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理论基础从最初的MRP(材料需求计划)到后来的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再后来加入了JIT(Just In Time)、APS(Advanced Planning Schedule)等生产管理技术,到今天,一个ERP系统的成功运用,确实能帮助企业较好地实现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快速地响应并完成客户订单。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企业资源管理的ERP系统也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尤其是面对日益快速变化的市场状况,系统的反应则显得有些迟缓,而且ERP也确实不是涵盖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企业未来的信息管理平台,除了ERP之外,还必将整合包括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EIP(企业信息门户)等各种新的管理系统。而作为企业资源管理的ERP系统,到底需要做哪些变革,才能达到这种融合呢?
让“上帝”满意
---变革首先体现在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完整的ERP系统以产品制造为中心,由客户订单和销售预测产生生产计划和材料需求计划,而最终产生的生产订单按标准化的BOM(物料清单)和Routing(工艺路线)进行生产,系统的流程则体现产品制造、订单(销售和采购)处理和生产成本核算的结合。在整个流程中,体现与客户的交流仅出现在订单处理人员与客户的订单确认的过程中,而内容则又往往限于“订购的产品”、“数量及价格”、“交货期” 等与产品相关的问题。至于客户对产品使用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则没有跟踪记录,而对于产品服务的价值在有些竞争激烈行业,特别在产品质量和性质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对挽留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挽留住客户,也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订单,而有了订单,对于ERP系统本身运作来讲,也才有了需求的“源头”。而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来讲,CRM系统是对ERP系统的一个很好补充。--
争取你的“上帝”
---完整的客户订单处理流程应包括“如何获得客户订单的过程”。我们知道,ERP系统各种需求计划的起点来源于“客户订单和销售预测”,而ERP系统所管理的是基于“我们已经获得了的客户订单”,系统中记录的是客户和订单本身的静态的资料,至于客户订单是如何获得,即销售人员是如何获得订单的销售行为在ERP系统中则无从考究。这也是ERP系统的一个需要变革和补充的环节。CRM系统在这一点上则体现了较强的优势。而一个包含营销过程、销售结果(订单的获得)、销售订单处理的整个营销流程,对企业管理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另外,ERP系统中的销售预测的数据,本身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动态监控销售过程,并使之进一步地完善,让企业可以对这种不确定性及时得到评估,这样,需求计划数据则会相对精确,从而可抑制不必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
---走向“互联” 与“开放”
---ERP的变革还体现在从“订单+销售预测”到“动态客户需求拉动”。
---很多大型零售和分销企业用POS机来收集客户需求信息,使用EDI进行自动补货这一方式,无疑比按预测和订单需求生产有更大优势,一是企业可快速准确地获得客户需求,通过企业运作,以较短的时间响应客户;二是由于缩短了订单处理时间,从而为制造商制造商品赢得了生产周期。
---传统ERP系统在制造业企业运作,往往是一个闭环的系统。要做到将“动态客户需求”作为需求的起点,则需要将其转变成一个“互联”和“开放”的系统。
---对于企业客户来讲,实现与客户系统的“互联”,这样客户需求直接进入ERP系统,动态监控订单执行和产品制造过程,甚至在可能的条件下可直接进行订单的变更,这样既省去了销售订单的确认过程,销售预测也实现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更具有科学性。
---而对于企业的供应商,系统的“开放”,可以让供应商随时了解企业的物料需求的动态变化情况,以调整自身生产来迅速响应这种变化,并自动补货。这样也就可避免由于市场变化,企业销售订单变更,引起物料需求变化,却不能及时通报供应商备货做出调整,最终造成企业由于缺料而无法生产或由于物料的过量采购导致库存的增大。
---ERP系统的开放和互联的发展,显然要以Internet为依托,而基于Web 的EIP系统的开发,无疑会为这种发展提供很好的思路。
---管好整个供应链
---制造企业的完整供应链管理,应包括原材料的供应过程、物料在各工序上的流转过程和产品最终送达客户的过程。而大部分的ERP系统正是对企业内部物流有系统化的管理,对于供应链两端的管理,尤其是产品运输配送过程的管理,则是很薄弱的。针对这一情况,融合GPS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必然是对现有ERP系统的有效补充。
---由“推式”变为“拉式”
---ERP变革的另一个表现是——企业供应链模式由“推式”变为“拉式”。传统ERP系统从主生产计划到物料需求计划,再到采购计划,最后产生采购订单向供应商订货,而生产的产品则“推向”客户的过程。如图1所示。它的缺点在于:作为供应链一端的供应商始终是供应链信息流的被动的接受方;面对变幻的市场,由于客户需求的变化引起的物料需求变化的信息传达到供应商总是滞后的。正由于此,尽管一方面企业为保证材料供应,投入大量的人力去发展并维护供应商,另一方面供应商为了更好地维系客户,而尽力改进服务水平,但双方获得的结果却总不尽如人意。
---因此,传统ERP须拓展新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使其模式由原来的“推式”变为“拉式”,它是真正让供应商参与到企业的供应链中来,从而使物流信息的传达成为双向、互动的。供应商通过定期与企业共享MRP报告或直接访问企业ERP系统,根据系统中远期的材料需求计划做备货准备,近期采购计划立即补货到企业,无须等待并进行采购订单的处理过程,因为供应商获得的需求信息是与企业同步的,这样既缩短了供货周期,又提高了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对企业来讲,原材料的获得,是一个需求“拉动”、供应商“填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显然比先前的“推式”过程更富效率。如图2所示。
---其中定期与企业共享MRP报告的方式,对现有ERP系统功能改进要求不大,但却是ERP系统的应用扩展,实现起来也较容易。具体方法如下:
---·每月或每季ERP系统产生的材料需求计划报告发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报告进行远期的备货准备,或将其导入自己的系统,变为销售预测。
---·每周ERP系统产生的采购计划建议也发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此建议直接发货到企业仓库。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在不增加任何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了企业和供应商的MRP报告的共享,让供应商参与企业ERP的运行,同时由于有了材料需求计划报告,供应商做到了“心中有数”,其服务水平和质量定然会有所提高;这一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是企业发给供应商的MRP报告仍然是某个时段的静态数据,供应商动态跟踪材料需求有困难;如果客户需求频繁变更,从而引起的材料需求的任何一点变化,有时候是很难迅速反馈给供应商的。
---而供应商每天直接访问企业ERP系统,并根据系统各种需求做出判断和行动,在解决了系统安全性防护后,这种方法无疑有很大优势。
---而融合“看板”技术的ERP系统在对企业内部工序间的物流的管理,也是供应链管理“拉式”模式的体现。物料在工序间的供给,通过企业下游工序对上游工序“需求拉动”,使得在制品库存大大减少,节约了存货资金。
---让所有人参与进来
---未来的ERP功能扩展,要求面对更多层面的用户。长期以来,ERP用户更多地是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用户,且更多地是直接业务人员,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决策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往往由于系统有太多的界面、太多的选项而对系统无所适从;而对于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仅仅得到从系统中出来的报告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基于系统信息使用的个性化设计,对于ERP的发展很有必要;未来的ERP的用户,应针对企业整个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变革ERP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2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