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进入20世纪末期,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已成为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的直接推动力。伴随着全球化商业环境的不断延伸,如何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决策质量、改进协调能力、配合企业竞争战略的需要,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然而,针对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难解之题,即“为什么相同的信息技术,在不同的地域和组织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使用效果”。1998年底,一场关于“信息技术能否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世纪论战正式展开。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对“同样的信息技术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关键词——“文化”(Culture)。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信息技术不再作为一种“技术”独立存在,更多的是承载了一种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实现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技术与社会环境、组织结构、人员水平密切联系、互动的“社会一技术”过程。组织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权衡众多相互冲突又彼此联系的利益相关者。这种基于文化视角的“博弈”过程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引入、实施和应用效果。信息技术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各种层次的文化特征和因素(如国家层、组织层、部门层)对组织和组织内的个体产生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组织行为(social Behavior)和个体行为(Individual Behavior)。从而导致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结果(Outcomes)。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ERP系统一直是IT/IS领域研究的重点。随着IT技术的不断进步和ERP供应商的持续改进,来自ERP产品本身的风险在逐渐弱化,而系统在实施、使用过程中的用户行为问题则相对集中。区别于简单的IT/IS,ERP系统与用户的工作任务是紧密相关的,是一种强制的系统使用环境。即不管用户对该系统的态度如何,他们都必须使用该系统,只是接受系统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ERP系统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用户时ERP思想的理解程度和对ERP系统的接受程度,需要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文化)对用户的接受行为进行分析,避免出现用户不愿意接受或抵触系统的局面。
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行ERP改造的企业数目不断上升,但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2003年的统计显示,我国应用ERP系统的食业有2600多家,约占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总数的1.6%。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信息化在国家战略上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年内,ERP系统将在政府、厂商、企业的推动下,呈现新一轮的应用高潮;另一方面,针对国内企业的相关调研显示,我国企业ERP系统实施的总体满意度却只有8%,提高ERP系统的成功率刻不容缓。大量国内企业开始实施ERP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非技术因素的问题,这为针对ERP应用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示研究者要从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问题。
本研究从文化视角人手,构建了一个结合文化特征的ERP系统接受模型,以求可以在中国企业应用ERP的过程中,分析出影响员工接受ERP系统的文化因素并加以改进,提高ERP系统的整体成功率。
2 引入文化视角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文化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文化视角被公认为IT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口,但其概念本身的博大精深和难以测度,也为研究的深入开展制造了麻烦。一方面,文化对于个体和组织的影响潜移默化,难以察觉和把握,带有极强的隐性(Tacit)色彩。对此,温家宝总理“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的评价颇为准确,形象地指出了文化对个体和社会无形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的力量又不容人们小觑,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些许差异都会给人们、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冲击。了解和辨识文化的种种特征,发掘出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文化因素,不仅具有极强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于高速发展中的我国有着现实意义。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为信息技术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更可为创建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管理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系统搭建基础平台。
