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可以称为工业4.0元年,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对德国进行访问,在最终形成的《中德合作纲要》中,有四条关于中德工业4.0合作的内容。这四条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就是中德双方高度认可工业4.0对于制造业的推动是至关重要的,希望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制定统一标准,提升两国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说,德国“工业4.0”给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带来一种新的前景,新的空间以及新的发展目标与展望。恰恰,它与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是一脉相承的。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论从环境到技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发展的基础与脉络,也是中国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举措。
工业4.0的启示
金融危机之后,德国工业4.0战略的提出,以及美国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回归战略,让世界各国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软件工程中心首席专家蒋明炜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制造业空心化,这个国家是危险的。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就是很好的例子,所谓的制造业回归,最终目的是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夺回制造业的优势,创造智能的制造环境,通过智能制造使得在高劳动力成本的条件下获利,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事实上,工业4.0仍然是描绘未来工业发展的蓝图,现实的实现还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在中国制造业面临走向何处,朝何方向发展,达到的目标上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导。德国工业4.0两个核心主题是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向智能化转型。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也就是说,中国在没有完成工业化过程,便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因此,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跨度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各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差60年。这就造成中国大量中小型企业的设备、管理以及加工能力还处于上世纪50年代的发展水平,而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却没有太多差距。金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振波指出,中国制造企业制造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机械化阶段,所以,中国制造实现智能制造必然是“工业2.0是提升,工业3.0是普及,工业4.0是示范”的发展战略。 他表示,中国的2025制造策略,就是四化同步,三代工业并进。
企业发展参考
工业4.0描绘了工业发展未来的蓝图,真正落实到企业内部,最响亮的莫过于所谓的数字工厂、智能工厂, 让企业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把人、组织、设备连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在这个供应链上,客户的任何需求,而且是个性化的需求,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手段来积极响应与实现。
蒋明炜指出,工业4.0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同的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企业发展策略,找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从现阶段的技术、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去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如,某企业目前的产品创新缺乏竞争力,那就在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上加大投入,如果企业拥有过硬的产品,掌握核心技术,生产制造环节是薄弱的,那就要提高制造工艺水平。所以,每个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现在做什么,未来做什么,这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信息技术实现
工业4.0是一种国家战略,需要网络、信息系统、硬件等多方面的高度融合与匹配,要实现人与物以及与不同设备之间的链接。对于制造业来讲,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经营,实现整个供应链从客户需求到交付的协同与优化。用智能装备、智能物流以及智能计划与调度,实现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
蒋明炜解释到,在工业4.0的体系下,每一项信息技术都是构成体系的重要元素,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如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物联网、虚拟仿真、PLM、电子商务等。另外,还需要硬件的强力支撑,如机器人、3D打印等,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他指出,新的信息化技术就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的体现。以3D打印为例,实现个性化定制最容易的制造模式就是3D打印,在传统制造模式下,一个复杂、个性化的零件的制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需要准备工装、模具、刀具、数控编程,如果是大批量生产,如汽车生产,工装模具的费用会被摊销,但在定制化产品的需求下,就会造成昂贵的生产成本。如果使用3D打印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3D打印可以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本期封面专题,在工业4.0的大环境下,对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物联网、PLM、虚拟仿真、机器人、3D打印、电子商务等八大信息技术进行盘点与梳理,旨在为读者总结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新兴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态势及未来的发展动向与趋势。
工业大数据的应用
过去,企业做什么,客户就要什么;现在是客户要什么(市场需求),企业就做什么,同时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很广,且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那么,企业该如何精准的满足这些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市场需求)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朱森第告诉记者,互联网就可以帮助企业做到这一点,就如大数据。企业可以通过挖掘过去若干年的数据,分析出未来会有怎样的趋势及市场需求,进而了解自己的企业现在应该做什么。
大数据,是实现德国“工业4.0”、构建数字工厂的基础,如果没有大数据,企业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市场走向及客户需求,更不用说跟随时代的发展建设数字工厂了。在这里,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企业快速实现数字工厂的搭建,我们一起来谈谈工业上大数据的应用及实现数字工厂的最佳方法。
在此,也许有人会疑惑,工业大数据与其他行业的大数据有何不同?中国西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张雅林告诉记者,工业大数据及其他行业的大数据没什么区别,只是重点应用的领域不同罢了。制造业的大数据重点使用在创新与流程再造上,同时在制造过程中及对客户的总体服务上也会提供帮助。举个简单例子,企业要研发新产品,首先就得通过大数据看客户得反映,服务这块也是如此。而其他行业的大数据,就如电子商务,更多地是运用在销售端上,销售人员可以通过客户的购买及浏览记录数据,分析出顾客的爱好及最近的购买倾向等信息,便于销售人员更好的销售产品。
为了使制造业的同仁们能更好地运用工业大数据,以下就把制造业企业对大数据的应用案例分享于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安汽车的应用
近两年,长安汽车通过“大数据”技术,来不断完善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据记者了解,长安汽车采用了“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搜集客户反馈的数据信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整理,进而对不同用户的日常使用工况和环境来为每一个消费者做出有针对性的养护,同时通过网络直接反馈到产品研发及前端销售手中,既可为今后产品的设计提供数据保证,还可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销售人员做出可靠的解决方法。
今年10月23日,长安轻型车携旗下明星产品长安睿行、长安尊行亮相2014年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展览会。据悉,在展会上的这两辆车的车型及性能设计,也都是从客户反馈回来的数据分析出来。
