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企业有没有“外协”(委外)这一说,在当今工业社会,社会化分工愈发细密,对于一家制造业企业而言,出于减少成本,控制员额等等目的,委托其他厂商(外协)加工生成自己的部分半成品甚至成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具体委托方式又有两种:一种是让外协自己买料自己生产,主体公司起一个贴牌买进卖出的角色,也就是所谓的“OEM”;另一种方式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主体公司买料发放给外协厂寄放,由外协厂组织产生,产成品送回主体公司。也就是“外协托管”模式,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
外协托管,其最大的难点在于外协库存很难处理。原材料是你“寄放”到外协厂的,但是外协厂究竟如何消耗,我们却不得而知。只能根据对方造好后送回来的产成品进行“折算”。其计算公式为:
外协托管库存=发放原材料总数-接收产成品数量*产成品领原材料清单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这不挺简单的吗?按这个公式套就行了。非也,要是事情这么简单,那就好办了,关键是上面公式中的因子常常变。首先,由于替代料大量存在,“产成品物料清单”就常常变。这倒还是小事,最大的问题是:“接收产成品数量”就往往不是一个能一下子确定的数量。
比如说吧,某外协厂加工A产品,做好后送来A产品100个,仓库录入A产品报送数量100个,此时要不要扣减这100个A产品的“折料”呢,当然要,因为对于外协厂而言,这100个A产品的原材料早已从库存中减掉了。但是经过质量部门检验,发现其中有20个不合格,最终实际入库数量变成了80个,20个不合格品要送回去返修。此时又当如何呢?
此时对于本厂来说,外协库存要重新计算,因为实际上此时真正接收数量已经变成了80个,只能按照80个进行折算。那20个不合格品已经送回外协厂了,理论上,那20个不合格品所“折算”的原材料仍然应该“归属”于外协厂的外协托管库存。
而对于外协厂来说,那又不一样了,这20个不合格品所包含的原材料早已从库存中扣减了,这次折回来的20个不合格品,最后只是回到不良品库,不可能再把其所包含的原材料重新折算了。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本厂计算的外协托管库存包含了20个不合格品折料,外协自己计算的外协库存却不会包含。因此两者肯定会对不上,出现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
有朋友可能会问:那你的本厂计算的外协库存仍然按照100个计算不变,不就行了吗,这样不就和外协的库存一致了吗?这也不行,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当时账是平了,可是过段时间,人家外协厂把那20个不合格品修好了,又重新入库,本厂还得进行折料,这样一来,总入库数就变成了100+20=120个,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实际上仅仅是入库100个。
不知道我上面的叙述是否大家能看得明白,就是这个问题,折腾了天津广讯数年之久,外协库存总是不准,严重地影响了其他模块的上线。
后来,我们在广讯ERP中创造性地引入了“预录入库单”的概念,终于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办法的基本思路是:报送入库100个,仍然按照100个扣减折料,但是当质检实际入库为80个的时候,重新按照80个扣减,但是此时,系统自动生成一张与原入库单入库产品相同的“预录入库单”,数量就是100-80=20个,这个预录入库单同样进行折料,所以外协库存实际上仍然按照100个进行折料,数量实际上没有变化,可以和外协厂的账对上。但是这个预录入库单本身不是正式入库单,质检人员看不到,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那什么时候进行后续操作呢,那就要等到外协厂把这20个送来以后,此时生产入库操作人员不能新录入库单(系统上和流程上进行限制),而是必须把那20个的预录入库单的状态改为正式入库单,然后质检部门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了。而在整个过程中,A产品的折料数量总和始终是100个没有变化。
目前外协库存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当然盘点的时候仍然会发现有个别账实不准,那往往是生产损耗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难于计算的外协库存逐步可以信赖。但是还有一点,就是此时计算出来的外协托管库存,是一种“静态库存”,它反映不了目前外协生产的缺料情况,无法用于指导本厂人员向外协厂调拨物料。所以,还需要有一个模块,专门用来反映外协厂工单的缺料情况(本厂其实也一样),不过那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如何解决外协托管库存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