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在我国的发展已近20年,国家对该项目的累计投资超过80亿元。我国目前拥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000万家中小型企业,预计到2003年将有50%~70%左右的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因此,了解ERP及其相关产品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对于将要上马ERP工程或在ERP实施中面临重重困难的企业来说,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中国企业需要先进的管理工具
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只有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ERP正是提供这种能力的思想和工具。以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制造方式为背景产生的MRPII(制造资源计划)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经过50 多年的不断应用、发展和创新,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它以企业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为目标,帮助企业以较短的生产周期和较低的成本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ERP/MRP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管理思想体系,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 ERP/MRPⅡ进入我国的20年正是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这种管理思想与应用技术的先进性,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大企业首先应用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于是风靡西方的ERP/MRPⅡ传入我国,在国内大量报道传播,成为企业界、IT人士关注的热点,并在为数不少的企业中应用实施。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由企业管理的需求所决定的。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减员增效,是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的课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理顺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以便快捷地获取各种市场信息,作出灵敏、及时、正确的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企业不但要与国内企业竞争,还要与国外企业竞争。与国际接轨,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今信息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单靠人力很难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因而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建立先进的管理机制,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在这种社会环境条件的要求下,ERP/MRPⅡ管理思想和软件在我国悄然兴起并迅速传播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2. ERP/MRPⅡ系统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现状
一、企业对ERP的不同认识
ERP的管理思想与相关软件产品是如此迅速而又声势浩大地出现在我国管理界、信息界、企业界的面前,成为沸沸扬扬的议论焦点。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体会Internet或Intranet给管理带来的好处,企业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地反思近二十年来ERP/MRPⅡ应用的经验教训,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气息已经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竞争感和紧迫感,企业资源的综合运营能力业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这股信息大潮的冲击之下,企业是进是退是避,“拿来主义”抑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态度不一。 ERP软件产品市场的供应一方,无论是来自国外还是国内的软件开发商和技术服务商,都已经从产品开发、媒体宣传、市场拓展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市场抢夺战,而这个市场的需求一方──国内各大、中、小型企业却反映不一,总体上反应远没有供方热烈。综合起来,按企业对ERP系统认识的不同,可划分出三类典型企业: 以进为“上”型:指关注企业管理新发展,采取“拿来主义”态度,积极地学习、借鉴,当条件成熟时及时上马的企业。如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从1996年1月开始使用SAP的R/3系统,应用至今已超过两年时间,其长期影响仍在观察统计当中。