在汽车领域,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李杰于今年3月份在中国工程院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中也曾分享了一个关于陕汽重卡的案例(于3月刊的关注)。他在会上说,其一辆卡车的售价在25万元,但油一年也消耗20万元左右,很多购买卡车的用户都想了解油耗是怎么产生的,如何降低油耗。当陕汽重卡通过数据搜集系统得知用户的这些需求后,就引用了智能系统,然后用数据的形式告诉用户油是因为爬坡等原因被消耗掉。同时,陕汽重卡还开发出各种信息平台服务用户,最后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回报。
红领集团的应用
在服装行业,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红领集团。红领集团原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服装企业,但因为有了互联网后,它变成了一个高附加值的企业。
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指出,市场是巨大的,但消费者为什么不穿你的衣服呢?就是因为你的衣服不能满足于他。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硬需求,那就是穿衣服,如何使每个人能穿上他自己所需要的衣服,这就需要企业借助互联网去完成。只有借助互联网中的大数据才能了解客户的需求,使客户能穿上他自己喜欢的衣服,掌握并决定自己的穿衣风格。
在张代理看来,商家推出一款衣服给客户,客户他就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张代理把红领集团打造成3D打印逻辑的工厂,把智能制造全面地融入到工厂的信息系统中,再与互联网进行对接,以实现个性化产品。据记者了解,其内部有客户交互系统、自主研发系统、版型数据库系统、工艺匹配系统、自主排程系统、自动裁剪系统、柔性成衣制造系统、供应链系统、智能服务系统(至于如何使用这些系统为红领集团创造价值,请参考今年6月刊的前沿栏目)。其中,光在版型数据库系统内就有上万万亿的数据,可覆盖全球99%的人体需求。
未来,红领集团将继续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大批量个性化生产。若想快速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生产,可参考尚品宅配的案例。尚品宅配根据客户房间的格局、大小,设计出不同的安装方案供客户选择,当客户选择好自己喜欢的设计风格后,工作人员就把客户想要的设计数据放到信息系统中,并通过信息系统把客户选择相类似的数据放到一个数据库中,再统一送到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生产完后进行归类,然后直接送到客户的手中,并帮其安装完毕。红领集团完全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定位,把客户需要的同颜色等款型的数据进行归类处理,然后通过3D打印直接打印出产品,并送至客户手中。
于此,记者想起了一篇点击率过万的文章,题目是“工业4.0淘汰淘宝只需10年”,看来这并不是臆测。假如企业能够直接与客户对接,那么淘宝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三腿”并行
谈到德国“工业4.0”,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顾问葛兴福告诉记者,德国“工业4.0”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运用到我国各个行业,包括制造业。它会为我国打造一个走向世界、走向全球的一个舞台。
德国“工业4.0”虽然给我国制造业创造了机会,但是我国制造业从原来比较原始的方式到现在的发展方式在各个层面上都存在问题,急需企业去改善,比如在管理、制造方式、思维与理念上。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较粗放;制造方式不灵活;很多管理者在思维与理念上也没准备好。现今,还有很多管理者都是采用价格竞争的形式把竞争者击败,这种思维本身就有问题,需要管理者尽快转变。另外,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目前也开始转变为个性化的定制生产模式,所以企业要考虑在制造过程中如何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使之最后走到智能化。同时,生产方式还应是柔性的,且能够适应外界市场的变化,而不是一条线一年生产一百万台,卖不出去就压库存,这样的企业很难适应现在的市场。
除此以外,企业还要在管理上突破。朱森第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很多企业都没有基础管理,做事很粗糙,所以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马马虎虎,这对未来发展新常态的制造业构成一定阻碍,也需管理者改进。
据朱森第介绍,目前中国正研究制造业怎么从大走到强,可最后发现我国现代的工业化任务还未完成。他认为,中央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中的整个进程跟制造业的发展(从大走到强)这两者的过程是吻合的,可我国现在的制造业参差不齐,水平相差很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用一种模式要求我国上千万家企业按照这个模式走。
面对我国制造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朱森第提出了“三腿”并行策略。这“三腿”并行的含义就是在“工业2.0”上补课、“工业3.0”上普及、“工业4.0”上示范,且“三条腿”同时走。在朱森第看来,中国制造业当今还处于在“工业2.0”补课中。“工业2.0”就是运用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模式进行生产,可现今还有很多企业未做到,所以需要补课;“工业3.0”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时代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可很多企业也都还未掌握,因此需要普及;“工业4.0”则需要企业做到网络系统化、自动化生产,而这个实现过程需要由几个领头的企业先做,然后带动整个行业的企业发展,所以需要示范,就如上述几个案例,企业完成可以借鉴,但不能抄袭,因为每家企业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操作起来的方法、效果也会不一样。
工业云的应用
过去,制造业只是一个环节,但随着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它的含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它可以打破并重构工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使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形成闭环,彻底改变工业的生产模式。如今,互联网正在进一步向制造业的每个环节渗透,网络协同制造的工业云也随着出现。
所谓工业云,其与电子商务等其他行业运用的云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用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称呼而已。不过,据贸易(苏州)软件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黄晓峰介绍,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务云,就如国内一些企业商务平台,其运行模式看似完美,但背后有上千名技术、市场和销售人员在服务。在黄晓峰眼里,这并不是真正的云,真正的云不需要企业招聘如此多的市场和销售人员服务,只需部分技术人员去开发更多的新应用,以服务客户。
目前,国外的云发展较快,给很多企业带来了便利;在国内,很多企业如今都是借助其他专业的云平台来管理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供应商,因为企业要做自己的云,需花费大量的成本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益,有的企业甚至看不到效益在何方,因为他们不了解云真正的意义及应用,同时由于这些企业的专业强项并不在构建云平台上,所以很难利用云平台来管理企业或挖掘出新应用服务客户,因此很多大型的制造企业往往都是采用借助的方式来实现协同办公等事项。以下是制造企业运用云平台来进行管理的相关案例,仅供大家参考。
服装企业的应用
云,可分共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对于该公司,其选择了租用公有云平台来管理供应链。据记者了解,该企业在全球有十几万家供应商,如果这些供应商全都在线下给该公司提供服务的话,工作人员光输入合同和支付信息每月都得花很长的时间,假如费用没有及时到达供应商手中时,仅接电话每月就需要浪费大量没必要的时间,这对企业来说是一大损失。经过种种考虑,该企业也开始尝试运用云平台来管理供应商。使用不久后,该公司发现在自己租用的公有云平台上有很多功能,不仅能自动地帮助企业实现全自动化处理,还能自动检测订单是否正确,如果订单错误,系统还会自动的返回到供应商处,让供应商去修改,这些操作都不需要该公司的人员参与。另外,该公司的相关人员还发现,在这个云平台上不仅仅便于管理供应商,还可以把整条供应链搬到该平台上进行管理,同时还能在云平台上挑选自己认为较好的供应商;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能与较大的供应商公平竞争也是一次很大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了解与分析,该公司把订单、发票、支付、融资、物流等工作都搬到线上实现。
最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通过在云平台上管理,就无须了解供应商在各个国家的各种法律及海关政策等。对公司来说,了解这些知识太复杂还浪费时间,不如把时间都放在研发上,以便做出更多更舒适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在研发与设计方面,该公司也是通过云平台把世界各地的研发及设计人员集合在一起,共同开发新产品。由于世界各地的时差不一,利用云平台办公使得该公司在资源利用方面得到最合理化。在生产方面,该公司通过云平台的管理,成功把52条业务流程缩至37条业务流程。之后,研发人员就把剩下的15条业务流程变成应用,放到云平台上,供客户使用。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能通过云平台的数据实时地了解全国各地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与项目进程。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如果公司上层领导想实时的了解每个分部的营业状况及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那么只能通过电话或者实地考察。假如通过电话了解,很难让领导相信;假如实地考察,也不一定能看到真相,而且来回的费用也不少。如今网络发达了,还有了云平台,该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内部工作人员的最新动态,以及项目的发展状况。
