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古板地认为软件作为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下称SaaS)的交付方式只适用于小企业,或是销售自动化,那你可落伍了。《InformationWeek》的调研显示,你身边三分之二的企业不是已经购买就是正在考虑以“定期租用模式”(Subscription Model)部署应用软件。
这对大品牌软件厂商也构成了压力,必将促使他们也提供SaaS模式软件,或至少在口头上也会接受这个概念。微软公司(Microsoft)和SAP公司都在为客户开发越来越多的定期租用式软件,而甲骨文公司(Oracle)公司总裁查尔斯•菲利普斯(Charles Phillips)最近就在纽约做了一个关于定期租用模式软件如何降低客户成本的演讲。
菲利普斯的观点与同行们彼此呼应。《InformationWeek》注意到250位受访的商业科技专业人士里,29%表示采用了至少一款由厂商托管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的授权应用,通常按月支付使用费。35%的人计划以这种方式购买软件或正在考虑购买。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IT预算有限的小公司才感兴趣:55%的受访者的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美元,三分之一超过了10亿美元。
计划把SaaS部署在哪些应用上
43%:客户服务
42%:销售自动化
37%:人力资源
35%:桌面
29%:邮件
28%:薪酬
22%:应用开发
21%:数据库
18%:财务
18%:供应链和库存控制
受访者百分比
备注:可以多选
受访者:159家已经采用或计划采用SaaS的公司
数据:《InformationWeek》对250位商业科技专业人士进行的SaaS调研
尽管如此,小企业仍然是这股潮流的主要推动者。Shaklee公司是一家营养补充品和化妆品的供应商,年营业收入达5亿美元,首席信息官(CIO)肯•哈里斯(Ken Harris)认为:“SaaS是从底层发起(Bottom Up)的潮流。小型和中型企业会更容易接纳这种方式。” 他还补充表示,“大公司可能会推说因为整合和安全的理由而不采用租用方式,”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哈里斯评论指出,用户需要考虑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厂商和签订更好的服务条款。
在该问题上肯•哈里斯具备发言权。他2年前到Shaklee公司任职,之前曾任Gap公司、耐克公司(Nike)和百事可乐公司(PepsiCo)的CIO。“尽管我现在只有很少的预算和人手,但有意思的是,需要用到的应用软件覆盖面非常广泛,与在Gap和百事的时候没啥差别。”哈里斯对比道,“我仍然需要支持财务和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作为一个中小市场的CIO,我必须以更便宜、更有效、更快速的方式实现这些目标。”
Shaklee公司在2年前就把自己的IT基础架构移向服务导向架构(SOA)。哈里斯表示,租用式软件与这个计划完全吻合。据他证实,Shaklee公司花了几十万美元,在120天内就把RightNow技术公司(RightNow Technologies)的市场和CRM软件运行起来了。在哈里斯担任过CIO的其它公司里,采用传统CRM厂商产品这样的类似项目却需要花上百万美元并耗时12-18个月。Shaklee约有200名员工在使用RightNow公司的应用软件。哈里斯承认,他们还计划以SaaS发布模式的软件替换老化的财务应用软件。
采用SaaS的时间表
36%:不打算采用
24%:在考虑,但还没有确定
29%:已经有1个到多个应用
9%:计划在未来6-12个月内采用
2%:计划在12月后采用
数据:《InformationWeek》对250位商业科技专业人士进行的SaaS调研
不冒进
最常见的租用式软件仍然是面向客户服务和销售自动化。但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其他应用。调研显示,已经租用或计划租用的在线软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用于人力资源或桌面应用。将近30%的用于电子邮件,而超过20%的将其应用于薪酬和应用开发。
然而有些商业用户的动作比较迟缓,只是把SaaS限定在非关键性应用。近两年来,MiPro EntERPrises公司在转向SaaS模式的过程中一直采用Salesforce公司的销售自动化服务。两个月前,这家拥有260名员工,主营业务包括IT咨询、医护人员信息交流、房地产管理和商业代理四个领域的公司,租用了一套Workday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Workday公司是由仁科软件公司(PeopleSoft)联合创始人大卫•杜菲尔德(David Duffield)建立的初创公司。
采用SaaS的原因
69%:易于部署和管理
52%:更强的灵活性,以支持不断变换的业务需求
43%:更低的可预见软件成本
32%:易于变更使用的用户数
20%:不需要被长期授权绑定
19%:容易使用
8%:更可靠
%受访者百分比
备注:可以多选
受访者:159家已经采用或计划采用SaaS的公司
数据:《InformationWeek》对250位商业科技专业人士进行的SaaS调研
