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ERP系统之所以能被国内外公认为一种先进信息系统模式。其理由并非仅仅是因为这一信息系统模式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更是因为应用ERP系统有可能帮助企业获取巨大“收益”。而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ERP系统与企业管理的集成协同性效果。目前国内多数大企业已引进ERP系统。但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期望”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平台的集成协同性存在严重问题,即企业管理与ERP系统“不配套”。
学者海峰提出ERP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集成与协同”。“集成是集成主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是将单元构建成系统的一种方法,所形成的集成系统不是各集成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的构造和整合,其目的在于实现集成整体功能的倍增和涌现”(海峰。2003)。ERP之实质是完成企业内部的核心业务和外部完整供应链的所有信息集成,推动企业的管理集成革新,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整体水平。“迫使”企业从传统管理朝现代管理模式转变。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应同步互动,相辅相成。企业管理与ERP系统同步互动后的集成协同,信息技术上需排除“数据重复叠加”和“信息孤立无援”:企业管理上需从价值链、业务流程及组织机构等各个环节,消减效率很低的“重复多余”,推进各“子系统部分”互助和协作性。
二、ERP系统绩效产生分析
依据ERP系统绩效和企业管理整体的相关性,将其划分为“第一绩效”和“第二绩效”。“第一绩效”是指应用ERP系统后,企业管理借助ERP系统强大信息处理及整合能力从而使管理效率提高。直接即可产出的绩效。“第二绩效”指ERP系统应用之后,企业管理随ERP信息系统同步提升。即企业管理主动变革与先进E只P系统“配套”产出的绩效,也就是两者充分集成协同一致后产生的绩效。
ERP系统绩效突出,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也是该系统先进性的具体表现。但是。由于有“第一绩效”和“第二绩效”之分,进而就延伸出了“理论绩效”和“事实绩效”之间的矛盾;中突。假如该矛盾在企业内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企业应用ERP之后事实产生的绩效贴近“理论绩效”,则ERP系统应用获得成功;相反,若该矛盾发生激化,企业应用ERP之后事实绩效很小,与。理论绩效”相差太远,即ERP应用遭到失败。
ERP系统应用的“理论绩效”和“事实绩效”既矛盾又统一,要对这一矛盾;中突进行深入解析,还需更进一步探析。第一绩效”先天不足性和“第二绩效”的集成协同性。
(一)“第一绩效”的先天不足性
正确理解ERP系统“第一绩效”的限制性,有利于解析我国近年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产生问题的根源,以便及时采取更有效的办法解决该问题。
ERP系统“第一绩效”限制性,是由管理信息系统本质属性所决定。ERP信息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它作为现代化信息工具为企业管理提供全面服务。因ERP系统具有数据处理技术的先进性及高度整合性,企业管理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脱节”问题得以很好解决,使得各相关子系统之间最终达到了“无缝隙”衔接。在一定层次上解决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数据重复叠加”和“信息传递不畅”问题,进而可以在诸多方面提高信息系统效率,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使用成本。首先,在数据采集阶段,所有相关信息一次输入系统后,所有相关的子系统能共享。这就在一定层次上解决了企业原有数据“重复收集”的缺陷。其次。因“信息产成品”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这样,即便ERP系统能够产出“高品质信息”,也极有可能因为“实际经营管理”中没有能够科学应用,致使其效果大为降低。显而易见,ERP系统也仅是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提供了条件,但如果企业管理无应用“高品质信息”之“能力”。也就无法产生理想的系统绩效。因此,ERP系统的“第一绩效”存在先天不足性。
(二)“第二绩效”的集成协同性
集成协同是指组成整体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乃至同步发展提升的互动活动。不管系统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只要客观上系统存在,集成协同的问题就必然存在。