对于销售方面,该公司则通过云平台把销售人员手中的客户数据集中在一块,便于销售人员管理的同时该公司也不用过于依赖销售人员。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销售行业是一个人员流动性非常强的行业,而当销售人员离职时,通常都会把客户的数据拿走,这对企业来说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有了云平台后,即使销售人员离职了,可客户数据依旧还在。
石化企业的应用
在石油化工领域,某国外石油公司直接购买了Amazon提供的云平台,形成自己的私有云。系统包括虚拟处理器、内存和存储空间。通过互联网,技术人员完成SAP R3测试环境的安装,并通过Amazon S3上传测试信息和测试数据,将信息保存在EBS中,供测试程序调度使用。除此之外,在云前端设置了测试信息反馈程序,通过文本和图形化结合的方式,实时监控测试过程,既能监视测试系统本上的运行状态,也能检测云计算环境的运行状态。通过测试环境数据采集,为今后云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来自2013年4月刊)
某国内企业借助虚拟化技术,在其下属6个二级单位先实施戴尔的虚拟化方案,利用VMware虚拟软件+Equal Logic IP SAN存储阵列全面整合原有IT系统硬件平台缩减系统规模、提升硬件设备利用效率、减少系统运行与管理成本。项目实施后,运行成本节省70%,IT系统总规模缩减90%,IT维护工作量减少50%,主机利用率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某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考虑打造私有云,用以解决共享业务系统的支撑。首先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提高标准化程度;其次逐步展开基础架构的虚拟化。虚拟化是云计算的逻辑起点,在该阶段,将运用虚拟技术来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精简服务器的数量,以及提高IT基础架构的横向扩展能力。同时,可以运用虚拟技术屏蔽复杂的底层硬件,帮助企业部署一个抽象的资源层,从而为云清除障碍。
云的选择
谈到此,有些人肯定会疑问:云很不安全,尤其是公有云,面对安全这个问题企业该如何解决?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受关注。
云看似很不安全,但在这个信息时代,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就拿手机内存来说,当一个用户想拿着手机拍照却发现手机内存不足时,如果有手机云端,那么这位用户就不必为一张新拍出来的相片而把自己曾喜爱的相片给删除了,他只需把之前或者全部的相片上传到云端,手机的空间就会变得很大。云的价值还体现在协同办公、数据积累上,以上的例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价值的产物,注定有生命力。
对于安全问题,有些做云平台的IT企业已克服,如贸易(苏州)软件有限公司,他们通过与政府合作,在政府的服务器与安全机构上搭建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使每个公司的数据单独存放并加密,从而服务国内企业。这样一来,我国的制造企业应用云就能够得到保障。
尽管如此,云在我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就如实现数字工厂一样,任重道远。在黄晓峰看来,建设数字工厂需要制造企业做好内外部工作,内部则需具备两点,第一点是生产流程实现全自动化;第二点是利用传感器搜集数据,再通过数据来做自动监测,然后帮助管理者做判断、决定。在外部则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信息互联,通过信息互联不仅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做最好的判断,还能降低成本。而云平台是企业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的重要要素、是企业建立内外部关联的必备要素,没有云平台,尤其是对较大型的企业而言,根本无法实现协同办公、存储、挖掘数据等事项。
实现数字工厂,从点滴做好,您做好准备了吗?
物联开启制造新时代
两化融合的物联网意义是互联互通,工业4.0战略的物联网意义是万物融合,从互联互通到万物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过,无论是两化融合策略下推进建设的数字工厂,还是工业4.0所倡导的智能工厂,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而独行。车联网,则是近期制造领域物联网呼声最高的案例,以下通过车联网的部分案例或可看到物联网在数字工厂或智能工厂的缩影。
工业4.0背景下的物联网
工业4.0目标定位于德国制造企业,它强调的是制造企业在新时期的转型问题。
在推进工业4.0战略的同时,德国不仅重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更高度强调如何使中小企业能够应用工业4.0的成果来解决“产、学、研、用”互相结合和促进的问题。突出例证诸如德国政府不仅要求西门子、博世、库卡等传统大公司积极参与该计划,也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从而实现其“工业系统的整体跃迁”的实现路径与配套体系建设。
在工业系统整体跃迁的过程中,物联网被赋予一个更高的目标。即通过为企业提供综合的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使得企业在开发和管理工业大数据、保证工业IT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超精准加工制造模式多级反馈、及跨层协同的扁平制造模式等方式下,进行无处不在的网络及机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是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完整融合。物联网旨在通过形成现实环境的完全信息化,实现“网络泛在化”,并因此改变制造领域的生产方式。
全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于海滨先生指出,工业4.0的特征是泛在网络化意义下的信息垂直整合、端到端的业务组织、跨价值链的协同制造。而这每一流程的完善都不能脱离物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物联网之目的在于通过设备互联与泛在信息服务的融合,达到驱动德国制造的变革。
新奥集团董事局副主席甘中学指出,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CPS,而CPS是制造领域的物联网。德国制造,在通往物联网推进工业革命的路上,利用云计算使得通讯芯片在物理系统下嵌入机械系统,达到对机器运行的监测、控制。而云计算、通讯则代表虚拟世界的认知,物理环境、机械设备则是物理系统。控制器通过延伸作用在其中起到了链接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介质作用。其延伸点是控制设备、人,及其他设备。这种延伸,就是CPS。
CPS起到了万物融合的作用。这种融合,是工厂的信息技术基础。正是由于通过泛在信息技术的物联互融,使得工艺设计、产品生产,以及销售服务被充分利用起来。同时通过规模信息技术的反馈和互联网技术的泛在服务,可以从生成的成品和产品的服务周期等各个维度完成供应商的原料供应及产品的后续多次服务等。
数字工厂的物联网应用
德国工业4.0促使我国两化融合的追赶步伐加大。而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物联网逐步推动两化融合走向深入。在制造领域内,物联网技术逐步加大向传统制造行业渗透的力度。在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物联网则将成为制造企业的标配。同时,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配套服务模式将逐步完善,进一步整合物联网服务资源,从而带动我国传统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国内数字工厂的建设,是物联网技术渗透制造企业最显著的风向标。其应用主要体现在制造领域的生产领域和物流领域。
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制造过程及供应链各环节。随着物联网的深入应用,企业生产可以全面提高产品性能、减低生产损耗和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首先,它可以实现供应链可视化管理,其表现在机械设备自动、实时的信息传递及货品位置快速获取。其次,在生产车间,可实现柔性生产、提升产能的目的;同时流程可视化,可以做到精细化管理。最后,在产品生命周期监控领域可实现单品管理、全程监控。
在物流方面的应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从制造企业内部的角度,实现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物流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建立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系统控制制造企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物流运作,解决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传输、共享,以及各个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实现业务流程信息化和部门之间信息的同步沟通、共享。其次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实现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化,利用网络技术使得企业信息系统与其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对接、与外部社会物流、政府监管部门网络连接,形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外部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而物联网在诸如三一、徐工的数字工厂建设中就这两个层面的技术应用初见成效。
数字工厂、智能工厂,依然走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愿景里,而车联网部分技术的突破有望让企业及其用户想到物联网世界里企业、用户、市场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及其共赢局面。
