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汽车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汽车工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汽车开始成为推动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产品。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车的大众化消费趋势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历史性标志,也成为世界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
随着加入WTO,我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汽车行业作为我国成长最迅速的行业之一,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前景。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汽车产业已经融入一体,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部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不仅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也正面临入世后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时期,产品日趋多样化,需求的波动大,产品价格急剧下降,一个新的调整转折期正在到来。随着外国汽车企业纷纷向中国增资或建立生产企业,范围从整车生产到零部件生产,从售后服务到汽车金融服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国外汽车巨头的进入,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仍然存在技术含量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生产效率不高、经营管理落后、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作为我国民族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汽车制造业必须直面残酷的市场竞争,从自身内部改革创新入手,提升技术含量和企业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到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去,方能撑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ERP(企业资源规划)是当今世界企业经营和管理技术进步的代表。它融合了多种现代管理思想,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计划和控制功能,结合企业的流程优化,有效地配置各项资源,以加快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成本,并且把企业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提高其运转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最终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中期就已开始普及ERP,并取得了实效。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导入ERP的前身MRP和MRPII,一些先进的汽车制造企业选择了通过实施MRPII/ERP作为有效支持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希望利用MRPII/ERP系统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也正是这些企业MRPII/ERP的实施加速了各行业解决方案的逐渐成熟,为后续待实施的企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目前,我国也已经度过了导入期和发展期,正进入ERP系统的普及阶段。许多汽车制造企业实旌ERP系统,所开发的系统己涵盖了产品研发、生产管理、产品营销、销售及结算支付在内的方方面面。在过去的几年里,ERP成为了许多公司提升其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系统。ERP自从被引进中国,很多企业通过实施ERP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管理效益,通过实施ERP系统工程,让ERP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得到贯彻落实,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精确化和数字化,同时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改善了业务流程,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2006年11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ERP冲对中国企业绩效影响》研究报告,2005年与2004相比,我国实施ERP的多数企业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以及净利润率方面也都呈明显提高态势,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了33.42%,净利润率提高了97.12%。
ERP能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但它的高失败率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失败的ERP项目,不仅会导致公司损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同时还会使企业丧失其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企业ERP的实施是一个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与企业各项工作相融合,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成败。我国大量的企业基础管理还相当的薄弱,ERP项目实施还缺乏有效管理,信息化市场环境不够完善,需要探索和完善的方面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另外,很多实施过ERP的企业还面临着这样的问题:ERP到底有没有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实质的作用,投入的财力物力是不是收到了相应的回报?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疑惑,导致企业管理者不能客观地评价ERP的作用,对ERP产生了种种误解,也对实施ERP系统的效果表示不满。同时,由于看不到ERP系统的实际价值,也使得很多待上ERP的企业犹豫不决,止步不前。因此,如何量化ERP的价值,进行科学和客观地对ERP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成为大多数企业在实施前后所关心的问题。
