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e-works举办的 “2009年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峰会”上,上午的多位参会嘉宾与e-works总编黄培博士围绕制造企业如何赢在供应链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主持人:e-works CEO 黄培 博士
嘉宾介绍:
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 会长 戴定一
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 陈志祥 教授
中兴通信SCM资深顾问 李子坚
IBM供应链资深专家 黄波
上海科箭物流专家 李运辉
黄培:第一个问题我们想探讨一下,在供应链上有不同环节,有些是龙头企业,有些是成员企业,或者是物流企业,或者其它行业零售企业、分销企业等等,请几位嘉宾分享一下,不同类型企业应该如何考虑自身供应链管理,以及信息化策略?
e-works CEO 黄培 博士
戴定一:我是做宏观管理,因此从宏观或者方法论上提两点。
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 会长 戴定一
第一,供应链的产生应该看作是一个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成熟度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集约化过程中,再加上全球化、 IT技术等时代特征,但是根本的规律还是产业集约化。以往的集约化是依靠资产作为纽带去吞并、收购,在今天可以有一种更有效,更好的方式,那就是供应链。供应链实际上是产业到发展一定程度,整合成的一种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扩展资产整合度,降低成本上会有一些新的策略,这个过程是产业整合的过程。按照这个思路,每个企业就都要明确自己在这个产业中的定位、方向、以及如何参与产业的整合,从而选择自己的战略。
第二,信息化是方法,是技术,从最根本的方法论来讲,无非是把供需两方模块化进行搭配,这个是很普遍的。今天发展的时代已经是后工业时代,企业发展需要靠品种和创新。因此多样化的需求给供给带来极大的压力,解决多样化需求,快速变化的需求唯一方法论就是模块化,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模块化方法去协调供给和需求中间的矛盾。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信息化构架中,越来越趋向于模块化的设计,梳理需求,梳理供给,分别形成所谓的模块,然后去快速形成一些流程,既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又能使供给能力和成本控制满足自己的要求。以上都是一些基本方法,技术上有多种实现方式,各位专家会给大家介绍。
陈志祥:刚才戴会长做了很好的起头。企业做一个供应链上的信息化策略,首先要考虑谁要你做信息化,动力是什么。
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 陈志祥 教授
动力有两个方面要考虑:一个是企业战略定位。企业的战略对于IT技术来讲就是一个驱动,不同的CEO,不同的领导者战略定位不同,他所认为的公司的IT信息化需求是不同的。比如说中兴通讯,战略定位是全球化。全球化就要求整个IT企业信息化随着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而调整,整个基础结构和网络包括整个协同技术,都要按照企业经营战略去调整。企业战略定位非常重要,且任何信息化,包括供应链电子化都应该依据企业经营战略去调整,没有长期不变的IT技术,所使用的技术是跟着企业战略而动的。
第二,有些企业可能不是自身要做供应链信息化,而是人家要你去做,如供应链合作伙伴。打一个比方,沃尔玛要求供应商都要做EDI,不做就不是我的供应商,那么你就必须按照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要求去做。2001年,我去上海宝钢做报告,当时,宝钢在西安开一个全宝钢供应商联谊大会,宝钢董事长就说,等我做完报告以后,他就提出明年宝钢实行在线采购等等一系列信息化做法,如果哪个供应商不能跟上我的步伐,你只好淘汰。你的合作伙伴若是像宝钢这种供应链龙头企业,那么你就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去做。
所以企业进行信息化,供应链应放在第一位考虑,要能够跟合作伙伴配合,要考虑按照供应商、合作伙伴的要求去做。这是企业做信息化的第二种情况。
