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的58.5%,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2%,吸纳了7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75%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2008年底发生的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国内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中小物流企业来说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是步履维艰,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困扰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小物流企业难以享受平等的融资待遇,缺乏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所需要的抵质押担保和健全的财务报表,它们往往融资无路、求贷无门。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供应商订单完成的质量和能力,也影响了经销商销售和周转的速度。
对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降低中小物流企业成本;引导和支持中小物流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等。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应结合当前供应链模式兴起的背景,使中小物流企业通过依赖核心企业的资信和供应链的整体实力,使自身的信用等级获得提升,从而从银行获得宝贵的资金,供应链金融为中小物流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提供了一条战略捷径。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及其模式对比
1.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及特点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在掌握供应链管理程度与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对其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风险管理,在帮助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旧的融资模式的新的融资途径。
(2)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在这个链条中,只要核心企业力量比较强,链条中企业之间的合作比较稳定,即便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比较弱,银行也可以考虑把资金贷款给中小物流企业。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上下游配套中小物流企业,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使中小物流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使资金这一“脐血”注入配套物流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也可为中小物流企业赢得更多的商机。
2. 新旧两种融资模式的对比分析
在新旧两种模式中,银行与供应链中企业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如图1、图2所示,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中,供应链上的企业分别由不同的银行提供贷款,通常情况下,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能够获得银行的优惠条件从而获得较多的贷款数额,而往往更加需要“输血”的上下游中小物流企业由于不能够提供足够的不动产作为抵押,无法获得信用担保,导致银行在给中小物流企业提供贷款时往往要求苛刻且数额较小。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处于上下游的中小物流企业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能够获得同一家银行的贷款,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多的优惠。这样一来,供应商也能够对核心企业留有较长时间的账期,同时核心企业也可以获得对分销商的更多销售能力。所以总体看来,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行关心更多的是需要融资的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情况,即需融资企业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良好,且该融资企业有相对稳定的订单。对比两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
图1 传统融资模式中银行与供应链企业的关系
图2 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银行与供应链企业的关系
(1)供应链金融的功能更加强大
一是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三流合一。在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共同存在的,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结合将更好地支持和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货物与服务往来(物流)。从传统意义上讲,企业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加速供应链中物流的流转上,但资金流的流转对企业来说同样很重要。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兴市场上浮现出越来越多的贸易机会,资金流已经成为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时特别关注的管理重点。
二是供应链金融更好地促进了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为确保整条供应链能够顺利进行,物流企业必须总揽全局,了解上下游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物流和资金流信息。供应链一旦出现问题,会引起整个链条上企业资金的运作问题。因此,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会更加关注整个链条上资金流乃至物流的状况,从而促使各企业间的沟通向深度化、及时化、广泛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供应链金融可借助金融产品来完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使得整个链条形成了一个闭环模式,银行能够准确地掌握各个环节上企业的信息。银行通过核心企业的优质信誉,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系数。物流企业通过银行的帮助,也能够做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在收到对方支付的款项之后,物流企业就可及时地全程跟进物流服务,从而可以实现资金收付的高效率,促进整个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高速运转,提升整体价值。
(2)供应链金融能够带来多方利益
对中小物流企业而言,通过依赖核心企业的资信和供应链的整体实力,使自己的信用等级获得提升,从银行获得宝贵的资金。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中小物流企业能够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财务运行模式、节约财务费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满足核心企业苛刻的贸易条件,并与之建立长期战略协作关系。
对大型物流企业而言,一方面通过与银行合作,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可使其得以全程控制供应链,为自身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空间,提升自己的综合价值,同时还能稳定和吸收众多客户;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使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的合作加深,有助于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金融使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的资信以及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监管人对库存信息的充分掌握和可靠的物资监管,降低了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外部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链整体信用要比产业链上单个企业的信用高得多,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此外借助供应链交易,银行扩大和巩固了客户群,能够吸收更多新的利润来源。
此外,供应链金融不仅可大批量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是一种“无担保无抵押”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是将供应链中具备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物流企业联系在一起来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这样一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将风险重点更多地放到了考察交易的真实性上,而不是让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物流企业用资产担保来融资,因此这种模式可以理解成“无担保无抵押”的融资,供应链金融是解决大批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供应链金融实际应用流程剖析
由于核心企业大都建立了自己的产业链系统,客户的订单、收货、应收账款等情况在系统里都有记录,银行可以通过系统确定客户在核心企业的订单和应收账款情况。只要是核心企业认可的供应商,均可向银行申请融资。银行会重点审查客户的供货历史、过往合同履行能力、信用记录等直接影响贷款回笼的因素,无需客户提供抵押担保,就可以为客户办理融资业务。
以处于整个汽车销售链条上游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厂商A公司为例。在供应链金融中,A公司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在申请银行融资的时候,银行会通过审视整条供应链,特别是下游企业的资信程度来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鉴于下游的采购商多为比较强势的大型汽车生产厂家,A公司长期以来都为其采购商提供不同账期的销售结算模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量稳定的应收账款。但是,大量的应收账款在扩大企业销售量的同时也加大了资金的占用量。因此,对于资信水平不高、融资困难的A公司来说,可通过向银行转让这部分应收账款来缓解流动资金短缺的困境。下面就以之为例来设计具体的办理流程(见图3)。
图3
(1)A公司与B公司签订销售合同;
(2)A公司送货,B公司验收货物并确认收到货物;
(3)B公司根据送货单明细定期生成电子收货单(以下简称PO),送至A公司和银行;
(4)A公司收到PO后开出增值税发票,并交给银行申请保理授信出账(同时在增值税发票备注栏注明应收账款债权转让事项);
(5)银行根据B公司发来的PO和A公司交来的发票,在确定、核实应收账款具体金额后,将发票送达B公司;
(6)银行根据核实的应收账款金额放款给A公司;
(7)B公司按时付款到A公司在银行的付款账号,A公司偿还保理授信。
四、供应链金融在运用中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金融虽然具有很多优势,并且能够实现多方共赢,但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者众多,而且涉及到较多的产业和各种领域。因此,供应链融资方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1.供应链自身存在的风险
(1)供应链整体链条的风险
