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e-works PLM编辑部主任涂彬
嘉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乔立红教授
上海联宏创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磊
清软英泰制造业解决方案部经理袁仕东
Altair大中国区总经理戚国焕
应创云相制造信息系统专家杨显荣
吉利控股集团主任工程师谭居逸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论坛圆桌讨论
问题1 现在加工中心、机器人、无人搬运等智能装备在企业的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对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式将会带来哪些改变?
杨显荣:这种生产线我设计过。电子业尤其是面板生产有很多这种产线,食品加工业在这方面的应用也蛮多的,尤其机器人。在精密制造的加工业中,加工中心也非常普及。
智能装备的应用会使企业发生一些变化。在应用智能装备之前,工艺跟工序的设计都是单一的,一个动作一个工序,现在的工序,一个工序里面形成多设备,包括IT设备都会集成在一个工序里,工序的幅度被加宽了。另外还有一个重点,当IT化以后,这段的工序会跟整个工序的控制中心,控制器,可能会形成一个控制器或者是一台PC,一台PC专门指挥的动作在移动,那它指挥移动的过程,会透过数据采集反馈质量信息,无论是反馈至PDM、PLM、MES、或者ERP,它都是通的,这会带来一些工艺设计上的改变。
乔立红:加工设备的不同,肯定会对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以工艺设计的资源-工装来说,设备肯定是考虑的因素,而且也是工艺设计的内容。自动化的装备使工序更加集中了,将来编程不仅仅是数控机床编程,还会有机器人编程,特别是飞机的加工,会大量使用机器人,也不是简单写工艺线路就行了,而且一定要到末端执行装置。
胡岗:我觉得如果说加工中心集群比较多的话,首先是单道工序的工艺卡片这些环节会减少,而且由于设备的复杂度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设备可以在一个工序里完成,这样更多是做工艺指令的发布,然后做模拟仿真,相应的原来由人操作的过程都会被机器人替代。
谭居逸:其实对于汽车的话,加工中心,机器人,AGV的这种小车的应用都比较广泛。目前谈的最多的就是建立数字化工厂,建了数字的工厂,可以进行工序的仿真,以及物流的仿真,进行生产线的仿真,并且通过焊接机器人仿真,可以直接把仿真代码做一些微调,机器人就根据仿真情况运行,我想这也是带来的一个改变。
问题2 请各位举例说明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如何帮助企业缩短新产品的研发与上市周期。
戚国焕:首先,3D打印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用经过实验,试制阶段,而是真正实质性直接打印出来,这个速度上的改变可想而知。
其次,在设计阶段,我们强调在概念设计当中能够很好的引入性能设计,对于要强调的产品的后续打好基础,这是很关键的,否则,在后续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得反复修改,这会导致周期的失控和成本的大量的增加。
袁仕东: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工具产品的应用很重要,在此,我给大家讲几个PDM的应用案例。2000年左右,厦门金龙在上PDM系统之前,订单因为进口上有批量,一个订单从设计图纸有很多导入,大概需要十四天;05年上了PDM之后,包括BOM等等只需要三天的时间。
第二个例子,中汽集团驻马店的汽车改装厂,很多用户改装都有个性,但是个性都不大,很多板加长一点,加高一点,他们设计人员在用PDM普通功能的时候,改一个订单,哪怕做微小的改动,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比较长的改动,需要16个小时左右(这也算是比较快的)。但去年用了我们做的一个面向BOM的计算的功能后,他们现在一个订单的生成需要五到十分钟的时间。
第三个案例,就是我们国内做发电设备行业的北重,是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它的产品的比较快的准备周期是6个月左右,从研发的角度,从技术周期,到生产。在上PLM系统之前,他们的工作模式是工艺不见蓝图,绝对不开始干活,这是很多的企业的现状。用了PLM之后,准备周期缩短了两个月。
乔立红:对于设计和工艺环节来说,信息化的手段的应用,单点的技术应用,依然是很有用的。另外,就是整体的PLM系统、知识化的应用,使得数据的形成关联和共享。航空的主机厂以及很多企业,都在这方面有很多实践了,工艺的快速编程,已经确实是大大缩短了周期。
谭居逸:我讲一个例子,就是关于整车的总布置设计,我们以前都是在CATIA中通过正常的方式来做,后面我们用了工程支持模板,开发了三十几个法规检查的模板,总工程师检查模板,效率提升了60%以上。所以大家如果做设计一定要研究的话,我建议大家可以研究下这个模板。
杨显荣:从企业的制造系统的组织系统运作的过程,来解析它的运营效率。现在PLM/PDM产品,工艺流程开发软件,应该都算成熟了,差异也不大,但是如果要让它变得非常有效益,其实跟组织的分工是有很大关系的,开发部门与制造的工艺流程部门,务必要紧密的配合,这样,才不会在开发的过程里面有发生断层。这样才会提升效率。
问题3 各位认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有哪些主要方向?
