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理解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刻含义,将政策资源落到实处,借助有力资源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出版人需认真研究和谨慎对待的问题。本文以图书印装质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新形势下图书印装质量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我国图书印装质量存在的问题
1.印装细节粗糙,影响图书美观。为吸引更多读者,获取更大利益,大多出版社对于图书,尤其是畅销类图书的印装质量要求严格。但与此同时,在每年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也总有一部分图书或多或少存在着印装质量问题,如一些针对群体较窄、用途较为单一的图书。这些图书,拥有书号,公开发行,但往往只刊印几百册,并不为大众读者所知,因而出版社对于这类图书的印装质量往往把关不严,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略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这类图书的印装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上胶面积或大或小,影响正常阅读。在进行图书胶订流程中,有的书籍上胶面积过大,导致翻页困难,甚至内文多页粘连;而有的则上胶面积过小,很容易使封面和书芯脱离。第二,考虑到成本及读者的消费上限,我国图书大多为平装书,封面封底—般为烫印。在这类书籍中,许多书的封面、封底水平放置时并不平整,在翻阅过程中,封面封底会出现波浪纹或覆膜气泡现象。第三,有些无线胶订的图书胶粘不牢,会有掉页、脱页情况发生。另外,一些使用骑马钉的读物,会出现钉位不正、漏订、坏钉、叠钉等现象。第四,书芯页码位置误差较大,会有重页、漏页等情况。第五、裁切尺寸把握不准,裁切刀花严重,没有留足裁切空间,裁去书芯边纹的情况也有发生。
2.印刷质量低劣,书籍易损易坏。有些图书为节省成本,所使用的纸张密度低、纸质脆、易损坏,常常翻阅几次就自行出现裂痕。出版社应避免使用这类纸张,尤其是文学类图书和辞书类图书,其翻阅频率和使用周期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图书,因此不能只求美观和成本低廉,而忽视图书的使用寿命。
3.印装流程混乱,缺乏有效把关。印装流程所涉及的环节繁杂,人员众多,稍不留心就会造成损失和不可弥补的负面社会影响。以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公司为例:
贝塔斯曼曾是知名杂志《故事会》的销售承包商,上海印刷公司承接了《故事会》的印刷任务。经协商.双方确定杂志装订标准为:32开、平装合订本、串线胶订装订。但在实际操作中,所用纸张厚度超出预估标准,致使成书厚度达45毫米,按原印装计划装订后,书背呈现出弧形状,并在几次翻页后就出现了一条竖形裂痕,影响到了书籍的美观。
发现此装订问题后,贝塔斯曼当即拒收货品。经多次协商,上海印刷公司将所有问题图书收回,去掉原有封面,将内文改为精装书芯,重新印封,再行上壳,改成平脚精装本,解决了原有问题。
纵观这一事件,上海印刷公司在最初制订印装计划时,并没有将纸张厚度、页码、装订方式的优劣及适合条件等因素考虑在内,导致了各项成本资源的浪费和不良影响。事实上,在印刷过程中,这些问题就已呈现出来,但因沟通不够、责任不明、流程混乱,致使问题一直隐藏到装订完成,交予销售商时,才暴露出来。
二、基于优化图书印装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从宏观上把关,规范行业标准,汲取政策支持
现行关于图书质量评价的权威依据是新闻出版总署修订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关于图书的印制质量,《规定》指出应执行国家出版行业标准《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以下简称《导则》)(CY/T 2-1999),该《导则》在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划分原则中提出,印刷产品质量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关于优等品的标准,《导则》只提到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达到近五年内的先进水平。至于“国际先进水平”具体是什么标准,《导则》并没有给予详细阐述。因此,印刷行业以此为行业标准,过于笼统,且有失精准。
2002年12月17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书报刊印刷优等品、一等品检测数据认定表》(以下简称《认定表》)。《认定表》对于如何鉴别书报刊印刷品装帧质量的优劣标准做了细化,从图书的整体设计,到封面、插图,都列出具体标准,便于从业人员及相关单位进行参照和评比。但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出版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者对于图书外形装帧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砦因素都提醒着出版人,应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出版现状和要求的关于图书印装质最的行业标准。
作为出版单位,应从自身做起,以本单位为落脚点,结合我国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制定出符合行业规范、体现企业特点的图书装订质量管理标准,将图书的印装质最作为图书总体质量的一部分,纳入图书质量管理体系。
(二)从微观上改变,实现图书印装质量的优化革新
1.更新印装设备,严格印装流程
目前,大部分出版社、印刷单位都已采用机械化操作,从书芯到封面,再到裁切、装订,完全的自动化流程,企业也在不断更新装订设备以完善图书印装质量。例如,新型平装联动生产线,其独有的断胶装置,避免了侧胶拉丝现象的发生。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人为因素越来越小,误差越来越低,但考虑到成本核算及印制装订设备折旧年限等因素,不可能年年更新设备。与此同时,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在印制过程中,各环节都需人的监督和把关,一旦出现问题,人能在第一时间解决之,将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在优化图书印制质量方面,更新设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严格印装流程,把“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完善用人制度,实现人员价值最大化
第一,在其位谋其政,知人善用,确保实现人员价值最大化。首先要在选择人才方面下工夫,根据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标准和资质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在2002年6月3日和2008年2月21日分别颁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对出版单位内从事内容加工整理、装帧和版式设计等工作的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对职业资格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对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人员履行登记、注册手续,从制度上确保了图书印装质量的低差错和高精度。
注重对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和再培养。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充斥着出版业的各个角落。印装质量的把关与考核要先从人做起,谁先掌握了数字技术,谁就会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抢占先机,所以出版单位要十分重视新技术的投入与使用,更要重视使用新技术的人的再教育和再深造。
第二,管理队伍扁平化,以项目管理模式为丰要运作方式。目前,我国出版社对于一些重要的、大型的套型图书,大多采用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筹备规划,但在印装质量方面往往缺乏足够重视和积极关注。笔者建议在图书印装质最方面,也要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将人员抽调至项目管理团队,让其参与到图书的整体策划和执行中,这样既能保证优良的印装质量,也能锻炼印装人员的工作能力。
第三,制度严格,灵活运用。目前我国出版社基本采用“基本工资+绩效考核”的办法进行人员工作考核,但在印装质量方面,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够细化和准确,例如,有些出版社以封面设计的套数为考核标准,套数越多绩效越高,但封面设计的好坏和精美度却无法在绩效标准中体现出来。如果能将印装质量评价体系与其发行量、好评率和反馈信息挂钩,必将更有效地提高印装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图书的整体印装质量。
目前我国出版社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可采用外聘、返聘等方式使之继续从事印装工作,这样既弥补了印装质量监管团队人员的不足,也降低了人员成本的支出。
3.量身制定印装办法,强化印装质量意识。
第一,加大检查力度,将印装质量检查制度化。新闻出版总署曾分别于2004、2006、2007年对全国中小学教辅图书质量组织实施过专项检查,由各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局抽查。经过检查发现,目前,多数教辅图书为多方合作出版物,操作难免有不规范的地方,装帧质量方面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如易折损、切口不齐、切线外漏等。所以,建议尽快将图书装帧质量的检查标准制度化、规范化,将印装质量检查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二,自觉与供应商签订“新书质量期限保证书“。这一举措是对读者负责任的表现,更是出版单位自我约束的有效手段。签订保证书后,在一定期限内,遇到图书印装质量问题者,可随时与出版社调换,这项举措可与用人制度相结合,直接与绩效挂钩,从而促进图书印装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图书印装质量管理的若干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