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国家发改委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工委部分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信办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一系列的动作已经表明,工业与信息化不再是两条平行线。
与其他行业一样,自“九五”规划到“十一五”规划,船舶行业以信息化名义的投资与日俱增,但一个未解之题也永远存在.那就是怎样的信息化才能够真正促进主营业务的成长和蜕变?专家们对信息化的效果评判也众说纷纭。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评判更多基于感性认识。
信息化评估需要综合、客观、多角度衡量,参考国内外现有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好的体系标准。信息化水平评估理论及方法简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学者或国家开始将定量的分析:测算、评估进行了理论化研究,以指标来考察信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避免了抽象论证和主观推断比较科学地实证了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961年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最早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信息经济学”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对这一领域最早作出开创性工作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马克卢普教授,1962年他发表了《美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提出了一套测算信息经济规模的方法。波拉特继承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于1977年出版了(信息经济}一书提出了被称为“波拉特法”的信息化发展测度方法。许多学者对信息社会的形态也进行了描述,代表性著作有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斯托尼尔的(信息财富— 简论后工业经济)、霍肯的《下一代经济》等,以及日本学者在60年代中期建立了对信息化进行社会测度的模型—信息化指数模型。
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化指标评估模型。
1)马克卢普法。该法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开展研究的。他认为知识产业主要由5个分支30个产业构成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信息设备、通信媒体、信息服务5大类。马克卢普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
2)波拉特法。波拉特将社会的基本产业结构从克拉克的三分法发展为四分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他把服务业一分为二,将其中的信息服务业分化出来。波拉特还把从事信息活动的部门分成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指直接向市场上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二级信息部门指只把信息服务提供给内部消费,而不进入市场的部门。波拉特认为信息行业和职业划分上存在的和非信息行业、职业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情况.采用了具体分析典型调查、确定百分比的方法来解决,从而建立了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
3)日本指数法。1965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畸清介首次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模型。信息化指数包括一套指标体系.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由信息量(O)、信息装备率(E)、通信主体水平(P)、信息指数(U)4个主要因素构成具体又分解为1个小的变量。通过将基准年的数据带入.得出该年信息化指数。
国外信息化水平评估应用现状
目前主要国际机构和国家所采用的信息化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有:
1)美国国际数据公司“信息社会指数”评估体系。由两级要素构成,4个一级要素,23个二级要素。
2)国际电信联盟法。国际电信联盟,995年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 个二级指标。
3)哈佛大学与世界经济论坛“网络化准备指数”评估体系。由四级要素构成.包括2个一级要素(网络应用指数和网络支撑因素指数)、9个二级要素、10个三级要素和60个四级要素。
4)澳大利亚“信息经济办公室指数”评估体系。该体系直接由23个具体要素构成。
5)韩国“信息化指数“评估体系”。由两级评估要紊构成包括4个一级要素7个二级要素。
6)英国INSEAO 电子经济评估体系。由四级要素构成包括4个一级要紊(环境、准备度、应用、影响)、12个二级要素、35 个三级要素和118个四级要素。
7)俄罗斯联邦各地区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由三级要素构成.包括5个一级要素、31个二级要素和106个三级要素。
8)加拿大信息技术和电信分类法。加拿大工业部、统计局和文化部,提出了本国新的信息技术和电信分类法(简称ITT)。
9)日本电信与经济研究所《RI下E) 信息化指数。
国内目前使用的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在对世界上各种信息化评价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统计数据易得分析方法简洁直观的一套指标体系— 国家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
我国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是在6个要素的基础上建立的。这已个要素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和标准。信息化指标由加项组成。
1)信息资源:每千人广播电视播串时间、人均电话通话次数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人均带宽拥有。
2)信息网络:长法光缆长度、卫星站点数、微波占有信道数、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
3)信息技术应用:每千人有线电视用户数、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电子商务交易额、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信息指数。
4)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5)信息化人才: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
6)信息化政策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信息产业研究及开发经费与全国研究及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我国的信息化指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容易造成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份额.从而评价结果有失合理性;另外,有的指标目前尚没有相应数据.要做特别调查不便于各地区动态测度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只重视对信息化现状水平的测度,而不重视对信息化质t和潜力的评估其测算出来的信息化规模或信息化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全貌。我国的信息化指标虽然基本包涵了国际信息化指标中的常见要紊和变t,但是与国际的一些指标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哈佛大学的“网络化准备指数“涵盖量非常广拥有。
我们所没有涉及的软件、信息服务、法律规范等部分.还对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制定了一系列细化指标。
“行业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基本框架所包含的指标。
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主营业务和流程特点船舶行业如何构建自己的信息化评优体系?
根据国家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结合船舶行业的特点,以提高造船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增加值为核心,并考虑当前造船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政策导向.船舶行业信息化评估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信息化对管理的促进;信息化在生产设计领域的作用信息化帮助生产环节的提高。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推进信息化评估的行业基本涵盖如下通用的40项基本指标。
面向企业管理能力的方向(共25项指标)
·企业内 部局域网援盖业务处室比例:
·企业员工对个人电脑的拥有率;
·企业内部各处室联网情况:
·企业内部协同办公系统使用情况;
·企业是否有对外门户网站;
·企业对外门户网站的信息更新情况;
·企业是否有专门的信息部门及专业人员:
·企业是否有一套较为合理的信息化采购流程:
·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的认知度;
·企业每年的信息化投入占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总投入的百分比:
·企业是否建立了科学的IT管理方法;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否借助了专业的咨询机构;
·企业是否拥有稳定运行的文档管理系统;
·企业是否拥有专业的财务管理系统:
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上马后是否切实加强了企业的资文管理及时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企业是否很好地利用了信息化手段来完善自身的保密安全工作:
企业信息化规划中否充分考虑到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建设工作;
企业建设人力资源 系统是否从建立学习型企业的角度进行实施和利用:
生产型企业是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节约企业的生产物资控制成本的目的;
科研型企业是否建 设了科研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对课题研究所需的设备进行了信息化管理;
企业建设ERP系统是否较多地要求了开发厂商从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角度进行定制;
企业ERP系统中各功能模块的应用率:
企业是否考虑了采用统一的整合平台用于整合企业应用:
企业是否有完善的存储系统和灾备系统:面向企业设计能力的方向{共8项指标)
常规的设计工作反复率情况:
·设计部门台式电脑普及率:
·设计所用服务器是否专业专用:
·是否有专业的设计工具:
·设计工具是否普及到每位设计人员
结 语
建立“行业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的目标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算法来衡成员企业信息化系统在促进生产、设计、管理等方面的价值。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使得企业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浪费、重复投资。
船舶信息化评估体系的范畴应在充分考察国内外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在吸收目前国内其他行业的上述既有参数的情况下充分调查研究建立船舶行业独有的评估体系应包括目前信息化现状的各个方面并应体现船舶行业研究、设计、产生、制造、配套的特点。
重点思路就是要突出IT与管理、生产的紧密结合,突出IT对提升业绩水平的作用。因为各企业性质众多,有研究所、造船企业、修船企业,还有配套设备生产企业。而这些单位分布的区域不同、可利用资源不同、参照物也不同,所以对于指标的制定也面临替严峻的考验。
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道路才刚刚开始。信息化决策者、技术专家、业务专家需要时间不过压力正在逼近在新背景下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需要快马加鞭。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