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季度,PMI连续3个月回升,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经济稳中上升的迹象和趋势,但还不完全表明制造业经济已经全面走出困境。因此,我们在关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和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及效益显现等宏观因素的同时,更要关注影响制造业经济发展的微观因素,因为这是制造业企业长期盈利,乃至制造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根本所在。具体而言:
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据机械、船舶、钢铁、物流与采购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6月,全国机械工业共汇总77787家企业,其中:亏损企业达到12439家,亏损面为15.99%,亏损额累计为544.49亿元。同期,163家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35亿元,净利润20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7%和34.2%。
1-6月,全国造船完工量206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6.0%。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89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4%。1- 6月,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3亿元,同比下降18.5%;实现利润总额35.8亿元,同比下降53.6%;完成出口交货值784亿元,同比下降24.7%。
截至6月末,全国86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总共只有22.67亿元,总负债已超过3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达到1.3万亿元。如扣除投资收益43.21亿元和营业外收支净额38.8亿元,钢铁主业亏损严重。
8月,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占44.7%,环比回落1.8个百分点;反映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企业占46%,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占41.9%,环比微升1.1个百分点;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企业占22%,环比微升2.5个百分点;反映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占28.2%,环比微升0.7个百分点。
上述统计数据凸显目前制造业整体上仍面临着订单不足、利润下降、资金紧张、产能过剩等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使制造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世界经济的持续强劲复苏和中国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制造业及企业自觉并强有力的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整体创新。否则,困难还是很大的。即使PMI在某些时段有所回升,也不完全表明其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更不表明制造业经济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整体研发能力不强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这种现状集中表明了由于严重缺乏具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体系,使得制造业整体研发能力依然不强,并因此失去很多全球中高端市场和发展机遇。高额利润也源源不断流向世界制造业强国企业口袋。
例如,美、日、德等国际汽车巨头以40%的资本,占据了中国汽车制造业50%的份额,攫取了70%的利润。又如,美、日、韩分别凭设计和技术获得iPhone手机的49.4%、34%和13%的利润分成,而中国靠制造获得的利润仅为3.6%。
尽管这些年制造业研发能力乃至整体竞争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但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促使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及中国智造的转变都绝非易事,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政府和制造业企业都要面对现实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特别是关键技术领域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尽快建立、完善并坚持以探索一代、预研一代、设计一代和制造一代为特征的研发理念和研发体系;不断加强产品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其配套产品的研究和应用;着力推动现有产品研发模式和产品研发体系的创新,以有效支撑制造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依然缺乏有效管理
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现阶段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存在着:发展战略不清晰,战略支撑体系不完善;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尚未建立起全球产业链协同商务体系;集团型企业管理效率、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不高;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及一些经理人难以胜任岗位;全面预算和生产(作业)计划偏差较大,资源难以有效配置;业务流程不畅且不完整、基础数据不全且不准确、信息不集成且不共享等一系列管理上的问题。
2012年,时任国务院国资委王勇主任也曾明确指出,通过中央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对标研究,总的看,中央企业存在的差距是相当大的,突出表现在基础管理、管理创新、投资并购、管理信息化和国际化经营管理五个方面。此外,中央企业的管理创新总体上还处在学习、模仿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这些问题集中凸显了制造业企业依然缺乏有效管理,难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经营效益提升的实际情况。管理也是生产力,企业管理不科学、不到位,也必然会影响到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乃至制造业经济持续健康的提升和发展。
为此,制造业企业要在与世界或国内一流企业对标分析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全球产业链、协同商务、精益管理、战略-模式-流程和深化应用ERP等管理理念的研究和应用,持续推动制造业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
未能全面深度融合
两化融合总体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均值仅分别为52.73和59.07。机床、船舶、汽车和钢铁等35个重点行业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功能模块应用)、集成提升、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37%、22%、10%。其中,仅处于起步建设和单项覆盖这个初级阶段的企业比例就高达68%。
评估结果还显示,“目前中国机床行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普遍落后,信息系统之间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中国大多数船企目前的造船模式与现代造船模式还有一定距离,应在信息化建设中同步进行流程优化与生产体系改造”……。
将这些评估结果与制造业30多年的企业创新和企业信息化推进历史作关联分析,其问题的严重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制造业两化未能全面深度融合,制造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将失去很大的内生动力。
为此,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绩效评估,立足于产业链体系及企业业务体系(研发、制造、管理和服务环节)的全面创新,加快两化深度融合进程及移动互联网、云制造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未来制造业朝着全球化、数字化、柔性化、精益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