但从一汽-大众总经理陆林奎的一席话已经可以窥见一斑:“原来我们测算了一下一汽-大众的年保本点可能要达到8万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详细测算了我们汽车成本的构成后,积极开发了一些盈利高的汽车产品,最后实际生产3.5万辆就可实现保本,所以我们1997年的生产销售超过了4.2万辆,年底盈利了2个亿”。 盲目乐观型:这些企业对ERP认识模糊,混淆了“ERP软件”与“ERP系统”的概念。他们认为,只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计算机硬件和某种ERP软件,就能解决企业这样那样的老大难问题。或者就是企业为上而上,追赶潮流,把钱花在外部包装上。其实,ERP系统能否成功实施,关键是企业要踏踏实实地做好5个“P”的工作,即Process(业务流程改造)、People(人力资源和组织)、Practice(业务行为规范)、Products(信息产品支持)、Partnership(选择合作伙伴)。没有“5P”打基础,只是盲目乐观,企业注定隐患丛生。 怀疑观望型:当前ERP软件市场大体“一头热”,说明了持这种想法的企业占到多数。他们认为,ERP是舶来品,尚未经过中国国情的“改造”。再加之,许多企业曾经上马的MRP II系统运行不利,更使得他们提出“ERP究竟是否适合中国的企业”这种疑问。
二、已实施ERP的企业的基本情况
在已经实施ERP的企业中,按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第I阶段的企业,是指进行了系统总体规划,计划的编制已开始由手工完成向计算机辅助完成转变,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开展了前期工作的企业;第II阶段的企业,指在第I阶段基础上,已经应用了系统的部分模块进行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订单管理、材料用量管理等,基本上形成时段式MRP的企业;第III阶段的企业,指向能力需求计划扩展,把车间作业计划、销售、财务导入系统,基本上形成闭环MRP,或者已经形成MRP II或ERP的企业。
表1.16 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实施MRPⅡ系统前后成效对照表
表1.17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实施MRPⅡ系统前后成效对照表
据统计,只有少数企业处于上述第III阶段,其中一些是国有大型企业,如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它们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管理基础工作好,又是国家或部委计算机应用试点企业;另一些是中外合资企业,如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等,它们技术先进,生产现场布局合理,管理严格,受中国传统的计划型管理观念的影响较少,便于ERP/MRPⅡ的实施。以上提到的两家代表企业实施MRPⅡ系统后取得的成效分别见表1.16和表1.17。 经综合分析发现,这些成功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共同点:第一,由公司“一把手”挂帅,成立由各部门主要领导做成的实施投运领导小组;第二,当现有系统管理的惯例与ERP/MRPⅡ的管理原理不一致时,尽可能地不去改变软件结构,而是严格按照ERP/MRPⅡ的原理来组织数据结构,开展管理规范的制定、工艺文件的改进、物料分类调整、清仓查库等工作,把ERP/MRPⅡ的经营思路确实学到位、学到手;第三,培训、培训、再培训。分别对车间和部门一把手、生产计划员、生产统计员、仓库管理员、购销人员、财会人员等进行贯穿于实施全过程的培训,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研讨会,了解系统实施的最新成果,集思广益解决存在的问题。
表1.18 我国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ERP/ MRPⅡ系统管理思维方式的差距对照表
然而,真正实现了ERP/MRPⅡ系统的企业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是处于第I、II阶段。一般来讲,由手工管理向第I、II阶段的实现较为简单,企业注意力集中于购置硬件和软件,往往半年就能安装试行完毕。大部分企业都是停留在第II阶段的水平而停滞不前,因为从阶段II向阶段III的扩展特别强调企业各子系统之间的高度集成,也就使得这一过程成了触动传统生产管理方式最多、企业最难突破的“瓶颈”。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子系统能够局部运行;其次,信息未在整个企业管理范围内共享,形成各个“信息孤岛”,价值流不能实现与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控制;再次,企业的弹性不足以适应生产的变化,系统实施中人工介入过多,导致主生产计划功能不能完全实现。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距离ERP/MRPⅡ系统所内涵的管理思维方式仍有较大差距,具体如表1.18所示。 对照可知,ERP/MRPⅡ在某些企业的实施不利,其根源往往在于企业旧有管理模式与ERP/MRPⅡ系统内涵的管理思想的不一致,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冲突。这个问题不解决,上马再先进的企业管理应用系统,也不能从根本上搞活企业。上文提到的持“怀疑观望”态度的企业把实施不利的原因单单归咎于ERP/MRPⅡ的不合“国情”,其实是一种表面的、片面的认识。
三、关于ERP/MRPⅡ系统在国内企业应用现状的调研
ERP/MRPⅡ的软件及管理概念进入我国已近20 年,不同程度引进该系统的企业近千家,据抽样调查统计,总投资额约80 亿元。但迄今为止国内对其应用效果,尚未进行过系统分析。在此,我们引用了王莉莉、张洪波等专家组织的全国范围的调查结果,其内容涉及企业应用ERP/MRPⅡ 的现状、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及教训、采用该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等。
