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有了更多的机遇,引进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业务流程理论也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进入我国的企业管理当中,它作为我国企业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共同需要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的广泛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一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活动去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风险日益显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财务控制内容已不能满足当前情况下企业健康发展、不断壮大和增强竞争力的要求,财务控制系统必须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不断深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失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今的资本、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工具是如此的多变和复杂,使得企业及各相关主体对财务和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始终,而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分析一起构成财务管理系统。其含义就是财务控制主体以法律、法规、制度和财务预算目标等为依据,通过一定财务手段的调节、沟通和合作,对企业各个层次的财务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督,把个别、分散的财务活动整合起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实施全面的业务流程控制,就是要将各控制要素纳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之中,借助ERP系统将业务流程优化运用到财务控制体系之中,实现从流程角度进行财务控制的目的。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流程,分为获取/支付流程、转换流程和销售/收款流程。根据国际标杆管理协会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框架设计,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由以上流程图可以发现,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业务经营流程的始终,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控制、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自然财务控制也贯穿于企业业务经营流程的始终。
而以往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后控制,即通过期末会计资料的检查或审计来识别业务错误或舞弊行为。由于信息技术使企业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融合在一起,并与企业上下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业务流程控制与信息流程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控制重心也从适时控制向事前控制、实时控制转移。为了达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有力结合,就要求在企业流程控制的设计中,专业人员要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针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对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重要程度。再制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规则和程序,作为控制策略的一部分。
具体的规则依赖于企业的各种因素,如环境、组织规模、使用技术、员工素质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作业预算制度、作业操作制度、业绩评价制度、供应链绩效评价制度。最后依据风险的重要程度制定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建立控制模型,设定控制参数与控制程序,并将其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形成人一机结合、业务活动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财务控制系统。
这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信息系统就能动态跟踪整个业务活动,自动监控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财务数据是否在控制范围内,从而预测发展趋势并实时输出预警信号。组织成员也能依据这些作业点的反馈信息,及时制定正确决策,进而达到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众所周知,财务与采购、生产和销售流程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借助软件系统(ERP)的管理平台,从流程角度对财务控制进行研究。并结合卧龙电气的案例进行分析。
1.2 研究意义
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如下:本文将业务流程理论与财务控制理论相结合,探讨从流程角度进行财务控制研究,扩展了财务控制的研究视角。借助企业资源计划(ERP)这一系统工具,以其作为技术支持,达到不断完善财务控制的目的;并且将财务控制与ERP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控制相应风险的要求。
本文选题的现实意义如下:
(1)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控制现状。在传统环境下,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企业财务控制的改善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瓶颈”。主要依赖财务审计揭示舞弊和薄弱环节,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通过业务流程、ERP与财务控制的关系研究,为企业改善财务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2)有利于降低财务控制的成本。传统管理模式有时出于防止员工和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的考虑,设置了多重核查和控制程序,并有意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互相牵制制度。而控制自然要付出人力成本,有时甚至超过了控制所能产生的效益。但ERP实施的是流程化的管理,流程管理主张能产生经济效果时才进行控制,即要求控制产生的收益大于进行控制耗费的成本,否则就取消控制或改变控制的方式。因此,以ERP为技术支持的业务流程,能有效降低财务控制成本。
(3)为企业正确运用ERP系统优化财务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二十世纪末至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浪潮席卷全国,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等政府部门推波助澜,使国内企业掀起了一股“信息化"的热流。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1anning,ERP)成了众多企业“信息化"所追求的目标。ERP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