信息化的策略,我个人认为有两种,一种是自建平台。比较大的企业做信息化可以自建平台。有的企业技术实力比较强大,比如像中兴通讯,华为等等高科技的企业,有一大堆自身信息化技术过硬的队伍,又对自身业务流程比较熟悉,怎么做信息化的体系,他自己最有发言权,做出来的体系更能够反映出企业业务流程需求。第二种是第三方平台。有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其实不需要自己去做,利用第三方,比如说IBM谈到的智慧供应链,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以量身定制,按照你的要求去修改模块。自身信息化能力不是太强的企业,应该利用这种方案来做。
李运辉:供应链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非常庞大,现在企业之间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具体实施层面我们怎么做?处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如何应对信息化策略?首先是角色的互换,角色的定位问题。在整个供应链中,有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企业,有以分销为核心的企业,还有一些手里握着稀缺资源,以供应为核心的企业。不管基于什么角度,供应商主要有三个层面。
上海科箭物流专家 李运辉
第一层面,战略层面。整个网络的构建,供应链网络的构建和优化;仓库的优化,如何去制造,去设计、建立仓库;另外从计划、采购、销售、分销、生产这些方面来讲,如何做一些优化。
我们也接触了很多企业,比如说一些制造业、汽车行业、电子装备行业,也帮着这些企业做很多解决方案。现在VMI概念很成熟,但是我认为在中国做还是有一些问题。问题在于我认为这样做信息还是不透明,没有在上下游之间结合非常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家之间的信息还是有些隔阂,在整个供应链里面,最强势的人,他可以做到零库存,或者库存很少,降低的这部分库存都推给了它的上游。回过头来看,从供应链角度来说,这部分库存其实还是浪费了,最终还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是第二层面。
还有第三层面也是上海科箭最擅长的具体执行层面。即从自己身边,从点滴做起。有很多专家已经提到,现在生产不是区域性的,已经在进行全球采购,全球的销售,对这么庞大的网络,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究竟应该怎么样去选择,下午会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李子坚:我非常赞同戴会长和陈教授的意见,打个比方,企业供应链的策略,好比病人吃药一样,病人病了需要吃药,有很多现成的药,但是到底要吃哪个药,还是需要大夫开药方的。一个企业要用哪些供应链信息化工具,还是得听一下顾问的意见,不光是顾问做决定,还要和企业一起做决策。我觉得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个就是企业自身的战略。企业自身战略首先看一下企业定位,再就是在行业里面的定位。比如说你是通讯行业,必须要满足一些标准,如果是制造业要达到ISO一系列标准,根据需要满足的标准来制定需要有哪些工具,这是一方面,从企业战略角度来考虑。
中兴通信SCM资深顾问 李子坚
第二个方面从企业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和困难考虑。对于制造性企业来说,因为处于长端效应末端,要做好信息集成和交互,这个对制造性企业来说是最大的挑战,所以这块必须要考虑,怎么样做供应链的协同。至于物流和分销行业,我不太了解,也提不出更好的建议。
黄波:刚才各位专家和领导已经讲很全面,我接着陈教授的话题做补充。如果在座有CIO,应该考虑做一个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制订的策略一定要考虑现有IT投资和现状,做技术转型则要充分考虑扩展性,集成性。有可能现在去选定一个IT方案,看起来投资蛮大的,但是要考虑TCO成本,要考虑未来成本,要从整个业务价值,整个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来看,做这样的IT投资是值得的。谢谢。
IBM供应链资深专家 黄波
黄培:现在中国企业之间往往竞争比较多,正在进行广交会,我记得有一个报道,广交会老外都不愿意成交,看着中国企业相互残杀,到最后一天买个好价钱,中国企业似乎比较习惯于竞争,而不太习惯合作。比如说你们某一个供应商,假定你们都是制造企业CIO,实际上也给你竞争对手供货,我们现在又要强调合作,又要强调信息集成,这里就有一个商业机密的问题,那么你们给企业什么样的建议?要合作,但是又不能让我的竞争对手随时知道我的一些商业机密,来保证所谓信息安全。
