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技术先进性:网络、面向对象及事件驱动
ERP系统的技术融合IT 领域的最新成果而日趋先进,网络化计算技术势不可挡。ERP的技术发展目前集中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1、ERP底层的技术支撑体系由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技术体系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作为ERP系统底层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Gartner Group对此的评论是“1997年的网络计算模式像1991年的客户/服务器模式掀起的革命一样,并将更有力地席卷整个市场……”。同样的,其他各知名评论机构对此均作出热烈的响应,AMR提出了“网络业务对象——NBO(Network Business Object)”, Hurwitz提出了“Hyper-Tier”的概念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技术体系取代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的时代已经到来,而ERP领域的著名提供商J.D. Edwards公司提出的可配置网络计算技术体系CNC(Configurable Network Computing)则是这一概念在ERP领域的典型代表,它有如下特点:
●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模式: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体系中的设备资源一旦安装好后,其担负的角色便固定下来,服务器只能作服务器用,客户机只能作客户机用。由于这种限制,其中的某一关键环节如数据库服务器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整个体系的瘫痪。而采用CNC技术,整个网络上的资源在ERP系统安装后仍可灵活配置,各种设备的角色可以互换,大大提高了整个体系的可靠性,同时任务可按负荷大小进行重新分配,动态分布,增加了各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也使系统面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大大增强。
●业务应用同技术体系分离:由于CNC技术采用了中间件技术(Middleware)并提供集成的开发工具(Toolset),用户或系统分析员不需要了解底层的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网络协议等烦琐的细节。利用开发工具提供的可视化设计等功能,在不需编写源代码的情况下就可生成新的应用功能,并且这一新的功能可在多种平台上运行。这样业务人员面对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能迅速地将新的业务模式注入到ERP系统中,真正做到业务环境与信息系统同步运作。
●伴随企业共同成长:由于可配置网络计算技术(CNC)具备动态的数据与逻辑的分布配置功能,企业可根据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用从主机为中心(Host-Centric)到瘦客户机(Thin-Client)配置的不同运作模式,或多种运作模式的并存。同时可在原有的基础上集成最新的技术,如Internet等, 做到真正的N-Tier运作模式,因此它可伴随企业共同成长。
2、Internet技术日益成熟 Internet技术已经历了多年的独立发展,随着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所具有的便捷、易用、普及方便等特点,将在ERP系统中的以下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电子店面(Electronic Store Fronts):企业可将Internet作为产品的陈列柜来展示其产品,并利用信用卡进行交易。
●一对一的交易(One-to-One Marketing):基于Internet的面向服务的应用功能在跟踪用户的个人倾向、交易历史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销售自动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为奔波中的销售人员提供有力的销售工具,提高效率并缩短销售周期。
●自助服务(Self-Service Modules):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查询功能,如账户余额查询、产品发货情况查询号等,使沟通渠道更为畅通。
3、事件驱动的对象技术
●面向对象技术和事件驱动编程的应用
为了适应业务环境不断变化而对应用系统提出的高效、可靠的要求, J.D.Edwards公司率先采用了事件驱动的对象技术。这一技术包括二部分内容:事件驱动的编程(Event Rule Programming)与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Object-based business rules)。
●事件驱动的编程:相对于传统的过程化编程(Procedural Programming), 事件驱动编程方法将应用系统的控制权掌握于用户手中,而不是让用户跟着预先定好的应用模式走。因此它将给用户带来如下优势: (1)用户可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决定处理过程而不是被限制于系统预先设置的过程;
(2)系统更加易学易用,并且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3)一旦实际业务情况有所变动,系统有足够的柔性以适应新的变化。
●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Object-based Business Rules)
J.D. Edwards 公司的ERP系统OneWorld应用系统是由众多可重复使用的、封装的业务规则对象组合而成的。这些业务规则对象根据一定的业务要求组合起来,并由特定的业务事件驱动,便可灵活地完成众多的业务活动,而同时又具备下述优点:
(1)再用性:每个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都具有封装性,可完全独立地完成指定的功能,因此任何需要此项功能的业务过程都可调用这一业务规则,大大简化系统的编码复杂程度。以J.D. Edwards的OneWorldTM产品为例,采用了这一技术后,程序编码由原来的12.6百万行减少到2百万行,可再用性达到100%。
(2)可开发性:面对动态变化的业务环境,通过事件驱动的编程方法,利用已有的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便可迅速建立新的功能,大大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
八、灵活性:支持可持续的BPR
ERP系统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在实施中及实施后,业务环境的不断变化。ERP系统应提供支持这种灵活性的一整套的,并且与ERP系统本身一体化的应用工具。
实施作为ERP系统应用的重要一环,历来为各界所重视。作为其重要的理论根据,九十年代初海默(Michael 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概念,像一股浪潮席卷了整个工业化国家。这一理论强调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3C”)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做法上BPR强调一步到位,让企业打破旧有管理规范,再造新的管理程序。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一些跨国大公司在BPR理论指导下获得了成功。但由于BPR推崇企业在管理上效仿行业最佳模式,一步到位实施改革,因此对于大多数的企业,要赶上或超越行业的领导者,一味地效仿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四分之三的BPR项目都归于失败。
目前一个新的概念“业务流程迭代——BPI(Business Process Interaction)”正在全球兴起。这一理论强调企业面对“3C”,应保持持续不断的改进,因此可称为“持续的BPR”。基于这一看法,ERP系统的实施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程,即使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亦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在面对新的机遇时,ERP系统可以迅速地支持企业将新的设想付诸于行动。为了适应这种趋势,ERP系统本身应具备在实施中及实施后的灵活性,J.D.Edwards公司推出的ActivEra则是这一趋势的领导者。IDC评论认为“J.D.Edwards的ActivEra是目前新一代BPR应用的典型代表”。 ERP系统是企业的命脉之一。在选择ERP系统时,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战备眼光,要能清楚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留意ERP系统的发展趋势,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综观ERP领域的上述发展趋势,新一代的ERP系统已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集扩展性、技术先进性与灵活性为一体的ERP系统。它使企业在面对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时,能够从容不迫地从ERP系统中获取决策依据,作出准确及时的决策后迅速由ERP系统将决策理念付诸行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