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 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诞生了很多具有活力的成长型企业,依靠其特有的高业务增长率与活跃而具有潜力的经济能力,成为当今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无论是在新兴的信息技术行业、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的制造业、快速消费品行业,都不乏优秀的成长型企业活跃的身影。“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竞争力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成长型企业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会。为了能够长久的保持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成长型企业普遍坚持自主创新,以期在业务模式、企业运营、获利能力上挖掘并建设自身核心优势,而供应链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意义非凡。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对成长型企业大有帮助。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会帮助企业建立了高效、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就如同在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一样。成长型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经营现状量体裁衣,把有限的预算投入到核心业务环节中,通过关键业务指标和客户满意度的提升,确保了自身在企业间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供应链管理是国内成长型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供应链信息化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还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现已成为成长型企业的必然选择。虽然成长型企业由于所处行业、供应链角色、发展现状有所区别,但在供应链信息化建设中,成长型企业都应将供应链信息化看成一个战略进程,并逐步建立整体的信息体系,保证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畅通,最终成就敏捷、高效与灵活的IT架构。
1.2 选题意义
供应链管理充分体现了面向信息、信息共享的管理思想,其有效运行依赖于基于信息共享的统一的决策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措施、方法和机制解决系统中各子系统或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使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能无缝地、顺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泄露效应对供应链造成的不确定性,满足供应链活动涉及的各个组织自身的目标和组织之间共同的目标,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帕累托改进。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的管理和协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及时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可以降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强大的信息化支撑体系,高度的合作伙伴信任关系,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是供应链竞争能力提升的有效保证。
Internet 的发展为供应链的信息化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协作生产计划、同步执行计划和定制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基于Internet 的信息平台的建设与供应链的集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供应链企业实时地反映与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能。
供应链信息协调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信息协调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供应链信息协调提供统一、协作的基础平台,实现供应链系统中各企业间充分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在从信息视角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文献中,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重要的分支之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陈登坤分析说,如今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旺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从过去单纯的财务等部门级应用需求转变为企业级全面应用需求,即从财务信息化扩展到内部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全面管理领域;二是从企业内部应用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应用,企业之间借助信息化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
刘志学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一些成功的企业都注意到供应链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运用这种先进的理念并取得了优异的成就。一些著名国际跨国公司也运用供应链信息化原理,在中国市场的运作中取得了成效。这些成功的范例十分值得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例如海尔的“一票到底”的管理方式,联泰的D2S供应链战略、戴尔的拉动式零库存供应链信息化模式,沃尔玛与供应商的协同商务等,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实际案例。对此,我国的供应链研究学者们在学术上加强了与国外理论界交流和学习,同时通过对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的调研和了解,在理论研究上也不断取得丰富的成果,一个百花齐放的大好学术局面已经出现。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信息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一现实,采取多种方式奋起直追。在国外的大学研究所和供应链联盟等非营利组织在研究成果的交流方面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做法,他们很注意学术界内部、学术界和实践界之间以及国际学者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通过定期召开学会、进行学术研讨会、在互联网上通过虚拟团队开展有关专业问题的讨论等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学究式的科学研究方式,代之以知识的共享和互动,以激发知识工作者相互交流,激发知识工作者更好的创意和更多的产出。在此方面,我们也应当更好地向国外学术界学习。
叶春认为在供应链的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依托,货物流动的优化是基本,供应链管理结构的调整是手段,而实现企业供应链利润最大化是目标。可以说,信息化是企业供应链发展的首要工作。所以,企业一定要进行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改造,广泛实现对企业管理咨询系统、资源规划系统和电子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加强对货物流动方面的管理,充分实现对生产计划的控制,优化整体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应用业务外包,实现企业资源整合,以整体强化的供应链来带动企业的发展。
2.2 国外研究现状
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与信息的共享程度,一直是国外学者特别强调的主题。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全球供应链系统,信息的利用与共享显得尤为重要。在早期的供应链系统中,信息支持技术主要是EDI,通过它供应链系统成功地采集与传输信息,随着因特网的发展,Internet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并且近年来基于Internet检索信息技术,传统供应链到信息化供应链发展趋势大好。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
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重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本课题从分析、研究关于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入手,层层深入,进而揭示出一系列可行的对策、措施。具体来说,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流信息化进行阐述:首先,对物流信息化的定义和发展意义等做介绍,这是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基础;其次,就目前国内、国外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再次,介绍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根据现状分析预测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3.2 研究重点