戴定一:还是要回到供应链的一些战略性观念。供应链实际上有三个层次,第一,要有经济基础。供应链上确实存在稳定的价值链,通常是一个大企业的形象或者某一个产品的品牌。这样的一个目标就成为供应链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如果一个产业没有这样的龙头,或者品牌,或者说是稳定的价值存在的话,这个产业远没有达到谈供应链实操的阶段。大家可以学一学,加快产业发展,但是可能离真正供应链运作的时候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供应链是产业到一定成熟度的反应。
为什么我们谈到供应链,总是从汽车产业里面最先冒出来,现在是IT,这两大产业带领了整个供应链的理念、技术、方法的推进,就是因为这两个产业高度的集约化,所以一定要有经济基础。
第二个层面就是以龙头企业为代表,整体优化的解决方案。为了保证龙头产品,为了保证龙头企业的优势,与竞争对手就不是上下游关系,是同类的产品,所以这个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实现产品的优势,或者为了实现这个链条的优势,必须把我的上下游一起带着发展,这是整体共同利益造成的整体解决方案,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稳定供应链,提高供应链效率,这是整体效益带来的一个动机。
第三个在实际操作层面要有一系列纪律保障,规章制度,信息措施确实保证上下游协调。操作层面也能够完成这样的东西。
所以是先有经济基础,我们研究供应链一定要看哪些产业可以谈这个事情。然后是整体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通常表现为若干KPI指标要达到先进,考察在这个产业中,先进者KPI指标是什么。第三才是今天谈的操作层面,一系列技术、方案、流程设计等等。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领域现在成熟了,可以大力发展供应链,哪些领域要推进去学习这个理念,加快步伐前进;哪些领域是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要完善,要提炼,这里面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龙头企业。因为所有产业的发展,最终是由龙头企业再往前推进,集约化以后,才能够推动产业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技术进步。龙头企业作用是非常大的。
今天,推进供应链发展,龙头企业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他能不能够意识到他在这个产业中,在引领着这个产业的发展,引领着上下游的发展。中国企业可能是比较被动的,当你的理念和龙头企业一致的时候,你可能会适应他,如果你的理念跟他不一致的时候,或者发展速度、能力跟不上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困难。所以也不必去神化供应链,谈到供应链,就是多么和谐。我认为矛盾是绝对的,和谐只是相对的,为一定的目标服务的。矛盾的普遍性不能被忽视。我们提倡这样一种和谐是有条件的,有一定特定目标的,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规律,所以还要处理好个性化和协调一致两个方面。
陈志祥:关于信息分享和共享,大家一直都有这样的探讨,供应链强调合作需要所谓的信息共享。我分享多大的程度,或者分享什么信息给我的合作伙伴,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在探讨的问题。作为同步也好,或者协同也好,到底我们应该怎么样处理这个矛盾,分享什么,怎么样分享?
我想提两点,第一,要考虑竞争合作是共存的话题。没有永远绝对的竞争和绝对的合作,要考虑谁是你真正的合作伙伴,谁是你真正的竞争者,要搞清楚,不要把信息给竞争者就行了,不要跟竞争者去合作,合作也跟朋友合作。刚才IBM讲智慧供应链,我很感兴趣。智慧供应链对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比如说,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需要进行全部的信息共享和分享,要有区分对待,也就是说要把供应商分为瓶颈供应商,战略供应商,一般供应商。那么,按照什么标准去评价、划分这个供应商?比如说JIT采购,汽车厂跟发动机厂必须全面的信息同步化,这才能做到双方运作同步,另外一般供应商不需要太多信息共享,要考虑不同供应商在供应链角色去做,所以分享什么,怎么分享是很重要。
第二,制度问题。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分享的东西要有回报,别人要能得到回报,所以在供应链信息共享里面要有一个激励机制,激励供应商或者用户给你提供这么多信息,没有这个机制他没有动力去分享这些信息。对供应商也好,或者我们用户也好,提供信息的激励,这个很重要。