要准确地评估ERP的实施效果,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必不可少。但ERP是一个功能复杂、结构庞大的IT系统,投资巨大、实施周期长,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很难有一个绝对化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ERP项目带来的综合效益。因此,对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1.2研究目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1.2.1研究目的、意义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企业的ERP实施与应用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外企业实施ERP的基础与背景不同。国外企业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致力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改善,陆续采用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法、质量统计控制法、库存控制法、生产计划和作业排序的优化法、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方法,企业内部已经建立了较强的管理基础。从外部环境看,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和行业供应链结构也已经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合理化重组的过程。同时,起源于制造业的MRP、MRPII的应用,使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上有了浑厚的积淀。在此基础上,ERP管理模式的引入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如虎添翼,使ERP的应用“水到渠成”,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而我国多数企业应用ERP要比西方国家迟了至少10年,并且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较晚,缺乏扎实的科学管理基础,内部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不够合理,没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实时管理报表;另外,缺乏综合型人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外部支撑配套环境尚未形成等等,导致了我国企业ERP的实施成功率非常低。据不完全统计,两次企业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已经投入了上百亿元人民币,但其应用成功率尚未达到20%。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企业ERP的实施应用过程,为其提供系统的可行的指导方案,降低系统实施的风险,从而提高实施成功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课题。基于这种考虑,对汽车制造企业ERP系统实施前期准备、实施过程、运行管理以及系统应用绩效评估、后期系统优化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从管理创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流程重组等方面总结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ERP的策略,为我国汽车制造企业ERP系统的实施与绩效评价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方案,以提高企业ERP系统实施的成功率,促进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现代化,增强企业在新的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力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2.1 ERP的内涵
ERP(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是加特纳公司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时Internet的应用还没有广泛普及)和供需链管理的基础上,对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的一种推论,也是对MRP II内涵的扩展和深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现在ERP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深入理解ERP内涵,须从ERP心的形成历程入手。
大体上,ERP的发展经历了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阶段、MRP II(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阶段和ERP阶段等三个阶段,具体过程与企业管理需要的发展相伴相生。
从ERP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所谓企业资源规划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它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于一体,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全面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1.2.2.2 ERP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2l世纪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企业链与企业链的竞争,而是企业群体与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为了获得整个系统的价值最大化及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以结成战略联盟体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他们越来越重视整个供应链及整个企业联盟体内的资源整合与协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ERP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间的协同管理,美国权威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提出了ERPII的概念:即通过支持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和财务过程,以创造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和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
但是暨南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ERP研究室王惠芬教授认为,ERPII是对ERP的一种扩展和提升,它的基础还是ERP,尽管ERPII与ERP的管理模式是基本相似的,但二者具有的是不同的目标市场;ERPII的核心模式是企业间MRP模式、企业间组织模式、企业间财务核算模式和企业间管理会计模式。同时,ERPII继承了ERP的属性和方法,ERPII中的企业是多态的企业,是企业从个性化企业向社会化企业的扩散。企业间的资源计与核算可以继承企业内资源计划与核算的属性和方法。也就是说ERPII把管理对象扩展到了企业之间的管理任务、管理模型、管理算法和管理数据,使得企业之间的管理模式呈现继承、复用的特点。由于来自市场需求的压力和信息技术的助力,ERP的技术和应用发展呈现如下的特性:
实用性:由于用户的挑剔和行业竞争,目前商用ERP软件产品越来越精细,以适应用户企业的业务需求和操作习惯;
行业性:目前商用ERP软件产品开始面向特定应用行业,形成具有行业特征的软件、参考模型、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扩展性:ERP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是不大可能一步到位的,而且企业不同时期的需求层次也不大相同,再加上ERP是随着先进管理思想不断发展的,ERP系统要能迅速的升级维护;
互操作性:ERP系统将通过模型、知识、平台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更好的集成性和互操作性;ERP软件将基于企业应用集成EAI平台、NT平台构建;
协同性:ERP正在不断加强其支持企业间的协同管理与服务能力,并逐步形成跨企业的协同资源计划系统。
1.3研究综述
1.3.1国外ERP实施绩效评价理论研究
国外在ERP绩效评价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吸收其有效经验,并结合我过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国内企业的EPR实施绩效评价体系。国外的几种ERP绩效评估理论如下:
(1)第四版ABCD检测表
