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供电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其职能是将发电企业生产的电能经过输电、变电,配电将电能供应到用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电力设备则是完成这一传输的重要组成,其投资占据了供电企业资产比例中的绝大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市场开始建立和完善,电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新的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企业经营以效益最大化为核心。同时,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的新要求,近年来EAM、ERP等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及管理系统也不断引入供电企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如何以设备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发挥企业的信息化优势,借鉴现代设备管理思想,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实现设备寿命周期内的全过程掌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已成为当前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设备管理及企业信息化概念
设备是人们为了从事生产活动,对投入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所提供的必须的相关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总称。设备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从设备的调查研究入手,对有关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大修改造、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相应地进行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管理活动的总称。
企业信息化就是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对企业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管理,利用科学的方法优化配置和管理企业资源。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间资本流、信息流急剧增长,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影响未来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设备管理的发展演变
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设备在其寿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设备的不同方面运行指标分别由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负责,并且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便,很难形成统一管理。如:基建部门只控制设备的设置费用而不管运行维护费用,维修部门只管完成维修任务而不关心设备故障后果,用电运行部门只考虑设备供电能力。这种各管一面、各管一段的状况下,造成设备管理的脱节、责任的推脱,导致了电力企业资金投资的巨大浪费。
检修策略上,主要采用20世纪50年代由原苏联引进的定期检修方式。这种检修方式以时间为依据,预先设定检修工作内容与周期。根据设备的大修与小修计划,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到期必修,修必修好”。当设备到达维修的时间周期时,不论设备是否有缺陷和问题,都要停下来进行维修。定期维修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两大缺点:维修过剩与维修不足。维修过剩会导致浪费,降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维修不足则不能及时发现、处理设备存在的缺陷、隐患以至引发设备事故造成更大损失。随着电力系统的扩大、设备的增多,维修过于频繁,成本不断攀升。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开始实行设备全寿命管理,即从设备的规划工作直至设备报废的整个过程管理,同时采用以状态检修为主的检修策略。
3 信息化任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设备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和检修策略分析确定项目投资、运行、检修和资源使用的决策。由于其涉及到了企业的基建、检修、运行、财务等各个部门,需要用到的数据及资料较多,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设备的现代化管理,那么必然是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
目前,资产管理系统(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已在大多数供电企业实现了生产系统的全覆盖。
3.1 信息化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中的应用
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即对设备从开始酝酿、设计、安装到运行、使用、退役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生产费用、使用和维修费用的总和。它表明一台设备全部所需要花费的费用,是设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参数量值,是现代设备管理理念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如图1)。
图1 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
在设备安装伊始,通过资产拆分,EAM系统内就针对每一台设备分配了一个唯一的,终身的资产编号。并将设计费、安装费、设备购置费等费用拆分到每一台设备并记录在相应设备的档案资料中。在随后的设备正常运行期间,每一次设备技术改造更换部件的费用,每一次设备大修消耗的材料费用,每一次设备维护花费的人工费用等等,均会一一记录在对应的每一台设备的档案资料里并随时调整设备的价值记录及财务资产清单。
设备的经济寿命计算与分析方法如下:
