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是推动企业创新、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支柱,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对整个设备管理水平进行整合、重组,确保生产的安全进行,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企业的设备维修和管理一般采用二级保养、定修结合的事后维修方式,管理模式为静态管理的计划定保定修,缺乏对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无法准确掌握设备的实时状态,对定保定修效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不可避免的存在过修或欠修现象。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全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状态检修、动态管理的目的,基于设备状态监测、预知维修基础上的先进管理方式应运而生。
1 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对收集的信息运用系统管理的理论方法,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信息,并向人们提供有关信息的系统。它依据系统的观点,通过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设备,为从事信息管理的人服务。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机系统,伴随着企业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它具有以下功能:
(1)信息处理功能。即能对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输入、加工、整理、检索、存储、传
送和管理。
(2)计划功能。能对各种具体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3)控制功能。能保证有关信息被正确地使用,并以一定的方式使用。
(4)辅助功能。通过存储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管理人员分析问题提供服务。
2 设备管理标准信息结构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为2类:静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静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对手工管理的简单模仿。该系统主要功能是设备台账管理和档案管理,其最大优点就是该系统使得设备的静态信息数据记录规范化。准确及时地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能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该系统的最大不足之处就是缺乏设备维修管理模块,不能精确的对设备管理。
动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改进了静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不足,基本实现了对设备的动态管理,如图1所示。这类系统除具有台账管理功能外,还具备设备前期管理功能、建立了设备维修档案,记录设备运行、检查和故障的详细情况、输出各类设备的检修计划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图1 动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动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各模块的含义如下:
(1)设备前期管理。即从设备的选型、采购、开箱验收、安装验收到移交使用单位之前的管理。
(2)设备档案管理包括设备卡片、设备台账、设备变动及设备资料档案。一次性完成设备卡片的制作,并可生成包括总台账、分台账、主要设备台账等在内的20多种台账,随时统计分析全处或部门设备及主要设备的数量和价值,实现设备报废、移装、调拨、封存、闲置、租借与评估形成动态管理,并及时建立包括设备变动与运行、保养、事故、故障、维修、润滑、评估在内的设备技术档案。
(3)设备的状态管理是设备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手段监视并改善设备的技术状态,努力使之保持最佳状态是建立这一模块的目的。目前企业一般对设备技术状态进行分级管理,根据设备精度检测指标计算设备精度指数如下式:
其中,r为机床精度指数;TS为某项精度实测值;TN为某项精度容许值;N为精度检查测定项目数,根据计算得出的精度指数作为设备使用保养的依据。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检测数据以改善设备的技术状态,依据采集的设备精度参数、设备运行状态检测数据及设备运行时间参数,建立设备状态动态模型库,形成一套新的、动态的设备技术状态管理模式非常必要。
(4)设备维修管理。采用科学分析手段合理安排设备的维修,由过去的计划维修及事后维修,逐步过渡到设备状态维修及预防性维修,这样可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润滑管理。根据设备润滑五定编制润滑周期计划,实施油质分析动态管理,自动进行润滑材料消耗的统计和分析。
(6)设备备件管理。备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建立备件库和备件储备计划管理两项内容。现场维修工作中,经常发生由于备件储备不足或备件型号不清,只能在设备解体后测绘或查找型号才能获得相应的信息进行备料,而造成工期的延误,所以,建立与每台设备相对应的备件库,及时测绘、收集备件资料,不断的补充备件库信息,逐步建立完备的备件信息库是备件管理的重要工作。备件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收集的备件消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合理的备件库存条件,随时掌握备件库存情况,设置重要或常用备件最低储备量警示功能,适时生成备件储备计划,既保证维修工作的需要,又尽可能降低占用的资金。
(7)系统管理。可实现档案数据备份,为数据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并可以把数据以Word、Excel等形式输出,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