车联网:全世界呼声最高
车联网,关乎客户最需要的贴心服务。其作用在于通过信息的融合,构造共享的大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获得实时道路交通状况、车辆状况的正确“语义”。目前,根据车联网的技术分类,可分为车内网、车际网,及车上互联网。
车内网,车内网主要是总线通讯技术构造,感知范围0--200米。在车内网的建设中,传感器的作用是最大的。试举几例说明问题。
ADAS是车内的关键零部件,它是安装于车上各式各样的传感器,用以研究摄像头、雷达等的性能要求。通过研究,做出性能调整及集成。如国际上对汽车防撞雷达可归纳为长、中、短3种距离的雷达,这3种雷达主要应用于自适应巡航系统、预碰撞安全系统,及盲区检测系统。而随着数字波速技术的发展,通过数字波速赋形便可将3种模式的雷达集成为1种雷达,如目前多模电子扫描雷达正成为最新的防撞雷达模式。
同时,利用ADAS收集车内外的环境数据,可在第一时间对车内外的静、动态物体辨识、侦测与追踪并做技术上的处理,从而能够让驾驶者在最快的时间察觉可能发生的危险。此外安装在车辆上的其他传感器也可获得车辆的速度、加速度、车轮转速、发动机转速、线加速度、角加速度等;同时对于温度、湿度、照度等都有感知。
汽车线控技术也是车联网着重考虑的要素。其主要是将驾驶员的操纵动作经过传感器变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执行机构的一种系统。而车联网的线控技术对于油门控制、制动控制、转向控制是侧重关注。此外,通过对汽车动力学所涉及的诸多器件的物联网技术改进,可对驾驶指引、危险报警等进行主客观评价。
车际网 车际网主要是通过射频技术构造,感知范围300-1000米。车际网关注的是车路协同的技术。车联网于其中的技术应用主要表现在自动引导驾驶,改进安全性、节能驾驶等。安装在道路上的传感器也会获得诸如道路交通流量、道路交通突发事件,信号灯的位置及状态等,用以协助汽车安全行驶。
车上互联网 车上互联网由宽带无线通讯技术构造。车上互联网对于驾驶辅助,诸如根据实时路况智能选择行车路线,协助预定目的地车位、饭店等,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实时播报等方面所做工作较多。同时,车上互联网也可用于分时租赁、物流管理方面。
车上互联网的热议话题是车辆控制,而自动驾驶则是最大胆的想法。如2008年,上海科委承担起无人驾驶智能电动汽车项目,2011年顺利结题。在模拟的复杂环境中进行演示,无人工干预跑完全程。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建立无人驾驶车研究平台,现实环境感知,全局路径规划,局部路径规划及底盘控制等功能的集成。通过“物联—感知”,从而使汽车具备“思考—行动”的能力。
无独有偶,2014年谷歌的无人车走得更远。4月27日,谷歌宣布,开始在城市街道试验自动驾驶汽车。之前,已经在加州进行了数千英里的试验。而谷歌的案例也说明,未来依赖雷达、视频、激光等传感器和地图信息数据库来进行无人驾驶,将为汽车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
当然,车联网技术的应用还有许多方面正待破题。尤其是受汽车行驶安全理念的制约,信息的选择及定量化评估,信息的定量化评价、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复杂大系统的安全保障都将是是制约并深刻影响车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好在,在路上的汽车有着企业及其用户寄托的最美好的市场共赢前景!
工业4.0与PLM
工业4.0是完整的工业体系,它是国家行为,也是国家体系。而工业4.0实施的边界条件,是数字化体系,数字化体系就是基于PLM的产品设计、工艺和制造。因此,PLM涉及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批生产阶段、服务和销售阶段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目前,随着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于PLM的应用也逐渐向深层次渗透。这正如金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振波所说,“PLM在中国制造企业的使用并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向前后端延伸,但大多数企业仅仅做了PDM应用在工程研制和批生产阶段应用,成熟的全面应用PLM技术并将其前延到方案设计,向后延伸至综合保障阶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四个阶段
PLM是一个大概念,主要涉及需求工程、需求设计、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冻结后的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试制实验、产品定型后的批生产和产品销售后的保障服务等环节。众所周知,完整的产品PLM应包含四个阶段:方案阶段、工程发展阶段、批产阶段及保障服务阶段。航空领域在PLM方面积累经验较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空领域一直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专注于产品的设计研发,但是PLM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依然处在局部优化阶段。
以航空领域在PLM建设的工程发展阶段为例。围绕航空产品的设计制造要涉及设计过程中的产品数据管理、仿真数据管理、试验数据管理,以及试制过程中对企业资源的调用以及流程等诸多方面的联动与交互。而在这期间,每一项技术或数据方面的管理,又细化成各自的管理流程,用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些联动或交互的作用,确保产品在研制过程中的质量和进度。可见,PLM局部的优化依托的是先进技术的支撑及管理流程的顺畅。
向两端延伸
在工业4.0的体系架构中,需要智能设计,智能制造以及交付后的智能保障。中国企业需要在原有设计、仿真、工艺和制造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整个工程研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必然要将前期的智能设计仿真落实在制造环节上。
宁振波指出,现阶段,中国制造企业PDM已大规模使用,这是良好应用PLM的基础。大多数企业认为PDM往前延伸就是需求阶段,往后延伸就是综合保障与服务。实际上,企业真正的延伸不是很完整,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目前最应该好好做的就是,将PDM的工程研制阶段做精。因此,PDM两端延伸是一个永远的课题。
他表示,站在工业4.0实施的边界条件层面,制造企业做好数字化,就是把工程研制阶段的产品的数字模型、仿真模型、工艺模型等建好。将指导制造的基础模型建好,那么PDM的两端延伸就能实现,否则两端延伸永远是假的。问起原因,宁振波解释到,制造产品的前沿阶段,有大量的产品设计模型的积累,才有可能指导方案与需求概念设计,没有足够的模型支撑,PDM的前端没有完整的模型是无法延伸的,向后延伸到服务也只能是空谈。
他总结到,现阶段使用PDM的制造企业,应该扎扎实实的做好设计模型、工艺模型、仿真模型,将基础性工作做好,模型建得准确、数量多、应用越广泛,才可能将PDM向两端延伸,才能实现PLM的应用。所以说,数字化是工业生产的边界条件,最基础的就是CAD、CAPP和CAM,基于三维模型走通产品研制的设计、工艺、制造,工程研制得走通。走不通,将全是空谈。
“开放”是趋势
现今,在工业4.0大趋势与方向下,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工业软件都在谈论“开源”,这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对于现今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开放意味着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考虑与利益纠葛。同样,PLM的开放性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开放性不是PLM特有的,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是工业产品特有的属性。
最早,IBM提出PLM开放的概念,主要是基于SOA,对企业服务总线(ESB)方面的一个概念。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将应用精细化、插件化。宁振波表示,从硬件到软件,模块化可以让工业产品有标准的接口。如PLM的开放体系架构包括从需求概念、方案到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试制实验,每个软件模块之间都可变成标准接口。这就变成需求和概念之间的标准接口,将软件插入这些标准化接口后,就形成了PLM的开放性系统架构。
但他同时指出,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对纯硬件产品来说是一件好事,会给纯软件产品带来诸多问题,他解释说,越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安全性问题越难以解决,越容易受到破坏。而牵涉其中的利益纠葛也是难以解决的。以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为例,智能手机以iPhone系统和安卓系统为代表。其中,iPhone用的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iOS操作系统,虽然使用方便,灵活,但由于其封闭的系统,安装的软件都要从指定的官网购买并下载。而Android系统由于是开放源代码,所以支持使用的智能手机很多,也可安装免费的软件,这就造成系统容易被病毒侵害。
工业产品的开放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件工业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会为大规模的工业产品使用带来便捷,如用户界面的开放会让用户在统一的界面下进行操作,便捷、高效。实际上,在PLM开放性的条件下,企业要处理好核心工艺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同时要解决好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但这永远是矛盾的,这也是开放性产品必然带来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虚拟赢得市场
德国为什么会提出工业4.0?答案是新技术使制造企业的生产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变化在于:过去的工业生产过程都是线性的,而现在的新型生产呈现出复杂的网络化特征。