其次,国外众多学者认为,是文化因素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可移植性(Transfer)。作为先进管理思想和理论的物质载体,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甚至成为跨国企业内部运作的重要纽带。然而,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会显著地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在特定文化氛围中产生并适用的基础理论,在新的环境中往往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制约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移植的效率。IT领域主流的管理思想多来自于北美文化圈,在被推向其它文化环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这与国内众多先进信息系统实施效果不佳的现状相符。相关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迁移的效果与文化差异程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即文化差异越小,则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迁移、实施成功的机率越高。研究影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文化因素,为未来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指明了方向,帮助人们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麻烦提前准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国外大量的研究也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实施、应用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文化因素。比如:因担心系统的应用会使上级更加容易发现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员工会抵制组织进行信息化改造;因习惯于直接服从上级的指挥(即使是错误的指挥),员工会无视系统的要求和规范,听命于个人,造成已有信息系统的失效。曾有国内学者指出,我国约有70%-90%的大型信息系统是不成功的。从文化视角对此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将会得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解决遗留的历史问题,避免更多失败的出现。
综上所述,研究文化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不仅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3 文化视角中的核心问题
国外已有的研究显示,不同层次(如国家层、组织层)文化特征的差异会对特定IT/IS的个体使用者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对该IT/IS的整体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产生影响。引入文化相关理论到IT研究中,需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文化的层次和文化的测度。
3.1 文化的层次问题
研究文化现象的著名学者Hofstede曾指出,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不同层次影响力的汇总,包括国家层(Nation Level)、专业层(Profession Level)、组织层(Organization level)和团队层(Group Level)。而目前在IT/IS领域,针对文化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层和组织层。对此,有学者指出,从单一的层面来分析文化特征对于行为(特别是个体行为)的影响是不全面的。国家层、组织层的文化特征对员工的信念(Belief)、态度(Attitude)和行为(Behavior)都产生着直接影响,然而组织中还有着其它层次的文化同样对员工产生作用,比如专业层文化(如工程师协会等)和团队层文化(如不同部门和项目组等)。Straub等人的研究显示,组织中不同层次的文化在不断相互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受不同层次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特定的环境下,出于自身价值判断,个体受不同层次文化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在某项工作中,员工行为受国家层文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超过组织层和团队层。基于这种思路,组织内员工的特定工作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不同文化层次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文化的研究有必要综合组织内的各个文化层次进行分析。
具体到文化层次的划分问题,Hofstede曾提出应包括国家或民族(National)文化、地域(Regional)/人种(Ethnic)/宗教(Religious)/语言(Linguistic)文化、性别(Gender)文化、时代(Generation)文化、社会阶层(Social Class)文化和组织(Organizational)文化。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已有的研究分类,Karahanna等人将文化的层次划分为:超国家文化层、国家文化层、专业文化层、组织文化层、团队文化层。如表l所示。
表1 各文化层次概念列表
其中,地域、人种、宗教、语言等因素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限,应该属于超国家文化层次(Supranational),处在所有文化层次的最高级;社会阶层因素与个体的教育程度、职业及专业技能密切相关,属于专业文化层次;在现代企业组织中,因部门、项目组等小组织形态的存在,它们的成员工作在一起,分享相同的价值观,因此有团队文化层次存在的必要。特别应指出的是,在网络环境下,还有区别于传统团队形式的虚拟团队存在,它们也应该被划归于团队文化层。文化各个层次的位置与关系如图1所示,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叠加。
图1 各文化层次的相互关联
图中的“个体(Individual)”并不是一个文化层次,而是指个体受到的文化影响是各文化层次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特定的环境(如工作)中,某些文化层次的影响程度可能要超过其它层次。这可以很好地解释“文化特征矛盾”现象,即为什么属于集体主义文化特征的国家中,内部竞争激烈的企业员工却更加认同个人主义,更愿意依靠个人的努力来获得回报。多文化层次在特定的环境中,对个体的综合影响是不同的,这直接决定了个体在该环境中的态度和行为。
3.2 文化的测度问题
已有的研究主要利用其它领域的文化理论框架对个体行为进行度量,比如Hofstede,Kluchhohn,Strodtbeck,Hall等人的文化测度模型。其中,Hofstede的成果应用最为广泛,有60%-80%的研究都参考了Hofstede国家文化特征维度。虽然很多研究结论显示,文化因素对于组织内个体应用IT/IS的态度、行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用来测度文化的模型框架却存在着准确性问题,属于“社会生态研究谬误”(Ecological Fallacy)。以Hofstede国家文化测度特征为例,其对文化的定义为“一个人类群体(Group)用来区别于其他人类群体的信念(Mind)的集合,即默认群体中的个体是都服从该测度特征的,属于宏观维度。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组织内个体受到各文化层次的综合影响,其行为的选择需要经过一个权衡各层次文化因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对环境(Situation)、价值(Value)、工作任务(Task)的主观判断将发挥重要作用,直接依靠基于宏观层次得出的文化特征来进行测度是不准确的,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用基于具体情境(In Situ)的测度方法来进行改进。仍举“文化特征矛盾”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参照Hofstede的文化测度特征,日本人是属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文化特征的。而在一家内部竞争激烈的日本企业中,研究员工工作表现和行为的情况时,如果直接按照集体主义特征来提出假设,就会出现“社会生态研究谬误”。因为属于组织文化层次的竞争压力,对员工产生的影响要超过国家文化层的影响,所以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员工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更加认同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希望通过个人出色的行为表现来赢得竞争,这与集体主义的文化特征假设截然相反。Hofstede曾明确指出,不应使用其提出的国家文化特征来预测个体行为,基于国家层次的文化特征分析不能解释个体行为,需要借鉴其它学科的测度方法。
