念框架的确定带来了很大难度,如何界定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其概念框架的首要问题。当然,对于概念框架这样的“原则”问题宜粗不宜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既如此,概念框架应该更有概括性和包容性。按逻辑学原理,概念内涵与外延是反变关系。内涵的限制较小而其外延则必然较宽泛。如果以财务管理为名,是否更具有普遍认同、较为一致的内涵呢,因而也就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概括性了呢。因为用财务管理可广泛涵盖公司财务(或公司理财)、资本运营、并购重组、国际财务管理,甚至于企业价值评估、投资学、筹资学等细分的学科,从而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应该首先确定制订该学科概念框架时应该用财务管理这一概念涵盖之。
第三,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核心之一是确定财务管理要素。因为这既是作为概念框架研究的重要命题,同时又是财务管理理论中颇具争议、难以确定的问题。前面说过,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和企业的其他管理提供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是一种基础性工作;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职能管理,通过对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同时借助其他相关信息,用财务特有的方法予以管理,从而实现理财的目标。财务与会计的确有着密切的、天然的近邻和姊妹关系,但两者又确实不同——抹杀和混淆两者之间的界限会重新回到财务和会计的“包容论”或“大”“小“之争,如果“借用”会计的某些要素就有照搬或雷同之嫌。鉴于此,我们在界定财务的要素时,要尊重财务的本质特征,从其原本要处理的事务——财务活动中寻找——这就是投资、融资、资产营运和资金分配活动;同时,将处理这些事务所用的方法——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分析等方法也包括进来作为其要素——因为这些方法也是财务管理所特有的、固有的属性。
第四,环境要素是外生变量,不应该纳入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之中。笔者非常认同现代市场环境下的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甚至有时起到了关键的决定性影响。然而,环境毕竟是外在的,是所有企业共同面对的因素,属于外生变量,对企业造成的可能是一种系统性风险。企业必须在一定时期特定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活动,但并不等于环境能够为企业所控制;成为财务管理要素的应该是企业的内生变量,例如投资、融资等可以由企业做出决策并由企业进行管理。又如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环节都属于企业管理主体的理财行为,属于企业可控的要素,故应该纳入财务要素之列。正因为如此,笔者不赞同将财务环境纳入财务管理概念框架。若其然,那么,任一学科都有一个需要面对的环境,都是否成为其概念框架的要素之一呢?
第五,在确定概念框架时,应该区分“起点”和“终点”。笔者一直赞同“本质起点论”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即在研究财务管理概念框架时,必须从财务的本质出发,抓住资金运动这一主线,始终围绕资金及其运动和变化以便把握财务管理的脉搏,这是由该学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而不是比照别的学科或是套用既定模式。而企业目标乃至逻辑地推演的“理财目标”则是财务管理力求确保获取、始终追求的目标,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所以也可以看作财务管理理论逻辑框架的终点。将起点和目标(终点)加以区分,或许就不会造成学术界一些无谓的词语之争。当然,很多学者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将会计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这是与该学科的性质密不可分的。然而由于上文所说的理由,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需要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所以这一会计目标也是研究其概念框架的出发点;而财务管理的目标则不同,它是企业上下努力奋斗的目标,是需要经过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管理职能予以实施的结果,所以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奋斗的终点而不是研究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起点。
第六,财务管理概念框架是指导财务通则的制定、具体规范人们财务行为的理论基础。联系先后出台和修订的两部《企业财务通则》,可以看出,我国的财务理论已经在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尽管有人以国外没有专门的财务准则为由,认为应该取消该通则(“取代论”)或应该完全与国外接轨(“接轨论”),笔者认为这些论点都有不妥。因为在我国特殊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已经积累了由国家相关部门(财政部)定期颁布的相关法规、制度,以及规范、指导和监督企业财务活动的经验。从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发布后的实践来看,这些通则和制度事实上已经起着重要的规范财务行为、指导和监督财务实践活动的功能。例如,作为特殊性的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包括主管财政机关(当然指国企)、投资者和经营者,这在国外是不可理解的。考虑到现实经济体制发展变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新通则中增添了财务战略、财务分析、资产运营等新的理念,其实也是与上文的财务管理要素密切相关、有着内在联系的,是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之理论的必然延伸。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国内外成熟的财务理论内在地按一定逻辑体系联系起来,形成“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以指导财务通则乃至财务制度的制订。
二、关于财务管理概念框架、要素与释义
笔者基本赞成李心合教授关于财务管理的概念框架,但对具体的排列和相关要素及其定义有不同看法,故下文做一点修改和补充。财务管理概念框架列示见图1。
图1 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不意图
(一)第一层次: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财务本质