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制造企业必须要有更加灵活的制造和生产。如近期国内提出在民航研制前,有必要听取驾驶员的意见。而在生产制造的前期,因网络技术的突破也使得制造企业可以直接关注客户需求,网络平台上客户的创意正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因素决定,产品的生产前期就须满足客户需求,而解决这样的问题,借助网络技术支撑的虚拟制造被推上了市场的前沿。
虚拟制造满足复杂需求
西门子首席技术官鲁思沃指出,今天的制造业企业只有满足客户更加复杂的需求,才能赢得市场。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网络化的生产和数字化的制造正在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也意味着信息技术和虚拟制造将越来越多地深入到制造企业当中,而且和各种各样的其他技术去实现集成。
以船舶制造为例。在船舶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从大的方面着手关注船体的结构强度,而且还要满足客户日益严格的振动方面所要求的标准等。因为这些方面影响着乘客的乘坐舒适度、环境噪声或者武器和雷达平台的稳定性等要求。
其实,客户的更复杂需求远不止于此。对于虚拟制造环境下的船体模型画出网格这样的技术难题,客户也需参与其中并验证其虚拟技能的高低。船体模型的网格设计需要较高的虚拟技术。基于虚拟环境下的船体有限元建模,采用默认的网格参数和理想化的模型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还得满足客户理解设计者的真实意图。磨合过程,可能涉及网格参数的调整和网格密度的增加。甚或,过滤船体结构上可以忽略的小孔特征及切口特征等。
虚拟制造涉及诸多层面
虚拟制造,既然要满足客户复杂的需求,那么就须解决制造领域,以及领域内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以企业用户关注层面较多的复合材料为例讲述虚拟制造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有望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众所周知,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8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副院长孟光指出,如果航天领域炭炭复合材料按照目前传统材料均实现进口替代的乐观预计,航天发动机、航天器/翼/舱体等市场价值将达到20亿元。但是复合材料在制造工艺的环节,较普通产品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举例来说,普通钢经过钣金、焊接,对于最后产品包括屈曲、断裂等方面的性能影响有限。而复合产品由于它本身材料的复杂性,在制造工艺的环节所带来的性能差异就会远远大于普通钢。
可见,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复合材料会带来诸多问题。但是面对产品要求精细化的市场,不仅需要可靠性的设计,更需创新性的设计,这样就对虚拟仿真提出更多的需求和要求。只有对材料的工艺性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多学科的性能仿真,以及多领域的集成优化,方能让产品达到综合性能的提高。
而在对复合材料的虚拟仿真的研究过程中,因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应用层面,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不尽相同。针对此类问题,ANSYS日本技术公司本部总经理王晓指出,因复合材料在制造诸多领域具有优势,所以复合材料的工艺仿真平台就备受企业及其用户推崇。
复合材料工艺平台以复合材料设计和工艺流程为研究对象。在结构设计、铺层设计、工艺仿真、工艺优化等方面对复合材料工艺流程进行仿真分析。诸如其仿真分析涉及复合材料铺层设计、压力成型仿真分析、力学性能分析、热压罐工艺仿真等多个方面。以热压罐工艺仿真平台分析,其难点在于涉及复杂的流固耦合环境和材料固化相变过程。基于这种情况,应推出诸如企业的热压罐仿真算法与客户化定制的材料数据库和模型库相结合的半定制专业复合材料热压罐仿真平台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具体的仿真分析过程中,某企业的案例是:基于流固耦合与流场、温度场及树脂固化动力学多场耦合分析,通过笛卡尔网格实现对罐内复杂结构环境的流固网格快速生产,用以模拟热压罐内的空气流动、罐内流固区域的温度分布及预浸料固化历程等。并通过笛卡尔网格向结构化网格的映射,可将温度场结果传递给复合材料结构分析软件进行预浸料翘曲变形的分析。
推而广之,虚拟制造是源于多向价值链的集成。它的愿景应是协同于制造企业的所有项目包括与产品开发的整个参与者的方案。其集成的多物理场(集流动、传热、电磁、结构、化学反应分析耦合于一身)、多向方案(碰撞安全解决方案、振动噪声仿真方案、钣金冲压仿真方案、热处理与焊接仿真方案、流体动力学仿真方案等)将是发展战略。而多向研究方案还将融入用户的最优方法工作流。
试看今日,在虚拟制造的落地案例逐渐增多,虚拟模块集成化程度逐渐增高、虚拟现实可视化设计制造决策平台能融用户于企业的愿景逐渐呈现之时,PLM因虚拟制造的助力将在产品研发前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数字工厂的生产优化、智能工厂的全局优化都将因此受益。反过来,受此影响虚拟制造将会赢得更强势的市场。
机器人“元年”的真正意义
中国制造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但由于人口红利的持续存在,它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到了2013年,这种情况有了逆转,机器人大规模地进入国内制造企业。2014年中国也成为机器人的全球第一大市场。所以,2014也被称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元年”。“元年”背后的指向,并非单纯的是“机器换人”,而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有了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革。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来到时,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将根本性地改变世人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把2014年称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元年”。这是很有道理的。从销售量来看,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而且,中国在制造领域中的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以机器人密度而论,国际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台数平均为55台,韩国为347台,日本为339台,德国为251台,美国为135台(以上皆为2011年数据),2013年已增至23台。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工业机器人的浪潮会向中国制造业全方位袭来。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因为: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用工成本的上涨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倒逼来工业机器人的快速替代;二是由于技术成熟导致的工业机器人价格的大幅下降;三是国家政策对工业机器人的大力扶持。
改变制造模式
以上的观点固然正确,但还未切中要害。实际上,中国机器人井喷式发展的背后是制造模式的转变,让机器人走上中国制造业的舞台,越来越成为“主角”,并最终发展为无法撼动的“台柱子”。用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的话来说,就是:工业机器人加速了中国制造模式的变革,没有机器人,未来中国的制造模式就会缺少一个核心支撑。在“2014中国数字工厂推进大会(DFC’2014)”的演讲中,曲道奎强调指出:机器人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
固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固然不愿意选择艰苦的制造业,但另一方面,在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的升级中,越来越多超精细化的、苛刻条件下的、极度复杂的生产环节也不适宜人工完成。很多工作人完成不了,即使勉强完成,也费时费力,所以只能由机器人来出马。
今年来,中国制造的高铁很受关注。人们形象地把高铁的车头称为“子弹头”,透露出一种喜爱之情。但是要给“子弹头”装上玻璃,则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据天津智通机器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齐玉哲在“2014中国数字工厂推进大会(DFC’2014)”上介绍说,它需要一套格外复杂的自动化安装系统。其中的难点在于玻璃和窗框的匹配。给汽车装玻璃很简单,直接装上即可。但是高铁车头由于必须要考虑到复杂的速度、强度、精度、弧度、曲率等方面影响,给它安装玻璃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要采用视觉技术进行三维测量,再建模后并进行偏差修正,然后进行规划程序。等这几个准备步骤都完成了,实施安装步骤时,却发现人工无法保障精度和准确性。因为对玻璃和车框的加工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人工操作无法保证,必须借助机器人。程序把交互柔性加工系统的三维测量数据传递给机器人,并控制机器人让它正确地抓取玻璃和精准的放至窗框上。
未来的数字制造中,智能化成套装备将会大规模广泛使用,因其具备精细制造、精细加工以及柔性生产等技术特点,人工作业在很多时候无法与之协同生产,所以,人的工作会由机器人来接管。作业人工生产的替代者,机器人不是竞争中的获胜者,而是继动力机械、计算机之后,出现的全面延伸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新一代生产工具,是实现生产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它会大大改变制造模式,把人从枯燥、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去做更富有意义的事情。
扩展应用领域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占全球保有总量的1%,但每年增量却很大。近两年来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国产品牌增长率甚至高达60%。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也从过去几个集中的行业向更广泛的行业扩张。