公司IT部门的管理人员杰夫•米卡里夫(Jeff Micallef)分析表示,把实验性应用交给Salesforce公司可以减少风险,“即使这个模式行不通,也不会把公司置于死地。”同样,如果Workday公司的人力资源应用不工作,也不会使公司的运营限于停顿,米卡里夫指出。MiPro EntERPrises公司计划到今年晚些时候,等Workday公司的单据和总帐系统问世时,就部署他们的产品。公司估计通过使用SaaS模式的人力资源应用可以节省5万美元的硬件投资和软件部署与支持所需的10万美元的IT人员开销。在SaaS模式上省下来的钱能让公司投资在业务的其他方面,米卡里夫表示,“灵活性也很重要,因为业务需求时时在变动。”
据69%采用了SaaS模式的受访者表示,“易于部署”成为商业用户租用在线软件的主要原因。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按需模式的软件更富有灵活性,能够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商业需求。
担忧与质疑
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SaaS仍抱怀疑态度。安全是最常被提到的问题——48%的受访者在被问到什么还没计划采用SaaS模式时提到安全问题;有40%的受访者质疑可靠性和托管软件的正常工作时间(Uptime)。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担心功能、与旧版本软件或其它软件的交互性问题,甚至还有人担心成本问题,尽管SaaS模式常被认为是软件部署里最省钱的一种方式。
已经采用SaaS模式的用户也有同样的疑问。在已使用或计划使用租用式应用的受访者中,87%的人认为安全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略多于60%的人认为整合SaaS软件和现有的应用系统是首要问题,另外,56%的受访者认为数据安全以及36%的受访者认为数据控制是挑战。四分之一的人认为他们担忧如何能证明投资这些应用可以获得回报。
第二阶段: 整合
为什么不采用SaaS?
48%:安全考虑
42%:不觉得比商业软件产品更有优势
40%:可靠性/系统正常工作时间
33%:特性和功能
31%:担心与其他软件的交互性
30%:担心成本
29%:不需要这样的软件
27%:对现有软件的发布和支持过程太依赖或已投入太多
26%:失去对关键软件应用开发的控制
22%:现有软件授权仍适用
16%:对我们机构灵活变动的需求不适用
15%:无法衡量投资回报
%受访者百分比
备注:可以多选
受访者:159家已经采用或计划采用SaaS的公司
数据:《InformationWeek》对250位商业科技专业人士进行的SaaS调研
米卡里夫解释中表示,整合问题迫使MiPro公司要等到今年晚些时候才能把自己租用的Workday公司人力资源应用和已外包出去的薪酬福利服务整合到一起。MiPro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现在需要在不同的平台输入薪酬和福利数据。一旦这些应用都整合到一起,他们就只需要一次输入。要整合这些应用,MiPro公司的程序员就得根据SaaS厂商提供的应用编程接口(API)编写代码或利用SaaS厂商提供的代码插件。“我们知道整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因此我们把部署划分成了不同阶段,按照计划我们会在第二阶段处理整合的问题。”米卡里夫表示。MiPro公司同时也在考虑等Workday公司的财务应用正式面市,就把它与现有Salesforce公司的应用整合起来。这样,MiPro公司只需在Salesforce的应用软件里输入一次客户资料,就能自动传送到Workday公司的会计系统。
整合的挑战很可能是正在使用和计划使用SaaS模式的公司的主要关注点,29%的人认为自己还处于测试阶段,而58%的人限制所部署的SaaS应用数量——只有13%的人表示有跨多个应用的广泛部署。
但Shaklee公司的哈里斯不认为整合与安全是最大的问题。他分析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支持基于服务的方式,整合变得根本不成为问题。而安全更多的只是自我感觉问题,而不是一个实际的拦路虎:因为尽管好的SaaS厂商通常对数据保护都相当有办法,但非技术型的公司高层总是担心如果应用放在别的公司的系统上,敏感数据会有更大的风险。
细化问题
哈里斯指出,更需关注的问题是用户能够与他们的SaaS厂商签署服务级别的条款,确保交易响应时间、系统可用性、灾难恢复和对故障的响应时间。40%的受访者因为担心系统的运行时间和可靠性而不计划采用SaaS模式。计划采用SaaS模式的商业公司应该以更细致的方式来讨论这样的合同。比如承诺99.8%系统可用时间,如果最后效果优于这个数字,厂商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而即使这数字比约定的目标只低了千分之一,客户就可以少付一些费用。
哈里斯表示,这是SaaS厂商的最大责任,“并不是每个软件供应商都像SaaS厂商那么需要自创招牌。”
敢吃SaaS螃蟹的人越来越多,SaaS模式也不再是一种特别的小范围软件发布模式。安全、可靠性和整合依然是关注的要点。但是这些问题都无法盖过该模式的收益和成本优势。真正的考验是商业公司能否有效地把SaaS模式用于关键性商业应用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