式中:T为设备的经济寿命,即最佳使用年限;
P为设备的原值。
L为设备年终的残值,L=净残值-拆除费用;
M为年平均递增的维持费用,且假定第1年的维持费用按年平均维持费用的一半计算。
计算设备的经济寿命,P值是确定的,L值是已知的,关键是M值。M值由EAM系统统计并计算得出。
设备资产的运行价值分析
V=F/C
V为设备资产运行价值,表明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
F为设备资产产出价值,以产量或产量的经济价值表示;
C为设备资产运行成本,以全寿命周期费用表示。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C=C1+C2+C3;其中:拥有费用C1:设备资产购置费用(包括各种税金),设备资产安装费用、更新改造费用,运行费用C2:设备能源介质消耗费用、特种设备检验费、资产保险费用、综合管理费用等t维护费用C3:设备维修费用、设备润滑费用、设备保养费用、备件材料消耗费用、检查、检验、化验、故障与异常处理费用等。
因此,管理人员即可通过寿命周期费用分析为设备维修、改造与更新决策提供支持。
(1)当设备的维修计划费用大于其设备资产的当前净值时,该设备的维修修计划应予重新评估;
(2)当设备的使用年限超过其经济寿命周期,且维修费用的增加不能导致设备运行价值的同比增加时,该维修计划应予重新评估,且考虑进行技术改造的可能性。
(3)设备技术改造后,所增加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所引起的设备运行价值不能同比增加时,该设备技术改造方案应予重新评估;
(4)出现上述第3种情况时,该设备应列入更新计划。
3.2 信息化在检修策略中的应用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为状态检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状态检修注重对设备个性的把握,通过对个体的实际试验数据分析、缺陷情况、运行情况、历史数据等加以综合判断,给出该设备的综合状态评价。
EAM系统对每台设备生成一个“身份编号”,并记录设备的所有基本信息。如:设备台账、图纸、技术资料和有关设备的运行、检修、试验数据资料,曾经发生过什么缺陷,哪些维修人员对它进行过怎样的处理,处理设备的具体部件,使用的备品情况等。系统内还存储了所有设备各类相关运行数据及在线监测数据。如断路器故障开断电流,故障跳闸累计,红外测温记录等运行参数。
由于判断设备状况不仅仅是对“限值”的比较,更多是对设备状态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在实际运行中,趋势比“限值”更重要,特别在固定的“限值”不能确定的场合,对状态趋势的监视和判断将更有用。当系统中存储了设备历年来的运行记录及试验记录,就可以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横向(同一类设备之间)和纵向(同一台设备不同时期之间)比较分析,再结合设备缺陷及检修情况,状态检修专家系统就可以籍此对设备情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因此,管理人员就能够随时、准确的判断出某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若某台设备需要进行检修,管理人员也可通过EAM系统查找要进行维修设备详尽的历史缺陷信息和维护信息并同时获得设备的全部运行数据和相关的各种技术指标。通过对这些长期累积的数据分析,管理人员就可以既发挥主观能动性又不失客观的进行消缺工作的安排。这样,设备的消缺方案就变得更加完善和有针对性。
3.3 信息化在检修工作中的应用
EAM引进了工单的概念。工单即工作任务单,包括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备品、材料、人力、工器具、检修工艺标准等。管理人员通过创建一条工单即可全面掌控该项工作的所有工作内容,例如负责该项工作的工作人员、检修使用的材料消耗、检修的工艺要求等。在工单的审核期间,管理人员可以同时签发工单所需要的工作票,包括危险因索预控措施。工单的各种资源和安全隔离措施都做好后,工单处于许可状态。工作完成后工单结束,然后措施恢复,工作票终结。EAM系统中对工单。工作票、操作票的执行进行环环相扣的状态控制,从而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当某一项目包含的所有工单都执行完毕后,此项目处于收尾阶段。通过工单的管理,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细致的掌握工作情况,并对实际的工作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从而提高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安全进行。
4 信息化对设备管理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将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设备资产资源配置.设备生产能力控制和设备运行状况的数据信息处理功能,使设备资产管理的数据信息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保设备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在国外,信息化建设基本上是和设备管理现代化同步发展起来的。而在国内,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稍稍超前于设备的管理。因此,企业的信息化作用就不止限于其本身的应用还要通过实施信息化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具有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设备资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信息化的深化应用,将帮助用户从合理使用操作设备资产中,获得管理效益、通过重组企业资产管理流程减少管理生产的费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以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改良企业资产、通过高透明度的工作组织最大程度地降低运行与维护费用等。
5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设备管理提供了多种便利条件,也使得设备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各项优势,并在信息化深化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设备资产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浅谈ERP信息化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应用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4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