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知识创新正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竞争优势的新要素。产品配置设计作为一种典型的基于知识的设计活动,通过可配置的产品来满足客户对产品个性化日益增长的需求。产品配置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可以提升产品配置的效率,促进企业的知识型创新,在剧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人们对产品配置知识管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通过本体及语义网等技术进行产品配置知识及产品配置建模,以此来促进产品配置知识在网络化环境下的共享与重用。也有学者研究产品配置模型及产品配置知识的动态性,并通过一定方式实现产品配置知识的维护、更新与再组织。这些方法为产品配置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但传统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仍存在如下问题:①产品配置知识维护代价高;②配置过程缺乏有效的粗粒度知识整合手段;③产品配置知识推送功能较弱;④隐性产品配置知识积累难。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将Web2.0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产品配置知识管理系统中,利用企业员工的智慧,协同完成产品配置知识的积累、维护、有序化和主动推送等工作,促进产品配置知识在企业中的共享与重用。
1 概述
近年来,Web2.0网站及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业界比较认可的Web2.0概念是Blogger Don在“Web2.0概念诠释”中的定义: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等网站为代表,以WIKI、SNS、Blog、Tag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基于Weh2.0的系统具有白组织、可增长、可观察等特点,为用户带来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
本研究将Web2.0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产品配置知识管理中:利用维基的方式,挖掘企业员工的隐性配置知识;利用标签及大众评价的方式促进配置知识的有序化;通过维基的方式支持产品配置知识版本的快速更新;引入客户的社交网络,根据客户的评价建议推出主流配置方案等。
基于Web2.0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与传统的产品配置知识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Weh2.0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与传统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比较
2 系统框架
基于Web2.0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Web2.0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2.1 产品配置知识的获取
产品配置知识的获取是产品配置知识管理的第一阶段,是一切产品配置信息的来源。若配置知识库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信息、产品零部件的供求情况及产品配置人员的经验知识等,并在产品配置设计过程中有效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完成配置,且准确地体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对产品配置系统获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产品配置知识以其高度的规范化而成为企业中较为孤立的知识库,知识来源面窄,知识更新速度慢。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知识信息的时效性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这对配置知识的获取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时有效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时刻把握市场动向,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基于Web2.0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多方位的知识获取途径,扩展产品配置知识的知识来源,并提升知识的时效性:
(1)系统从指定网站自动抓取相关知识。以装载机配置为例,可以对中国装载机网、中国路面机械网装载机频道、佳工机电网装载机频道等进行监测,实时更新,抓取网站上的最新内容。在抓取的同时,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领域进行知识分类。
(2)集成企业文档管理系统,如设计手册、技术标准等文档。
(3)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集成企业现有的产品配置知识,这将在下一节论述。
(4)整合外部公开的专利、文献等知识。
(5)采用维基共建的方式,让企业参与配置的人员方便地共享自己的部分可以显性化的隐性配置知识。
(6)可以实时通过网络获取零部件供应商的供应信息。
(7)为千变万化的客户需求信息构建客户需求知识库。
2.2 产品配置知识模型
构建知识模型的目的是使人能够更快速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使计算机能够有效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产品配置知识模型主要分为两类:①面向计算机的产品配置知识模型,主要包括:基于连接的知识模型,基于规则的知识模型,基于资源平衡的知识模型等等。其中基于规则的知识模型较为常用,这类模型高度规范,形成企业的设计标准,更新慢,建模难度大。②面向设计人员的产品配置知识模型,主要表达形式为文献、专利、标准、企业内部的各种文档及相关人员的经验等。这类模型形式多样,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
传统的基于规则的产品配置知识模型更适于产品配置器的利用,擅长于推理操作,而不适合知识的表述,只有少数的配置系统专家及计算机专家能够理解,造成知识库难于共享扩充,知识库维护代价昂贵。而传统的文献等知识虽然能够被配置人员很好地理解,但对于配置系统却没有直接用处。
为此,笔者提出一种适配器的模式。适配器模式是一种程序设计模式,其UML图如图2所示。产品配置知识适配器模型的UML图如图3所示。
图2 适配器模式的UML图
图3 知识适配器模型
传统的配置规则知识通过相应的知识适配器,添加恰当文字表述及相应的参考文献,专利标准等等,获得相应的知识展示能力,提升知识的表述能力及可理解性,降低了知识维护的门槛,进而利用Web2.0的优势,让普通的企业知识型员工参与其中,进行大众化的知识维护与升级,而不仅仅是依靠配置系统专家。
知识适配器模式也为传统的粒度较大的资料型知识转化为粒度较细的配置规则知识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配置人员从某篇文献、专利或某员工的经验分享中总结出某条配置规则,此时可以通过知识适配器模式,给该篇知识添加相应的规则,实现知识推理接口。采用维基式规则编辑模式,依靠广大员工一起编辑规则,提高了规则产生的效率及准确性,也清楚地展示了规则形成的来龙去脉。企业在具体应用时,可以建立一定的规则实施审批机制,验证其一致性,以保证配置规则的严谨性。
显然,知识适配器可以促进各种知识类型之间的转化与共享。
2.3 产品配置知识的转移
在企业的产品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复杂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不断获取各个阶段的知识,并不断将设计数据与设计知识进行相互转化。
基于Web2.0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系统促进各种知识在企业组织中的转移、在人与机之间的转移及在不同过程和产品之间的转移:
(1)产品配置知识在企业组织间转换。产品配置涉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与企业各个部门相关。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标准化的知识模型,产品配置知识也将随着这一过程在企业各个部门间得到循环利用。
(2)产品配置知识在人与机之间转换。通过上述的知识适配器模式,系统方便地实现了知识在人与机之间转换,通过不同的知识适配器使配置知识能够更好地被企业员工理解,或更好地被计算机识别。
(3)产品配置知识在不同过程和产品之间转换。例如,通过记录配置过程中采用某个零部件的频次,生成的配置实例等等数据,并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其中的知识,使其成为产品配置知识库的一部分,反过来指导产品配置过程。
2.4 产品配置知识的利用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在基于Web2.0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的复用过程也是知识的有序化过程。系统通过记录用户在使用知识过程中各种细微的行为数据,从中挖掘有效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知识,让用户更加愿意使用系统,从而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系统扩展了产品配置知识的应用范围,可以支持以下的知识应用:
(1)配置过程导航。系统在配置人员进行配置设计时,智能推送相关的配置知识,为配置过程提供导航。
(2)企业知识共享。系统通过标准化的知识模型,使产品配置知识能够融入企业知识网络的不断共享与重用过程中,促进了产品配置知识在企业异质系统间的共享。
(3)配置人员培训。系统集成了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配置知识,结合认知地图等工具的辅助,方便对企业新员工进行培训。
(4)员工绩效评价。系统提高了普通员工在系统中的参与度,且记录了员工在系统中的一举一动,每个员工对知识共享的贡献一目了然,可以作为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一部分。
(5)企业联盟间共享配置知识。当联盟企业间的配置知识库都以标准化的形式存在,则可以通过Web Service等方式在企业联盟间共享企业的配置知识库。
(6)客户个性化定制平台。系统以企业配置知识库为依托,开放某些产品的客户个性化定制平台,以浅显易懂的配置知识指导客户完成产品配置,增强客户的参与感,进一步收集用户需求信息。
基于Web2.0的产品配置知识管理(下篇)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