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一体化下的客户价值
(一)“客户价值”的涵义
在营销学中,客户价值一般被理解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即客户的感受价值,即为客户创造服务效用与服务过程质量之和与服务的价格与获得服务的成本之和的比例。这种“客户价值”是指客户对两方面的权衡,从某种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总利益与购买或拥有时所付出的总代价的比较:另一种是客户能给企业带来的净收益,即企业能从一个客户那里获得的收益减去该客户相关的成本支出后的收益净值(张祥建等,2004)。齐佳音(2002)对其定义为:客户价值是衡量客户对企业收益贡献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即企业的关键决策者在所处的管理情境下,感知到的来自客户的净现金流及未来净现金流的总体能力。随着客户关系管理逐渐被企业接受,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上管理客户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
表面上看,两种客户价值的流向正好截然相反,但实际上两者却是内在一致的:最大化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是其谋求良好客户关系的根本目的。也是其识别和选择客户的基本准则:相应的,为了获得良好的客户关系,企业则必须向客户提供最大化的客户让渡价值。对于客户公司而言,最大化的客户让渡价值是其谋求良好客户关系的根本目的,也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基础所在;相应的,一个满意而忠诚的客户也将给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两种客户价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DNA螺旋结构般的循环向上的关系,这便是客户关系的核心和本质。本文从企业的视角,将“客户价值”界定为客户的净现金流贡献,它是客户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的综合。
(二)客户价值的评价维度
客户价值的认定可以帮助管理者识别盈利能力最强的客户群体并集中力量发展这些客户。客户价值认定的结果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客户组合、产品组合及战略路径的选择。很多学者都对客户价值的评价标准做出过研究,著名客户关系管理公司Turbo CRM的观点是:完全客户价值包括既成价值、未来价值和影响价值。也有学者从客户的生命周期出发。将客户的生命周期分为潜在期、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终止期六个阶段,并认为在客户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投入和客户对企业收益的贡献是大不相同的,因此要计算全面地客户价值则应计算客户生命周期内给企业带来的净利润(杨永恒等,2002)。会计角度同样认为客户价值不仅仅指当前的赢利能力,还包括企业从客户一生中获得的贡献流的折现净值。
本文认为客户价值这一概念是有一定自由度的,在考虑价值客户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客户利润贡献。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应当是向那些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的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服务,也就是要对客户利润贡献度进行评估。
2.客户生命周期。利润贡献度可作为某一时间范围内的交易评价值,而客户终身价值分析却能评价出正在进行中的客户关系价值。它与客户维系时间和客户销售周期相关,客户维系时间是指客户与企业发生业务的过程中。从未发生接触到初次接触,形成销售机会,到签约,直至成为用户并发生再购买,最终到客户与企业关系终结的过程,客户销售周期则是客户本次购买供应链产品距上次的时间长短。
3.客户潜力。客户长期潜在价值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利润。顾客发展潜力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为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到顾客下一阶段的状态,一般有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服务质量的感知、对价格的感知、过去客户需求的满足状况、竞争对手的信息等。
4.客户忠诚度。客户很难长期钟情于某企业或产品,客户的忠诚度受客户的钱包份额、转换成本、品牌认知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钱包份额是指客户在其所消费的同类型产品中。由本供应链提供的产品的比例。转换成本是指当顾客从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向另一个提供者时所产生的一次性成本,这种成本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时间、精力和情感上的。品牌认知度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消费者对品牌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客户对品牌的认知标准和供应链的越一致,忠诚度就越高。
5.策略考量。很多时候客户直接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并不很多,但不要忽视客户的许多隐性价值,形象客户和经验客户就是其中的典型。美国消费者事务办公室在研究中发现,调查中对服务或商品满意的顾客会告诉另外五个人,尽管这些数字只是概念性的,并不完全的准确,但其客户的这一行为确实为企业减少了本应投入的宣传费用,从而又一次为供应链间接创造了价值。客户对自身需求的认知程度也影响着其价值的创造。那些对企业要求苛刻的客户,往往为企业研究客户需求和行为提供更多数据,从而间接为供应链创造价值。
供应链一体化下客户的细分与识别