供应链参与者众多,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混乱和不确定性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需求波动加剧,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引入竞争性产品使生命周期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受销售促进、季节性刺激和再订货数量等因素影响,供应链产生了大量的混乱。与此同时,物流企业不仅会受到自然灾害、罢工、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样也会遇到企业战略调整的冲击,如经营规模的改变、电子商务及供应商规模的减少等,这些改变都会潜在增加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2)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缺乏
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以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为基础,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核心企业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核心企业应具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再次,核心企业应有很高的商业信誉。目前,在供应链管理中处于主导或核心地位的企业并不多,多数是全球跨国公司的加工企业和为之在国内服务的配套企业。因此,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要想主导国际供应链的走向,还需要进行长期努力。
(3)供应链上相关主体存在利益偏差
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当事人——银行和融资企业,在融资时往往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进行考虑。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考虑的是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三者的统一,因此对融资本身的程序、抵押或担保方式、融资企业的资信状况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而融资企业考虑的主要是需求、成本和效益之间的联系,当现金流出现困难时只考虑获得融资,追求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资本的利用率。
2.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涉及到的信用风险
(1)信用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供应链管理和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正处在起始发展阶段,完整的信用体系尚未形成,银行信用模式与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与准确评估,平时缺乏对失信情况的有效记录和公开。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直接导致银行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情况,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2)政府部门、企业、个人的诚信意识不强国内企业内部缺少信用管理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逃废金融债务以及经济活动中的债务拖欠甚至商业欺诈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缺乏相对可靠的信用保证。
3.运营风险
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除了要在终端信贷审查上控制风险外,还要全面参与对企业业务流程中各方面风险的管理,即要对从产品设计、客户需求阶段直到原材料采购、生产、产成品交付给客户、资金收回的整个过程,实行全程管理。另外,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也需要评估考核,选择在物流管理水平、资产规模、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能力的企业并与之合作,这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关键和风险之一。
4.法律风险
这其中主要是合同的条款规定和对质物的所有权问题。因为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另外,国内的《担保法》、《合同法》中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条款并不完善,而又没有其他的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因此业务合同出现法律问题的几率也比较高。《物权法》虽然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但《物权法》也存在动产抵押登记公示方法上的规定稍显笼统、动产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五、供应链金融实际应用中的风险规避
在这一融资过程中,为规避潜在的风险,大力发展供应链,提出如下风险规避方略:
1.政府带头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
根据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融资的现状,我国政府在继续完善现有中小物流企业融资体系的同时,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及信用档案,对恶意逃废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维护商业银行债权。在此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国、资源共享、信息完备、使用便捷的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系统,逐步形成信用信息采集的规模效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整个社会的金融生态环境。其次,中小物流企业自身也要提高法律和信用意识,重视提高信誉,为自己的融资创造条件。
(2)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为规避商业银行存在的潜在风险,在法律保障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体系,并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执法工作,制定相关办法追究责任,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
2.在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选择好产业链群
(1)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链群
由于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还属于新兴业务,宜采取稳步推进的原则,可首先在航空、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煤炭等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尝试,待取得经验后,再扩大运营范围。
(2)要不断优化产业链成员企业
银行主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
(3)培养供应链核心企业
首先,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通过土地的低成本使用、税收的减免等政策,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好的企业,使之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其次,物流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成长能力,如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运营能力和文化驾驭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行业的核心。
(4)加强供应链金融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良好的供应链金融文化能够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增强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减少内耗,并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双赢关系,使供应链成员与整体具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标准,从而维持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
3.商业银行加快构建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1)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以防范信用风险
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以贷前的市场准入制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构筑第一道防线,并建立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资信要案管理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
(2)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范运营操作风险
在办理抵质押贷款时,要严格落实统一登记制度,及时到登记机构查询并办理合规、合法的登记,并组织具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查实据以融资的资金流或物流状况,使抵质押物处于银行的有效监控之下。放款时要求企业出具全套的合同单据。另外,银行必须引入专业物流公司或仓储机构对质物进行监管,通过签订监管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并要求借款人对质物投保运输险、仓储险或相关险种。
4.建立供应链保障机制
一是要通过订立各项契约来保证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运营效率。二是要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以加深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平台,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流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三是要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封闭运行。供应链金融要选择一个强大而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并与之合作,物流公司可为供应链提供信息、仓储、物流等服务,帮助银行监控物流和企业动产,达到银行控制货权的目的。企业的应收账款在银行开通指定账户,付款企业配合银行将采购款汇入指定账户。
六、结束语
随着现代金融制度及管理模式的创新,金融体制必将发生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又将带来更加适合竞争与发展的新型金融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金融体制和管理模式必将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服务环境,提供更加新型的服务技术,开辟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渠道,中小物流企业选择资金的空间也将更加广阔。届时,供应链与金融的合作将更加便利与融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常言道“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国际金融危机依然肆虐的今天,这对广大中小物流企业而言显得更为重要。“供应链融资”业务正好为中小物流企业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中小物流企业要想利用好这一新的融资渠道,为自己“输血”,就必须加强自我完善。只有不断苦练内功,从供、产、销物流流程及技术、组织、市场等各个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才能迈进供应链金融的高门槛。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67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