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通常要经历事务处理、信息管理、管理决策和战略支持4个过程。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物料管理信息系统(MRP),70年代融进财务管理形成闭环物料管理信息系统(Close-MRP),80年代融进生产计划管理形成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到80年代美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较为普遍,90年代发展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使之走向金融、商业及教育等行业。到90年代后期,美国大部分的大公司如思科、GE等,全面实施了ERP系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应用,到90年代初日本办公自动化进入成熟阶段,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一体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90年代以前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使企业内部业务更加快速、合理,90年代则趋向战略信息系统(SIS),其目的在于支持企业取得战略上的竞争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又扩展了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成为广义的ERP的一部分。
1 ERP(Enterprise Resoum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20世纪90年代MRP-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企业之间竞争范围的扩大,这就要求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加强管理,要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有更高的集成度,同时企业信息管理的范畴要求扩大到对企业的整个资源集成管理而不单单是对企业的制造资源的集成管理;企业规模扩大化,多集团、多工厂要求协同作战,统一部署,这已经超出了MRP-Ⅱ的管理范围;信息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求企业之间加强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企业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信息管理要求扩大到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这些更是MRP-Ⅱ所不能解决的。为了整合企业的所有资源,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起来,ERP应运而生,恰恰能对这3种资源进行全面集成管理。
概括地说,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ERP阶段已经将质最控制功能纳入到生产环节中,将其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整合与生产流程相关的其他一系列功能环节,打通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流。
ERP质量于系统的功能流程主要是:收集原材料和产成品的相关信息,根据预先设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质量检验表,并依据具体的质量状况进行后续处理。其中,质量标准包括质每等级、质量缺陷分类、检测方法、检测项目类别、抽样标准与检测标准文件等。
ERP质量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ERP质量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
目前,ERP的质量模块对企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其他子模块紧密结合,能帮助企业有效改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
2 6sigma(6σ)
2.1 6sigma(6σ)的含义
自1924年休哈特(Shewhart)提出统计质量控制理论以来,通常把质量控制的规格界限设定在±3σ(3倍的标准差)之间,按照这个标准,每百万件产品中有2700个次品。而按照6σ的标准,每百万件产品中只能有3、4个次品。毫无疑问,6σ管理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从统计学上来说,6σ的含义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学中最常见的概率分布的基础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数偏离规格中心的可能性很高,而且偏移量约在±1.5σ之间。因此Motorola和GE公司考虑到平均值有1.5倍标准偏差的漂移,这种漂移常常被定义为“长期”的σ质量,而与之相对的“短期”σ质量是不考虑偏移的(如表1所示)。
表1 缺陷率与σ水平对照表
狭义的6σ指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每百万次出现缺陷的机会仅3、4个,即达到99.997%的合格率,而广义的6σ是一个度量标准、一个目标、一种管理方法,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6σ质量管理是以真正关注顾客、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采取的措施应针对流程、预防性的管理、无边界合作和力求完美,容忍失败为理念。
2.2 6sigma(6σ)的方法论
6σ管理对每一个要改进的业务流程设立一个独立的项目,采用五步循环改进法来改进流程。五步流程分别是: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五步流程循环改进法通常称之为DMAIC法:
第一阶段:定义。作为一个6σ管理项目的起点,定义阶段十分重要。这一阶段主要的目标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界定项目的范畴,确定项目的顾客,形成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目标,运用“客户反馈系统”来界定出过程边界,生成SIPOC(供应商,输入,过程,输出,顾客)图,为成功实施6σ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测量。测量阶段的本质是“翻译”,将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翻译成6σ管理能够识别和执行的数据。这个阶段首先要确定关键质量特征(CTQ),并将其量化,收集有关数据,并利用流程图,变量汇总图,鱼骨图。时间次序图,控制图,频次图等工具,了解CTQ的表现和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分析做准备。
第三阶段:分析。分析收集的数据和制作的流程图。加深对流程的理解并找出出现的问题,通过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实验设计,多变嚣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了解产生问题的关键原因以及关键原因的影响程度。
第四阶段:改进。改进阶段是6σ管理的核心阶段。首先DMAIC团队要拟订几个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实施。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其效果进行验证,并评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经过一定时间的验证评估制订最佳的方案,最后推广改进方案。
第五阶段:控制。控制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巩固改进的成果。首先要确保改进方案的稳定有效运行,对改进的各个流程进行监控,对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应对,使改进过程不至于偏离预先确定的轨道,发生较大的失误。
3 ERP和6sigma的集成框架
ERP系统和6sigma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熟悉并广泛使用的工具。ERP通过整合企业自身相符的各类资源,同时将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下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通过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有效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生产以高效响应顾客需求。而6sigma技术则是测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如果能找出过程中的缺陷,就可以找剑相应的措施消除缺陷,从而使过程达到近乎“完美”,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最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为了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将6sigma的管理方法与ERP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建立企业质量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6sigma、ERP的集成框架
从2图中可以看出,ERP提供各种反馈信息,通过企业质量控制系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设中,6sigma改进方法使得企业的质量不断改进,并且将这种改进及时反映到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中。整个模型框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6sigma(DMAIC)标准的改进方法以及ERP、企业质量控制系统对企业的各类质量问题进行不断的解决,提高企业运作质量。
4 总结
企业如何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如何准确及时地作出客户承诺?如何处理紧急的客户订单?如何提高产品质量?这些众多的问题,都需要企业及时解决,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无非就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尽可能解决企业面临的众多问题。ERP确实能够解决企业之前不能解决或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表面上看,问题解决了,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顺利。有没有潜在的或隐藏的缺陷,而这些潜在的或隐藏的缺陷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6sigma以注重流程质量、结构化的改进、一次做好的理念,不断地寻找“隐藏工厂”,把缺陷消灭在过程之中。因此,6sigma与ERP的集成能够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改进业务过程。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业务过程的持续改进是一个自觉、自律的改进过程,6sigma与ERP集成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获得整体业绩的提高和更好的效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