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资本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信息化作为资本投资于企业(主体),媒介信息技术,依附于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资本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与其他资本一样是获取更多的价值,其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从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ITCapital =C+V+m,中可以看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本的财务价值(投入价值与市场可衡量的财务收益),效能价值(与企业形态共同产生的价值),盈余价值(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表现的价值)。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本的作用,挖掘信息化资本的价值,我们需要认清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发展阶段。
一、 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
信息化这种容介态形式,一方面沟通物质态与信息态,另一方面自组织系统而产生新的价值容于物质态与信息态。信息化资本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信息化意识形态改变的结果。金融产品推出很多衍生品,我们同样可以把信息化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衍生品。正因为这样,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资本(金融资本)以信息化(信息化看成商品)的形式投入企业(主体),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在信息化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融合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等企业业态,一方面直接产生价值,另一方面间接产生价值,无论那一种都体现信息化资本的价值。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中,也是信息化资本形成过程,所以,分析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的过程也必须考虑信息资本形成的过程。需要从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信息化资本媒介、信息化资本宿主等三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
(一)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
信息化资本是资本以信息化形态投入企业,而不是直接以资本投资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肯定需要资本投入,但是资本投入不一定以信息化资本这种意识形态而投入。这种意识形态很大程度决定了现实中的企业在信息化时出现“投不见效,见效不见值”得情况。信息化“一把手”工程、信息化投资决策、信息化投资预算等这三方面从一定程度都属于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方面,一个企业信息化好坏很大程度上由这三方面决定。通过现实中的信息化案例可知,企业领导层、执行层对信息化认识的意识形态深度决定企业信息化资本价值的贡献度,信息化好的企业,领导或多或少有了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只是没有建立这种新的意识形态观。同样,作为信息化咨询的企业,它们的思维模型和方法论中都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只是没有提出信息化作为资本投入企业这概念,而是希望更多的资本直接投入公司信息化而获利,至于信息化是否能见效或见效不见值,那不是咨询方考虑的重点范围,因为信息化资本要产生价值很大程度还要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依附企业业态,同时,需要匹配好才行。企业信息化时,一般有三个驱动因素:1、业务驱动;2、行业竞争驱动;3、企业战略发展驱动,这从一定程度上映射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化资本价值意识形态。
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一般包括领导信息化意识形态、信息化驱动力、信息化投资决策、信息化投资预算等四个方面。信息化资本所创造的价值容量很大程度由以上四个方面决定。领导信息化意识形态决定资本是以信息化资本还是以资本来创造价值,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信息化驱动力是信息化资本价值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未来信息化资本价值的体现;信息化投资决策是信息化资本做到有的放矢,轻重缓急,有序进行;信息化投资预算是信息化资本可控、透明进行。四方相得益彰,形成合力,方能体现价值。
(二)信息化资本媒介
信息化资本要发挥效力一定要借助媒介,信息资本媒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二是对信息技术的管理。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不仅是信息化资本的媒介,而且是信息化资本的工具,一定程度上代表信息化资本的生产力;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是信息化资本的生产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企业(主体)在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中形成的各种信息化管理关系,它包括:信息技术的适应范围;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方法论。对信息技术的管理一定要适应信息技术的性质,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不同的信息技术都有自己技术特征和适用范围。企业(主体)信息化过程中曾出现一窝蜂的现象,人家做什么(MIS,ERP,CRM,SCM,E-commerce,移动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自己就跟着做什么,并没有了解该信息技术的特征是否适合自己的企业(主体)。信息技术适用范围很大程度上具有灵活性,这就是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为何能够提供满足任何需求的信息技术及服务,信息技术适用范围是有其局限性,不能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每个企业的需求不一样,即使需求一样,但其企业形态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同样,信息技术不能解决企业(主体)的所有问题,有人认为使用了某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企业(主体)就会上一个水平,其实不然,信息技术必须匹配企业形态才能发挥效力,效力而且不是全部的,而是部分,解决问题也是部分。从另一个层面讲,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自己跟着做,有些还没有用就已经遭到淘汰,难免留下失败的阴影。信息技术在同行业中或其他企业(主体)中能获得很好的应用,并带来相应的价值,但是这不表明自己的企业(主体)就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处决于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之间的匹配度,以及信息技术方法论。
信息化资本媒介,是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也是信息化资本形成过程的必要工具。信息技术的适应范围是信息化资本创造价值的市场与空间;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化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的匹配度决定了信息化资本所创造价值的大小;信息技术方法论是信息化资本充分发挥价值的催化剂,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信息化资本宿主
信息化资本的形成和产生价值都必须依附在企业(主体)形态上,如果没有可依附的宿主,信息化资本就无法形成,其价值也不可能创造。企业形态主要由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等四方面构成。
