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信息化监理是一种有效的第三方管理机制。截止到2010年6月,通过工信部信息系统监理资质认证和备案的信息系统监理公司已达269家,各省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批的省内监理企业200家—300家,可以说已经逐渐形成近500家企业、数万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监理产业。
然而,由于服务同质化,尚未完全发育好的信息化监理市场陷入了“成本战”,一方面是监理公司难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监理服务效果参差不齐。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监理企业自身的努力和与之配套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而市场环境培育的一个瓶颈是,目前信息化监理市场普遍缺乏各方认可的监理取费依据,很多地方尚未出台取费指导性文件,而通过市场形成的各种取费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
模式
信息化监理取费难的本质问题是无法将监理收入与投入相匹配,本文将着重探讨一种平衡各方利益,使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能够得到有效监管的监理取费模式。
信息化监理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服务行为往往发生在合同行为之后,这也是造成以上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以此为突破口,如能在合同定价之前明确监理服务内容、方式和服务期限,则此问题将迎刃而解。
以下以一个5000万元左右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为例,试图说明该取费模式的具体实践和操作方法:
(1) 建立监理工作清单
将信息化工程进行大项分解,将本项目需监理参与的工作逐项列表,形成监理工作清单。
(2) 计算监理投入
在监理工作清单的基础上,计算各子系统所需投入人员和工作时间并逐一汇总。
(3) 计算监理取费区间
依据监理人月需求计算该项目的监理取费额度,公式如下:监理取费=监理人月数×(平均工资+社保缴纳额)
其中,平均工资为各地统计机构发布的当地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类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单位平均工资。社保缴纳额为各地公布的社保最低单位缴纳额。
(4) 监理招标和谈判
以上述计算的监理取费额为基准价,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监理单位的资质、投入人员素质、监理服务质量反馈等诸多要素,确定监理公司。
总结
利用“指挥棒”效应,发挥监理在信息化治理方面的优势。通过建立合理的监理投入产出模式,通过政府采购的“指挥棒”,规范监理市场环境,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向质量、人才、方法和服务竞争转变,有效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第三方作用。
利用“杠杆”效应, 保障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合理的监理报酬和工作投入机制,形成监理“责权利”支撑点,借助信息化监理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等条件,发挥“第三方杠杆”效应,消减项目建设方与承建方在技术能力、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不对等,帮助项目建设方合理控制系统造价、提升项目质量水平、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规范项目过程管理。
利用“门槛”效应,扩大政府采购的惠及面和采购质量。监理取费基准价机制的确立,有利于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公开,避免了过去监理项目政府采购中的唯资质论、唯案例论、唯价格论等现象,使得更多的具备监理能力的企业参与到政府采购中来,在竞争中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提高信息化监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作为配套措施,引入监理服务质量跟踪机制,采取定期走访和调查的方式,建立监理服务质量政府采购黑名单,供决策使用。形成政府采购服务质量抓手,维护财政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业主单位的利益。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