对于供应链来讲,其主要的利润源泉应当是那些对供应链贡献最大的客户。许多专家将纯价值最大的客户组称为“最具价值客户MVCS”;对于供应链来讲价值仅次于MVCS的客户称为“最具成长性客户MGCS”;以此类推,置于金字塔底层的是。低于零点客户BZCS”,这样就形成供应链一体化下的客户金字塔结构。他们认为,供应链整体对客户的重视程度应依照金字塔结构逐层递增。仅以此来判断客户的等级是静态和片面的,根据上文客户价值的概念,本文将现有价值和潜在价值作为供应链客户动态识别的两个纬度(杨永恒等,2002),将客户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孙明贵等,2006):
开拓型客户:这类客户的潜在价值高但目前的价值尚未得到体现。是供应链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如果方法得当。则在未来其价值的增长空间会很大。因此虽然它处于客户金字塔的较低层次,但有上移的潜力。
明星类客户:这类客户的潜在价值很高,并且在与供应链接触的初期就能够提供较高价值,处于金字塔的中间部位,是供应链价值贡献的中坚力量,有不断提升的可能性。
黄金型客户:这类是潜在价值很高且目前也是所有客户中价值最高的那一类,他们往往长期稳定。是供应链产品的典型目标客户群,也即产品无论是功能、形象、价格或服务都能符合此类客户的需求。他们对供应链的信任与忠诚度很高,有明确的购买和重复购买意向。这一类客户关系如果能保持稳定,是最为理想和可靠的客户。
可激活型客户:这一类客户目前的价值极低。由于市场替代品或同类竞争品太多,一开始也许只是试探性购买,所以往往容易被供应链忽视、放弃,但这类客户在试探期结束后一旦发现适合便会长期购买,在未来的潜在价值相对较高,虽然这类客户目前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但却有向上提升的空间。
潜力型客户:这类顾客的目前价值一般,而且未来潜在价值增长可能也居于中等水平。这类客户与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或双方比较信任,但他们的需求规模小,对企业利润贡献不大。但这类客户差不多是供应链的主体客户,如果管理得当,在未来也有上升的空间。
成熟型客户:是那些已经与供应链接触许久的客户,目前的价值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未来上升的空间较小。在与供应链建立了长期关系之后。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系的滑坡甚至破裂,其中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关系滑落或破裂可通过各种恰当的弥补措施进行挽回,仍然有机会增加其对供应链的贡献,进而上升为黄金型客户;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供应链通过自身力量无法扭转,则可能价值降低,最终蜕变为“放弃型客户”。
过成熟型客户:过成熟型客户是指处在客户关系生命周期中成熟后期的客户,他们对与供应链的关系情况并不重视,并逐渐失去信任。然而由于转换成本等问题,他们的采购量依然很大,但一方面增加购买同类或其他相关产品的空间减小,另一方面其他竞争对手对其的诱惑力不断增强,使他们在未来的价值有下降的可能。
危险型客户:这类客户目前的价值一般,容易被供应链忽略,未来的潜在价值很低,虽然在金字塔中暂时并不处在底层,但绝对有下降的可能性。
放弃型客户:有些顾客与企业仅有小量的交易往来,甚至仅偶然性购买过一两次。他们既对企业没有多大利润贡献,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很低。这是一种最为不利而又脆弱的客户关系,一般难以长久维持。
基于价值细分的客户关系区隔化管理
供应链协同下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要在科学、准确识别出供应链价值客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实施不同营销策略。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重点应该是在满足所有客户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特殊需求”,(张兰霞,2003)从而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加重复购买频率、延长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最终提高客户价值未来的增长潜力。
(一)黄金型及成熟型客户
黄金型及成熟型客户现有静态价值非常高,又与供应链建立了长期且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类客户是所有竞争对手关注和争夺的焦点,管理的重点是保持现有价值的稳定性,整条供应链应确保做到:一是不断为此类客户提供升级化、差异化的优质服务,相关知识的免费学习,只有此类级别的客户才能加入的高档活动、俱乐部等,使顾客产生依赖性,发现供应链产品及服务对于他的重要性和与众不同。二是不断提高产品特质与该类消费群体特质的匹配程度。也就是要致力于研究此类客户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的变化,以便总能够提供某些产品,使其无论是在功能上、价位上还是形象定位上都能满足其不断变化的需要。这属于感情维系方面,其目的是从心理上来影响客户的购买行为和意向,使其心甘情愿的与供应链保持客户关系。三是要通过一些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契约手段设置高的客户退出壁垒或转移壁垒,即通过约束性措施来使客户“想走而走不了”。
(二)明星型和潜力型客户
这两类客户最大的特点就是未来的升值空间很大,并且已经提前为其升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类客户的管理重点首先是要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和手段,强化客户对供应链文化、理念的认同,争取思想上的一致性;其次要利用正确地宣传方式让这类客户感知到供应链产品的卖点,并确保该卖点足以吸引这类客户群;第三是要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不仅在产品功能、服务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在精神上满足他们对品味的追求和归属感;第四是要抓住机会增加这类客户的购买广度和深度,鼓励其重复购买和交叉购买,从而延长此类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和增加消费额和范围的欲望。
