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评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简介
前身是胶东军区兵工总厂,具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2003年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变更为民营企业。公司现有两个厂区,占地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资产总计1.8亿元,员工1200余人(含工程技术人员100余人)。是我国机床附件行业的领航和排头企业,同时也是全国机床附件产品开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具有从铸锻毛坯制作到机械加工再到装配调试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DNV国际评审机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主要产品为"环球"牌数控刀架、数控分度头、数控转台、数控中心架、机械分度头、机械转台、立铣头等100余个规格品种的机床附件及多种规格的数控专用机床,年产量近3万台,07年度营业额过1.5亿元,是全国数控分度类机床附件品种规格最齐全、生产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产品以其性能稳定、质量可靠享誉国内外市场。
1983年以来,先后有6个品种规格的产品12次获国家银质奖,多次获省优、部优称号。2006年,"环球"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优势和产品开发实力,是国产数控功能部件研发基地之一,所属的烟台机床附件研究所是全国机床附件行业唯一的综合性归口研究机构。现为国家发改委确立的全国十大数控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之一,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骨干企业。
更多介绍详见: www.yt-ma.com
2、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 |
烟台环球机床附件集团有限公司 |
邮 编 |
264002 |
企业地址 |
烟台市芝罘区凤凰台路1号 |
公司网址 |
www.yt-ma.com |
二、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2003年公司由国有控股公司改制,机床行业快速发展并趋于理性,市场需求日益加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经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制约和瓶颈,管理经营手段的改变是公司当时最大的挑战。公司领导层在分析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当机立断,决定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拉动公司的产业化进程,实践证明,烟台环球信息化系统解决了信息分散、滞后,决策不准确等问题,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劳动利用率,解决了公司经营各相关业务的集成问题,使得公司经营流程进一步优化顺畅,间接提高了管理效率。新的环境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在机床行业以及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日渐完善的今天,公司经营的上游和下游信息集成,快速决策等成为我们新的挑战,也即对SCM/CRM/BI系统的需求。
三、信息化应用总体状况与愿景
1、信息化应用情况
1)、实现了涵盖产品数据管理、生产计划体系(库存、MRPⅡ计划、车间控制、车间作业、能力计划、设备、采购、销售)、资产财务管理体系(总账、应收、应付、固定资产)、质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事、工资)等公司经营管理涉及所有业务的ERP系统。实现了从原材料计划--毛坯--零件--标准件--外购件--装配一体化的MRPⅡ计划体系,MRPⅡ计划使用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采购/外协与财务应付系统集成,销售与应收系统集成,应收/应付与总账集成,人事管理(工资管理)与生产系统集成,质量与生产、采购、销售集成,财务成本核算直接与经营业务集成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体系;实现了公司生产管理到工序,成本核算到工序的精细管理体系;优化和顺理了业务流程,实现了公司统一计划,资源共享。
2)、实现协同办公OA系统的使用,通过企业内部电子邮箱、电子公告,发文系统、文档管理,公司论坛等功能,优化了公司办公管理体制,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了质量、设备、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的公示平台,增强了公司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公司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使得信息透明度和信息反馈快捷即时。
3)、集成的CAD/CAPP/PDM系统,实现了设计、工艺的并行工作,建立了初步的知识管理和共享平台;
2、信息化愿景
总体目标:以机床制造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为引导,国务院"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要求为目的,结合我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制订信息化规划目标:分为三步:第一步,达到企业信息化全方位集成、共享、协同,建成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第二步,实现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第三步,研发推广数字化产品。建成集团公司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融合;进而由数字化管理发展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实现产品研发的数字化和数字化产品;最终实现企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
实施主要内容:继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器等硬件条件,建立统一优化的网络架构,保证信息系统高效运行;在全面实施ERP系统的基础上,实施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以及智能决策BI系统,达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节约资源能量消耗,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中深入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单元(如CAD/CAE/CAM/CAPP),推广和普及三维CAD应用,加强设计分析(CAE)、工艺管理(CAPP)、数控制造(CAM)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体系基本实现由传统模拟量传递向数字量传递的过渡和转变,提高首次试制成功率,缩短周期,提高质量,降低大批量定制产品成本;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深化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协同办公水平;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证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实施安全软硬件的应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信息安全保证体系,把管理、技术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确保重要数据安全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3、经验总结