在IT/IS领域,Srite和Karahanna最早提出了国家文化认同(Espoused National Cultural Values)概念。他们认为个体感知到的国家文化是不同的,即个体的国家文化认同度是有差异的,应该通过测度个体特性(Trait)来了解其国家文化认同度,并将之作为个体变量放入到相关研究中。这种思路与人类心理学(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通过测度个体特性,来识别文化对人类性格的影响是一致的,而文化心理学(Culture Psychology)也过类似的方式来研究文化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个群体现象,但其影响力是通过具体的个体来展现的,而个体不同的文化认同程度汇总后又形成了群体文化特征。因此,从个体文化视角入手来研究个体行为是有意义的。
4 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企业员工ERP系统接受模型
针对国内企业ERP系统的用户接受情况,已有研究结合技术接受相关理论(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和TAM2、创新扩散理论IDT),识别出了“象征接受”、“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兼容性”、“感知适用性”、“自我功效”、“主观规范”等主要变量,构建了ERP系统实施的用户接受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如图2所示。
图2 ERP系统实施的用户接受模型
该模型源自于经典的技术接受理论,考虑了影响个体接受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却忽略了文化相关因素的作用,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已有研究显示,在工作环境下,各个文化层次都会对个体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导致个体不同行为的出现。Hofstede也曾明确指出,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文化研究,而具体的文化层次划分则要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境来具体分析。在ERP系统环境下,员工的特定工作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不同文化层次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个体行为会受到国家层文化(如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组织层文化(如关注结果或关注过程)的影响;同时,由于员工自身情况的不同,具体的使用行为还可能受到其它层次文化的影响。比如专业层文化(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团队层文化(不同部门和项目组等)。
在具体测度文化特征时,还需要从个体视角出发。对个体接受IT/IS的行为来说,已有的信息技术接受模型在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国家)中的解释力度是不同的,甚至有可能是不成立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模型本身的理论错误,而在于其研究只把文化当成群体特征,而没有从个体视角考虑文化的影响。为了避免出现“社会生态研究谬误”,可以借鉴文化心理学和人类心理学的测度方法,分析出个体的文化特性(Culture Traits),将个体对于具体环境中各文化层次的认同程度,作为重要的变量放入技术接受模型中,研究其对个体接受行为产生的影晌。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接受研究中,已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一些反映个体特性的因素,并将原有模型进行了扩展,如UTAUT模型就考虑了个体年龄、性别、工作经验、使用自愿性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到ERP环境中,员工受到不同文化层次的影响,而对于每个文化层次,他们的认同程度也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决定了员工的价值判断(如感知ERP系统的功效、对自身工作能力的判断等),从而对他们的接受行为产生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中国企业员工的个体文化特性作为重要变量,放入ERP系统接受的研究模型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对已有的ERP系统接受模型进行了补充,提出应该考虑多个文化特征层次的影响,并从个体对文化的认同角度进行度量。模型中变量的概念参见表2。
表2 模型中变量的定义
5 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指出,不同文化特征层次会对组织内员工的ERP系统接受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应从个体角度对这些文化特征进行测度,研究文化因素对个体接受行为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企业员工ERP系统接受模型,并对其中的变量进行了定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属于概念模型,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各文化层次的特征维度进行细化,确定出具体的文化特征测度因素。鉴于国内有大量企业实施ERP的案例(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因此可以通过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出哪些文化特征在ERP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将之放入模型并提出假设;同时,还可以跳出国外学者的文化特征研究框架,从中国本土文化研究角度提出文化特征的命题,补充和完善已有的理论模型;在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更加具体的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对国内企业的ERP应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提出的各种假设,对模型进行修正;根据研究模型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国内企业应用ERP系统提出具体建议,并探讨文化对员工使用IT/IS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而形成中国企业IT文化的理论框架。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