(4)企业财务控制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财务控制。2008年6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发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基本规范共七章57条,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基本规范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是一种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控制理念②。强调从全过程、流程的角度进行控制的理念。
1.4 文章的创新和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
随着财务控制在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企业原有控制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财务控制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创新在于将企业的财务控制重心从经营成果转向经营流程的控制,同时结合卧龙电气实施ERP项目的案例,说明从流程角度进行财务控制的必要性。通过案例说明对企业各个与财务有关的生产经营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再造后,财务控制能够达到的效果。
(1)研究角度的创新。针对财务控制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制度建设以及人员控制方面的,忽视了流程这一贯穿于企业管理始终的重要内容,而本文阐述了从流程角度进行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2)研究方法的创新。针对财务控制的研究文献,规范性研究的文章较多,基于实地调查的案例研究文章相对较少。在现阶段,我国企业迫切需要改善财务控制,财务控制应当结合企业实际认真研究。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的结合,对案例企业与财务相关的流程进行重新梳理。最后,结合企业财务控制实践方法进行研究,其成果对企业建立财务控制系统有重要作用。
本文的不足之处
(1)本文是从流程角度对财务控制展开论述,因此对财务控制要素以及财务控制基本理论没有较多阐述,从理论的完善性角度而言,广度上本文的阐述不够全面。由于所收集的资料有限,未能对某个行业从流程角度进行财务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相关研究,导致研究的深度尚有欠缺。
(2)本文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入手研究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以卧龙电气为研究对象未能考察更多的中国企业实施状况,文章的结论也是基于卧龙电气的案例研究得到的,由于研究对象数量仅一家,研究结论难免有失偏颇。我国企业的类型繁多,不乏优秀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私营外资企业,选取的研究对象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2.财务控制研究综述
2.1 财务控制概述
财务控制的定义及目标
1.财务控制的定义。从管理的角度理解,财务控制的本质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实施的管理控制。按照COS0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与和监督五个要素组成的。根据《现代会计百科全书》的解释,财务控制是利用财务反馈信息影响与调节财务活动,使之按照预定目标运行的过程。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环节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分析一起构成财务管理系统。其含义就是财务控制主体以法律、法规、制度和财务预算目标等为依据,通过一定财务手段的调节、沟通和合作,对企业各个层次的财务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督,把个别、分散的财务活动整合起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2.财务控制的目标。企业财务控制作为企业的一种综合价值控制,必须达到确保单位经营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目的。具体来说,财务控制应发挥以下作用:(1)帮助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企业财务控制是企业管理高层为了整合企业整体资源,保证企业各个部门工作协调一致,从而配合企业达到长远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财务控制最基本的一项目标就是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3)保证业务经营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企业财务控制系统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多部门、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因此按照业务流程信息的准确、及时地传达、交流及反馈就成了各部门协调工作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的必要条件。
2.2 财务控制的理论基础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
按照控制论的解释,控制就是人们根据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目的,改变和创造条件,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确定的方向(状态)发展。对于组织而言,控制是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过程,一个组织的控制系统是一套使人们的活动更有利于阻止目标实现的机制。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1)必须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动;(2)协调组织内部不同部门的工作;(3)提供经营状况和人员(部门)绩效结果的信息。西蒙斯(Simons)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就是管理人员为保持或改变组织内部活动模式而采取的正式的、基于信息的例行程序和步骤。’’控制可以表现为通过在“输入"和“输出"两方面流程中对信息加工的基础上,采取决策以影响系统,改善系统的行为。由此,财务控制的总体调节方式是平和偏差的调节,也就是说应采取闭环调节。而对于许多具体因素的控制则应该采取补偿干扰调节和排除干扰调节,即采用开环调节和预防控制。
所谓闭环控制也称“反馈控制"@,即用受控系统输出量的反馈信息来产生控制力,它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在反馈控制中,既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正反馈能提高输入的灵敏度,增强传输系数和输出效应;负反馈则能削弱外界对系统的干扰作用。财务控制里依据业绩给予员工奖励而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激励制度就是一种正反馈控制,而强调业绩考核与惩罚就是一种负反馈控制。开环控制的控制过程不用被控结果的信息,只用外来控制信息起控制作用,它是通过对过程的操作和输入同时进行监测,设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偏离,在问题尚未出现之前就做出调整。由此,财务控制可以分为事前财务控制、事中财务控制与事后财务控制。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无论从组织结构还是运营过程,都不难看出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通过财务人员、信息载体、处理手段、关键环节和程序等对信息的收集、确认、计量、报告等进行处理活动;利用信息来源、信息反馈和协调施对资金、成本、利润和价格等进行控制,通过控制使得生产要素与资金达到合理安排和利用,以实现整体预期的目标。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财务控制具有以下特征:(1)集合性。财务以信息为依据,利用预测、决策确立财务目标,为实现目标,通过编制计划组织和实施,并对过程进行控制,不但要将各个要素有机结合对总体目标发挥作用,而且都是在财会工作环境相互配合、共同管理下完善的。