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呼唤新型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评价,不仅要考虑其经济绩效,同时也要考虑其对社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新型制造业的角度出发,对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冲击效应进行分析。
生态效益是通过从评估企业活动对于环境的冲击,来评估与改善企业的相关绩效。这是一种同时改善经济与环境的绩效评估概念,即描述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及资源使用的冲击。而它更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思维,在鼓励企业追求利润的同时,能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更因效率的提升及污染的减少,而节省成本,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基本指标,通过TOPSIS法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区域生态效益整体情况进行排序,探讨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环境的冲击效应,并探讨通过此指标所能提供给产业发展乃至企业发展哪些讯息,并为企业所用。
2 文献探讨
生态效益分析通常是从环境或可持续发展管理角度来看企业,已有研究通过经济学观点的论证,确立生态效益的可行性,证实施行生态效益可达到经济效率与生态环境效率的最适化。
Hanssen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产品系统中指出:假设以生态效益增大为改革过程的驱动力,可以显示出产品最适生命周期时间与最显著环境冲击两者间的关系;提高生态效益有助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更可进一步以量测生态效益来作为改善产品系统的工具。从区域的角度来看,讲究生态效益的企业,由于持续减少污染与资源的消耗,产生了更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亦即提高了附加价值,从而在整体上保持了区域竞争能力的优势。
Stevels将生态效益理念运用在物质回收和再循环上,提出将设计改良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有助于达成经济规模的认识;并建议政府当局能以提高生态效益为主要政策,来推行电子产品的回收系统。
WBCSD会在“策略2000文件”中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包含三大精神:经济成长、生态平衡及社会进步。事实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会影响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单单从商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企业实施生态效益,可以得到的效果即是所谓企业的三重盈余,也就是说,企业实施关心社会、发展经济、爱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时,会得到三方面所回馈的超额利润。
3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1)生态效益定义。
生态效益就字面上来说是表示从生态与经济两个维度去考虑环境问题,在两者之间做一个最佳的配置,这是一种改善经济与环境的绩效评估概念,即是描述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能兼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及资源的使用。
生态效益希望企业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兼顾生态体系的平衡。以“以少生多”及资源生产力的理念为基础,鼓励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并极力主张日渐崛起的“环境化设计”的概念,同时也注重、“生命周期”的观点。
2)生态效益评价公式。
根据上述定义与目标,为了量化这样的目标,WBCSD发展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及生态效益指标架构,可同时结合环境和经营信息以量化生态效益理念。生态评价可以下列通式表示:
上式分子可表示成:产能、产量、总营业额、获利率等。分母可表示成:总耗能、总耗原料量、总耗水或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等。这个通式可用来计算各种不同的生态效益指标值,根据实际需求,定出适当的指标做为分子或分母,诸如每单位耗水量的产品生产数量(或营业额、获利率)、每单位耗能的产品生产数量(或营业额、获利率)等等。
不管经济体从事哪方面的活动,指标的选择必须基于一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原则可协助不同的经济体在寻求合适的指标时,更能符合关联性、正确性与实用性。
3)指标选择。
为了更切合企业多样性的实际使用需求,WBCSD正式把评价模式改为一般适用性和企业特定性指标,让企业在使用生态效益指标为量制工具的同时,更能广泛并容易应用。一般适用性指标,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经济体。每一个一般适用的指标,均是与全球环境的顾虑或企业的价值有关,并且其量测的方法已经被普遍的接受。
针对区域的特点,考虑本研究综合数据的完整性及可利用性,建立了经济价值、环境冲击与环境治理3个一级指标,其中经济价值指标选用2个二级财务指标(总产值、销售收入);环境冲击选用12个环境冲击指标;环境治理指标选用6个指标来建构及分析中国工业企业区域的生态效益情形。原料消耗的部分,由于数据不完整因此并未采用。汇整成36个生态效益值如下:
本研究选取数据样本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1—2005)、《环境年鉴》(2001—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5)中相关数据,并对各省2000~2004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加总平均后,根据生态效益公式,对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进行了比值计算。由于西藏、海南、宁夏等3个地区的数据有缺失,所以选取28个省份进行分析。
4 TOPSIS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
1)TOPSIS方法原理。
表1 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建议的指标体系一般适用指标
表2 区域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是求解多目标决策问题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研究各省生态效益的状况,并按照相对接近度的大小对各省进行排序。具体算法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7步:设定多目标决策问题,建立决策矩阵;对矩阵中的元素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决策矩阵;确定加权的规范化决策矩阵;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计算距离;计算相对接近度Fi;最后按照Fi的大小顺序对各个省份进行排序。
2)生态效益区域差异。