汽车行业 由于生产方式的特点十分吻合机器人的功能,汽车行业一直是我国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行业,其占比高达38%,同时也是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行业。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估算,2012年我国汽车工业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台数约为213台,约为我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的10倍。
虽然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水平有待提升,自主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这并不能阻碍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工厂的涌现。这些工厂都有相似的特点,就是:其生产设备——机器人的品质和应用水平也都是国际领先的。
汽车制造厂一般分为几大车间:冲压车间、焊装车间、动力总成车间和总装车间。工业机器人均起了“顶梁柱”的作用。在生产环节中,一些制造业强国宁可相信机器,也不相信人。所以,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端自动化装备,在汽车制造领域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而人,反倒被边缘化了,成了配角。例如宝马沈阳铁西工厂的车身车间,是整个工厂中自动化率最高的车间,高达95%,除返修工位之外,已全部实现自动化。工人的角色除了通过工业电脑下达生产指令外,就是做一些机器人的辅助性工作,比如,一个重达几十吨的模具的更换工作仅需要三人完成,其中一人负责操作电子遥控杆(控制模具在空中的运行轨迹),另外两人负责安装吊缆和模具夹紧器。
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量的大幅提升,汽车企业应用机器人的数量也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2000年前后,上海大众途安的车间,90多台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现在,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一个焊装车间就用了1000余台机器人。将来,随着自动化水平和人们对国产汽车品质需求的提高,车企机器人的应用还会大幅攀升。
家电行业 我国的家电行业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其中机器人的功劳不小。包括电视机、冰箱等的制造,现在几乎全机器人化。国内著名的大家电厂商为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在引进、购买机器人方面不惜重金。
量大面广制造业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长宋晓刚介绍,未来一两年间,量大面广的制造业,如冶金、建材、轻工、纺织为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完成自动化改造,对自动化系统及机器人有着旺盛的需求。机器人的使用,可以大幅提高这些行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机器人有一个人无法比拟的特点,如:它可以24小时不停工作,没有休假,不需要养老保险。从工艺精度角度讲,机器人明显高于人工操作,而且重复性强。这是上述行业准备应用机器人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对此,宋晓刚提醒到,机器人本身能发挥什么作用,比如说它各种各样的动作,能否满足生产过程需求,需要集成商解决这个问题。机器人不像一般产品,买回来就能用。而是投入使用前,要与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前后端设备、过程的动作环节,要结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起到预期作用。集成应用技术尤其是对这些量大面广的制造业更为重要。
物流业 机器人本身具有重复性高、精度高、节拍准、工作范围较广等特点,从这些特点来说,机器人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的行业是物流业。举例来说,网上购物会面临一个很大问题:物流配送。绝大多数人都希望送货上门。这背后会有一个很大问题:分拣和配送。送货还需人和车;但是机器人加上一个视觉系统或者是特殊的传感器来进行物流的分拣。它的出错率比人工分拣低很多。
在物料库里面,用机器人提货非常准确性,它可以结合整个物流的控制,比方说所有的物料都有磁性条形码,从分拣的角度来说机器人很快。从搬运的角度来说,都比人工效率提高许多倍。
目前,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汽车行业是机器人应用需求最大的行业,电子行业则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快的行业,而其他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成熟,处于大规模应用的前夜。
融入智能制造
目前,工业机器人也到了一个转型升级换代的时候。过去50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是作为高端设备而发展起来,以后,它将朝着非生物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这与现在方兴未艾的“智能制造”、工业4.0这些制造新理念一拍即合。可以预见,工业机器人将在未来仍然会扮演着骨干的角色。
现代化的汽车生产制造不仅要满足批量化、自动化的要求,而且也要具备可配置的、灵活的、能传递信息的、可变化的生产单元。以前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车型,现在则要求一条生产线上要同时并线生产五六种甚至更多的车型。在这个单元里,机器人也被要求可以编程,并与操控单元通讯,为适应生产要能根据程序更换各种工具及改变生产节拍。
长安福特的车身的焊装生产线上有超过500台机器人,它们分别为福克斯、蒙迪欧、翼博等车型提供全部的高效率的焊装工作,在一条生产线可以完成六种车型的生产,它们使用的工具是根据编程要求而可以改变的。正是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够保证有工厂下一个不同车型订单,产线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生产出来。
无独有偶,在宝马铁西工厂处处可见机器人在不知疲倦的运转和工作,它们的工作精准,高效,似乎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宝马把生产流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传动机制联系起来。它们还充分利用厂房空间,变传统的地面运输为空中运输,在铁西工厂的车间里,整个运输分楼上楼下三层,将每个工位紧密衔接在一起。
据工厂的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工厂各处布满了数不清的物联网传感器,它们在收集着各种生产数据和参数,同时,每台机器人背后都是有一套复杂的生产编程软件及设备控制的工业电脑,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看不见的高度复杂的电子网络体系。因此,铁西工厂物流得以智能化,生产线得以高度柔性化。目前,在铁西工厂可以生产BMWX1,BMW3系标准轴距和长轴距,3个车型全部实现并线生产。不仅如此,3个车型都可以接受个性化定制生产,这对生产方式及作为其支撑的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重点是扩大产能、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多的是智能化生产及快速的反应,这与上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制造模式完全不一样。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机器人将改变制造模式,它不是简单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或者是提高效率,最本质的改变是对人工重大的替代,完成人无法胜任的非常态下的工作,并极大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与其说这是机器人肩上的使命,勿宁说这人类在数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终于“培养”出了可以替代自已的助手,并通过它,让自已的智能得以延伸。
对中国而言,机器人的“元年”,标志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次美好开始。它的影响,人们现在尚无法准确预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中国制造肯定会以更加美丽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3D打印:打印美好明天
从近代社会的发展看,任何新兴产业的兴起与技术的革新都是首先从学术界的争论和舆论界的热炒开始。对于3D打印的作用,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论。有人认为3D打印是“雷声大,雨点小”,但雷打一分钟,可能是小雨,雷打十分钟,可能是中雨,雷打一小时,雨水肯定是小不了。争论本身就是一种证明,证明人们意识到了这一新技术的价值,以及新的制造方式将对现代工业产生的巨大影响。Wohlers报告显示过去26年来全球3D打印技术领域复合年均增长27%, 2013年更达到34.9%,有人估计这个数字会在2014年高达60%以上。
2014年,人们对3D打印技术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其中,除了媒体的炒作外,还有核心技术专利保护的到期使3D打印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更重要的是,3D打印在制造业各领域的成功案例令人惊叹。国内外不时有3D打印的“杰出表现”被媒体呈现在人们眼前。全世界各大媒体对3D打印技术的报道就从未间断过且越来越热,航空航天、军工、能源、医疗、文化创意甚至食品、服装等大众消费品领域的应用报道几乎是逐月倍增。
同时,大量的社会精英、各国政府都不断对这一新技术发声,IBM、微软、谷歌等跨国公司的相继高调进入。3D打印技术所引起的已经不仅仅是制造业本身的变革,甚至将对整个工业文明都将带来影响且比想象中的更深入、更宽广。
现存的短板
目前,我国3D打印在应用层面并不比国外落后,在有些领域在国际上还是领先的。近一两年来,在军工、航天领域,虽然一些专家团队的成功案例频频传来,但是在其良好的发展势头下,也不能忽视存在的一些短板。
