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企业资源的方方面面都在ERP系统的管理之下,ERP系统的优劣对企业的经营至关重要。所以,在选择ERP系统时,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所选ERP的产品策略、发展方向及服务质量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企业与ERP厂商之间都是一种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而非简单的买卖关系的原因。
从ERP系统向APS转变
风靡一时的ERP实际上是早先MRP/MRPⅡ系统的延伸,在侧重生产制造环节的MRP基础上又加入了财务、人事等功能模块,使企业内部的资金、物料和信息的流动形成了一个闭环。但是,企业慢慢认识到光把企业内部的事情管好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企业经营得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洞察到客户的需求,并能在最快的时间里以最经济的方式安排生产。所以,先生产产品然后推向市场的“推”式营销正逐渐被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拉”式营销所取代。“拉”式营销要求企业必须有较强的机动反应能力,因为市场需求稍纵即逝,企业必须知道是不是需要委外加工部分产品,或者找哪些供应商买原材料才能又快又好又便宜等等问题,才可能抓住市场机会。APS(AdvancedPlanningSystem)系统由此应运而生。APS的概念与时下流行的供应链的概念很相似,都是把ERP又扩展了一步,把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延伸至企业以外的供应商等关键团体。
中国的企业在建设ERP系统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一个只支持企业内部管理而无法将企业外部的信息容纳进来的软件必将很快地过时。特别是在Internet的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将不再受空间的制约。一个企业的客户可能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同时企业竞争者的范围也空前地扩大。企业要学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和供货商以降低成本,加速交付周期。这也是所谓“虚拟企业”的概念。到那时,遍布全国或全球的合作伙伴都是虚拟企业的一部分,如果企业的ERP系统无法获得他们的信息,就谈不上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
尽管电子商务和虚拟企业在中国还不成熟,但它们很可能比人们预想的来得快。APS到那时将成为制胜的关键。所以,企业上ERP系统时一定要问一问厂商,除了管理企业内部的事情以外,系统能把供货商和合作伙伴也连进来吗?产品从技术上是不是提供这种手段?
从庞大的系统转变为模块化的系统
ERP产品体现着开发厂商的管理思路。有的厂商信奉所谓的最佳业务实践,希望从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中提炼出精华,体现到管理软件中去。这种软件往往大而全,企业在实施时一般要先做BPR(业务流程重组),然后再进行ERP系统的安装调试,因此这种软件对企业的要求也比较高。而且,所谓的最佳业务实践也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还有一些ERP厂商,他们的产品按照不同的功能分成很细的一些模块,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并随时追加。打个比方,如果某一个公司很少需要采购原材料,也没有应付账的问题,那它也许只买一个财务系统中的应收账模块和一个总账模块就可以了。这种ERP系统的功能没有前一种那么全,但留给用户更大的空间。它们往往提供灵活的应用程序接口,实施商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进行二次开发,为每一个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而且,当用户的经营环境和业务模式改变时,ERP系统本身也可以轻松地被加以改装,适应新的要求。
正是因为后者的这种灵活性,并考虑到one-size-fit-all式系统的不现实,模块化的系统正逐渐取代那种庞大的系统。以世界上最大的两家ERP厂商来说,ORACLE是模块化的倡导者,并率先实现所有模块可独立安装,并带有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SAP则是最佳业务实践的鼻祖,SAP庞大的系统功能细致而强劲,但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所以SAP现在也将R/3部分功能模块化,以适应这种趋势。
对用户而言,两种类型的系统各有所长,选择的关键看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企业本身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不太可能再发生什么大的转型或调整,集成在ERP系统中的最佳业务实践也很切合实际需求,不妨考虑前者。否则,还是应该考虑模块化且灵活性好的产品。
从水平市场转向纵向行业解决方案
提起ERP,大家都能想得到一些通用的模块,比如说财务、生产制造、人事管理和库存分销等等。其实,很多用户早就发现靠这些基本的模块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很多的ERP厂商就提出要开发更加纵深的专门针对某个行业的“行业解决方案”,从而把ERP真正推到制造业以外的各行各业。行业解决方案通常都是以通用的财务等模块为基础,在此之上叠加针对每个行业特殊要求的小模块。不同行业的管理问题有天壤之别。比如汽车行业是典型的离散式制造,流水作业。这个行业的厂商考虑的是如何使流水线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如何削减生产成本;但大众消费品行业则不同,一盒冰红茶的成本总共也不过一块多钱,甚至更低,花力气在制造过程中寻求成本的降低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个行业关心的是如何在与分销商和零售商打交道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并笼络住他们。可以看得出来,真正有效的管理系统必须能解决每个行业的具体问题。
ERP厂商们虽然早就意识到行业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但一直都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阶段。近两年来,几家著名的ERP厂商终于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各种行业解决方案。企业在考虑ERP系统时,应该考察候选厂商是否有相应的行业解决方案和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只有对客户所处行业有深刻了解的ERP厂商,才有可能为企业提供真正的价值,成为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
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智能的信息分析