(一)选择适合本公司企业经营和行业特点的长期合作伙伴
对于一般企业来讲,信息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传统组织和IT组织(管理咨询组织)协作共存,改变传统经营手段的一个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是企业信息化最重要因素。选择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充分分析公司自身的管理缺陷和改善需求,慎密调研各类软硬件供应商,特别是主业项目供应商的软件管理特点,实施成功案例,结合本行业成功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在多方位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长期信息化合作伙伴,这里要注意的是,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不单单是软件产品,更重要的是管理咨询和长期服务能力。
(二)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高度认识统一
企业信息化是对企业传统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改造的过程,是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公司自一把手至具体业务操作者对信息化系统的认知,各级"一把手"都要转变观念,对信息化认识要到位,并形成共识,一抓到底。具体实施过程中统一认识的方式是全员培训,管理层以上以信息化理念培训为主,操作层以技术操作为主。统一认识在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搬石头工程,对于抵触和妨碍项目实施的,要有谁挡道谁就得下岗的决心,否则寸步难行。
(三)信息化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信息化是系统工程,它涉及企业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方面,因为企业多年形成的管理习惯和处理方式已经形成,通过计算机管理立即改变是不可能的,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必须对实施信息化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任何一个信息化系统,难点在于企业本身或者说是使用者,而不是软件技术。企业管理数据不完整,不规范;信息采集和处理手段落后;业务操作随意性很大,工作方式因人而异;各管理部门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等等,因此必须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优化。业务流程的整合优化要改变人们的工作习惯和方式,甚至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ERP的实施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另外,企业信息化过程也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必须认识到它的长期性。
(四)重视实施过程的技术处理
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伙伴往往较早的提出一些理念性问题,比如:各模块间数据接口,"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等技术术语,企业方必须真正理解并重视软件供应商的这些技术处理,软件供应商有更多的实施经验,重视并论证其正确后认真执行是我公司信息化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
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领先工程情况介绍
1、背景介绍
项目名称 |
ERP/OA项目 |
项目背景 |
1.生产系统缺乏先进有效的计划管理方法,内部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2.企业产、销脱节,生产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3. 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上传下达不及时; 4.成本计算欠严谨,较粗放,控制难度较大; |
项目挑战 |
基础数据不规范,流程不稳定,组织协调工作量较大,各部门不理解。 |
项目成果 |
实现了涵盖产品数据管理、生产计划体系(库存、MRPⅡ计划、车间控制、车间作业、能力计划、设备、采购、销售)、资产财务管理体系(总账、应收、应付、固定资产)、质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事、工资)等公司经营管理涉及所有业务的ERP系统。 |
2、目标与方针
信息化系统目标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建立起一个以物流为主线的,物流与信息流为一体的涵盖技术部、质量部、生产制造部、市场营销部、资产财务部、企业管理部等主要职能部门的核心业务及机械附件分厂、数控分厂、刀架分厂、设备制修分厂、工具工装分厂等主要制造分厂(分公司)在内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ERP系统的实施,在企业建立稳定可靠的数据库、网络环境和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为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科学化提供有效、实用、经济的综合技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企业管理活动从市场营销、计划管理、生产控制、物资采购、成本核算到管理决策的全面优化和总体集成,并实现与设计等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最终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管理信息的集成、共享、唯一、准确,及时为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大量有效的决策信息。采用先进管理方法,优化企业资源,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在主要业务管理方面由计算机替代手工帐和业务处理。缩短产品制造周期,降低成本,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为企业培养一批懂计算机和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生产组织、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更趋合理化、规范化。
从管理上讲,要达到以下目标:
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在生产计划和管理方面改变多年不变的手工管理为计算机管理;快速准确地将满足客户订单交货期要求以及预测的市场需求计划,在第一时间同时下达各综合部门、各加工车间、各生产环节;通过合理地确定期量标准,实现减少在制品数量占用、降低资金占用、缩短制造周期、提高成品配套率、实现生产的稳定均衡生产;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分级上报数字,分级下达计划指令的中间环节,减少各种票据的传递手续和传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各级业务主管及公司领导及时通过网络了解掌握生产状况,便于指挥;使业务人员从抄写、计算、传递的繁琐工作状态下解放出来,更好地处理深层次问题,改进工作;实现各类信息的实时、快捷、准确、唯一、集成、共享;管理功能具有可扩展性(CRM、SCM、OA、DSS)。
3、详细介绍
公司信息化项目于2004年6月启动以来,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坚决支持下,通过公司信息化实施组各相关业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公司ERP/OA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化实施经验,到目前为止,按照项目合同以及项目方案要求,按时完成了ERP各模块的实施和上线运行工作,为公司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以及公司在ERP实施中遵循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公司将ERP的实施主要分成三期来完成:一期主要完成与生产、采购、销售、财务有关的主要模块,实现对产供销的控制;二期主要完成应收、应付、主生产计划等与一期相关模块,三期是人事、工资、质量、设备等其它外围模块的实施任务。从2004年7月份开始至2006年中,陆续完成ERP系统19个模块的上线运行工作,实现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
对于公司传统的管理来讲,ERP系统是新生事物,有许多新的知识和概念需要学习和认识,在ERP的实施过程中,协调的问题多,数据的维护量大,虽然公司的基础管理水平较高,仍不能适合ERP系统的要求,另外管理人员对ERP的认识参差不齐,信息中心初期人员匮乏,大都没有生产管理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 ERP项目的实施存在相当的难度,在公司领导层的坚决支持和软件公司实施人员的全力配合下,公司ERP实施组各相关人员边学习边实施,做了大量细致而烦琐的工作,经过全体实施人员艰苦努力的工作,基本完成了ERP各模块的实施工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目前ERP系统在公司内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产生的效益也逐渐的显现。
为完成公司的ERP项目,保证各模块的顺利上线运行,使ERP系统的实施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ERP实施前,实施人员就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据此制定了ERP实施进度计划,为ERP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回顾两年来的实施过程,归纳起来先后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1)ERP系统实施方案的制定
经过联合实施组对公司各业务流程等详尽的调研,根据公司信息化领导组确定的ERP系统实施原则,制定了详细完善的系统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将项目分为三期实施,并对每期各具体模块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根据公司管理体制及流程的要求,及时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使得实施方案基本得到落实。
(2)组织机构的建立
为协调和处理ERP系统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便于数据采集和录入,并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先后成立了ERP项目的各级组织,前后共成立了信息化管理机构-信息中心; ERP项目领导组; ERP项目实施组;物料编码组;期量标准组等,并对各个模块实施安排了信息中心负责人员和业务部门联络员。在实施期间,各级组织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为ERP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ERP各项目组,由各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在实施中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是实施的主力军。
(3)人员的培训
为使公司相关人员尽快了解ERP系统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熟悉新的工作方法,掌握新的业务流程和一定的ERP操作技能,尽快进入新的工作角色,在实施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多层次的ERP培训工作,培训工作贯穿了ERP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培训工作分成了四个层次分别展开:(1)决策层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ERP的管理思想及其基本原理,了解ERP的实施方法、模块的划分及其业务流程,使公司的决策层能从宏观上结合公司的发展来规划指导ERP项目的实施;(2)中层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ERP的管理思想及其基本原理和功能,熟悉新的业务流程,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3)业务人员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ERP的功能、各模块的业务流程、单据的流转方法及各模块详细的操作方法,培训的主要对象是ERP各项目组、联络员及各部门业务骨干和上机操作人员。对业务人员的培训涉及人多面广,是整个培训的重点和难点;(4)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培训主要针对所有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的人员进行,采用不定期非正式的方式,培训计算机使用知识及技巧,使得应用人员尽快熟悉计算机的操作。
到目前,共举办各种ERP培训30余次,参加的人数超过了400人次,经过培训解决了大家遇到的疑难问题,使业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ERP的操作方法。随着ERP各模块运行的逐步深入,培训工作也从被动渐渐地转向主动,各部门和业务人员主动地提出要进行有针对性的ERP系统培训,给ERP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一个良好氛围。
(4)配套文件的制定及召开有关会议
为配合ERP的实施,规范有关操作,完善各种配套管理制度,保证ERP的良好运行。在ERP实施过程中制定和下发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暂行规定和有关通知,规范了大家的操作,使操作有章可循,为ERP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随着各项配套制度及文件的制定,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及其维护的数据,减少的推委扯皮现象,使操作更加规范。在实施中,为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召开了ERP各种专题会议,为实施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5)数据的编码
