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企,“逐利”才是其血管中翻腾的惟一冲动,为何连续九年大力投入自身信息化?
在是否大力投入信息化这个问题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决定往往相去很远。尽管信息技术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变,但是大部分民企因为资金实力弱、企业规模小、技术能力不强、经营目标压力大等种种原因无力支持信息化。
作为一家尚未上市的民营企业,赛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岛赛轮”)在国家提出物联网战略之前的2002年,便谋定在轮胎生产制造过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
2002年11月18日,青岛赛轮成立。成立伊始,该公司就带着深深的信息化烙印。其出发点就是要建设一个中国橡胶轮胎行业的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目前,进入青岛赛轮的展示厅,即可看到各种各样的轮胎,比如大型工程车轮胎、旧轮胎回收后重铸的“绿色轮胎”,最引人关注的,当属镶嵌了RFID芯片的“智能轮胎”。这些都出自该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
青岛赛轮信息化领域负责人、副总经理朱小兵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公司在同行业中率先采用管控一体化网络系统,应用网络化、智能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轮胎生产制造、技术品质控制、能源动力、企业运营管理、产品仓储物流、轮胎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各项业务进行全方位信息化控制与管理。
通过应用成熟的信息化技术,青岛赛轮实现了对每一条轮胎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全程信息追溯。通过实行轮胎“身份证”制度,可进行高效准确的信息化追溯,确保了轮胎产品质量及优质的售后服务。这与2009年我国兴起的物联网概念不谋而合。
而这一切的背后,青岛赛轮的两化融合策略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稳定的质量
在市面上,企业每出售一个世界一流轮胎,要比出售一个普通国产轮胎多赚100美元左右。而这种价值差异正源于产品的稳定性不同,也就是安全性不同上。“如果用合格率来衡量生产轮胎的质量,国际一流企业可以把所有出厂产品的合格率控制在97%左右,非常均一。但是,国内企业很难控制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有可能第一批100%合格,第二批就是90%合格了。”朱小兵说:“难以驾驭产品质量,导致了我们和国际一流企业的很大差距。”
轮胎属于一种安全产品,它的生产工序繁琐且环环相扣——从原料、配料、密炼、压延、裁断、成型、硫化到检测,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轮胎的质量。
因此,对于青岛赛轮来说,只有控制到位,管理才能到位,才能生产出质量均一且符合不同标准的产品。借助MES(制造执行系统)来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进入了CIO朱小兵的视线。
建设MES在制造企业非常普遍,这些企业主要依靠MES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模拟现场的生产及检验设备,并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对制造企业来说,一套合体的MES非常重要。但每家企业的MES又各具行业特色,一般而言,MES系统70%是通用的,20%是行业特性,10%是企业特色。”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软控”)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焦清国告诉记者。
为建设一套青岛赛轮的MES,2003年~2007年上半年,朱小兵带领团队完成了整个MES项目。熟悉轮胎生产过程的人都知道,轮胎制造具有工序多、关键点多、相对独立、相互制约、难以准确判断以及需要控制全局等难题。青岛赛轮的MES系统搭建完毕后,使轮胎的生产实现了检测数据、生产数据、消耗数据等的自动采集和统计分析,并实现了对轮胎生产过程的可追溯管理。如果一个成品轮胎出现了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MES系统准确地分析出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样不仅提升了管理也确保了轮胎的质量。
不仅如此,MES系统上线后,原来青岛赛轮长期面临的因人员技能和素质参差不齐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稳定,设备事故、人身事故频发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朱小兵看来,通过MES的四个主要功能:标准工艺的控制执行、管理信息的下传控制、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可追溯管理,就可以保证企业运转过程百分之百地得到合理监控与管理,也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各生产环节的不必要成本,而这也是MES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据青岛赛轮统计,MES上线后,仅轮胎生产过程的第一道工序——炼胶生产线就可以节省80万元。
控制每一个轮胎
如果没有收集到精准的产品信息,MES系统就无法发挥最大优势。因此,青岛赛轮把信息化的触角延伸到轮胎本身,运用RFID技术让轮胎变得更加智能。面对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巨大资金缺口,青岛赛轮通过让青岛软控技术入股等方式,引入了RFID等系列物联网技术。
在青岛软控的研发中心,只要技术人员用电子设备对轮胎进行扫描,轮胎中的一颗芯片就可以把记录在案的信息显示出来,比如轮胎的结构、材料以及每个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信息。