散布在企业各个角落的数据经过整理和汇总就形成信息,对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知识,知识经过升华成为智慧。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工作,充当一种汇总和整理数据的电算化工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多已经上了ERP系统的企业的领导感觉不到ERP的效果的原因。他们通过ERP得不到直观的有关整个企业的知识,更不用说通过ERP寻求解决问题的智慧。耗资巨大的ERP的受惠者只是具体办事人员,管理人员根本享受不到ERP的好处。所以,现在各ERP厂商都在改善自己的产品,为管理者提供智能的信息分析。
何谓智能?以ORACLE的商业智能系统为例,它是构建在经典的基于目标/事实/例外的管理理论之上。依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系统可以预先设置好27个KPI(关键业务指标,如销售额、存货周转率等),并可实时考察企业的现状与理想的KPI的差距有多大。当例外发生时,还可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相关人员。但是,对企业领导者来讲,最关键的还不是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他最关心的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办。一批订单的交货期被耽搁了,是生产能力太小了还是供货商的原材料有问题?这时候就应该往下进行数据挖掘,找出真正原因。找到了原因,还要解决问题。要想在客户没有撤消订单之前交货,把部分部件委外生产可行吗?由一家供货改为三家原材料供应商可行吗?对成本和利润的影响如何?这时还需要商业智能系统的建模分析功能给出直观的回答。
实现商业智能对ERP产品的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系统必须具备这样的体系结构和技术,能够把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分公司、各个工厂的数据都汇集到一起,利用OLAP和数据仓库的技术加以处理。很多ERP软件在开发之初,就构建在相对分散的体系结构上,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彼此之间的信息很难共享。没有整合的信息,也就谈不上智能。
从企业后台转向企业前台
传统的ERP系统着眼于企业后台的管理,而缺少直接面对客户的系统功能。因为,传统的企业着力于买到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快速高效地生产出产品,至于哪种产品更受欢迎,哪些服务最有待改进这一类的问题,却往往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凭经验臆测。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中,企业的客户可能分散在全球各地,企业不可能对他们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所以必须有一个系统来收集客户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利用。
基于上述背景,前台管理系统,又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成了ERP市场上最新的亮点。一般来讲,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包含销售、市场及服务三类模块。其中,销售模块有很多功能,从最初的需求生成,到自主销售,到最后的销售人员佣金管理都涵盖其中。销售人员只要有一台手提式电脑,就可以随时得到生产、库存和订单处理的情况,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客户进行业务活动;而市场模块则偏重于对市场计划和市场战役的策划与管理,让企业心中有数;服务模块涉及到服务的方方面面,例如服务合同管理和电话呼叫中心的管理等等,确保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选购客户关系管理的软件时,除了要看自己需要的功能是否能得到满足外,还必须要看它能不能与后台的ERP系统集成。如果前端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的信息不能传达到后台的财务、生产、采购和仓储等部门,也无法从这些后台部门获取信息的话,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从事务处理到自我服务
ERP系统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事务处理的效率。工厂的安排生产不再是用手工画图表了,计算机可以帮你做科学的规划了。但是,ERP系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需要最原始的数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呢?很不幸,中国的很多企业要么没有做这项工作,要么在用人工做重复的二次输入工作。举例来讲,要想得一份季度收支情况报表,很多企业的做法是:由财务部门把员工的报销数据、采购部提交的采购信息、销售部提供的销售额等各种数据输入到ERP系统里去,再由系统进行运算和分析。财务部门被大量的事务性处理工作所纠缠,无法致力于更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工作,而且人为误差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
所以,很多国内企业运行ERP失败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对原始数据的处理不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界提出了“自我服务”的概念。它的根本理念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数据,而不需要二次录入。比方说,由销售人员自己输入订单,员工直接输入借贷或报销申请,经理人员直接将招聘要求放入系统中。引申来讲,在授权情况下,供应商还可以直接查看企业的库存情况,在低于警戒值时,他可以自动给企业补货,并发出电子账单。同样,客户也可以直接输入订单,不须销售人员在中间协调,就能查看生产状况及预期交货时间,从而从容地安排运输、存储等环节。
自我服务简单来讲,就是由事件的发起人直接输入数据,并将ERP的受惠人扩大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甚至企业以外的供应商和用户。实现了自我服务后,信息就可以在整个虚拟企业的范围内自动地流动,省却了很多无谓的事务性劳动。从而,将ERP系统的最终功能——提供决策支持和商业智能,发挥出来。
实现自我服务关键要看是否有技术支撑。在ORACLE公司的产品中,自我服务是通过一个叫做工作流的模块来实现的。工作流模块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设置,然后信息就会按照该工作流程到达适当的处理人手中。
ERP系统是企业的命脉之一。在选择ERP系统时,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战备眼光,要能清楚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留意ERP系统的发展趋势,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ERP产品的发展趋势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2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