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纵观2013 年,两化融合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正式颁布执行,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通过验收,各国家级示范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区域、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卓有成效,两化融合日渐成为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提升信息消费的关键因素。展望2014 年,在制度顶层设计逐渐清晰的情况下,各地政府相关配套政策将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配套措施,通过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推进新技术与工业加速融合,制造业向智能化快速转型,信息产业对工业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1 2013年两化融合发展回顾
1.1 两化融合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专项行动落实工作陆续展开
为切实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破解社会经济发展瓶颈,促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发布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 年8 月26 日向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及有关行业协会和单位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简称专项行动计划)。《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将开展8 项主要行动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包括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以及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此后,工信部于2013 年10 月召开了“落实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若干重点任务工作会议”,围绕《专项行动计划》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经验推广及电子商务推进等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研究落实了下一步相关工作。为贯彻落实《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各区域各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各地区、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正纷纷开展专题会议,解读政策信息,学习成功经验,探讨提升区域、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1.2 区域两化融合稳步推进,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成效初显
区域两化融合体现在工业化发展水平、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条件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内生性融合效果等三个方面,可概括为融合硬度、融合软度和融合深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即将发布的《中国“两化”发展报告(No.3)》(即“两化”融合蓝皮书)可知,2005-2013 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硬度、软度、深度水平基本呈现“东部高、西部低”但均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自2008 年底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启动以来,各试点地区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增强了区域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第二批8 个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7%,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11.57%,万元GDP 能耗年均下降6.64%,重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17.80%。以合肥市为例,其组织实施了纵向聚集装备、汽车、家电、平板显示等八大重点产业,横向覆盖工业软件研发、公共平台建设、复合人才培训等共性环节的“5441”工程。通过整合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信息化、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等财政专项,支持骨干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应用、产业园区信息化示范应用、新兴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节能减排信息化试点应用等项目,有效带动了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
1.3 企业成为两化融合主体,政、企齐力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是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 年,工信部选定了钢铁、有色金属等27 个行业(领域),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218 家企业作为国家级两化融合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截至目前,示范企业两化融合成效逐渐显现,产品创新能力、企业生产效率、精益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还催生出一批具有成长空间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例如,三一集团研发人员基于协同研发设计平台进行24 小时不间断研发,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徐工集团通过联网关键数控设备以及大型加工中心,实时掌控生产状态,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济钢集团通过应用制造执行、产线绩效管理、高级计划排产等集成系统,提高了企业柔性制造水平和管理能力等。这些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相关经验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为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2 2014年两化融合发展展望
2.1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颁布并试点,两化融合评估认定工作逐步开展
随着两化融合管理实践的深入开展,顶层设计缺失成为阻碍两化深度融合的桎梏。针对传统产业领域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流程管理缺位等问题,为营造两化融合良好环境,树立标准标杆,系统建立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帮助企业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于2014 年1 月发布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按照战略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颁布实施指南,完成国家标准立项,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并在全国各行业选择500家企业开展贯标试点,争取在2014 年内有200 家以上的试点企业达到标准要求。同时,依据国际惯例,管理体系应建立在评估规范标准基础之上,因此第三方管理体系认定服务将陆续展开,通过对两化融合水平进行评估认定以确保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完善和细化,有效推进评估规范成为国际标准。
2.2 各地相关配套措施将大量出台并实施,因地制宜地推进政策落地开花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机构,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及标准的发布,全国各地均在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贯彻国家关于推进两化融合政策文件的实施方案。2014 年,各地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推进对各类开发区、园区等两化融合工作的指导;不断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和减少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格许可;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助推优势产业、特色项目的发展与实施,部分省市当前已着手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建设。
2.3 新技术应用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变革,互联网与工业加速融合创新
高新技术正以无与伦比的威力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设计与协同制造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持续的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市场营销等工具和服务,进而推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模式转变,加速企业向低能耗、低物耗、高效益方向发展。以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为例,在确定北京、山东等16 个省市的“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试点基础上,2014 年将继续总结经验,扩大试点;在市场竞争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不断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加速创新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和信息化服务模式,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
2.4 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速度加快,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逐步展开
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长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与日俱增。2013 年,以增材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为主要代表,推动了智能制造的初步发展;2014年,制造业向智能化推广的速度将不断加快,智能制造继续成为行业发展的焦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数字化控制技术深入推广,重点领域装备性能的升级换代以及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的开发应用不断提速;二是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智能化应用更加广泛,将逐步涵盖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医疗等行业领域;三是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逐步发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试验区建设逐步展开试点。
2.5 信息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成为两化融合工作重点
当前,信息网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网络安全是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使信息产业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工业,加速工业化和信息业深度融合,政府出台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信息网络宽带优化升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批复多家企业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启动实施电话实名制登记等安全保障任务。2014 年,将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与评估,包括逐步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监测机制;推广电子签名,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等。
3 结语
2013 年,伴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的审批,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及示范企业的验收以及多项宏观政策的发布,两化融合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不断深入发展。2014 年,作为《专项行动计划》政策落地的关键年,受政策利好影响,各地区、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将加速推进。然而,仍需注意企业是两化融合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单位,以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市场经济理论和世界发达国家相关经验表明,仅依靠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市场化的两化融合进程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基础,应更多地借助市场无形之手,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以可持续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来激发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顺利交汇融合。因此,在分享各地各企业成功经验的同时,应深入思考政府、工业企业、IT 服务类企业以及两化融合咨询服务机构等其他相关主体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职责定位和利益诉求,厘清政府责任和市场定位,寻找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以及政府弥补市场失灵职能作用的顶层设计,最终形成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利益相均衡,区域、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