运用SAS实现TOPSIS方法对我国区域生态效益评价,得到如下排序结果(见表3)。从排名来看,上海、天津市、广东省和北京市的生态效益较高,即其所创造经济价值对环境的冲击相对较小。排在最后五位的为青海省、甘肃省、贵州省、河北省、内蒙古,即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对环境的冲击比较大。具体分析如下:
表3 不同评价对象指标值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程度及排序结果
为了对全国制造业区域生态效益的差异性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们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地压硎造业区域生态刻瞌参次况进行分类。聚类分析可以根据数据本身的结构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并使得类别内部数据的差异性最小,同时使得类别间的数据差异性最大,达到对目标进行分组降维的目的。我们利用SPSS15.0软件中的层次聚类法对生态效益指数采用组间距离法对各地区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将28个地区制造业生态效益状况分为五大类,根据五类对应的生态效益水平,我们将其相应的分为生态效益状况最好、较好、—般、较不好和最不好五个层级,具体分类结果如表4。可以看出,北京、天津等三个省市的生态效益最高,而贵州、河北、内蒙古的则为昂差。
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益状况存在—定差异。从表4的各地区制造业生态效益分类中可以发现,生态效益状况“最好”脚‘较好”层级,除了河南,均为东部地区;在“一般”的层级,中部有5个,西部有3个;在“较不好”层级,东部只有一个辽宁省,中部有山西、湖南两省,西部有青海、四川5个地区;而在“最不好”层级,东部一个地区,西部一个。
表4 制造业生态效益的区域分类
以上分析说明,东部地区在创造比中西部地区更大经济价值的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并不比中西部严重,而中西部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效果是需要加强的。
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生态效益状况相对最好,吉林省次之,辽宁省最差。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在东北三个地区中,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处于“一般”的层级,辽宁省则处于“较不好”的层级。
天津、上海、北京等直辖市的制造业生态效益状况相对较好。从表3中可以看出,上海的生态效益得分最高,天津、北京其次,重庆市稍微差些。2005年上海的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5 121.28亿元,在全国排名第5,在直辖市中是最高的,说明上海在创造较高经济价值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相对较轻。
制造业产值较高的江苏、山东两省生态效益状况评价不高。从2001—2004年,江苏等省制造业产值一直排名在前,特别是2005年,江苏、山东的制造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0 816.65亿元和26 895.42亿元,在全国排名中分列前三,然而由于这3个省制造业所产生的污染排放相对比较严重,尤其是废水排放,江苏省列倒数第一,山东省列倒数第四(不含海南、宁夏、西藏),因而其生态效益指数并不高。从地区相互比较可以看出,江苏、山东两省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较强,但是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产生的固体废物相对较多。同天津、上海、北京3个直辖市比较,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污染排放更为严重,污染治理效果较差。
5 结论与建议
对于中国制造业生态效益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区域制造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28个省市区和30个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1)区域可以按照生态效益指数大小依次分为生态效益状况最好、较好、一般、较不好、最不好五类,并且五类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制造业生态效益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
(4)区域中,天津、上海、北京三大直辖市的生态效益状况最好,贵州省、河北省、内蒙古最差。
本研究通过使用生态效益评估的情况,已获得些许经验,归纳出几项要点如下:
发展“生态效益型制造业”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接近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制造业区域和行业的发展必须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制定策略、采取措施。
首先,科学规划产业。产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生态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区域政府应该从政策上阻止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入,并对已经进入的企业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淘汰不达标的企业,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地方政府应大力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培养、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加快建立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对环保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
其次,完善环保管理制度。第一,地方政府应出台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对区域内企业进行严格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第二,建立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做好环境危机管理。第三,可以建立污染公告机制,对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第四,制定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进行ISO14000系列认证。区域政府应鼓励企业进行ISO14000认证,在改善生态效益状况的同时,也使制造业企业获得更为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本文是对制造业生态效益评价的一个初步探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缺乏与其他国家、与历史年份制造业各区域、行业生态效益状况的比较分析,对一些重点区域和行业的剖析还不够深入,在研究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总之,对制造业生态效益的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中国制造业生态效益评价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8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