组织是信息化资本形成的保障,是信息化资本价值现实的载体。信息化资本的实现需要很多组织的参与,一般来说有三类组织会参与:1、信息技术提供的组织;2、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的组织;3、信息技术应用的组织。其中信息技术提供的组织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的组织属于外部企业形态,信息技术应用的组织属于信息化资本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的载体。这三类组织都会对信息化资本的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都产生各自的影响。三种组织类型及成熟度很大程度决定信息化资本的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组织在信息化资本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中可能要发生变革,这会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匹配信息技术适用范围的过程。大型央企或跨国公司,其组织复杂,成熟度高,业务跨地区(国家),业务种类多,流程繁杂,其信息化资本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上面三种组织,以确保信息化建设和运营能匹配企业业务战略的发展,更多地创造价值,而对于中小企业一般需要信息技术提供的组织或者自己的组织也可信息化建设和运营,同样也能创造价值。不管哪种组织都是信息化资本形成的保障,当然,信息技术应用的组织是信息化资本价值现实的载体。如果没有保障,没有载体,信息技术是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也不会带来价值。
文化是信息化资本形成的无形指导,是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的诱导环境。组织文化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化资本的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前面提到的领导信息化意识形态,这种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当然,企业(主体)执行者与领导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的不一致,会或多或少影响信息化资本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譬如:信息化过程中员工的抵抗情绪、执行层不闻不问的现状等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业务是信息化资本形成的核心,是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的原动力。信息化之所以能形成资本,主要是与业务密切联系,依附业务。不管企业(主体)信息化由何种因素驱动,都会在业务上进行处理;也不管企业(主体)处于什么阶段,其成熟度怎么样,只要进行信息化,都会依附业务。如果离开业务,信息化资本将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本之源,更谈不上信息化资本价值。信息化资本的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也不是依附任何业务都可以实现的,而是要依附主营业务或者未来发展业务。如果企业(主体)信息化建设时把精力放在非主营业务上,一方面即使做的很好带来的价值比较少,另一方面对大家的积极性将会产生影响,往往出现投入资本无收益的现象,而只获得某项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一般从企业价值链模型方面考虑与业务的结合,无论是基本活动(涉及产品或服务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的信息化,还是辅助基本活动(通过提供采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基本活动)信息化,都要紧密依附主营业务,匹配业务战略,才能促使信息化资本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
流程是信息化资本形成的固化物,是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的必经之路。业务是企业(主体)内部某些生产(服务)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而这些一系列活动的组合,就形成流程,同时这一系列组合接受各种投入要素,包括信息、资金、人员、技术等,最后通过流程产生客户所期望的结果,包括产品、服务或某种决策结果。信息化资本的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必须要依附业务,而业务是通过流程来获取结果,也就是说信息化资本的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必须也通过流程来获得。企业(主体)信息化,需要从公司战略出发、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从业务出发,进行流程规划与建设,建立流程组织机构,明确流程管理责任,监控与评审流程运行绩效,适时进行流程变革,固化流程,从而使信息化资本依附主营业务而获取或创造更多价值,这也是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信息化资本形成的过程也是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信息化资本媒介、信息化资本宿主三者有机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决定信息化资本价值容量,指导和规范信息化资本媒介和信息化资本宿主,主要包括领导信息化意识形态、信息化驱动力、信息化投资决策、信息化投资预算等四方面;信息化资本媒介的匹配度决定信息化资本价值容量能否有机实现,作为信息化资本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的工具和手段存在,主要由信息技术的适应范围、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方法论等三方面组成;信息化资本宿主是信息化资本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的载体、原动力、必经之路,主要体现在企业业态的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等四方面。
二、 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资本价值,往往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表现为完全的价值表现形式和不完全的价值表现形式。所谓完全的价值表现形式一般是指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形态活动中能够使其价值得到同等的或超出价值的补偿,即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ITCapital =C+V+m中的C、V、m都有很好的体现;所谓不完全的价值表现形式一般是指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形态活动中所包涵的信息化资本劳动没有得到或没有完全得到同等的价值补偿。即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ITCapital =C+V+m中的C、V、m没有很好的体现。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企业信息化投资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即使有应用也没有形成能力,即便形成能力也不能创造合适的商业价值,或许有商业价值,但不是核心价值。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合理应用阶段
很多企业(主体)进行信息化,总是停留在选技术,选产品上,于是产生投入资金后,发现所谓的技术和产品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应用,或者说投入没有产出。从信息化资本模型与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来看,合理应用是信息化资本的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最基础阶段,所产生的影响是提升劳动率,为解放劳动力创造条件,其主要表现为自动化效应特征,如劳动力的节省、生产力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等。这阶段一般投入资金量少,信息技术相对单一,对收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的影响相对较少,即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的匹配度相对较低,企业(主体)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相对薄弱,也就是说领导者信息化意识形态或信息化驱动力及信息化投资和预算等各方面没有提上日程。对于不同的企业(主体),假设信息化投资比例为净利润1%,例如:某央企A营业收入上1000亿元,净利润100元,信息化投入1亿元;某民企B营业收入200亿元,净利润40亿,信息化投入4000万;某小企业C营业收入500万,净利润100万,信息化投入1万。A、B、C三公司要想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必然会选择不同的信息化资本媒介(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业务、不同的流程、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从而产生不同的自动化效应,产生的信息化资本价值量就不一样,主要是投入价值与市场可衡量的财务收益,用财务指标来评估。这是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基础阶段,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此信息化资本价值可能会出现B比A大的局面,当然,不太可能出现C比B大,C比A大的局面,企业规模和投入资本的原因决定了这种情况,正因为这样,诞生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就可能在信息化资本价值率上表现为C比B大或C比A大。