以财务本质作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因为它本质地反映了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联系,毛主席经典的“温度可以把鸡蛋变成小鸡,但是不能把石头孵出小鸡”的名句至今犹如在耳。李教授在文中也已详细旁征博引,论证了财务本质是研究财务理论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然而财务的本质为何物?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有“资金运动论”(余绪缨,1995;齐寅峰,1997;王庆成,1999;杨淑娥,2000;谷祺、刘淑莲,2003;刘志远、李海英,2010等)、“本金论”(郭复初,1993;冯建,1999),也有“资源配置论”(李心合,2010)但比较起来,似乎还是以资金运动论较为成熟。笔者考察了比较经典的国内外教材,也多以财务本质(什么是财务管理)为起点;在肯定“本质起点论”的基点上,多以资金运动(国内较多)和以财务的对象或内容(国外较多)来定义财务本质。故笔者认为,在确定了财务本质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理论研究起点的大前提下,对提法相近的“资金运动论”、“本金起点论、“资源配置论”等观点可予以整合,以便求大同存小异。
(二)第二层次:财务管理的职能与特征、财务管理的假设与原则
1.关于财务管理职能
职能一般是由事物的内在特质和固有属性所决定,而任务一般是根据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赋予的。所以,职能是客观的、内在的,而任务则是主观的、外在的。根据与财务管理的本质特性相一致的特性,余绪缨(1995)认为财务管理职能应该包括财务决策、运筹(具体有调节、配置、平衡)功能;也有学者将财务管理的职能称之为财务管理环节(王庆成,2004)、财务管理方法(杨淑娥,2002)、财务管理工具(赵德武、干胜道,2000)。笔者归纳总结了各家关于财务管理的职能,认为比较合适的提法应该是财务预测、财务预算(含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检查等职能。这与上述“环节论”、“方法论”、“工具论”异曲同工,从而也与下一层次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2.关于财务管理特征
会计学界在讨论会计概念框架时,以相当大的精力探讨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孙铮、杨世忠,2005),这主要是基于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质量高低和好坏对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讨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时,就不能照搬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而是要根据财务管理的内在职能寻找其不同于会计和其他管理的职能特征。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职能特征应该包括以下五种:一是其综合性。这是财务管理最具公认和典型的特征之一。财务管理主要以其价值(或货币)为计量手段,综合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将企业内外的经营、投资和其他运营活动反映出来,这是其他管理所不能企及、不可具备的功能。
二是其开放性。开放性也正好体现了现代财务管理的特有属性。企业从资本市场取得资本和资金,同时又把新创造的价值回馈于社会,使以利润形成的资金又重新进入资本市场,或归还贷款,或上缴利税和回报股东。这种输入输出的能量在不断聚集与释放,构成了资金层面的开放性。在此同时,信息的取得和披露也是开放性的。企业需要根据外界的有用信息确定自身的决策;而它自身信息的对外披露,又使外界具备了与之建立各种联系的需求。正是这种信息的开放性,使得企业与外部(包括各要素市场、供应商与顾客等)建立了总体层面的密切联系,从而保证了企业经营与投资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是其柔韧性(或弹性)。所谓柔韧性(或弹性),是财务管理不同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又一个特征。这种柔韧性表现在企业无论在预测或决策中,都可能因管理者的素质、气质和魄力,对同样的内外界环境、条件做出不同的方案选择。在财务的各种决策中常常表现出这种灵活性。但对已经确定的方案,在执行和控制中仍然是不可含糊的。在分析时,虽然按事先确定的预算(计划)方案为依据,但具体还可以根据实际达到的业务量选择相应的标准,如弹性预算,就可按实际达到的不同业务量进行考核。
四是面向未来性。财务管理以决策为重点,故是在对过去决策结果(以会计信息为主)分析的基础上,在寻找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预测、估算和计算等手段面对未来进行决策的;它虽以价值计量为手段,但不是惟一计量手段,对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就用定性分析。在价值计量时,往往采用货币时间价值折算成现值,以便将未来预期收益折算到现在以方便决策。
五是现金流比利润更为重要性。在财务管理及其决策中,最为常用的是现金流指标而不是利润指标。后者是会计常用指标,也是(主要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而财务决策则是要面对未来的,故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利润没有实际意义。财务使用的更多的是现金流指标(对过去的分析关注实际现金流,对未来的预测则用预计现金流折现)。由于现金流仅仅是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另一种表示,故它不是财务要素,而是财务的一种特性,以区别于会计信息和其他管理职能的特有秉性。
3.关于财务管理假设与原则
在会计研究中常常用惯例一词,而财务中更多的是用假设和原则。假设与原则是不同但又是密切联系的财务理论。两者虽然完全不同,在实际运用中又是容易混淆的相关范畴。假设(postulates),也有称假定(assumptions)。前者主要是指不言自明的公理,是研究事物的前提;而后者主要是指逻辑推理的结果,是事物的次要前提,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允许进行合理的推断。一般借鉴已有的公理、定理和习惯,先提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再通过先验的或经验的论证和实证予以证实或证伪。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也同样具有这两层含义,第一层次是指对在财务管理中无需证明的“当然”之理,是逻辑推理的出发点,另一层次是指在已有的财务知识基础上对观察到的一些新现象做出理论上的初步说明,是有待于继续证明的命题,在一些实证研究文献中,离不开对某一命题的假设。在实践中这两层含义一般不做严格区别。笔者赞成财务假设的层次观,但在财务管理的概念框架中,主要应该确定其第一层次的、基本的财务管理假设。笔者认为这些财务管理假设应该包括: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有限理性假设、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
原则是与假设并列的另一重要财务管理理论问题。原则是确定财务公理问题时所持的基本准则或规范。财务管理原则是人们依据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在处理财务事项时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思想和观念。财务管理原则不同于财务法律规范和制度,但与财务法律法规、制度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约束着人们的理财行为。同时,财务管理原则又是财务理论对财务实践活动的一种总结和抽象,反过来指导财务实践活动。理论界在总结和研究这些原则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观点。笔者认为,我们研究的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中的财务原则也应该是最高层次的一级原则。在此一类原则下,不同的人依然可以派生和理解出许多级别的原则来。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该有:资源有效配置原则、成本效益最优原则、收益风险均衡原则、利益关系协调原则(杨淑娥,2002;2010)、酬资本结构优化原则、现金收支平衡原则等。
