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在民营企业这是个非常敏感忌讳的话题,但又经常遇到因此类问题而耽误或理不顺业务的情况。曾有一位上市公司主管财务的高管讲:未上市前工作忙点,原想上市后可以轻松,以前上六天班,以后可以上五天班,也可以减少公司费用,但现在是比以前更忙了,尤其是上了ERP后,案头摞得待批文件比以前堆得更高了。
其实,这是民营企业里的常见的现象:“内不愿放权,外不愿借力,行不按流程”,与上不上ERP无关,辛苦又何止是高管。但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又确实加剧了这种情况,起了助推的作用。
在通过ERP等管理工具使企业业务以及管控能力更趋集中化的同时,分散化的趋势也在积极发展,它们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一同成长。例如,企业定价过程中的价格控制动作、产供销三大计划的决策、以及从按金额额度的费用审批到按预算审批乃至全面预算管理等,以前的运作方式是按金字塔模式层层上传下达,效率低还有借口,现在因“信息化”而“组织扁平化”了,审批件立马摆在决策者的“案头”等待批复,对高管的“压力”确实大,卡壳延误的情况常出现于此;而决策点下沉做的好的地方,流程通常执行的都很平顺。
放权意味着信任,信任意味着授权与被授权彼此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缺乏信任的放权跟不放权是一样的,时间代价仍然是要付的,只能是自己忙而别人也跟着忙或者更忙,同时摆脱不了下属的依赖,而是更加强了这种依赖心理,说下属“懒惰”显得矫情;做下属的也未必感激,还会经常埋怨:比如,缺少自主权,什么也做不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负激励”。
一般,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顾问都会提醒企业高管注意:不要被琐碎的事务捆住手脚,如果什么都管,结果是什么都管不了和管不好。实际上,高管们对“世界变得越来越快,需要协同协作的认识和道理”比谁都明白,多是缘于习惯和面子而为之或是在授权方面左右摇摆,所以有时又看到一种秘书代批的情形,无形中在组织里扶持了一个“虚拟阶层”,各级人员办事要找秘书,在正式的组织结构中找不到这属于那一层级,但它确实存在而且权力很大。
放权的另一个例子:在企业内部供应链“做好”之后,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自然就会逐步上马CRM、SRM或SCM等,业务分散或前移需要更大范围的放权,前提依然离不开对外诚信和对内信任的思想,其次是良好的流程制度约束,比如通过信息化集中“统”、大胆“放”,先“放手”,再“放权”,最后达到“放心”。说到底:机制健全、优化才是企业高管脱离繁琐事务、解放生产力的根本,仅靠企业文化的教育、宣传解决不了问题。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完善机制、健全法治的过程,随着时代发展,相信这种问题在企业中会越来越少。
放权问题不仅出现在企业高层,在部门层面也能见到。例如,销售和客服部门用了国外的CRM软件,但没有接受其SOP中的相关理念,以产品安装与维修费用结算为例,经过受理、主管指派、话务员回访、主管审核、审单员审、结算主管汇总审核,财务部费用管理人员复审,最后再到财务总监的的一路审核审批。太多的审批层,对限制虚假单据结算费用的产生、防止公司资产流失等风险控制产生了一定作用,但绝不能仅看增加流程节点使执行周期变长防止了什么的表象,还要看到:审批过程繁复失去了效率,不能对市场信息或动态作出及时反应,增加了大量人力资源消耗,以及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审核量也随之增大,这些审批者们根本忙不过来,一些环节最后不得不通过“自动审批”而成为“虚项”,风控又失去了“严格要求”。
另外,这里也反映了几个共性问题:对用了信息技术,管理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存在认识误区,上面的例子说明同样可以做成“手工”那样;流程不是考虑客户的需要,而是考虑部门自己的需要,顶不住客户那边“催得紧”;人都有扩大自己权利的本能,有意或无意的要过“权瘾”,忘记了在及时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自己的工作量和资源也需要平衡;权力及职能分配不明确;最重要的,业务管理不是通过成熟流程和好的软件变得更标准化、规范化而是更复杂化了。这种在企业管理中的现象,说明形式上与国际接了轨,但人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接轨,想“不忙”也难,向管理要效益就打了折扣。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企业在业务分散化过程的放权行为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2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