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扑面而来
近20年来,企业应用已经从后台的账务系统,发展成为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工具;相关系统的建设也从过去的自我开发,转变为从“货架”上选取适宜的商品化软件。在这些转变中的焦点就是ERP。
ERP市场近几年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据测算,一个ERP软件厂商如果要维持住已有的市场地位,其年增长率必须在34%以上。到1998年为止,全球ERP软件市场规模大约为140亿美元,同时与ERP密切相关的供应链管理软件(SCM)销售额则达到了24亿美元。ERP还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软件市场,它能为后来者提供足够的表现机会。正因如此,ERP市场的座次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5年前,前十名的ERP软件厂商中还只有一位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地区;而如今,已经有四个非美国公司跻身ERP十强。
在ERP发展前景的感召下,国内财务软件厂商跃跃欲试。除了拓展疆土这一意义以外,财务向全面企业管理的过渡还担负着另外一种使命。最近厂商公布的数据表明,财务软件1998年国内销售额估计在10亿元左右,与1997年相比增长了45%。市场正在进一步集中,厂商实力也在不断壮大,然而财务软件行业的发展却还存在着一些隐忧。据了解,在国内某著名财务软件厂商的销售额中,账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传统模块所占比重仍高达60%,也就是说,目前财务软件市场的基础仍过多地建立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上。
运筹学把企业经营者在类似市场环境中的处境称之为“囚徒困境”,即如果所有企业都能达成某种默契,则市场将维持相对的均衡;而一旦平衡被打破,市场将很快陷入到价格的恶性竞争中。在1998年,这种苗头已经在财务软件市场出现。也许不是巧合,同样在1998年,用友、安易、国强、金蝶等厂商纷纷推出了带有ERP字样的产品。
ERP软件的发展需要适当的契机。以SAP为例,1993年SAP凭借R/3系统成功地登陆美国,靠的一是当时美国企业管理中所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BPR)思想,二是抓住了主机系统向以UNIX为主的C/S结构转移的机会。应该说,国内软件厂商正面临着同样的机遇。
1.BPR
管理思想的变迁为ERP的推行创造了条件。在80年代,美国在IT技术上的投资为1万亿美元,但总的说来花的钱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经济学家称其为“生产率悖论”,许多公司也感到他们的钱就这样掉进了“IT黑洞”。根据MIT的研究成果,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分为五个层次。在初期的局部应用和内部集成阶段,企业的IT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生产率的提高。用BPR理论奠基者MichaelHammer的话就是:“不要在企业的土路上去铺设IT”。
为此,企业需要引入BPR,通过重新组织企业的信息框架来释放IT的潜力。由于ERP通常提供了一揽子的软件解决方案,因而受到了企业的青睐。值得注意的是,BPR已经开始在国内广泛开展,在IT业内也发生了多起像实达去年年底所进行的那种大规模的业务重组行为。BPR思想在国内的普及正在为ERP的兴起做必要的铺垫。
2.IT骨架
ERP构成了企业应用的主体,而ERP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就相应成为了企业的IT骨架,IT技术的换代会成为ERP的拉动力。如今,WindowsNT正在企业中日渐流行,这就为原本缺乏企业高端应用经验的国内厂商降低了ERP技术上的门槛。从去年年底微软SQLServer7.0推出后用友、金蝶等厂商的反应来看,国内厂商相当看好NT平台,把它当作打开中小企业ERP软件市场的利器。
另一方面,能够跨平台的Java较好地解决了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并可作为Web界面的开发工具,因此现在ERP系统中Java的“味道”越来越浓。国内厂商在B/S结构上已经下了很大的工夫,在国产的ERP中要做出Java特色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ERP:仅仅是命名问题?