作为青岛软控的试点企业,青岛赛轮很早便把这个技术应用到轮胎制造流程当中。这些带有“电子身份证”的轮胎(RFID智能轮胎)与普通轮胎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胎内装有RFID标签,在制造过程中写入了轮胎全生命周期的重要信息,这样一旦轮胎出现质量问题,就可以收集、传输有关自身所处环境的所有信息,并由企业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和应急处理。RFID结合物联网架构及配套的软件平台,就形成了轮胎企业的物联网。
朱小兵认为,RFID使轮胎全生命数据追溯更加可靠。流程式信息化系统自动记录轮胎制造全过程数据,使每条轮胎都拥有信息化数据档案,真正实现轮胎生产的全过程信息化追溯,将轮胎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排除,确保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和质量的可追溯性,解决了传统生产模式采用人工或半人工记录存在的不准确、不完全、难追溯、难再现的弊病。
焦清国介绍说:“轮胎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信息的收集,实现了轮胎企业质量追溯、质量信息的绑定,也就是说到用户级别,用户可以完全看到我这条轮胎的生产信息,使用户使用放心,使轮胎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售后服务得到提升。”
RFID技术并不新,但是将RFID芯片植入轮胎确实是一个挑战。如何在轮胎中嵌入智能部件的同时,又确保轮胎的安全性?硫化设备必须适应智能部件的固封。“RFID智能轮胎芯片设计、封装与植入技术创新性强,在不影响轮胎质量的基础上使RFID电子标签与轮胎结合成一个整体,提高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川来说道。
有电子标签应用领域专家认为,物联网技术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对整个社会生活的一种颠覆,我们可以把城市分成网络化单元,社会上所有的具体物品都可以赋予信息化属性,自动的感知,自动的识别,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副会长黄永友表示,目前虽然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将对“中国制造”和世界经济产业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即将发生的巨大变革,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中国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将在其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并将彻底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
焦清国告诉记者,目前这种带有身份证的“智能轮胎 ”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青岛赛轮自己员工的车上也装上了它。不仅如此,在刘川来的车上记者也发现了它的踪影。
两化融合人才关
推进两化融合策略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执行,而执行的难点在于两化融合人才。由于轮胎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其在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必须都是熟悉轮胎制造各环节的老手,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符合轮胎行业发展规律的合理系统。而这一点也正是青岛赛轮在推进信息化人才储备和选择供应商时的必要条件。
以青岛赛轮为代表的轮胎生产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不过这些信息化建设都是以丰富的轮胎行业生产经验为基础的,而不是仅仅依靠新技术本身的优势。因为在制造行业中做IT和在网络公司中做IT完全不一样,朱小兵的工作时间就是一半对一半:一半在办公室,一半在生产现场。
在制造行业做IT工作,一定要有扎实的生产经验,“我在车间里面有三年了,我们IT人员必须把技术与工艺、生产结合起来。因为生产管理系统做不好既对产品质量有影响,也会影响产能。”朱小兵说道。
而行业经验与现代生产管理的结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以炼胶制造这一生产环节为例,密炼是轮胎生产的第一道工序,需要严格按照配方执行,配方中的任何一种化学原料多一点、少一点或混炼条件不足,都会使轮胎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造成各种事故。
可以说,轮胎的生产质量70%是由这道工序决定的,由于密炼工序的生产模式属于流程生产中的快速、间歇式的生产模式,不可控因素很多,但通过信息化系统每次炼胶生产都可以节省30秒的时间,总体算下来、在炼胶制造上每条生产线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在80万元左右。因此在这一点上就可看出,信息化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而为青岛赛轮提供信息化支持的软控公司也是一家具有轮胎行业背景的信息化供应商。焦清国介绍,软控的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都是具有橡胶轮胎行业背景并有生产车间工作经验的两化融合人才。“只有既懂轮胎又懂信息化的人,才能建出最符合轮胎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焦清国如是说。
在一个纯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青岛赛轮走出了一条独有的民营企业两化融合之路。“物联网技术与人才为青岛赛轮搭建了一个国际性的开放平台。”朱小兵总结道。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青岛赛轮CIO朱小兵:九年物联网战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