第四版ABCD检测表是国外ERP项目的一个评价工具,其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五个方面:战略规划、人的因素和协作精神、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不断的改进、新产品的开发、计划和控制过程共五章的内容,每章都有具体定性描述,用来说明该章主要考虑的问题,ABCD 4个等级的不同的定性特征。然后列出一些综合问题,每个综合问题又被分解成若干明细问题(如图1.3)。先对每一个小问题评分,然后评价每一个综合问题,要注意的是综合问题的评分并非相应的明细问题计分的平均值,回答些明细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确定综合问题的得分,这些明细问题并不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下面以问题一“战略规划”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战略规划的定性特征播述:
A级:战略规划的制定和维护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且战略规划驱动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并体现“客户至上”的观点。企业员工均能清楚地表述企业的宗旨、远景规划和战略方向。
B级:战略规划的制定和维护是一个正规的过程,由高层和各级管理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企业根据战略规划做出有关决定,对于企业的宗旨和远景规划员工有基木的了解。
C级:企业不经常进行战略规划的制定和维护,但仍能指示企业运营的方向。
D级:没有战略规划,或者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这项活动。
1.3.2国内对ERP实施绩效评价的研究
国内在ERP实施后对企业绩效体系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权威的、系统的、全面的,能满足实施需要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许多研究理论方法基本上都处于探索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案有:西安交通大学的曹玉俊(2003)认为,ERP的基本功能或期望功能是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更好地支持决策、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压力是企业应用ERP的直接动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变能力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两个基本手段。计划控制水平表现为企业的内部监控能力,监控能力也是应变能力的基本保障。更好的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特征可归结为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他认为应将运营成本、信息质量、监控能力、应变能力4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进行评价,并以“应达结果和“应做事项’’并重的原则,设计了二级评价指标,三级指标则应结合行业特征另行确定。指标表述形式采用直接陈述句形式,指标得分由评分人员判断评分,采用5级评分(0-4分)。各指标权数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Delphi法确定。
中山大学的陈志祥和吴俊峰(2005)认为,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评价ERP系统的应用水平。他们提出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其中两个一级指标:应用能力水平和应用效果水平。应用能力水平指标下设立两个二级指标:战略地位与硬件支持度,应用效果水平下设立两个二级指标:计划效果与执行效果,二级指标下又分别设立多个三级指标,最终的三级指标有27个。
此外,金达仁(2006)强调ERP实施绩效评价体系要引入一些能体现企业管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非财务指标,进一步完善整个评价体系,认为绩效评价指标的范围有五个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企业运作管理、企业信息化、财务方面、企业发展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对ERP应用绩效进行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工作,ERP系统应用带来的效益,既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既体现在战术层面上,又体现在战略层面上;既有可定量分析的效益,又有只能定性分析的效益;同时,要将ERP系统应用所带来的效益与实施其他管理变革及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区分开来,要避免评价指标间的因果关系;此外,评价的方法还应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这一切都增加了ERP实施绩效评价的难度和复杂性。从有限的文献不难看出,目前还没有一套非常科学、权威的、准确的ERP实施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来衡量ERP系统实施的效果,所以对ERP实施效果评价方法体系的研究还有待理论和实务界共同深入。
1.4我国的ERP实施及ERP实施绩效研究概述
1.4.1 ERP在我国的应用
1979年,沈阳鼓风机厂引进MRP公司的COP21 CS系统,成为中国制造业率先引进MRP II的企业,也从此拉开了我国企业应用MRPII/ERP帷幕。在国家科委和机械部的大力推动下,首先在制造业领域掀起了应用MRPII/ERP产品的高潮。从上世纪80年代ERP的概念介绍到中国,我国企业对ERP二十几年以来的应用与拓展,大致经历了启动、发展、初步成熟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国外的MRPII软件三分之一可以用,三分之一修改后可以用,三分之一不能用的“三个三分之一论”状态,经过经验教训的积累及国外软件的逐步本地化,己经过渡到目前“功能覆盖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应用领域扩展到第二、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通信业、高科技产业、零售业等”的阶段。
ERP作为一种融合了先进管理思想的企业管理软件一旦应用成功,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进而全面地提升竞争能力,无疑是相当有帮助的。因此,如何落实ERP所倡导的先进管理思想,并通过成功实施ERP来改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成了正在实施和想要实施ERP的企业努力奋斗的目标。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ERP系统的应用效果受到广泛质疑。这套系统耗费的时间太长,投入太多,却没有达到它所承诺的增强竞争优势和削减成本的目标。此外,统计数据显示,70%以上的ERP系统应用者,无论是自我创造还是专业系统集成商代为设计,都没有达到公司预定的目标。一家专门进行计算机软件和电子商务市场调查的机构对美国年营业额在5亿美元以上并采用了ERP系统的公司进行的研究结果披露,ERP系统应用成本超过预计成本178%,安装时间超过预计时间的230%,使用后公司亏损率却达到了令人惊讶的59%。
我国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存在的问题更多。一些实施了ERP系统的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疲惫不堪的努力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后(如美国的戴尔公司、国内的许继电器),不得不取消它的ERP系统,认为采用这套系统得不偿失,还不如去寻找更有效的能够重新整合计算机产业的系统解决方案。现实数据表明,企业ERP实施成功率依然不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六七千余家企业购买了MRP II/ERP软件;在这些企业的ERP系统应用中,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0%-20%(其中以外资企业居多);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分集成的占30%,--40%;而失败的却高达50%,因此,从实施ERP系统的
