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大项目团队一起和厂商聚餐,后来发了个厂商的小礼品,是一个便签本,本子面上是塑料的壳,上面是一个活动日历,中间如下面的数据,由一个框架在数字上面,可以活动左右移动,框架上面有周日到周六的英文简称,最左边是指针,指着上下2列数字,分别代表月份,上是12年,下是11年。例如11年6月,指针就会覆盖到第三列,那么我们看到框里的数字,就是从第四列到10列,大家看这些数字,刚好是6月的日历。如果是11年7月,则从第二列到七列,框架下面的代表月份的数字写得很清楚了。
活动日历
话说这么多了,上面的例子是非计算机领域的日常用到的模型,来处理本来需要24页纸来描述的日历,只要在一页纸上就能基本描述清楚。当然只是基本,唯一的缺点就是每个月都会有31日,这个模型无法处理掉,但是不影响我们的使用。
首先这个模型的目标是将24月日历的变化能在一个图表里完成,这也是这个设计的需求。那么设计者发现,其实日历的变化,无非是每月从1号开始的星期不一样,从周日到周六,都有可能,于是我们的能左右滑动的框(框里有周日到周六的对应指针),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数字就需要7+6=13列数字。那么下一个模型问题,第一排数据,如何与第二排衔接。这个问题就是由日历的规律所决定,如果1号是周六,那么下一个星期的循环,应该从2号开始,于是第二排第一个数字肯定是2,而第一排必须有必要表达完整的星期,所以第一排数字定义为1到7。
那么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排的开头数字都以一个星期的周期7天累加。那么这个模型基本构架就完成了。刚才说到的唯一不足,就是31号无法解决,因为这个模型的致命缺点就是无法根据每月天数的多少,屏蔽其他只有30、29天的31、30日,这个在模具上是无法完成的,除非有更精巧的控制性设计,但要复杂很多。
现在回到我们的企业级BI模型当中,如何才能建好一个能反映业务本质的模型。首先要搞清楚BI建模的本质,BI建模与业务系统建模出发点是不同的,业务系统的模型,主要描述事务的流程,以及流程相关的控制和关系。而BI的模型则描述业务因果关系、因果过程原因等深层次信息的模型,它既可以描述事务的流程,也可以直接跳跃流程,直接奔流程头、尾的结果而去。
以前我就说过,如果按照业务系统的模型建BI的模型,那搞不出什么名堂,顶多还是ERP的附属物,甚至是无关紧要的系统。BI的模型,就得以事务的生命周期为线索,它不是ERP任何业务点或业务流程,它是由于智能化需要而抽象出来的模型。生命周期这类切合到战略战术,又能细到业务运营的业务概念,可以说是业务模型的法宝。生命周期之间可能有上下游,以及上下层关系,弄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业务模型框架。这种模型的本质,就是概述业务的来龙去脉,既然可以描述业务细节,又可以直接描述业务开头与结果的关系,而且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只有在这样的模型下进行业务分析和BI应用,才能更大更高效产生BI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如何建好BI模型,建模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