(二)能力形成和提升阶段
信息化资本经过合理应用阶段,自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决策人的意识中自然而然会载入“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从不同层面看,在合理应用阶段难免会碰到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能力形成阶段自然而然就诞生。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从管理决策层上看:长远目标和当前急需解决问题的矛盾、信息技术的投资效益评估和风险问题、信息化对企业企业现行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冲击问题、企业信息化与流程再造的关系问题、对“一把手工程”的认识问题、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准和规范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合理应用阶段相对来说思考和解决的少一点;对于技术层面: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设计实施方法问题、企业需求与开发实施脱节问题、企业需求与商用软件不一致的问题、信息孤岛与系统集成的问题、信息系统升级与已有资源利用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合理应用阶段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实践并获得解决,取得一定的合理应用效益和效果;至于操作层面的问题:信息系统建设与系统运行的关系问题、基础与提升水平关系问题、管理制度问题、信息化人才队伍问题等,一样进行了实践并获得提升。但是对于不同的企业这些问题还不一样,对于大型企业还会存在:如何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协同性、一致性;如何将集团战略转换为行动指南,并落实到具体的经营和生产运作环节;如何合理地配置企业核心战略资源,并有效监控战略执行的进程和效果等问题。
在能力形成和提升阶段将会有重点的解决上述问题,以形成能力或提升某种能力为企业(主体)获取效能价值,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本价值效力。其主要表现为信息效应,主要来自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传送信息的能力,这些效应将改善决策质量、减少使用资源、增强组织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的决策权利。这阶段一般投入资金量较大,时间长,信息技术相对多而杂,不同的技术要适应不同的业务形态,同时,受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的影响相对较大,特别是组织、流程,将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这样,需要使企业形态与信息技术的适应范围做到非常好的匹配,即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的匹配度相对较高。企业(主体)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突破性提高,也就是说领导者信息化意识形态或信息化驱动力及信息化投资和预算等各方面都是决策者畅谈的问题。这阶段体现在加强能力建设或提升某种能力,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包括采购能力、供应商管理能力、市场管控能力、销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协作能力、网络整合能力等能力,从价值链的角度来说,体现为三种: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协作(内外)价值链。这一阶段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也比较复杂,一方面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配合企业形态组织,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培训等。这一阶段的信息化资本价值主要通过V效能价值来衡量(与企业形态共同产生的价值),当然还有财务指标来评估(投入价值与市场可衡量的财务收益),两者共而存之。
(三)商业价值创造阶段
经过能力形成和提升阶段,企业形态与信息技术的匹配度必定较高,而且相互融合已经形成或提升某种能力,对信息化资本宿主将产生重大变化,这样就进入到商业价值创造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创新和变革效应,由信息化资本推动和支持过程创新及变革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包含重建流程和组织架构带来的收入增长、响应速度的改善、规模缩减和产品质量提高,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变。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信息化资本宿主上,其组织的变革、创新的机制、合理的业务模式、新兴的商务模式、规范的流程等信息化资本价值的载体、原动力、必经之路,都将发生变革效应。此时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已经深入企业(主体)的任何角落,从决策者到操作者,都有非常清晰的描述。信息化资本媒介已经能够与企业形态融会贯通,各种信息技术方法论都得到恰到好处的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在不同的业务形态上都有恰到好处的应用。但是,由于新兴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会取得商业价值,其边缘效果却偏离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企业文化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变革或变异,在这过程体现出非常重要的无形指导。这一阶段的信息化资本价值主要还是通过V效能价值(与企业形态共同产生的价值)和C财务指标(投入价值与市场可衡量的财务收益)来衡量。
(四)核心价值塑造阶段
经过商业价值创造阶段,信息化资本宿主将发生很大改变,组织变革、文化融合、业务创新、流程固化等,企业(主体)将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此时就进入核心价值塑造阶段。此阶段的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信息化资本媒介、信息化资本宿主三者都能很好的融合,无论是领导信息化意识形态、信息化驱动力、信息化投资决策、信息化投资预算,还是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的匹配度、信息技术方法论等,将融入企业(主体)核心竞争力中,同时形成品牌效应。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效应带来的价值,就是核心价值,即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中m,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表现的价值,无形价值,即盈余价值,可用评议指标来评估。但是,此阶段的总的信息化资本价值还是C+V+m。
总之,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的发展阶段,是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信息化资本媒介、信息化资本宿主三者互相融合的阶段,它们之间的匹配度是信息化资本价值发挥效力的决定因素,主要体现企业形态与信息技术的匹配度和信息化意识形态与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匹配度。这也就是说,企业(主体)如果想获取更多的信息化资本价值,需要顶层设计,匹配企业(主体)的发展战略,依附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从“服务主业 提升能力 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做好规划,轻重有序,分步实施,最终实现提升企业(主体)核心竞争能力和品牌效应,创造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连载2: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及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