结果不难发现,企业实施ERP在我国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柳传志在联想实施ERP时的经典抱怨形象的描绘了我国企业实施ERP的这种尴尬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内在原因。我国企业实施ERP时遇到的大量问题,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企业外部的因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就企业自身而言,企业高层对ERP的认识程度、是否达成共识、能否取得企业员工的支持、是否具备实施ERP的基础管理条件、配套的规章制度、企业IT人才及资金技术等,还有企业的ERP实施规划、软硬件选型、ERP实行项目管理等都是影响ERP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而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软件供应商的水平与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管理一咨询一监理”体系是否健全、国外软件的本土化客户化做得如何等方面。
随着人们对ERP的认识逐步深入,大多数企业对ERP的战略价值已经深信不疑。同时,许多企业ERP实施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积累了大量的实施经验与教训,对欲上马ERP的企业来说,也有了更多的可资参照的标杆,拥有了更多实施ERP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了更多的有利条件。总体说来,当前我国企业对实施ERP比以往更加有信心了。
不容忽视的是,就是因为实施ERP会花费巨额资金,消耗大量的精力,需要漫长的时间,对企业而言风险较大,如果效果不理想,将处于“骑虎难下的另一种尴尬。所以系统研究企业ERP实施,提高企业ERP实施成功率自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每个企业的具体状况如行业特质、企业基础管理条件、组织成员的信息素养、企业规模、资金及外部环境都不一样,很难参照某一个企业的成功来进行实施。梳理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因素,探究ERP成功实施的方法论,总结ERP的成功实施模式,为具体企业ERP的实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就成了ERP学者们当前的研究的重点。
1.4.2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在参考了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对ERP的概念及国内外ERP的实践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对我国汽车行业实施ERP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潜在效益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以奇瑞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共性问题,梳理了汽车制造企业ERP实施的成功关键因素,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及解决方案,以期能为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一个科学、系统的ERP实施方案,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同时,基于奇瑞公司ERP实施过程的研究结果,在总结以往的ERP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汽车制造企业的ERP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奇瑞公司为例进行了ERP实施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ERP实施绩效评价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较为准确地了解实施目标的实现情况,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作为下一步决策的依据。
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ERP系统实施的流程为主线,对各个环节中的重点问题逐个提出管理对策或技术解决方案。采取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对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汽车制造企业ERP成功实施的基本要求和科学评价ERP实施绩效的具体方法。研究ERP实施前的决策、实施中的调整、实施后的优化环节应该采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方法,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ERP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实施评价的方法与步骤,并在奇瑞汽车公司进行了实践,对本文所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检验。
2汽车制造企业实:沲ERP的关注要点及预期效益
2.1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1汽车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汽车制造业是指乘用车、商用车的整车制造行业,行业内企业行使乘用车、商用车整车的设计、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管理职能。包含整车制造企业,整车制造企业所属的汽车股份公司、汽车集团,整车制造企业投资设立的整车设计企业或机构,整车制造企业投资成立的管理其零备件采购与配送的企业,整车制造企业投资成立的管理其整车销售与服务的企业。但不包含专用车制造企业,整车改装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不仅能够拉动工业和其它行业的快速增长,促进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发明创新,从而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创造巨额产值、提高税收和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在持久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是其他产业所难以相比的。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居民已步入汽车消费时代,消费能力形成一定规模,逐步创造了年销售额几千亿元至上万亿元的持续增长的市场,所以“在一定发展阶段,汽车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一结论己被实践所证实,并在许多国家形成共识,汽车工业将成为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并将成为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其它工业增长的拉动力也明显增强。
由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在2002年,汽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就已达1 1%;就奇瑞汽车来说,2007年该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0%。由此可以看出,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工业的加速增长功不可没。
2.1.2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一个自主研发的世界级汽车品牌,没有一家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大多数汽车企业选择的是走合资道路,理由是“拿市场换技术。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拉美国家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合资的最终结果是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没有换到技术,却别人抢了市场。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环节,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制造更多的核心部件,从而使我国的自主品牌水到渠成。其次,加强与全球汽车跨国企业的合作,使中国汽车产业成为主流的汽车产业,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三,要抓住全球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的机会,使自己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发展汽车工业具有更加明显的现实意义。同时,~批新兴的汽车企业正在迅速成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崭露头角。但是,在快速膨胀和扩张的同时,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在技术、营销、服务以及管理等诸方面也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会阻碍其下一步的发展。
