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业计算机的应用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的鞍钢、首钢、上钢和太钢。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钢铁行业探索在管理方面的应用,前后有30多个较大项目获得成功。从总体来看,这些项目以报表处理和汉字输出为中心,围绕统计业务展开,属于单项业务应用。这些应用尚未进入企业的核心业务.特别是未能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它们的作用局限于单项业务工作量压力的缓解。
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企业以产销一体化为突破口,打通了企业的销售、采购、质量、生产、设备、仓储、核算等关键环节,适应了企业面向市场转型的需求,开始了大面积有序集成的应用模式:紧接着进行了以财务为中心.打通财务与销售、采购、质量、生产、仓储、设备、计划、工程、人事、办公等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不但有效缓解了各项业务活动中信息处理的压力,显著提高了业务效率,而且推进并促成了重大的管理创新,使企业的财务集中、生产指挥统一.采购销售统一、全企业仓储一体.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大量的资料表明,实现了“订单”和“账单?双上线”的企业,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业的严重冲击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钢铁信息化进入成熟期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总体上进入成熟期。我们可以从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和达到这个水平的企业在全国的比重来支持这个论断。从信息化企业的比重上看,列入统计的64家钢铁企业或集团,82个统计对象。2008年.它们占全国粗钢产量的78.34%。这82家钢铁企业都在应用IT,进入成熟阶段的有宝钢、武钢.首钢,鞍钢,邯钢等39家.占全国钢产量的53.4%。实现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财务无缝集成的有宝钢、武钢、鞍钢、首钢、湘钢、邯钢、济钢、攀钢、马钢、太钢、兴澄特钢、南钢等23家,它们属于完全成熟的应用。其中宝钢,湘钢、兴澄特钢、首钢矿业进入深度应用。其余16家企业实现了“双上线”之一,进入基本成熟阶段。
从两化融合的水平上看。钢铁企业的信息化伴随着流程的重组与优化,促成了财务,采购、销售、库存与生产的集中化,与企业管理创新相辅相成。新日铁,浦项,中钢,宝钢等国际一流企业的管理经验概括为一个词,就是扁平化。扁平化表现为一级财务管理、集中的采购和销售、地理上分散而逻辑上统一的仓库管理;同时,集中了生产指挥,显著减少了生产指挥的层次。这些曾经被我国传统钢铁企业认为”办法好不好学”的管理措施.随着信息化在38家企业落地开花了。这是中国钢铁企业管理史上的划时代的壮举。
仅以财务管理为例.由于核算量大,传统上,至少设公司和分厂两级管理.次月七号以后出上月的决算报表。信息化后.就源取数,特别是各个工序的消耗,采购物科入库后自动记账,销售产品自动结账.极大地减少了重复录入。计算机化的核算也大大提高了效率。从而前述38家企业全部取消了公司以下的财务机构,湘钢、涟钢财务人员分别减少了36.7%和35%,而月度财务结算的时间分别由8天提前到2天和由10天提前到1天。
特别重要的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显现出来了,企业的资金安全有了实质性的保证。一些原来不可能办到的事实现了。例如,南京钢铁利用不同品种规格产品的实时消耗数据,实现了日清日结,可以拿到体现当月生产实绩的产品成本表、体现企业主营利润的销售利润表。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成本数据出来的时间和数据质量对经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一季度,南钢逆势飞扬,“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净利润.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人均利税、人均利润、销售利润率、资本产出率.吨钢利润”等多项竞争性指标行业排名第一。
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充分地印证了:成功的信息化,必然是“两化融合”的。它必然会成为管理创新的孵化器、企业精细化经营的助推器.资金安全的保险闸.进入全球市场的直通车和高层科学决策的信息库。
从技术开发的水平上看。宝钢、武钢,鞍钢等企业吸收消化了引进的MIC码技术,不但独立开发本企业的产销一体化系统,而且形成了或者正在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攀钢、湘钢、兴澄特钢、重钢、广钢、韶钢、济钢、涟钢、南钢、唐钢、承钢等企业,先后开发成功了本企业以产销一体化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国产软件占据了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半壁江山。涌现出上海宝信软件,北京红河谷,湖南视拓、创智等一批软件公司,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他们的产品以钢铁企业的MES为核心,向上延伸到ERP,横向扩展了计量检化验功能。北科大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成功地开发出;台铸轧一体化的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及其优化软件,填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有力地促进了热轧红装红送技术升级,对节能增效产生了巨大作用。四川托日、重钢三峰、北京信源诚、北京新思维,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冶金自动化院、中冶京诚公司等能够承担钢铁企业信息化技术工程。我国钢铁企业及院校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吸收消化了引进的企业信息化先进技术,并将其国产化,这在国内十分罕见。
四大经验
研究我国钢铁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
第一、企业信息化需要资金、人员、组织、制度等一系列的条件,它们要为企业信息化打下基础,提供保障。这些条件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它们仅仅是我们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条件.并不是信息化工作本身。有了条件,信息化可以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差。
第二,企业信息化应该怎么做7首先是不能搞技术驱动,要搞业务驱动:搞业务应用,要搞效益驱动:其次,信息化要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不能拘泥于现状;再次.在应用形态上,能停留在单项业务上,要把精力放在打通单项业务的信息鸿沟,从而使应用集成化,发挥信息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里,企业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的衔接,生产制造和销售采购等的一体化,各项业务与财务的无缝连接.具有普适的价值,应该作为集成和协同的重点:最后,要鼓励创新,利用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等一系列技术,深度开发信息资源,使其在生产经营决策活动中,特别是有关质量瓶颈的诊断,工序消耗的降低,价格杠杆的应用,细分市场的开拓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利用新兴技术.开发企业问的供应链协同,建立上下游企业间的稳定社会供应链。还可以开拓市场.建立新型企业,做精做强信息服务。
第三,各行各业要精心组织,要利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下发的两化融合评估指标,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诊断,掌握企业信息化的就绪度.成熟度和贡献度。要从投入,组织、人员、规划、制度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研究企业信息化的就绪程度.掌握行业内信息化的基础工作。要把重点放在评估企业信息化的成熟度上。由浅入深研究企业在业务单项应用.集成协同到深度应用。
按照行业特点。从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两个层面,提出产品研究开发,辅助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管理.办公活动等重点单项业务,加以评估。企业信息化的成熟度反映在信息化对业务的覆盖面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通过信息化使各项相关业务相互沟通协调互动上。特别是管控衔接、销供产一体以及财务与其他业务的无缝连接。钢铁行业、化工行业.机械行业的经验都证明了,协同集成是效益的孵化器。各行业还要通过深度应用发现标杆,把握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
方向。
第四,企业信息化的贡献度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它被社会广泛接受有一个过程。为了推进两化融合,对此必须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深入的研究。首先,分别从对企业竞争力、所得经济效益及其社会效益给出一个贡献度的指标序列.作为统一认识积累资料的基础。其次.它可以作为企业自我诊断的一个依据。企业可以根据财务决算速度、客户满意度、客户响应速度、产品一次合格率、新产品产值率,产成品库存降低率、资金周转率、合同兑现率、生产计划兑现率等指标进行同类型企业问的对比,把握本企业的竞争能力.研判信息化对此的贡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指标具有公信力,需要通过时间序列来研究.积累的数据越多。研究会越深入。判定结论的适用性也越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拓步ERP资讯:从钢铁行业看信息化评估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4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