(三)第三层次:财务管理的要素,包括财务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笔者曾经多次论述过财务管理的“两个循环”——其一是财务管理的内容循环,也即企业财务活动,从投资、融资、资产营运到资金分配四个阶段的循环往复;其二是财务管理的方法循环,即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再到财务分析这一依次顺序循环的方法体系(也有称之为“环节”,体现的是依次进行之意)故本文再次主张将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财务管理方法作为其概念框架的要素,理由如下。
西方教科书几乎全都将企业财务活动或财务管理的内容约定俗成地确认为投融资等四项,国内教材在上世纪90年代财务会计改革前还将成本管理也纳入其中,之后也照搬了西方的四项内容,将成本管理从教科书中剔除。事实上,在实务中,企业做法各异,但谁也不敢将成本置之度外不予管理。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仍然以一章的篇幅专门规范成本管理工作,可见其重要性(当然,重要归重要,并不一定要纳入财务管理概念框架,这是另话)。那么,会计的四要素或七要素是否在财务管理中不重要呢?其实不然。由于会计提供的信息特别是财务报表本来就是财务管理关注的对象和重点,所以对财务管理来说,资产、权益、收入、成本、利润、利得、损失等必然是其管理的重点。但这些要素分布或体现在投资、融资、资产营运和资金分配活动中,只不过是以财务报表的特定格式反映在这些要素中而已。公司财务管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管理,同样可以达到管理的目的。这正是财务和会计的差异所在,差异正好体现了各自的特殊性。这是其一——财务管理的内容要素。
与此同样重要的,还有财务管理的方法要素。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财务管理特有的职能纳入财务管理的方法要素,也是顺其自然,尊重和遵循了财务管理本身的特点总结和提炼的。如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法一样,是反映财务管理本质特征的要素,这是其他管理职能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故应该与以上四项内容要素相并列,作为财务管理的要素,纳入其概念框架之中。
在制定财务管理概念框架时,可以参照相邻最近的会计学科,但没有必要也像财务会计那样,从资产、权益,收入、成本、利润,再到利得、损失(可视为内容要素),从确认、计量再到报告(可视为方法要素),构建几乎一样的框架。正如前文所论,这两个学科的性质和特征不同、服务对象和目标不同,所以在确定框架时也不必相同。而如果将会计要素借入或嫁接到财务管理的概念框架要素中来,就有雷同和混淆之嫌,反而冲淡了财务管理固有的特性,不利于其概念框架的构建。
三、关于构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建议
在讨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过程中,笔者建议:
第一、借鉴美国制订GAAP的经验,吸取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教训,做好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制订工作。纵观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到目前其制定机构经历了数次更迭(葛家澍,杜兴强,2005)。从最初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9-1959)到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9-1973),再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3-),FASB的成立不但摆脱了CAP和APB隶属于美国会计师协会的(AIA)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局面,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独立的专职委员会构成,确保了形式上的独立性和机构的权威性。最为关键的是,虽然FASB制订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受到指责,但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善的会计标准,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获得了SEC权威的明确支持。我国前后两次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均是由国家权威部门——国务院或财政部发布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在制订财务管理概念框架时也应与之结合。当然可以先由专业学术机构草拟,再由权威机构审定批准发布,此为一。其二,FASB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理论上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相对具有前后一致的逻辑性。这不仅可以抵制外来利益集团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为后续具体准则的制定留下发展空间和创新余地。这也是在制定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上的又一借鉴;其三,在概念框架制订中要体现充分性和透明性,需要发挥民间、学界和权威机构的多重功能。
第二、在构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之同时,进一步开展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尽管财务管理概念框架是对财务理论的高度概括,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建立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形成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使目前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态势有一个纲领和方向。反过来概念框架的构建又需要借助于财务理论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才能使构建的体系结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目前在财务管理研究中,有一股过度崇尚惟实证研究、似乎惟有此才是“科学研究成果”之风,加之学术上的浮躁和功利主义,必然导致对基本理论研究的忽略和漠视,希望借此东风重振财务基本理论研究之风。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关于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几个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