戚国焕:这个问题实际上黄总上午已经讲过了,从数据上来看,增长比较快的技术需求中,仿真驱动的增长是最快的,22%的增长,这是很重要的概念。现在,企业对于云的需求,对于计算的需求,越来越高,仿真技术的深化应用是整个进一步深化发展上是很重要的方向。
张磊:作为西门子来讲,也注意到这样一个发展方向,所以在软件中提到了第四代设计。我们的第四代设计就是这种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设计平台,刚才大家讨论CATIA,Pro/E,NX,在大规模,超大规模设计的时候可能是多公司的协同设计,分工领域会越来越细化,如何将这些平台或者是公司管理起来,也可能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再有就是从软件来讲,它还会细分定位,从行业我们更多的关注行业的解决方案,客户的需求变得更具体化,软件某些功能的模块开发,更倾向于某些具体的行业和具体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我们这个问题,就是说下一步的方向还需要加入仿真设计制造、仿真一体化的主要的方向。
问题4 推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应用,如何与设计方法和研发流程的改进结合起来,真正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袁仕东:其实刚刚乔教授分析的非常好,其实对于信息化对于我们业务的优化和提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工具软件,一个是管理流程。对于工具软件这块,坦白来说国内和国外的差距很大,协同方面国内软件是有很多的机会来做的,刚刚我讲到,对于设计方法的改进,通过一些系统应用,可以减少重复犯错,比如一个图形,可以统计设计部门的人设计更改的原因,把设计过程结构化,有设计更改,有工艺更改,以及设计错误造成的原因,把这些结果分析之后才能帮助我们从工具化的角度来创新,减少错误,提高效率。
对于流程的优化,有一个用户案例。某杭州的上市公司,在PLM刚刚实施完40个模板流程后,用户加了100多个流程模板,企业的ISO9000,都往里面加,加了之后加重了系统的负担。后来要求每个月减少大概一个流程,进行流程合并和优化。通过协同平台之后,可以定期将流程模板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哪个节点经常卡壳,哪个节点经常拖了后腿都可以知道,来帮助我们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设计上来进行优化。
谭居逸:我一直在一线做这种应用的项目,感受比较深。其实在我看来,技术的应用和方法一定要结合起来,并且一定程度来讲,规范和方法是首先考虑的,因为现在我们的设计非常强调协同,如果没有规范话,知识的积累,还有数据的传递,以及数据的交换和共享,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乔立红:现在工具和系统有很多,无论是国内的软件还是国外的软件,都有它的特色,也是肯定可以用,可以解决问题的。最关键的是,企业需要行动起来。软件公司、学校科研机构可以研究更好一些技术和开发系统来帮助企业,企业的自身,也需要又足够的动力去很好地执行。
戚国焕:这个问题最后一个突出的是提升能力,创新能力。实际上企业现在做的最多的是有限的改良。都是在老的产品上面,做一些有限的改良,距离创新之路还很远。我相信今天看了我的介绍,已经有答案了,因为我提出了很好的工具,创新一定要打开思路,如果局限于原来的东西,谈何创新。我们在这里把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点技术,一类是面技术。仅仅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说,首先要把点技术用好,点技术某个人用好,只是某个人提高,要把最佳实践固化为流程,引入这个系统,使得整个团队的效率提高,当然效率提高的同时,管理面帮助积累,这个对于能力提升也有很重要作用。我相信能力提升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点技术,一定要很好的提升,然后形成一定的积累机制,持续的提升创新能力。
主持人:也就是企业一定要把自己的设计体系研发流程理顺、固化,再来推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黄总:就这个问题,我发表一点见解,其实刚才几位专家也谈了。昨天晚上我也在冥思苦想我们讨论什么,每次这个问题也很花心思,我们也特别希望企业掌握设计方法学。我记得浙江大学的祁教授也多次呼吁,高校里还没有这门课,不知道乔教授的学校有这门课吗?
乔立红:有的。
黄总:祁国宁教授讲过标准化体系,但很多企业里面的员工不准受标准化体系,比如选的螺栓的长度其实不是很优化的值,还非得定制,成本很高,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是很重要的基础。模块化分为零件级的模块化、部件级的模块化,产品级的模块化、装备级的模块化,实现起来确实很有挑战性,明天早上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会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也希望大家明天有更多的收获。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CAD/CAM一体化技术应用论坛圆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