2.1.3我国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持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达到1000美元时,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大大加快。由此,汽车市场将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在世界汽车市场出现紧缩的情况下,我国汽车业却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局面。汽车的产销量以3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世界排名升至前五名之列。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官员预计,到2010年,中国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500万辆左右,汽车化水平将达到40辆/千人。而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汽车平均保有量为24辆/千人。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直接购买进口整车的数量增长迅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据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10月累计进口各类汽车(含底盘)17.91万辆,同比增长40.28%;累计进口金额59.52亿美元,同比增长49.72%。
但从世界范围看,各大跨国汽车公司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竞争异常激烈,势必更加关注中国的巨大市场。2005年我国取消汽车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限制,2006年汽车整车进口关税也进行了调整,国内市场国际化使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已经面对严峻的挑战,近两年,国内汽车市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大多汽车制造企业规模效益低下、核心技术缺乏、管理水平落后造成的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抵消了劳动力和国产设备价格低廉的优势。
目前,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经营上普遍采取汽车联盟和本土化战略:零配件采购上实行全球化、模块化;生产管理上采用“适时生产技术和“敏捷生产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式。而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局限在国内,由于条块分割,即使是在国内也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且汽车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产品老化严重、技术含量低;即使是同类产品,消费者因此也不得不承受远高于同类产品国际水平的市场价格。整车生产企业都有独立的生产体系,零部件工业存在多种标体系和配套体系,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极低;管理粗放、水平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如何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无疑都是中国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2.2新时期汽车制造企业实施ERP的紧迫性
随着汽车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日益增长,国家对汽车工业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一系列汽车政策、法规出台,我国汽车市场进入规范化操作时期。但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危机,必然要求汽车制造企业从业务到管理的全面变革,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来适应这种变化,以便能够对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汽车制造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迅速,客户需求方面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在多样化、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的客户需求的驱动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快速多变而且难以预测,市场机遇转瞬即逝。其次,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竞争态势的变化。
第三,产品开发的复杂性与产品专业化经营趋势。一项复杂的高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涉及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从设计、试制、生产的实现到投放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个汽车企业在短期内是难以独立完成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虚拟企业的产生,并为虚拟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实际推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络可借助信息高速公路,采用通用数据进行信息交换,使所有成员企业都能共享设计、生产和营销信息,以便互相协调步伐。
综上,正是在外界环境变化的巨大压力之下,在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观念变化的基础上,以及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之下,出现ERP组织与管理的新概念,并迅速得到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汽车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ERP的应用可以为汽车制造企业降低采购、营销成本,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结构,同时也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工具。而我国汽车行业和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包括汽车设计理念、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等。而ERP应用水平直接关乎管理、生产、成本、效率等各个环节,最终全面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国外汽车制造业同行相比,目前我国的汽车行业信息化平均水平大约要落后15年左右,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通过实施ERP带动管理提升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根据各个企业关注问题的不同而不同,通常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