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竞争,需要提高对各种变化的反应速度,需要提升管理水平。而管理信息化作为满足这些需要的支持手段,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因此,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未来经营的基本条件,成为企业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有助于理清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畴和基本概念,明确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管理信息化与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
MIS一词最早出现在1970年,由Walter T.Kennevan给它下了一个定义:“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这个定义没有强调其手段一定是基于计算机的,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现代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以计算机硬件、软件、通讯网络及其他办公设备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储存、使用、更新和维护。为企业外界人员决策、内部各层决策、控制及运作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其基本功能包括数据处理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预测和决策功能。ERP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是综合应用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领域的技术成果,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是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这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MIS是一个人机系统,不同的MIS覆盖的范围及应用的深度不同,因而MIS具有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或不同级别、层次);ERP是一种管理思想,依托于ERP管理软件产品,属于某一较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则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的各个阶段,会使用各种不同级别或层次的MIS,在其中的某一阶段会实施ERP。
二、管理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
1.其对应静态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都属于动态的概念,它们分别映射的静态概念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因此,要区分动态的概念。需要区分其静态的概念。从范围上看,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子系统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需要以价值形式反映并监督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活动,因此,它与其他子系统联系最广泛,是最具综合性的子系统,成为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
2.从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发展历程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道路可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花大力气引进以MRP(物料需求计划)为代表的国外先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应用MRP系统,以求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管理水平,达到“既要降低库存,又不出现物料短缺”的目的。90年代,国家“863”高技术计划CIMS应用示范工程大大推动了我国制造业应用MRPⅡ系统的进程。随着企业应用MRP/MPRⅡ的深入。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他们希望管理信息系统在处理物料计划信息的同时。能同步处理财务信息。也就是说,企业要求财务会计系统同步地从生产系统中获得资金信息,并随时控制和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他们所走的道路可表示为:“MRP—MRPⅡ—ERP(全面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企业间管理信息化阶段—电子商务阶段”。
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和一部分大型企业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准确度,开始采用会计软件来代替人工作账,并由此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历程。不久,企业便不满足于这种事务型的会计核算软件,随着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会计仅仅局限于报账、算账的核算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会计的管理职能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于是,他们开始应用管理型的财务软件。从1997年开始,一些企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需求:将财务管理与监控职能扩展到销售、采购等业务环节。实现财务核算、控制与进销存业务的事务处理一体化。在大多数企业的心目中,集财务、分销、生产等管理于一体的管理软件能解决他们遇到的管理难题。他们走的道路可表示为:“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信息化阶段— 全面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ERP)— 企业间管理信息化阶段—电子商务阶段”。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只包含了第一阶段即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的建设内容,而不能涵盖第二阶段及之后各个阶段的建设内容,因此,会计电算化概念发展成为会计管理信息化(简称会计信息化),尤其是到了第三阶段及以后各个阶段,会计信息化已不再是孤立的动态过程,而是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密不可分,会计信息化已融入管理信息化。
三、对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的建议
1.从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践来看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呈现出先进性、多元性、集成性、开放性四大特点。当前,在出现了大规模的分布式、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信息技术(IT)有效地集成到业务、信息和管理过程中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正在进入以整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当前企业的日常运营越来越依赖于IT系统的支撑,从而使得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风险正逐步成为管理层、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IT内控也逐渐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审计对象之一。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风险,比如,在规划实施方面。有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是“脚踩一块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造成系统无法集成、数据无法共享、信息资源浪费,缺乏总体规划;有的企业选择软件时“贪大求全”。结果选择贵的软件、功能齐全的软件并不适合企业业务和管理部门的真实需求;有的企业为了成功实施购买的系统,不得不放弃企业原有的一些好的管理方法,忍痛“削足适履”;在运行维护方面,自然灾害、事故、错弊、对企业不满的员工等因素都会带来各种风险,这些风险给企业、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及其他危害。为此,近几年来。各方面的监管部门出台了大量的规范,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信息技术服务运维通用要求》、《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证券公司信息技术管理规范》等,都对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风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及要求,企业已经进入了“合规年代”。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如何控制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风险,如何达到相关的法规或规范的要求应当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研究的重点内容。
2.从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来看
从理论上看,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研究机构或学者提出来的,实证研究也大多以发达国家的企业应用特点为依据。而西方企业经历了充分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业务和管理上经历了优化过程。一般是以最好的运行办法作为标准,以达到规范运作和高效运行的目的,并且不断地从目前的标准上升到更高的标准。因此,西方企业标准化和制度化程度一般较高。公司治理结构也比较完善,并且有较高的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经验和机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又遇上经济全球化的网络时代,根据后发优势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实施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走的是“新型工业化路子”。
因此,我国企业往往没有经历西方企业的充分工业化阶段,而管理信息化过程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还涉及企业体制、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其复杂性可想而知。加之我国经济环境、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企业管理中还有一些“人治”的色彩,比如,有许多地方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有的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不规范,工作方式因人而异,等等。比如,在标准化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往往侧重于专业标准化而忽视事务性标准化。此外,我国很多企业往往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机制。所以,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引进、消化、吸收两方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对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及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研究,这将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风险控制的理论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6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