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基于课题组提出的面向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评价指标权重分配方法、评价指标数据采集表和综合指数计算等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运用了层次分析法为主,直接分配法和专家打分法为辅的权重分配方法,减小了单一方法带来的误差,在权重的设置中,将多专家对不同领域的知识差异加以考虑,把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熟悉度定量地体现,增加了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制定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数据采集表方案: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数学期望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计算方法,使对企业的评价更加合理、科学、客观和公正。
企业信息化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的设计及开发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中,对评估系统的研究还不多。本章在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企业信息化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本章从设计和开发两方面对辅助评估系统进行了研究。
系统设计
系统的体系结构由支撑层、知识支持层、应用层和用户层等四层组成。计算机网络(包括Intemet/Intranet/Extranet、区域宽带网等)和数据库构成了系统的支撑层:指标体系、权重集和评估结果等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支持层: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构成了系统的应用层;企业、企业信息化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专家和政府构成了系统的用户层。
在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撑下,评估中心、专家和政府部门,借助于知识库的支持,通过企业信息化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信息化评估。
为评估试点的企业通过系统提交企业数据采集表;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现场评估,并参照企业上传的数据采集表,为企业选择指标体系并进行打分,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完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利用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确定企业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和等级。
系统具有开放性、协作性的特点,能及时灵活地对用户的要求进行响应,从而将分布在异地的企业、专家、评估中心和政府部门联系起来,以便高效、低成本的实现对企业的信息化评估。
系统运行模式
系统的运行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撑下,政府部门组织评估中心和专家,进行企业信息化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的筹备与组建工作:评估中心利用其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在政府、专家和企业间进行管理和协调,使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在整个评估过程中,专家进行技术把关并开展评估工作;作为被评估对象,企业通过系统进行必要信息的填报。在该运行模式下,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为各类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交互的平台。加评估的各种用户经常需要就评估工作的进展在网上进行协商、对重要的文档进行讨论。例如,中心需要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现场评估;企业需要上传数据采集表,并按照中心的审核意见进行修改;专家们需要就指标体系的选择和权重集的确定进行讨论,并把对企业的综合评估指数反馈给中心。企业信息化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提供了有效的交流机制,实现了各用户之间的充分交流。每个用户操作完毕,都可以触发短信息机制,以提醒其他用户进行相关操作。另外,各用户既可以通过EMAIL传递电子文档,也可以借助于MSN、NetMeeting等音视频软件实现在线的音视频交流。这样,每个用户登录都能及时了解信息化评估工作的进展,及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等。因而消除或减少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分隔,从而节省了各方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企业信息化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系统功能结构
企业信息化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表在线填报、指标体系查看选择、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估、评估结果查看和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其中,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估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而系统管理模块是系统的后台管理模块,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强大的支撑。
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用户:企业、专家和评估中心。因为政府在系统中主要是对各种信息的查看,因此用例图中没有考虑政府用户。
借助该系统,企业可以进行企业数据采集表的填报和指标体系、评估结果的查看:专家可以进行指标体系的确定、权重的设置,奁看企业上传的数据采集表,对所对应企业进行综合指数计算,并查看企业的最终评估结果:评估中心可以针对被评估的企业选择对应专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指标体系的完善,并对最终权重和企业最终得分进行综合分析。
①数据采集表在线填报
该模块由参评企业完成。企业首先在系统注册,等待中心审核。中心对注册的企业进行审核,审核后中心以E-MAIL或电话的形式通知企业。通过审核的企业登录系统,下载数据采集表模板,根据数据采集表要求的各项内容进行自我测评,完成填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企业信息化数据采集表报送给企业信息化评估中心。
②指标体系查看与选择
该模块针对各种用户。用户登录后,可以看到多个指标体系的列表,选择后,可看到完整的指标体系。
③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估
该模块由专家和中心共同完成。中心对企业上传的数据采集表进行初审,检验数据采集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于不符要求的数据采集表,中心将通知企业进行修改。对于数据采集表初审通过的企业,评估中心选择对应的专家,并确定专家到企业进行现场评估的时间。并组织二争家组到企业进行听取企业汇报、现场考察、座谈、询问等。在进行现场评估时,专家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二级指标,并讨论确定一、二级指标的权重。同时根据现场考察情况进行评分,并将评分表反馈评估中心。
1)熟悉度填写