(2)相关性。财务控制各环节、各部分为完成目标,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形成财务管理有机的整体,财务控制应重视系统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3)最优性。财务控制系统的最终目的是要完成企业的最优化管理和控制,财务控制在对资金运动的不断记录监督和控制过程中,对自身机制进行调整和修正。(4)有序性。对企业而言,资金是贯穿整个系统运营过程的主要对象,财务控制也应该以资金控制为主线,对资金投入、运用、流转、耗费和增值等环节按步骤有序实施控制。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信息论也是现代管理的基础之一。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管理过程化。控制和信息是不可分的,任何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都是过程控制和信息管理的两位一体。信息是控制的依据和基础,控制离不开信息的交换和反馈,没有信息,控制就失去有效性。在整个企业活动中,存在着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种不同的运动过程,信息流随物流和资金流而产生,同时,通过信息流又可以用来调节物流和资金流的数量、方向和速度,使其沿着预定的目标运行。
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看
内部控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为加强自身内部管理而产生的。那么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控制也是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财务控制随着委托代理理论关系的形成而出现。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和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实证分析表明,代理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授予经营管理权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因为由众多的股东直接参与公司决策、经营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成本是惊人的,但是代理关系的确立又必然招致代理成本。这种成本不仅最终由股东承担,而且它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极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此时如果没有相应的控制机制,代理人极有可能会利用委托人的授权来谋求更多的非货币财富,使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财务控制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随着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是由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控制需要而产生的。
2.3 财务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与评价
国外财务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西方财务概念偏重于证券、金融、资本结构和资本市场等方面,财务管理学主要探讨的是以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金融市场为主要环境,以股票、债券等普通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为手段的财务运作问题。与此相适应,西方财务控制的研究散见于公司治理、企业理论、代理理论、资本结构和企业并购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中。笔者对国外财务控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1.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控制角度
(1)与财务控制主体相关的研究。在西方国家,财务控制主体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位先后经历了以经理层、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为中心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有关董事会的职能定位、组成结构、与经理人(CF0)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F锄a和Jensen(1983)将公司的决策程序分为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认为决策控制是董事会的主要功能,为了防止董事会被经营者控制,就需要代表股东利益的非执行董事加入董事会。Williamson(1986)将董事会看作是内生的控制工具,是一部分管理者控制另一部分管理者的主要手段。经理人员之间如果存在竞争,则完全由经理人控制的董事会是最优的;如果存在勾结,则董事会中应该包括非执行董事。Hermalin和weisbach(2004)指出,虽然对于一些组织来说,董事会的存在是一项法律要求,同时董事会还是一项解决组织内在代理问题的内生治理机制。Jensen(1993)认为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在监督CF0以及解雇较差的CF0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RichardM.Cyert(1997)@等人分析了两级代理关系,研究了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和经理之间共谋行为的模型,重点考虑董事会规模及外部董事比例在董事会实施控制时的作用,认为适当的董事会结构与所有权结构有利于对经营者实现有效控制。
(2)与财务信息相关的研究。Jensen与Meckling(1976)创立了资本结构的契约理论,强调资本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关系的代理成本模型,得出当股权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债务代理成本时,公司资本结构最有的研究成果。英国著名的Cadbury报告于1992年对财务信息与公司治理关系进行专门阐述,该报告强调财务信息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认为“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基石"。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信息网络,为股东会控制、董事会决策和监控、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以及经营者层次财务控制提供相关财务信息,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实现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RichardB.Dull与David P.Tegarden(2004)认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财务信息的应用性,管理者需要随时能生产报表并进行风险分析,而通过XBRL等工具,使得可持续的数据变为现实,研究认为采用控制图能帮助审计师与其他决策者识别财务信息控制模式。Jeffrey Doyle等人(2007)通过分析2002年一2005年间799家内部控制报告,发现公司规模越小,财务控制越弱;而成立时间较长,成长较快的公司财务控制问题较少。