(8)设备投资决策。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可靠性逐年降低,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逐年攀升,适时更新设备,以最经济的手段保持和提高设备的加工能力是设备投资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设备投资决策系统的另一项功能是为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设备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小的设备周期寿命费用达到最大的寿命周期收入,对于新项目的投资,单纯估算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来计算和评价设备投资是不够的。通过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获得投资多方案决策所需要的统计信息及技术经济分析信息,为设备投资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从而保证设备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3 信息化的实施过程
信息化是一项耗时而庞大的工程,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大量资源的投入,企业应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对设备管理信息化过程的有关实践,设备管理信息化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如图2所示。
图2 设备管理信息化过程图
3.1 构建数据库
建立正确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实施标准化管理,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运转良好的前提,也是设备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于现代化大型企业而言,生产线和设备的数量及品种很多,基础数据的规范和整理的工作量十分巨大。设备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从静态数据管理向动态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静态数据管理从投产起,紧紧抓住以建立标准数据为重点,分层级建立各类基础数据。在系统运行中,强调动态数据管理。通过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和信息的积累,控制设备管理的工作流和信息流求。
3.2 业务流程网络化
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必须借助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优势,对设备的规划、选购、维护、报废等一系列管理流程进行整合、再造,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业务流程再造包括以下关键因素:
(1)网络运作环境的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PMIS、备件管理信息系统SMIS、专家系统(ES)、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FMIS、管理科学和运筹学(MS/OR)等软件都对设备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在业务流程再造时,要对当前适用的软件有深入了解,为信息化建立网络平台。
(2)业务流程进行整合时,必须注重其合理性。利用网络优势,在公司内部实现信息的共享,创造优异的流程业绩。同时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设备管理方法相结合,达到和网络设计的相辅相成。
(3)在线评估业务流程,设备管理实现从计划生成、过程控制、实绩归集到评价分析的全过程信息闭环和透明化管理。根据“一码到底”的代码体系设计,各项管理业务全部通过系统传递信息。因此,通过点检管理(EC)、图像管理(EI)的设备点检和状态监测功能,可以按单元、生产线、机组、装置等,逐级了解公司内的设备正在发生什么或可能会发生什么。通过点检管理(EC)中点检计划的自动排程、工事管理(EM)、合同管理(EW)等子系统,各级管理者和检修单位可以及时掌握检修项目的基本信息,知道设备何时需要维修和怎样维修。检修定额信息化管理规范了作业流程,避免了不合理的费用支出,使检修管理从立项、委托、结算到统计分析更加科学合理,大大降低了检修费用。点检(EC)、备件(ES)、材料(ET)等子系统则明确提供了设备需要什么备件、何时需要、采购要素和库存等信息。另外,各类维修费用支款及报销全部实现网上完成,使设备的运营成本可以通过维修成本系统的成本中心和设备编码层级进行查询。维修费用统计手段和口径的统一及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确保了设备维修成本可控性的提升。资产价值及变化情况可以通过资产分类和标准等查询,决策的依据则由维修成本、评价分析子系统提供数据,形成了面向设备管理流程的全过程管控的简捷的动态工作体系。
3.3 信息网络化
对于整个集团来说,建立信息服务平台、ERP核心系统、数据仓库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全面负责公司的业务流和工作流,形成了成本(Money)、生产(Manufacturing)、市场(Marketing)、设备(Machine)、物料(Material)、人事(Man)这6M的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
对于设备供应商,可根据车间设备管理人员和仓库提供的备件信息,建立备件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备件网上采购、快速采购、透明采购和高质量采购,降低企业的设备检修费用,保证企业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
4 结束语
设备管理从传统的作坊式的维修转向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故障诊断的社会化维修(远程维修);从手工记台账到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再到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的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可见,信息化建设是发展设备管理的必然选择,规范运作是提高信息管理有效性的保障措施。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设备管理的工作流和信息流,加强分析设备运行的关键绩效指标,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的数据依据,以实现优化企业维修资源、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设备管理信息化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