调查涉及机械、捍车、电子、电器、制药、轻工、石油化工、食品等行业近百家制造企业、其中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及个体企业和合资企业多种类型,并完成了33份企业案例报告。主要结果如下:
1、实施项目的负责人及组织者 问卷调查显示,68%的项目负责人是总经理或负责生产或财务的副总经理,项目实施组织单位全部设立在计算机中心。
2、软件的选择 66 %的问卷调查企业购买了国外软件公司的软件系统,案例调查企业则高达80 %。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是在自己开发软件多年之后,又转向购买国外系统的。目前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国外软件已达十余家,如COPICS、MANMAN、MFGT /PRO、FOUTH SHIFT 及R/3 等。国内目前已有数十家软件供应商,其中已经形成商品化且用户较多的软件有机械工业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利玛中心的CAPMS、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的JW-MRPⅡ等系统,由于具有价格等优势,逐渐为较多企业所采用。许多由企业自己开发的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说,尚不能称为ERP/MRPⅡ系统,只是手工管理的电算化。
3、费用支出 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平均用于硬件的投资费用的为604 万元(人民币,下 同),软件费171 万元,实施及咨询费143万元,合计约800 万元(当年原值),其3 项支出的比例约为4:1:1。而作为可对比的数据,国外企业硬软件之和与咨询费用的比例约为1:3。 部分企业购买软件的同时,也购买软件或咨询公司的技术支持,费用约为1000元/人·天或150马克/人·小时。还有一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以自己实施为主,只少量购买技术支持。
4、实施步骤及方式 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步骤是:调研-购买软硬件-培训-基础数据准备及实施。实施方式有一次性全部实施和分期、分批实施两种。由于数据准备等原因,大部分企业采用分期实施的方式,一般是先实施外围模块,最后实施核心模块。
5、实施周期 我们以企业从购买软件为起点到系统切换时为止计算,平均实施时间为5.8 年,其中最长为17 年。这里涉及到系统切换这个概念的定义,若严格按ERP/MRPⅡ的概念来考核,即整个系统实现完全切换,所调查的企业中尚无一家完成。
6、人员培训 决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对象以计算机人员为主,部分业务部门人员参加实施,较好的企业培训设计的人员范围达到50%;培训内容以操作培训为主。
7、系统运行 根据概念,一个完整实施的ERP/MRPⅡ系统应当具备如下功能特点:各制造环节子系统实现了集成,实现了物流、信息流与价值流一体化的控制,数据在整个企业范围共享;可用系统进行企业决策模拟。
为此,可分3 个层次来考核企业的系统运行状况,即已经完全实现ERP/MRPⅡ系统的运行;已经应用系统的核心模块,并实现MRP(物料需求计划)的闭环运行;应用部分子模块,实现模块或局部系统独立运行。信息尚未在整个范围共享。据此标准考核,达到第一层次的企业尚未发现。主要依据是所有企业的财务子系统均是“孤岛”,未与系统同步联接,价值流不能实现与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控制;市场预测的不准确性导致主生产计划功能不能完全实现。除少数企业基本上实现闭环MRPⅡ的运行,绝大部分企业仍处于第三个层次,即子系统局部运行,还未构成全企业范围内信息共享。 特别应注意问卷调查与案例调查的差异。根据问卷调查统计,ERP/MRPⅡ系统的模块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比例为7.7%~100%不等,然而案例调查的结果则表明,问卷凋查中部分企业认为已经投入使用的模块,实际中并未完全发挥作用,它只是针对若干局部系统,或者特定类型的产品的试运行。 各模块的应用情况比较。运行最好的为库存管理模块,有少数企业的库存准确率因此而达到100%,原因主要是库存与其它部门间的相互影响较小。其次,物料单、销售、采购及财务统计模块也在部分企业得到较好的应用。但有一部分企业由于国内外不同的财务制度,而使财务统计模块迟迟未能投入运行。问题最大的是成本管理及预测。截至目前为止,尚无一家企业真正使用。 从管理的精细程度看,绝大部分企业的工作中心是按车间划分,个别企业细至班组。系统的控制内容基本上是物料的投入产出,其它如人力成本、设备等资源基本上未涉及到。绝大部分企业的计划仍然以台套计划的形式下达。
8、ERP/MRPⅡ系统实施效果的企业评价 问卷企业绝大部分回避此问题,案例涉及的企业认为,系统的实施对提高企业的营理水平,改善员工素质有促进作用:制造过程信息透明度增加,便于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社会效益较明显。但是直接的经济效益不显著。少数实施较好的企业认为在降低库存,减少流动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方面已见成效。 总之,ERP/MRPⅡ的实施是一个管理与技术的集成过程,其中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而管理基础工作落后正是我国制造企业的薄弱环节。因此,结合企业重组,实现组织结构的精益化及生产过程的有序化、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是ERP/MRPⅡ系统顺利实施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第七节 ERP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