“第二绩效”的集成协同性是指ERP系统的“第二”衍生绩效是因为信息系统革新而促进企业管理整体的机制、机能。提升”,最后出现的“产物”。换言之,该。第二绩效”不是仅由企业内部某一个子系统通过独立升级就能够发生的“成果”。而是由企业各子系统及各部门乃至各业务职能环节同时“提升”且集成协作的最终产物。也就是指企业整体管理系统,包括管理层次、管理文化、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等必须革新来适应进步的ERP信息系统,达到企业管理与ERP真正集成协同,才能更为彻底“挤出”ERP系统潜在的“第二绩效”。
三、企业管理与ERP系统同步互动产生的集成协同性分析
系统论观点显示,系统和系统环境客观存在着互相制约关系。当系统和系统环境同步互动实现高度集成协同保持一致时,系统职能及作用才会最有效展现,系统的目标最后能够得到实现;如果两者不能很好集成协同时,不但系统的职能作用会受限,而且会给整个系统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如果将ERP信息系统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系统,系统外部的企业管理就是相对应的系统环境。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同步互动产生的集成协同性,可从相对静止集成协同和相对运动集成协同两个方面分析和解释。
(一)ERP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相对静止的集成协同
所谓相对静止的集成协同,指ERP系统和企业管理水平在~定肘问段,两者相对保持稳定而没有显著的变动。从层次结构类型角度探析,多个具有特定结构类型的子系统最终构成整体ERP系统。而企业也都是由多类型、多结构的各个部门整合构成。因此,ERP系统和企业组织结构内各部门以及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之间客观存在集成协同关系。ERP系统应用成功的最重要标志就是系统结构与企业组织结构之间严密的集成协同性。
从管理的层次角度探析,企业管理有高、中、业务层共三个管理层面。企业的高层管理,重点着眼于企业的战略层管理,ERP系统与企业管理的集成协同的重点是如何促进有关目标、范围、治理等要素在不同层次之间的集成与协同。对于企业的中层管理而言。在于贯彻落实总体战略规划。顺利完成本部门的具体任务。因此,中层管理对于ERP系统集成协同的要求是借助于信息系统。迅速、精确理解本部门工作的任务及内容,同时有足够能力和其他部门及时而又顺利地交换相关的信息。能够对本部门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及评价。业务管理层面与ERP系统集成协同的重点是如何使业务层的直接操作人员全面充分地利用ERP信息系统记录所从事的各种业务活动,跟踪相关的业务部门及各业务环节的进度。清楚理解本部门的目标及具体任务。
(二)ERP系统与企业管理相对运动的集成协同
从发展演变的视角看,ERP系统和企业管理间的集成协同具有相对运动性。这种相对运动性。即指两者之间的集成协同在一定时间内会存在“平衡”状态,保持“相对静止”,但这种“平衡”会随着时间延伸逐渐产生冲突,又通过解决冲突两者会发生。相对运动”达到新的“平衡”。
从哲学角度分析。在相对运动的集成协同进程中,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水平决定性影响着ERP信息系统整体效能,ERP信息系统作为先进工具为企业管理服务,其效果作用如何取决于企业管理。也就是说。企业管理是。主”。ERP系统是。次”。只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保持持续创新,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才能不断应用到企业。与管理相集成协同的ERP信息系统才会很快出现。
同时,ERP信息系统发展对企业管理也产生反作用力。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当ERP系统和企业管理之间集成协同一致,则信息系统能够推动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如果ERP信息系统落后于企业管理,或超越了现行企业管理平台。两者就不能保持协同一致。也就会导致妨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甚至可能使生产经营走入困境。事实上,当企业引进并运用先进的ERP信息系统后,结果导致“次”推动“主”的发展,即创造了客观条件,最终才能够引起“化学反应”,相应促进企业管理发生变革。
四、结论
当前在我国,许多企业应用ERP系统没有达到预期绩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实施ERP系统只是在提高信息技术方面下功夫,忽视了研究企业管理应主动适应ERP并与ERP同步互动以达到两者高度集成协同,导致我国企业ERP实际应用效果一直很不理想,ERP系统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因此,企业管理与ERP系统同步互动产生的集成协同性是当前我国ERP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企业管理与ERP系统的同步互动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