2.基于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角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集团已经具有相当巨大的规模,于是出现了一批在本国和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跨国集团。这一时期,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的控制(含财务控制)研究成了企业集团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集权与分权的理论研究与财务控制手段的研究上。一些学者认为:对于像跨国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财务控制至关重要,因此对于财务应采取强有力的集权控制;而在生产经营方面可以适当放权,况且互联网的发展给财务的集权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结构的复杂,集权管理体制下存在的一些弊端尤为突出,集中的反应为信息传递速度慢,而且误传指令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而分权管理则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和速度,可以为下属企业的经理人员提供一个学习管理技能的机会,而且在下层的信息质量比较高。Charlest T.Horngren(1995)研究结果也表明,随着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活动的扩大和分散,集团母公司的控制能力实际在逐渐衰退,集中由集团总部进行有效的控制实际已不可能,分散控制势在必行。在具体财务控制手段的研究方面,已经有很多的手段应用到了实际当中,例如预算控制、财务总监委派制、审计监控等,对集团总部的财务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Robert.S.Kaplan(1986)等人则认为,由于母予公司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子公司经理人员产生各种不利于整个集团发展的行为,因此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最好的手段不是外在监督和控制,而是利用有效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子公司经理层的业绩,并以此为依据对子公司经理层进行相应的激励,达到从内部约束经理人员的目的;他们认为恰当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能综合反映公司业绩,但也应该运用非财务指标,对具体过程进行控制,以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目前国外许多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都十分重视对下属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而且效果很明显。
3.其他角度的研究。
第一,相关概念研究:Philipp Jostarndt与Zacharias Sautner(2008)通过研究1996年~2004年间267家德国公司的面板数据,发现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财务困境使得控制权从公司内部向外部转移,而这种转移取决于财务控制机制。Steven Toms(2005)采用英国棉纺工业1700年一2000年间的数据分析,认为资本集中与资本分散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财务控制与管理控制。Megan Oaten与Ken Cheng(2007)则从个人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财务控制,认为一个人的自律包括对思想、情感、表现和冲动控制等反应。自律有三个组成部分:标准(目标);达到目标或者标准的行动;达到目标的监控程序。第二,公司绩效与财务控制权角度:Holderness与Sheehan(1988)对美国上市的且有绝对控股权的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90%以上的控股股东都会通过派出代表(当控股股东为公司时)或自己本人(当控股股东为个人时)担任公司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直接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Gower(1992)等考察了股权性质对公司财务控制权的影响后,认为个人股东就像是一位希望获得回报但对公司事务没有控制权的资本贷款者,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结构能施加影响和控制。Hart等(1998)学者,通过对股权集中度如何影响公司财务控制权的实证研究,认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小股东的“搭便车"行为、股权约束不严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而集中的股权结构则使大股东有能力对公司行为施加实质性控制,但可能会利用投票权以牺牲小股东利益为代价来为自己谋取私利。
国内财务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我国有关财务控制研究的发展轨迹,笔者利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index.htm),以1997年一2007年作为评估的时间范围,以篇名/关键词/摘要为检索项,以“财务控制"、“内部财务控制"为检索词,进行了模糊匹配检索,较宽松的检索条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相关论文的漏选,共检索到16867篇文章。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共有512篇。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后进行了一轮甄选,剔除了不相关的论文,其次,还以较严格的甄选条件剔除了两类间接相关的论文:一类是介绍国外财务控制理论和实务的论文,如《从财务控制演变谈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完善》等;另一类是对财务控制的基本理论的若干方面进行探讨但与从流程角度进行财务控制亦没有直接关系的论文,按照档案研究的惯例,同样剔除了短训、会议综述、书评和国外文献编译等形式的论文。根据笔者检索到的文献,财务控制的体系包括五个方面为:财务控制的环境(公司治理)、财务控制的依据(风险评估)、财务控制的手段(控制活动)、财务控制的载体(信息沟通)以及财务控制的保证(内部监督)。目前国内针对财务控制研究的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从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角度展开研究。姚颐等(2007)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对企业集团主要财务控制方式进行频率统计,发现在母子公司之间的信任度中,对报酬激励的信任度最高,而对投融资管理的信任度最低。同时财务控制系统效率越高的企业集团对内审的满意度、投资中心的满意度等越低。黄惠萍(2007)、佟成生(2007)同样对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展开研究,发现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普遍比较薄弱,认为找到切实可行的财务控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建立规范的集团财务控制框架、进行有效的财务控制才能有序运转。王宁(2006)通过比较分析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模式,认为平衡控制模式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理性选择。而姚玲(2006)则提出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途径包括组织结构控制、制度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责任会计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以及信息化控制等。陈新忠(2004)从资本控制、目标控制、组织控制、人员控制和制度控制等措施对实施财务控制展开论述。曾立军(2003)从财务信息化角度对集团公司财务控制进行了阐述,信息化能够提高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董丽红(2002)提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核心内容,即财务控制要将企业战略与目标、评价与激励纳入整个控制体系,形成以财务预算为手段,包含企业战略与目标、评价与激励在内的一整套财务控制制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ERP应用下的企业财务控制研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