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造业企业ERP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评价指标是评价模型的骨架。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决定评价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评估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科学性,是整个评估制度的灵魂。如果评价指标选择不当,或者缺少关键指标,则会影响评价结论的精度,甚至给企业以错误的导向信号。因此,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下述原则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
1、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该包括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并且合理构造层次数量和指标数量,才能科学地反映被评价对象,才能正确地表达评价的目的。如何划分层次和指标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选择评价指标,既要考虑正面收益,也要考虑负面风险,只有全方位的指标才能保证评价内容的完整性。
2、科学性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各项指标必须有机的配合,形成体系,相互之间即不重复(无包含关系),又无矛盾,同时,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必须科学而有依据,整个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充实和提高,即防止朝令夕改,造成指标体系的随意性,又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逐步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3、主体性原则
选择评价指标时,要尽可能筛选与目标关联最紧密的重要指标,指标设置的数量要尽可能精简和概括,对于次要指标可以进行适当粗略化。要突出综合指标的高度概括功能,反映综合指标在评价中起到的主导作用。
4、层次性原则
对于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的多重指标应该进行分析归类,一方面将概括性强的指标作为评价的主导指标,放在评价的第一层次,形成效益评估的内在核心;另一方面将概括性差的从属制表放在第二层次,以此类推。这样有助于明确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简化评价过程。
5、动态性原则
由于企业信息化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所以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在时间上可延续,在内容上可拓展。便于在不同阶段,根据工作重点对指标进行调整和改变。
6、准确性原则
选择的评价指标必须含义清楚,力求每个指标都能反映信息化效益的本质特征、时代特点和未来取向。
7、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简历要能够保证不同企业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指标体系内部及外部的同类指标之间要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
8、可度量原则
在选择关键评价指标时,赢遵循可度量的原则。可度量是指评价指标针对企业目标起到增值作用的系统输出而设定,指标本身或者是定量的,或者是行为化的,验证这些指标的数据与信息可以获得,容易度量与界定。此外,数据资料应收集方便,计算简单。
2 指标分值的量化处理
指标值需要按照相同的度量标准进行量化,才能比较。本文的指标分值量化处理采用比较通用的ABCD区间折线法计算,该方法的原理是:设定ABCD四个量化分值区间,代表四个等级,每个量化分值区间都有上限和下限值,相对应的指标实际值也被分为ABCD四个实际值区间,每个实际值区间有上限值和下限值,比较实际值和四个实际值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值,找到指标对应的等级,然后采用折线法来计算量化分值。
本文没有采用最精确的方法一曲线法来处理,而是采用折线法,是因为:
1、规定ABCD各等级所对应的指标实际值范围时,折线法能够参照行业内比较通用的等级划分范围;
2、折线法计算量比较小,在ABCD等级范围划定合理的情况下,计算出的指标分值误差比较小,可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3、指标的实际值与评价值并不总是呈正比例关系,例如产品合格率,将其从50%提高到60%和从90%提高到100%,虽然都是提高了10%,可是提升难度差异很大,相对应的指标分值也应该不同。
折线法在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时,首先根据指标实际值确定相应等级,在等级内部进行量化,计算方法如下:
QV=(TV-A2)×(B1-B2)/(A1-A2)+B2
其中,QV表示量化分值,TV表示实际值,A1、A2分别表示实际区间上限值、下限值,B1、B2分别表示量化分值区间上限值、下限值。
3 制造业企业ERP效益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制造业企业ERP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不同侧面全面反映企业ERP效益。经过专家讨论与分析,笔者认为制造业企业ERP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4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制造业ERP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下面对该指标体系做详细的解释。
一、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用来反映制造业企业在实施ERP后,企业财务数据的变化。
1、经济效益增长指数
本指标为综合考核指标,是根据现阶段对信息化的认识制定的重要参考指标。考察企业自身销售收入的增长比率、企业自身利润的增长比率、行业平均销售收入增长比率、行业平均利润增长比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企业自身发展变化的考察,以及与同期行业状况的比较,判断企业信息化在相关方面带来的影响。
指标分值:
GR=K1×SGR+K2×PGR 公式(1)
其中,GR为经济效益增长指数,SGR为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PGR为企业利润增长率。K1、K2为各项的系数,本文K1取60,K2取80。考察期限为近3年,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的,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2、资金运转效率
数据采集的跨度不超过3年。
ATE≥CAT2/CAT1×100% 公式(2)
其中,ATE为资金运转效率,CAT1、CAT2分别为实施ERP前、后的流动资金年周转次数。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3、企业财务决算速度
此项指标考察企业实现一次完整的虚拟财务决算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天数。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4、库存资金占用率
数据采集的跨度不超过3年。
库存资金占用率的计算方法:
ICE=(ICR1-ICR2)/ICR1 公式(3)
其中,ICE为库存资金占用降低率;ICR1为ERP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率;
ICR2为ERP实施后库存资金占用率。
指标分值:
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80%以上得100分,降低60%以上得80分,降低50%以上得60分,降低20%以上得20分,降低20%以下得0分。