ERP也给国内软件厂商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去年那种众口一词,齐声高唱ERP的情形已经不见了踪影。在去年年底,有的厂商悄悄地去掉了产品名称中的ERP字样;而从安易公司今年年初在本报上的广告来看,其宣传的重点也从ERP的整体概念转向具体的功能模块,比如说购销链管理等;用友的王文京总裁则介绍说,用友今年将继续发展各系列财务软件,并将沿着UFERP-G的路线,推出全线的ERP产品。显然,在对待ERP产品属性的问题上,国内厂商出现了分化,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命名问题。
根据AMR公司DavidCaruso的观点,ERP产品的命名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表述:
在概念层,ERP是与MRP、MRPⅡ相对应的企业应用的发展阶段,这也是去年国内厂商炒作的焦点所在,由于厂商宣传的火力过多地集中在概念层,虽然达到了改变企业及产品形象的目的,但却也引起了一些不同看法。
在应用层,ERP是指包含财务、制造、营销、人力资源、决策支持等模块在内的一整套打包软件。近年来ERP软件包的内涵在不断扩大,其趋势是从后台(backoffice)的财务、制造等应用向两个方向拓展:前台(frontoffice)应用,如客户关系管理(CRM)和推销队伍管理等;决策层(boardroom)应用,像Oracle商业智能模块(BI)等,它们直接为企业CEO服务。
过去ERP打包软件通常指的是厂商专有(proprietary)功能模块的组合,其原因是:厂商有实力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时的ERP更看重的是功能的集成性。比如SAP,它各个功能模块所基于的数据存储和商业模型是相同的,这有利于模块间数据的平滑过渡,便于深入的数据挖掘(drilldown),也使得系统配置、备份和维护能够统一。在产品定价上,由于ERP的实施通常按点收费(perseat),因而集成也具有价格优势。
但是,现在ERP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用户希望厂商把软件包拆散为独立的模块后重新组合,提供CPG(用户定制软件包)产品。比如Oracle就把自己的财务和制造模块与Manugistics公司的供应链管理(SCM)、Industri-Matematic国际公司的需求链管理(DCM)等模块组合成CFG。这种方式更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但它要求ERP软件框架更为开放,同时还要求厂商除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外,也应具有ERP软件系统集成能力。
在开发层,ERP事实上是指企业应用的软件框架和具有共性的功能模块,如企业级通用账务系统等,该软件框架的总体设计应考虑到与其他模块挂接的需要。应该说,对ERP到理解这一层次更符合国内厂商的实际。在财务向ERP的过渡过程中,如果按完整的打包软件来要求国内厂商显然是不现实的。全面铺开的结果只能是像摊煎饼一样,软件功能缺少足够的深度。
没有BOM的ERP
BOM(物料清单)是MRPⅡ运行的主导文件,也是ERP中管理物流的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财务软件转向ERP后,前期产品普遍缺少制造方面的功能。有的专家因此把它们称为“没有BOM的ERP”。
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Porter把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看作是一条价值链(value-chain),制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缺少了制造环节的ERP系统是不够完整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去否定财务软件向ERP转化的可能性。ERP的发展过程显示,目前名列全球四大ERP厂商之一的Baan就是从财务模块起步的,而PeopleSoft的ERP则是开始于人力资源模块。
从国内财务软件自身的发展过程看,财务软件的功能在1996年开始从核算转向管理和决策,但在1998年却突然转向企业管理,这只能说明,脱离开企业管理的大环境孤立地去提高财务软件的管理功能是不可行的。另外相对于ERP市场,单一功能模块的市场过于破碎,开发商将很容易受到ERP厂商的支配。比如前两年在SAP宣布供应链管理软件(SCM)开发计划后,专门从事SCM开发的软件商就受到强烈的冲击。
国内ERP还有一条发展的脉络是从生产管理起步,从1979年开始由MRPⅡ向ERP过渡。而财务软件转向ERP以后,要想在3至5年内补上制造的缺口,除了自己开发以外,还应寻找其他的可能途径。国外ERP厂商对产品线的填充多采用企业间联合或是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如90年代PeopleSoft收购RedPepper软件公司,以填补在SCM和制造模块的缺口;而Baan则兼并Aurum软件公司,以增强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方面的实力。眼下国内部分财务软件厂商正在为上市而努力,时间定在今明两年,相信在他们获得直接融资渠道后,国内ERP领域很有可能会出现兼并浪潮。
ERP需要摆渡人
我们知道,用户选择软件的方法一般是通过RFP(requestforproposal)方式,用户就具体功能提出问题,根据软件对各项功能的满足程度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以最终评分的加权值作为选择依据。但是,ERP软件的选择与此不同,主要是考察ERP系统能否实现具体的管理目标。这时就需要管理咨询机构参与评估,有时为了顺利推行ERP,企业还需要在咨询机构的帮助下先进行业务重组。
除了ERP项目前期工作外,管理咨询机构还构成了ERP系统实施的主体,有实力的咨询机构能够组合多个厂商的功能模块,推出自己的软件包。据统计,在SAP系统之上的5万名实施人员中,只有1/10的人员列在SAP的工资单上,其他都属于咨询机构。另据用友王总介绍,用友UFERP-G项目实施的主体也是有关的管理咨询机构。
ERP软件厂商、管理咨询机构和系统集成商构成了推动ERP应用的铁三角,目前的问题是管理咨询机构力量还较为分散,没有分ERP厂商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也是眼下ERP的症结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ERP:诱惑与困惑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2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