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绩效评估,是指对某一事件的执行业绩和效率进行评价与度量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帮助形成事件反馈闭环,便于实现对于事件的事后综合评价以及进一步的事前控制。库存管理,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不仅仅是要追求最低的成本,更是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甚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更为高效的工作的方式。
一、新经济环境下库存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飞速发展的经济,从客观上要求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这不仅仅是从前ERP库存管理所面对的“及时供应”的问题,而更多是如何能够更好的供应,以及如何能够更有效率的供应。
毋庸置疑,在这个经济大潮中,供应链以其高效著称,而库存管理也必然会被卷入到供应链的思想之中。库存工作环节,作为与企业外部直接相连的一环,肩负着能否提供更为个性化供货服务,以及能够降低库存成本的重要职责;同时库存工作环节,作为与企业内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重要一环,肩负着保证生产正常顺利进行,以及优化组织内部物流体系的作用。
库存管理,不再是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各自为政,而是从整个经济链条供求关系中寻找一种平衡。这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牛鞭效应”的产生,更多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制造商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是为了控制库存成本,也是为了维持生产正常进行。同样道理,分销商也会要求制造商准时交货。而对于企业内部的供应链而言,则是要向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更优质稳定的服务。
众多对于库存管理苛刻的要求,都迫切需要信息化的应用。只有多方之间信息的充分透明,才能提升库存管理的综合状况和能力。
二、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信息化的评价重点
库存管理信息化的绩效评价重点,决定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工作重点的放置。鉴于库存管理信息化系统自身的特点以及目前供应链下的经济环境,对库存管理信息化进行评估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库存成本
在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的控制涉及到更多的方面,不仅仅是传统而言的库存成本和订货以及运输成本,此外还包括缺货机会成本以及信息传递成本。在这一方面,要求在信息化应用前后,以及信息手段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既有的订货算法进行不断改进,从而实现库存成本的最优化。
需要注意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对于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乃至整个供应链整体协调之间的作用,并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实现信息共享,调整供应链状态。必要情况下构建供应链环境EDI体系,协助实现信息透明。
2、库存服务
无论是对于大环境供应链服务,抑或企业内部而言,服务水平都是衡量ERP库存管理的重要指标。在信息化的今天,服务质量更多取决于信息的顺畅程度和信息化自身的水平。更好的信息化水平意味着库存管理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出合理的反应,而不仅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做出反应。在大的经济环境中,这种思维方式以及信息化模式能够有效缓解“牛鞭效应”,而在企业内部,则可以有效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
在提高库存服务水平方面,需要从交货的时间的质量上予以考察。首先是交货的准时率和交货的准确率,这两个指标可以通过考察某时间段内交货准时次数以及准确次数中获得。此外还应当对货物的损坏率进行考察,可以通过对某时间段内的货物损坏状况进行考察获得。另外,对于外界要求的反应时间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考察某时间段内,每次客户提出供货请求后,库存反应的时间,同时对于客户的请求比率也应当进行考察。真正优质的库存服务不需要等待请求发出才进行反应,尤其在企业内部更是如此。
3、仓库控制
仓库的控制和利用水平也是库存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这有赖于信息的交换平衡程度,库存管理的综合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当仅仅体现在对外如何提供更高水平以及更为稳定的服务,同时也应当体现在对于仓库内部控制和管理方面。
可以进行考察的几个主要指标,首先应当是仓库本身的利用状况,可以针对某时间段内仓库的利用状况,货品上架率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对于货品存放种类是否均衡合理等方面获取数据构建指标。其次,对于存放差错状况也应当设定指标进行考察,货品是否放错了位置以及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可以设定货品重复上架等指标进行考察。此外,仓库吞吐量也是库存管理的重要指标,以及吞吐过程中发生的出错率等都需要设定必要的指标进行综合比对。
一个好的信息化体系,应当你能够帮助仓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降低出错率。此外,合格的信息化体系在当今这个供应链当先的经济环境之下,还应当能够做到与部门外部以及企业外部等多方面进行沟通的作用,甚至是对于配送的状况也应当有所涉及。对此,应当针对信息化库存管理系统构建必要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对滚动时间段库存管理水平的综合效果考察,来不断完善工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进而提升整体库存管理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企业ERP库存管理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