二、生产效益指标
生产效率指标可以反映制造业企业ERP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子指标的选取需要考虑生产效率的各个方面。
1、单位成本节约率(%)
指生产一个单位成品的成本,在ERP实施后比实施前的变化幅度。这个指标可以反映ERP对生产成本造成的变化。
CSR(UC2-UC1)/UC1×100%
其中,CSR为单位成本节约率;
实施后单位成本。
公式(4)
UCI为ERP实施前单位成本;UC2为ERP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2、生产计划完成率(%)
生产计划完成率反映了制造业企业ERP系统对生产计划的控制程度。
PCR=QO/QP×100% 公式(5)
其中,PCR为生产计划完成率;QO为当季生产总量;QP为当季计划生产总数。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3、生产工艺准确率(%)
生产工艺准确率反映制造业企业ERP系统对生产工艺的作用。生产工艺准确率提高,会对产品合格率、产能利用率、单位成本节约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计算公式:
TP=ATA/CTA×100% 公式(6)
其中:TP为生产工艺准确率;ATA为正确的工艺数;CTA为考核的工艺数。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4、产能利用率(%)
产能利用率也叫设备利用率,是正常运行的设备与生产设备的比率,反映制造业企业ERP对生产过程产能的分配调控作用,ERP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有效提高产能利用率。
计算公式:
CUR=ERT/ECT×100% 公式(7)
其中,CUR为产能利用率;ERT为本周生产设备运行小时数;ECT为本周生产设备可运行小时总数。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5、产品合格率(%)
产品合格率指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率。
制造业企业ERP可以通过全面监控生产过程的细节,跟踪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控制不合格比率。同时,ERP可以对不合格产品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显著提升产品合格率。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三、销售效益指标
销售效益指标反映了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销售部门的工作效率、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等。此指标由以下五个三级指标构成。
1、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产品竞争力、客户对产品的认可程度等信息。制造业企业ERP通过对销售数据和客户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能够对企业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市场占有率。
指标分值计算:
MS=(MS1-MS2)×100%×K 公式(8)
其中:MS为市场占有率;MS1为ERP实施后市场占有率;MS2为ERP实施前市场占有率。
表示提高一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得K分,本文K取10。
2、销售规划准确率(%)
此指标可以反映出制造业企业ERP系统的销售数据准确性、以及ERP系统的决策支持模块的集成度。
SPP=QOS/PQOS×100% 公式(4—9)
其中,SPP为销售规划准确率;QOS为当季销售量;PQOS为上一季度规划的当季销售量。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3、订单可执行率(%)
EOR=EOQ/COQ×100% 公式(10)
其中,EOR为订单可执行率;EOQ实际承接订单总量;COQ为客户订单总量。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4、有效服务率(%)
VSR=VSQ/CSQ×100% 公式(11)
其中,VSR为有效服务率;VSQ为实际处理的客户要求数量;CSQ为客户要求数量总数。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5、客户满意度(%)
指客户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等的满意程度。
通过客户样本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数值。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四、物流效益指标
此指标反映企业进货、仓储、出货等环节的效率。
1、供方按时交货率
SDITR=SDITA/SDOA×100% 公式(12)
其中,SDITR供方按时交货率;SDITA为按时收到物料的订单数;SDOA为应收物料的订单总数。
此指标反映企业进货效率,也可反映出部分进货成本。制造业企业应用ERP系统可以将本指标提升到较高水平。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2、验收批次合格率(%)
GRQR=GRQA/GRA 公式(13)
其中,GRQR为验收批次合格率;GRQA为验收合格的批次数;GRA为收到的批次数。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3、库存记录精确率(%)
IRP=IRA/SGA×100% 公式(14)
其中IRP为库存记录精确率;IRA为在误差范围内的盘点物料数;SGA为实际盘点物料总数。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4、按时出货率(%)
这一指标反映仓库出货效率。
SITR=SITA/SPA×100% 公式(15)
其中,SITR为按时出货率;SITA为本周按时出货总量;SPA为本周计划出货总量。
该指标的分值采用折线法来计算,计算标准参见表1的ABCD表。
表1 部分指标分值的量化标准
制造业企业ERP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里,由于不同指标值具有不同的取值空间,而且其值代表的量也不同,所以,需要进行指标分值量化处理后,才可以被指标体系采用,表1是本文的指标分值量化标准,本表设计的原则是,根据指标值的取值区间,制定ABCD分级区间,经过计算后得出的是采用百分制的指标分值,要求尽量使指标分值反映出来指标的情况。例如对于生产计划完成率来说,该指标取值区间在[0-100]之间,但是一般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率都能保证达到80%以上,如果某企业生产计划完成率只有70%,这是完全不合格的,反映到指标分值上会是一个比较低的分数,所以,综合以上分析,为该指标D级区间(<70)上限取为81分。表1的量化标准是参考实际情况和多个行业数据后得出的。
4 制造业企业ERP效益综合评价标准
借鉴国际通用的ABCD检测表,本文采用100分制评分法,根据综合评价成绩把实施企业分为A、B、C、D4个等级。如表2所示:
表2 制造业企业ERP效益评价标准
该指标体系是借鉴国外的ERP评价体系,制造业企业ERP应用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其主要特点包括:
1、适合制造业企业ERP系统实施效益,此评价体系的提出借鉴了权威的评价方法,并参照了中国信息化研究办公室出台的信息化评价体系构成方案,同时考虑了制造业企业的特点与ERP系统的特点,将重要的指标定量化,从而可以反映出制造业企业ERP实施效益。
2、指标体系比较全面,考虑了ERP系统各功能模块运行的影响因素,从财务、生产、销售、物流等方面对ERP项目的运行效益进行考核,对ERP项目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改变进行了整体研究,评价体系也有利于企业ERP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制造业企业ERP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49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