3.2.1 我国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的投入。根据美国哈佛大学Nolan 提出的诺兰模型,企业供应链管理自身属于该模型哪个阶段,必须进行准确定位,完成定位后,再运用IDEF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合理安排信息化投入的资源。按照供应链的信息需求,供应链的信息化需要分四个阶段:战略决策制定,战术计划、日常决策制定、执行和交易处理。信息化的投入也应该根据各阶段的不同需求进行最优决策。有些供应链企业错误地认为,实施信息化,投入资金愈多效果愈好,于是产生了“IT黑洞”。具体表现如图,图中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A为转折点,在A点之前即为“IT黑洞”,此时随着信息化投入的增多,信息化产出反而下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供应链企业没有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信息化投资决策,而错误地认为信息化问题是投入资金多少问题,结果产生投入多,产出少这样就会影响节点企业对信息化的热情和积极性。
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二)协同技术与信息协同。供应链的协同运作是建立在各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协同的优劣取决于信息共享的程度,从支持信息协同的网络技术来看,Internet 技术的发展使得跨企业的协同工作平台成为可能,目前,支持信息协同的技术还包括企业门户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XML 电子订货系统(EOS)GIS 与GPS 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协同技术的应用只能建立在信息协同的基础之上,信息的协同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信息定义与不同应用的不一致,同一数据在不同的应用中如何定义;如何正确认定系统中大量的冗余信息、垃圾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整个系统的清洁;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信息孤岛”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保证协同技术的顺利实施。
(三)信息集成的复杂性。由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具有自主性,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共上难以强制约束。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分散性使得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集成台;节点企业的多样性造成了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由于系统结构、网络通信协议、文件标准等环节的不统一而呈现分离的局面。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的企业,其信息流动和获取方式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情况,所以,必须集成链上的各类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接口,达到数据库的无缝链接。因此,在供应链上传输的信息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数据资源的来源广泛增加了数据筛选、提炼和加工的难度,比如:供应链外部信息包括市场信息、社会环境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供应链内部信息包括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经销商信息等。
数据资源的多样性造成信息的内容和格式会有大的差别,如声音、图像、各类报表等。
供应链的运作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所以数据资源也具有动态性和多变性,信息的集成就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增加了信息集成的复杂性。
3.2.2 我国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信息化构建的战略层面。国家应该以协同管理的思想突破区域限制,属地限制,统一规划,制定物流信息化的政策和标准,保证行业管理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各类数据信息交换过程的标准化转换。
国家应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与物流相关的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的开发研究活动,以公共投入建造高标准、高水平的信息交流平台,作为公共项目供全社会企业服务。同时,要注重建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协调机制,从战略高度建立供应链协同管理成熟度模型,规范供应链信息标准体系,为企业提供参考。
在产业结构上,要调整重工业、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业,扶持和培育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供应商,让物流信息服务提供商成为制造企业的参谋长,提高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另外,从政府到企业都应当转换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以创新思维对供应链组织进行重构, 摆脱单个企业信息化模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
(二)信息化构建的策略层面。在供应链信息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着眼于管理柔性化的发展态势,从动态集成的角度整合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建设性地构建以协同电子商务为平台的敏捷供应链模型,同时协调各操作系统,并支持业务流程的概念创新,推动整个价值网的优化升级。具体实现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信息化、互动化,包括ERP、CRM、SCM 与BI等系统的建立与有效集成,提高企业内部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企业间影响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障碍,激活或提升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群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效率,创造企业群的协同效应,融通“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化的效率和供应链信息共享水平。
在供应链信息化的投入上要有清醒的认识,掌握节奏,避免急于求成,造成“IT 黑洞”。
在信息化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相类似的供应链信息化成功的案例,很好地理解有关供应链构建的相关理论和模型,结合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调整组成供应链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供应链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使信息实现对供应链系统的有效控制,为系统整体性能最优提供保障。
(三)信息化构建的技术层面。供应链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不同于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构建,其涉及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任、协调和利益分配机制,并且复杂性和风险更多。尽管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可以使节点企业都能从中受益,但是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位置的不同,拥有控制权和话语权的能力强弱不同,都会影响其在信息化构建中的投入和收益的不同;参与的企业越多,其不确定性越大。所以,在信息化系统构建之前, 充分考虑和评估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企业在供应链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预期可能因信息化受益程度的不同构建比较理的投入和收益分配机制,同时,为了激发企业参与供应链信息系统构建的积极性,必须有合理的依据表明企业参与信息化构建的投入小于外界的机会成本,能够获取的收益与不参与信息化构建相比,差额较大。
合理估算信息化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供应链信息化所需要的四个阶段,科学合理地规划和投入各种要素。
通过对供应链现有的业务流程或供应链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其物理结构和协调机制与信息化系统的结构浑然一体,相辅相成。
4 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在起步阶段,还处于应对各个业务功能信息化的一二级层面上, 信息化的整体规划比较欠缺,供应链信息化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未雨绸缪,才是保持长久竞争力的有效保证。未来企业的生存将更多地依赖于所在供应链的竞争力,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低,是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必须摒弃单个企业信息化的思维方式,应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对供应链系统进行组织结构重组,从战略层面、策略层面和技术层面分别解决供应链信息化系统构建中所面临的各种要素投入问题、信息协同问题以及信息集成的复杂性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供应链信息化的构建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