为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尽快建立起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满足ERP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数据编码组针对公司的各种信息进行了科学的编码,尤其是对外购物料和自制件物料制定了详细的编码方案。目前,对系统大部分信息进行了编码,比如:物料号、计量单位、部门、计控单元、机床组、报废原因、库房信息、出入库事物类型、供应商信息、客户信息、设备、岗位、工种等。这些编码的制定,规范了相关数据,为检索、录入和系统计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满足了计算机管理的需要。
(6)数据的采集与录入
ERP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的人多面广,公司基础数据管理分散,数据的采集量和输入量相当大,而且数据采集和录入又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极易造成抵触情绪。而数据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ERP运行的效果,"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必定是垃圾"。在数据采集和录入过程中,经常灌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道理,把力求数据准确性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始终把它当作了实施的重点、难点来抓。为保证ERP项目的总体进度,使数据采集和录入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按时、按质的保证系统使用,在数据采集和录入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进度计划,采用了"统一布置、分散进行"的办法。采集时按进度要求将任务分散到各个相关部门,责任到人,各部门同时进行采集和录入。为不影响工期,在设备和网络系统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利用电子表格进行输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公司的基础数据管理分散混乱,尤其是现场明细表、工艺文件与工艺路线不符等问题,给数据采集带来了很大难度,在数据采集和录入过程中做了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了时间。经过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校验,目前数据日趋完整准确,现已能够满足ERP软件运行的需要。
(7)ERP系统各模块上线运行
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公司ERP系统自2004年9月17日起陆续开始安装使用,在实施过程中,采用条件成熟一个就实施运行一个的方针,目前投入上线运行的模块有19个,它们分别是:(1)产品数据管理模块、(2)库存管理模块、(3)物料需求计划模块、(4)车间控制模块、(5)车间作业管理(6)采购管理模块、(7)设备档案管理模块、(8)财务总帐报表、(9)销售管理模块、(10)成本管理、(11)人事管理、(12)应收管理、(13)应付管理、(14)固定资产管理、(15)质量管理、(16)主生产计划、(17)工资管理、(18)综合查询、(19)能力计划
OA办公自动化系统于2004年底第一次运行,05年底进行了功能升级,目前运转平稳。
随着各模块的陆续投入运行,ERP系统覆盖面越来越广,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公司信息化实施组将各模块的维护工作做了详细的分工,责任到人,各模块维护服务人员经常深入实地进行服务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际操作和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8)软件的二次开发
在ERP的应用使用过程中,随着业务人员对各模块功能的逐步熟悉和了解,以及公司内部体制和机构流程的改变, ERP系统原有的功能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管理的需要,管理人员依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业务流程,不断地提出了新的需求和信息化建议。为了满足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ERP的功能,软件的二次开发工作也伴随着ERP实施和运行由点到面、由浅到深不断地进行,使软件的功能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实施开始到目前,希门公司实施组对软件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开发和功能改进,增加了软件本身的灵活功能,满足了我公司的管理需求,确保了ERP系统的正常运行。
通过软件的二次开发,减轻了业务人员劳动强度,使ERP更加适用,更加易用。在此过程中,解决了许多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控制问题,比如:商品的装配管理模式(采用虚拟装配库房,使其自动进行核减)、采购件入库的自动暂估、缺件表、产品树的比较等等。
4、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从可量化效益和不可量化效益两方面来看:
1)、可量化效益:自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取得的经济效益超过900万元。年平均约300万元,上年度节约资金及加快资金周转等取得的经济效益约350万元。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明显:一是生产制造的计划体系与市场计划紧密相联,使得采购物资及车间在制品的周转速度加快,减少了产成品的资金占用,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减少了财务成本,资金周转加速11天。二是通过系统合理地进行生产计划排产,公司各环节计划完成率由原来的70%提升到现在的95%左右,顺理了物流和资金流,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销售管理与应收款管理即时集成,物流和资金流衔接顺畅,使得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下降10天。
2)、不可量化的效益:
通过ERP项目的实施与运行,给公司带来的变化是长远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它使公司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得到了创新,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习惯,而且完成了流程优化和流程再造,使生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尤其是基础管理水平;提高了管理层的决策和预测能力;使业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实现了按计划管理的目标;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分析能力和监管力度;加强了现场管理,生产秩序大为改观;提高了办公效率,降低了办公费用;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