3D打印技术本身并不复杂,从设备控制的角度看甚至与数控机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更简单。虽然配套工艺软件目前稍显薄弱,只是国内专业从事这类软件开发的人偏少且时间较短。所以,现在这3D打印软件与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假以时日,应该会赶上来。
当前最大的短板是结构性的。
其一是3D设备的功能多样化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特别是从2012年起,大量的桌机FDM机,甚至还有低成本的DIY型机型在市场上涌现,这种情景让自然会令人想起当年在学会深圳华强北繁荣一时的山寨手机工厂,低价同质化的结果就是最终集体淘汰。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支撑,像多头功能复合打印机、真彩色实体打印机、大型快速工业级打印机的研发,不论是眼前的技术需要还是未来的产业预期都是可观的,但国内研发力量在这些高端技术领域的投入却相对不足。
其二是适用原材料的种类不足且材料工艺的研发相对滞后。由于尚属于产业培育期,耗材量份额较小,国内专门针对3D打印技术进行适用材料及其工艺研发的材料生产厂家屈指可数,大量的工艺研究工作还是由打印机的设计或制造单位完成;再比如像碳纤维改性ABS等的高性能材料,很难从国外直接买到,国内自身却缺乏相应地适应性工艺研究,这些都需要时间与投入;此外还存在一下营销策略的问题, 3D打印机是一次销售,耗材却是长期销售,所以有些国外打印机采取了材料、工艺对设备的捆绑支持策略,设备可以成本价销售甚至免费送,但用设备就得买指定的适用材料。这种垄断销售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材料厂家的竞争性研发投入。
第三是新的制造产业模式还未成熟,国内潜在产业力量沙化分散。3D打印技术本质上并不复杂,既不需要高大上的基础理论,也不存在不可攀的技术门槛,更适合于作为草根创业的平台。但从线下合同、专业设计、集中制造的传统模式走向线上合同、创客设计、分散实现的集散制造模式的转变,还需要完成大量的行业标准化制订,模式完善及规模成长也需要时间。全行业力量的融合将在竞争与合作中完成,但在力量沙化的当前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对全行业的统一规划、集中引导和政策扶持。
第四是国内的3D打印技术要经过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从全世界大量3D打印成熟案例出现,到全行业容量的稳步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应当说已经进入了发展期。但鉴于国内市场上设备所占份额进口要高于国产,专利保有量国内要远少于国外,尖端技术上国内国外独立发展,更形象地看,国内是作为3D打印产业主要的潜在市场而“被”进入了发展期。国产化技术与自主科技产品发展将在国际化竞争中被加速,也要经受竞争中的考验。
从主力到伙伴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王华明教授在中科院的一次演讲被传至网络后引起一阵轰动。该视频分享了一系列我国在激光3D打印的成果,详细地介绍了我国3D打印在大飞机上的大部件上的应用。据王华明介绍,我国在大件3D打印方面已经是世界领先。部分部件被用在C919大型民用客机和各型军用飞机上。王教授分别用美国F-22和F-35战斗机部件和我国自制3D打印部件进行了对比,指出我国在各项指标都明显超过美国战斗机上的部件,尤其是在重量方面优势明显。要知道,对于军用机而言,每一克重量的降低都有巨大的价值。
王华明教授的团队固然很厉害,但是其应用范围集中在航空及军工领域,这与3D打印的特点(如少量化、定制化)有关。而在更为广泛的规模制造业领域,3D打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于源自于航空航天和军工需要的尖端3D打印技术而言,当前走向民用领域还必须以一种更巧妙的方式。
首先从国防的角度讲,一些高精尖技术在民间的流传是不可能被允许的,会受到严格的管制;其次从使用成本的角度讲,能使用3D打印制备像钛合金等高性能材料的部门基本不会是草根出身,高大上的东西满足的也是高大上的需求;第三从未来的发展看,军工技术的民用化发展,前提是要看市场,要等高大上产品的需方市场出现。
但是这并意味着3D打印对传统制造业一点助益也没有。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更多是互补,竞争不多。3D打印主要是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而传统制造业主要是满足大众化的需求,出发点不同;3D打印简化了工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传统制造固化了工艺,只要不变的重复,不可一丝的不符,过程不同;3D打印让每个人可轻松参加到创造的过程中,传统制造则只让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目标不同。
从成本的角度看,个性化产品量小工艺复杂,传统制造方式不值得去生产或无法实现;同质产品量大工艺严格,3D打印无法成本无法承受且产量受限。所以,3D打印与目前的制造业关系最好的定性应是互补关系,在合作中依存。
分布式制造的骨干
3D打印技术必将引起工业生产的巨大革新,特别是为一些以前无法想象更无法实现的零件找到了实现的途径,为设计创新开辟了巨大的空间。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刊文认为,3D打印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该技术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结合,将会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人们可以将多种零件的组装件设计成一个零件,既省掉了装配过程,也不需要各组成零件之间的制造精度要求、装配精度要求。采用3D打印技术的一体化设计,工艺简单化、成本更低且性能更稳定。
而在国内,卢秉恒院士也提出了“集散制造”的全新理念。(详见本刊2014年第9期和第11期)。卢院士的“集散制造”,相当于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数字化平台、以3D打印为骨干的分布式制造。
在集散制造平台上,任何人即使不具备建模的知识,但只要有产品设计的创意,就可以和设计师及时进行沟通,设计出自己想要的数字模型,然后通过3D打印机来实现。这样,互联网与制造业就可以彻底打通。有了完善的平台,在人群聚集的互联网上,创新思想就可以得到实现;有了以3D打印机为工具的分布式制造点,可以为制造点周边的普通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产品。
但是,要想建成3D打印支撑下的集散制造模式,首要的前提是要建立起一个为全社会共同接受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且由监督与交易过程均需经由第三方实现。具体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包括:适用材料、设备、过程工艺、产品性能评价及费用构成等; 二、建立合理的第三方管理机制,包括从设计委托、方案认可、耗材供应、设备使用到物流送达的全过程控制机制,以及追责机制和委托交付机制等;三,建立基于互联网络的开放式集散制造平台,分行业如生物医疗、文化创意、工业工装、能源电力等,实现全行业的资源整合。
未来的改写者
可以大胆预期,未来的二三年内:一,3D打印技术的基本概念将在全社会普及,并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制样方式之一,开始出现大批量的工业级同质个性化产品;二,年轻人成为3D打印行业的主力军,创客文化伴随创客群的扩大而成为时代标签,涌现出一批草根创业的财富神话;环保3D打印耗材成为材料生产企业最大的增加长点,开始出现材料企业与设备制造企业的相互并购;四、3D封装行业开始出现,通信产品、家电及家居等行业开始推出个性化外装定制支持服务;五、集散制造平台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出新的电商经济模式。
而在更远一些的未来,作为重要生产工具的3D打印机,不会再被少数企业占有,每一个个体劳者拥有极大的生产工业化产品的能力,并且会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创新创意能力,这种模式是对传统工业化大生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重要突破,将会极大的提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会改变当前的产业结构,甚至社会结构。
这种设想,我们现在觉得有些远,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仅仅在15年前,我们可曾想到互联网会像今天这样大规模、深层次地被广泛应用吗?甚至仅在5年前,我们会想到像今天这样智能手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表达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是支付方式。所以,远与近,并不以我们的主观设想为尺度,而且技术的推动力量。
3D打印,就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下一个主要角色。
“中国制造”的电商契机
当比尔盖茨提出,“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的大胆预言后,一个属于电子商务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今天,每年的“双11”都成为中国电商竞争白热化的纪念日。据相关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有望超过18万亿。由此,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新的商业模式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打造出新的经济平台,新的业态。中国电子商务创新推进联盟秘书长徐经纬指出,未来,没有电子商务这个词汇,所有的商务行为都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商务形式电子化已是常态。
与工业4.0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电子商务大都以消费类产品为主,而在工业4.0的体系中,电子商务是其中的销售与服务环节。因此,在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的逐渐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传统的制造模式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传统制造模式下,企业销售是销售库存,也就是企业先生产出产品进行储存再进行销售,这种方式是以产定销。现在,电子商务可以对市场进行快速的反馈,并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串联起来。企业可以快速的依据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制造也就是以销定产。如海尔,其制造的很多产品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将客户个性化需求整合。在设计与制造阶段,通互联组织全球化的系统设计,并在全球进行采购,最终进行制造。