另外。很多企业不太清楚商业秘密怎么划分。有些东西是商业机密,有些不是商业机密。比如说库存,有些信息不是商业机密,但有些成本数据,一般来讲会计里面需要的数据,属于商业机密。比如说定价不能泄露出去。但是库存量不叫商业机密。对其他企业来讲,库存量多半都搞不清楚,你到底用这个库存做什么,告诉外面你就这么多汽车,也没有讲库存汽车是用来做什么的,是出口还是做其它的,这个不叫做商业机密。成本的划分才是商业机密。所以应该考虑在不同情况下,信息分享到什么程度。
李运辉:我觉得这个问题陈教授阐释已经非常全面了。供应商发现信息共享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我很赞同陈教授观点。信息共享需要对供应商角色做一个分析,另外信息机密程度哪些是供应链所必须的,要做一个分类,比如销售信息,销售计划,生产计划。与你供应链的主要客户息息相关的信息,供应商应该最好做到分享。
另外一个强调一下信任,供应链信息分享我个人感觉在中国还会是长期的过程,这个跟国情,中国人的一些特点是有关系的。但是我想即使是这样,信息分享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是统一的。
李子坚:我主要提两点,也是从两个层面考虑,一个是策略层面,我比较倾向于和供应商建立供应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把大家的利益都捆到一条船上,这样对信息保障大家有共同的考虑。
另外一个是具体操作层面,涉及到比较细致的地方,双方有一些协议,哪些信息共享,共享到什么程度。供应商按VMI供货就要分享库存信息,我相信这个库存信息不是整个企业的库存信息,只是锁定一部分库存信息,这方面有很多细化的规定和制度,双方要做很细致分析。还有一些技术层面,包括技术手段,技术措施,这块业界应该有一些产品有类似的经验,比如说IBM有一些方法和策略、工具,还包括我看下午百沃做的供应链平台,他们也会有一些相关的工具和策略。
黄培:我多问李子坚一个问题,现在有些大的汽车企业,他们现在建供应商平台之后,是试图向供应商收费,在你们行业里面有没有相关收费?
李子坚:目前还没有,据我了解物流行业有这种服务,比如说像一些大物流商,要获取一些信息,他们可能要收费。
黄波:我帮很多企业提供过信息共享协同解决方案。非常感谢陈教授,他把IBM供应商关系模型,怎么区分策略模型做了更细致的补充,怎么样利用这些区分的策略、结果,做进一步决定,我们应该共享什么样的信息,根据不同的伙伴去确定共享不一样信息,这个是基础。对于我们来讲,IT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大家不用担心,从业务层面,也能够根据我们的解决方案,确定哪些东西是可以共享的,哪些东西是真正共享出去后,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损失我们的利益的,但另外一方面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利益的。
另外从技术层面补充一下李经理刚才讲到的,对于企业自建的信息平台,会存在合作伙伴不相信这个平台的情况。这是因为这个平台是你自己控制的,你自己建立的平台他可能会担心会不会存在我帮你提供的信息,跟我另外一个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互相暴露出去,因为我们是竞争对手。这就涉及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技术手段怎么样模块化,把一些协同的东西能够跟本身ERP独立开来,然后在别的区域构建一些协同平台的问题了。另外就是怎么样跟伙伴沟通,解决信任的问题。
黄培:我们现场做一下小调查,首先我个人认为EDI技术很好,也很重要,在国外也很普及,各位是否认为当前在中国普及EDI技术是非常紧迫的?(A代表赞成,B代表反对)
黄培:看来几乎全部反对,请李子坚做代表用一句话概述,你为什么觉得不紧迫。
李子坚:主要是成本问题,EDI换来人力成本的节约,在国内来说目前矛盾还不激烈。对供应商来说给他一个网站,雇一个文员来录数据,是可以接受。
黄培:还有一个问题,你是否看好未来第三方运营供应链平台发展?即未来供应链平台不再是东风搞一个,上汽搞一个,格力空调搞一个,而是在物流采购联合会指导下搞若干个行业平台,大家实现行业信息共享。
黄培:两个举A,三个举B,请陈教授讲一下。
陈志祥:这个问题也不能够完全乐观,因为确实有两面性,只能稍微赞成这是一个趋势而已,不能完全是一个主流,因为供应链平台通过第三方来建,对于某一些或者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进入这样一个途径,应该是比较省时省事的方式,从基本面来讲我支持这种现象的发展,比如说大多数消费者B2C是进入公共信息高速公路去进行商贸活动,这个是一个趋势。但是对于某些企业来讲,还需要自身一些供应链信息平台,还要打造更强大的自身平台,这个不矛盾。
黄培:非常感谢台上的5位嘉宾!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制造企业如何赢在供应链管理(SCM)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