(三)开拓型和可激活型客户
这两类客户的最大特点是未来的可开发性很大,但目前与供应链尚未产生关联或处于关系休眠期,针对这些客户,供应链上各成员必须协力通过各种措施与之建立联系并取得信任。客户第一次购买某项产品和服务时存在信息泛滥和不对称现象,客户由此产生的戒备心态使其难以抉择。此时若能设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潜在客户传达客观、准确的信息,如使用最可能引起客户反映的媒体,小剂量的试用或通过广告、中间商的促销活动等,宣传产品的功能及相关服务。并给予相应的质量保证;利用此类客户群对第三方的喜爱(一般是其所属的社团、慈善基金会、大学或足球俱乐部)等进行产品营销,如通过参与或赞助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来提高企业或产品知名度,提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扩大客户的选择范围或直接通过第三方的推荐来吸引客户。同时,要利用各种经济手段,激起购买欲望。在短期内,可以通过限期优惠价格直接向潜在客户开展有诱惑力的推销,或通过公开产品价格便于客户评估等方式增强潜在客户信赖感同时刺激其购买。长期来看,则可通过重复购买优惠政策、产品组合销售等措施增加其购买频率和购买产品的范围,从而提升客户的价值。
(四)过成熟型及危险型客户
这两类客户的统一特点就是未来的种投入品的价格定义如下:劳动力的价格=职工工资福利支出/职工人数。但由于无法获得所有14家银行的各年职工总人数及其工资福利支出数据,通过计算已有资料中职工工资福利支出与总成本的比例,按照总成本的10%计提职工工资福利支出。职工人数由总资产来替代,因为总资产与职工人数高度相关。所以本文中劳动力的价格等于职工工资福利支出与总资产的比值。实物资本的价格=营运费用/固定资产净值,营运费用包括各项营业费用和折旧费用。可贷资金的价格=(各项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存款+借款+债券)。
W为投入价格,Xc和Vc分别为银行的X非效率因素和随机误差,α、β、γ、δ均为参数。
(三)DEA和DFA两种方法的效率值计算结果
由于可以得到的样本数据只有14家,只是对这些样本进行效率评估区分度不大,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效率评估。用DEA和DFA两种方法测度的1998—2006年14家商业银行的效率排名见表2。
DEA和DFA两种方法评价银行效率的对比分析
(一)DEA效率和DFA效率的配对样本T检验
以表2中的数据为基础,首先采用SPSS软件中两配对样本的T检验,来研究一下用DEA和DFA两种方法测算出来的效率值之间是否有显著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3—表6。
从表3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DEA效率的均值是0.3039143。DFA效率的均值是0.8959214。后者的均值明显大于前者。而DEA的标准离差为0.3749456,标准平均误差为0.1002084:DFA的标准离差为0.02832906,标准误差为0.00757,后者均低于前者。从表4中可以看出DEA效率值和DFA效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7,二者之间没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两效率值之间的线形相关的显著性系数为0.270>0.05,不能够通过相关性检验,说明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效率值之间不具有相关性。通过表5发现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反映出了配对样本,也就是DEA效率值和DFA效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两配对样本的配对差的均值为-0.5920071,标准差为0.3669537,平均标准误差为0.0981,95%的置信区间为(-0.8038799,-0.3801344)。t统计量的值为-6.036,自由度为13,t检验的双尾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这说明DEA效率值和DFA效率值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和描述性统计中反映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DEA效率和DFA效率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本文在前面已经得到了分别用DEA和DFA两种方法测度的商业银行的效率值,为考察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效率值排序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本文采用SPSS软件中的相关性检验方法来对其进行检验。检验中相关系数的类型选取的是Kenddall's taub和Spemarm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见表6。从表6中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方法所得的效率值的Kendall'S tau_b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221和0.372。他们在给定的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273和0.19都大于0.05,不可以接受两种测度方法的显著性检验,即两次测度显著性不相关。所以说DEA和DFA两种方法对银行效率的测度不存在一致性。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用DEA方法测度的商业银行的效率值低于用DFA方法测度的效率值,两种方法测度的效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种方法测算的效率值排序不能够通过相关性检验。这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供应链协同视角下的客户识别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