同一专家对指标体系不同评价指标的熟悉程度可能不同,其熟悉度的不同也相应的影响了专家对指标体系权重的打分,因此熟悉度的考虑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2)权重设置
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专家直接分配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来确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用三种算法分别实现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后,得到三种算法的最终权重对比表,专家分析判定后,确定最终的权重,将最终结果反馈给评估中心。
3)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计算
专家根据企业填写的数据采集表,结合到企业考查的结果,根据由评估中心提供的登录名和密码登录系统,下载专家评分表,给评价指标打分,确定三级指标的权重和得分,形成专家评分表,并将专家评分表的分值录入系统。系统根据己确定的指标权重和该专家的打分,计算出该专家所评价的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4)综合分析、确定企业信息化等级
评估中心根据由各专家打分值计算出的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利用企业信息化评估系统计算得出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评估中心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得分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并确定企业的等级。
④评估结果查看
该模块面向各种类型的用户。企业可以查看自己的信息化评估结果,专家可以查看自己所进行评估的企业的信息化评估结果,系统管理员可以查看所有参评
企业的信息化评估结果。
⑤系统管理
该模块由系统管理员完成。包括用户信息的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和权限的分配等。
1)用户信息管理
可以对企业用户和专家用户进行审核。未经审核或审核未通过的用户无法看到系统中重要的信息。只有通过了审核的用户才能进入系统进行相关的操作。
2)指标体系管理
评估中心根据专家的意见完善指标体系。包括指标体系的增加、删除和信息的修改,以及具体指标的增加、删除、插入和修改。
3)权重集管理
不确的企业根据行、监的不同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即使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选择了同一套指标体系,也可能由于企业产品性质的不同,在信息化的侧重点上会有不同,因此某些指标项的权重会有所不同,因此就形成了权重集的概念。同一套指标体系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权重集。
4)对应关系管理
可以为企业选择对应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下的适合的权重集和对应的专家,包括对对应关系的增加、删除和修改。
5)数据采集表管理
可以对企业上传的数据采集表进行下载和删除。
系统信息模型
系统的实体包括用户、企业、行业、指标体系、权重集、企业数据采集表、具体指标、专家指标权重打分、专家熟悉度、企业指标得分、企业得分等。其中实体又分为独立实体和从属实体,独立实体全称为“独立标识符实体”(Identifier Independent Entities),该类实体的每个实例都被唯一地标识而不取决于该实体与别的实体的联系,它有一个与外界无关的独立主键,独立实体在图中用矩形表示,其中用户、企业、行业、指标体系和权重集就是独立实体;从属实体全称为“从属标识符实体”(Identifier Dependent Entities),它的每个实例的唯一标识,依赖于该实体与其他实体的联系,该实体主键的全部或部分来自外来键,从属实体在图中用圆角矩形表示,指标权重、专家熟悉度、企业得分等都是从属实体。其各实体间存在着一定的连接联系,连接联系又分为标定联系和非标定联系。标定联系是指其子实体的每个实例都是由它与父实体的联系确定的,或者说用以难一确定子实体的主键必然是部分地由父实体继承而来,如指标体系和具体指标间即标定联系;非标定联系是指其子实体的每个实例都能被唯一地确认而无须了解与之相联系的父实体的实例,或者说用以唯一确定子实体的主键不是从父实体继承来的,如权重集和企业得分之间即非标定联系。实体间的联系、主键和外键等信息均在信息模型中有所体现。
系统运行流程
评估中心(系统管理员)首先进行用户信息管理,审核专家和企业用户。企业登录系统下载数据采集表模板,填写后进行上传;评估中心对企业数据采集表进行初审,检验数据采集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于不符要求的数据采集表,中心将通知企业进行修改:对于数据采集表初审通过企业,中心选择对应的专家到企业进行现场评估,并根据现场评估的结果,为企业选择对应指标体系和权重集:专家登录系统,选择算法,填写熟悉度和权重,进行权重的设置,评估中心根据专家组的意见进行权重分析,确定最终权重:专家下载专家评分表,针对每个参评企业,选择算法,进行专家打分,并将专家评分表的分值录入系统,系统将自动计算该专家对企业的打分结果;评估中心根据专家组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企业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和等级。
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
系统采用了MVC开发模式。早期的JSP规范提出了两种用JSP技术建立应用程序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在术语中分别称作JSP Model 1和JSP Model 2,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处理批量请求的位置不同。在Model1体系中,如图3.7所示,JSP页面独自响应请求并将处理结果返回客户。这里仍然存在表达与内容的分离,因为所有的数据存取都是由bean来完成的。尽管Model1体系十分适合简单应用的需要,但它不能满足复杂的大型应用程序的实现。
Model 2体系结构,是一种把JSP与Servlet联合使用来实现动态内容服务的方法。它吸取了两种技术各自的突出优点,用JSP生成表达层的内容,让Servlet完成深层次的处理任务。在这里,Servtet充当控制者的角色,负责管理对请求的处理,创建JSP页需要使用的bean和对象,同时根据用户的动作决定把那个JSP页传给请求者。JSP页内没有处理逻辑;它仅负责检索原先由Servlet创建的对象或beans,从Servlet中提取动态内容插入静态模板。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方法,它清晰地分离了表现层与业务逻辑,明确了角色的定义以及开发者与网页设计者的分工。Model 2即MVC开发模式。
MVC开发模式包括三类对象:①模型(Model)对象:是应用程序的主体部分。②视图(View)对象:是应用程序中负责生成用户界面的部分。③控制器(Contr01)对象:是根据用户的输入,控制用户界面数据显示及更新Model对象状态的部分。
在MVC开发模式中,控制器控制应用程序的流程,控制器委派请求给一个合适的处理者,这个处理者和一个模型在一起,每一个处理者就好像是一个在请求和模型之间的适配器,模型描述或者包装一个应用程序的商业逻辑和状态,控制一般在控制器和合适的视图之间前后运动,动作可以用一组地图来决定,通常从数据库或者配置文件读取,这就在模型和视图之间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应用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组件的可复用性。MVC的开发模式实现了功能模块和显示模块的分离,从而简化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相关人员的工作,使不同的部分的修改通常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工作,这种分工合作与JSP混淆代码逻辑和显示层的做法相比有较大优势。这样网页设计人员可以只把精力放在数据的显示部分(View视图),而程序员则只要关注如何写好程序的控制层(Controller,控制器)以及商业逻辑和数据管理(模型Model)。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以及应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