目前,在很多设计型与工程型制造企业中,都在采取全球化的设计模式,将全球最优秀的设计工程师进行网络签约,招入麾下。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设计已不简单的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调动了全球的资源为企业服务,增加了产品设计的优势,更大的提升了产品的价值。
徐经纬表示:工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满足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需求。在工业4.0的标准下,大批量的产品生产已经逐渐消失,人们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这种需求必然产生C2B(Customers to business)电子商务模式,即消费者对企业。他解释到,无论是工业4.0还是数字化工厂,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满足需求而设计、制造,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电子商务正是企业的市场前端,通过前端连通市场得到反馈,通过网络进行全流程采购、设计、生产。在以销定产的趋势下,中国的制造企业再也无法在围墙内自娱自乐,要保持良好而持续的发展,关注客户需求进而制造产品、完善服务是赢得客户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意识到客户需求即市场,电子商务正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平台。目前,电子商务正在中国制造业大范围推广之中。
理性对待电子商务
2014年,中国制造业有大量的制造型企业,开始了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实施,这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对于中国制造企业大胆探索电子商务的态度与行动,徐经纬指出,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时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现象,电子商务模式有待完善。在狂热的现状中,企业还需要多一些理性,要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弄清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模式,一定要让电子商务匹配企业业务的发展需要。
导致企业电子商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电子商务的模式的混淆清晰。他解释说,电子商务分为使用电子商务与建立电子商务两个层次,电子商务的初期模式是使用电子商务也就是消费类电子商务B2C(Business-to-Customer)“商对客”模式,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都可助推企业拓宽传统的销售渠道。但在工业体系中,消费类电子商务模式是不可行的。工业类电子商务模式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之为产业电子商务,也可以称为B2B(Business To Business)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它与B2C的电子商务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他表示,企业一定要明晰电子商务模式。首先,电子商务模式一定是商务化的,它是以商务以及实现商务目的为出发点。其次企业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自身扁平化、快捷化、精准化的特质,良好的与业务进行匹配。同时,企业要在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与供应链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当然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找准企业切入点
在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发展下,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困境,以及过高的劳动力成本。如何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拓宽企业商品销售流通渠道,改变产品生产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值得每个企业深入思考。徐经纬指出,每个企业都需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将成为一种环境与业态,企业找准切入点才是关键。
2014年大批制造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开始电子商务工作部署与实施。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企业加入到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中,进行产品销售,拓宽了企业产品的销售途径。第二种方式是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在企业所处行业,将产业链中的供、需链进行衔接与整合。如在整个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疲软的环境下,江苏沙钢集团,这家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通过自身自有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展的销售渠道,产品行销海外,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对外的销售出口,让今年的市场份额较2013年递增了30%。在增加企业自身盈利的情况下,还带动了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产生盈利。
他解释到,在钢铁行业,产业链涉及上游的原材料采购,如铁矿石的采购,在铁矿石的采购过程中又涉及到进口、运输等诸多环节。原材料进入钢铁企业中进行冶炼、生产,生产出的产成品会进入到下游的销售环节,最终由中间商销售到客户手中。传统产业链模式下,产业链的下游环节中,钢铁制造企业与终端客户之间存在中间商——钢铁贸易商。所以,钢铁制造企业的客户是钢铁贸易商而不是最终的终端用户。
钢铁贸易商的存在说明,在产业链上,钢铁制造企业与最终用户信息的不对称,虽然中间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物流等问题,但也给本就利润不高的钢铁行业加重了负担,对制造企业与最终客户也没有太多好处可言。现在,在电子商务模式下,钢铁企业完全可以绕过中间商,企业可以将物流委托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这些专业公司凭借专业优势可以为钢铁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当钢铁企业直接面对最终客户时,信息是实时对称的,也让管理与销售扁平化、快捷化。在这种环境中,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成本会降低,终端客户自然也是受益的。
沙钢这样的电子商务实例说明,全产业链模式的电子商务也就是全程式电子商务,可以带动钢铁链整个环节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徐经纬表示,目前,在在线供应链金融这方面,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用借贷,办理时间最快三分钟就可完成,这让企业的财务流更加快捷与透明。
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是将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调配与组合,为产业链以及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站在企业角度,消费类电子商务模式比较简单,也较容易实现。企业引入消费类电子商务,可以打破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单一性。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并不涉及生产与制造环节,只涉及采购与销售,而且它与生态链的关系较松散,与上、下游的关系也相对独立。产业链的电子商务模式相对复杂,它要求企业从采购、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整个流程与产业链紧密配合,企业初试电子商务这种模式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实现也较困难。
生态链竞争趋势
针对2014年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徐经纬表示,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将对产业链进行整体驱动。电子商务将会形成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驱动的态势,成为巨大的驱动力。以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若干个电子商务的骨干网络。另外,电子商务将与多元素集成创新,集成多种商业要素。如,电子商务与金融相结合产生的供应链金融;与物流相结合形成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实体网络;与工业设计相结合、与产业链等相结合都会产生新的生态环境。因此,电子商务的多元化集成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企业通过多元化电子商务的互通互联,让各种资源共享,有效的而快速的进行配制,使得电子商务,也就是骨干化电子商务,形成良性的生态圈。在未来,企业竞争不是单独的平台、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也是电子商务的生态圈的竞争。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