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信息系统是涉及到技术、组织和管理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社会技术系统,对信息系统的评价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评估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尽管如此,上世纪80年代就有大量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者吸取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理论,为绩效评价领域奠定了大量的理论和概念基础。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研究层次,分为宏观和微观评价;按照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结果分析和过程分析;按照指标选取的种类。分为财务指标和综合指标;按照评价方法的组合与否,可以分为独立方法和机理互补方法;按照具体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系统工程方法、实验方法、信息经济方法等。本文从这5个方面进行阐述。
1.1 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学者对IS绩效评价开始于经济和行业水平,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在信息系统对GDP和生产率的影响上。ROAch通过研究玛投资和生产率的关系,得出IS投资并没有引起生产率的提高,相反生产率却下降的结论;Loveman于1988年通过对大量的IT投资跟踪,发现企业1978-1984年问的生产率并没有受到IT投资的影响。因此他建议把多余的资本投入到非IT资源上;Morrison也通过对行业数据的检查,发现高技术投资也没有导致相应的产出增加。学者对于这种理论与实际的不符现象进行研究,发现绩效的获得与管理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企业因为有效管理IS提高了生产率,而有的由于利用的不善导致生产率下降,导致了整个行业的生产率不确定,所以绩效评价研究转入企业层次的研究。
企业层次的研究主要考察了IT投资和企业的财务绩效(例如ROA,ROE和ROI)之间的关系。Lucas发现IT投资没有导致财务绩效的升高;Turner也没有发现IT投资、使用和企业绩效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相反,有一些学者发现IT投资和企业绩效之间是一种正向关系。Bender检查了信息处理成本和整个企业运行成本的比例,发现IT投资存在最优水平;Harris和Katz通过对40个企业的数据跟踪发现绩效提高最大的企业对。IT所配置的运行成本也较高;Brynjolfsson和Hitt通过对380个大企业的1987-1991年期间的数据考察,发现IT投资和企业的产量有很大的贡献,他们随后又研究发现IT投资不但导致企业的产出生产率提高,也提高消费者价值,但没有提高企业绩效。
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使学者认识到单单利用财务指标来评价IS绩效是不恰当的,所以学者又开始关注于IT投资对企业绩效的过程绩效测度上。Banker等学者研究IT对Hardees快餐店的销售和订购的影响,发现IT通过减少原材料成本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
Mukopadhyay建立了一个两阶段的模型(IT对过程绩效的影响和过程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但是结论是有些过程绩效和企业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
最近也有些学者开始关注于活动和个人影响上。例如Eileen Peacock学者把会计理论引进IS领域,用ABC成本法对IT投资进行判断。学者Gloria E.Phillips-Wren通过利用西蒙的决策理论,分析了DSS对个人的影响。可以看出,信息系统绩效评价从研究层次上从行业/经济层面转入企业内部研究,即使在企业内部,也是逐渐深化的。
1.2 结果分析和过程分析
纵观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研究属于结果分析研究,既把研究焦点放在了投资和价值产出结果和生产率的评价上,关注的层面是整个行业和经济层面,也有的评价关注的是企业层面。研究结果主要有三个结论:IS投资和企业的价值具有正相关、负相关和没有多大的关系,于是引发了所谓“生产率悖论”之争。
传统评价方法的失败,使学者和管理者不得不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2.1 IS对企业的价值单单表现在企业的产出财务结果上吗?
1.2.2 从投入到产出价值的表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动作,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如果IS投资对企业有价值的话,价值通过什么机制转化而来(HOW)这个价值又去向哪里(WHERE)?
按照学者Weill的观点,IT投资和企业绩效之间是有转化因素的,在评价IS绩效上,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正如学者Barua所说,试图把IS投资直接和企业产出水平变量联系起来忽略了许多间接的企业过程,而这正是信息系统直接价值存在的地方。于是评价工作从关注产出到过程的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于是学者John Mooney等3人于1995年提出了评价IS企业价值的过程框架,把IS对企业的价值定位于对企业过程的影响上,.通过这些影响来定量化IS价值。后来Tallon等学者用结构方程建模(SEM)证明了IS对企业价值的评价可以通过对企业过程的影响来进行。Crowston和Treacy等学者做过此类研究,也使管理者对IS的企业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出:因素研究把企业当成“黑箱”,而过程研究要打开这个“黑箱”的工作原理。
1.3 财务指标和综合指标
指标的设计是IS评价的重要活动。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能完善有效的IS绩效评价。企业投资IS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所以大多数学者最初是把财务指标作为IS绩效指标,例如ROA、ROE等,但是由于生产率悖论的产生,许多学者指出传统的基于生产率的评价是不合适的。Brynjolfsson认为IS所产生的绩效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产品质量、产品种类、客户服务等等,单单依靠财务指标降低了IS的价值。所以学者又逐渐开始关注IS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目标以及企业文化、工作条件等方面来评价IS对企业的价值体现,逐渐设立一些定量的、非定量的、财务的、非财务的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价值。例如Indranil bardhan通过考察IT对项目的周期、成本、质量和及时完成率的影响来评价信息系统的绩效;Tallon等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深入的研究。综合指标的利用,不但能全面评价IS的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利用IS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1.4 独立方法和机理互补
独立方法是指不考虑企业的特定环境,采用单独一类方法对所有的IS进行评价,具体可以分为技术/功能类、经济/财务类、多指标类等。由于此方法容易应用,绩效评价领域的文献大多数都是属于此类型,如A.RAI等学者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对信息系统绩效产生的位置(where)和绩效如何实现(how)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了对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时要注意指标的全面性以及提高信息系统部门效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John mooney用SEM方法分析信息系统对业务流程所产生的影响来评价信息系统的绩效;wim VanGrembergen用Kaplan提出的平衡记分卡(BSC,Balanced scorecard),从财务、内部流程、顾客、创新和学习四个方面来评价IS项目的绩效,国内学者曲波和郝晓玲也在这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检验,人们发现信息系统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的管理体制、用户的接受程度、市场环境和竞争者有很大的关系,IS绩效评价不可能脱离企业的特定环境,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种类繁多,在企业内承担的角色(Role)不同,企业对其期望也不一样,所以很难有一个独立的评价方法能够涵盖所有相关因素,关于评价的研究也就逐渐转入机理互补方法。其思想是放弃寻找一个大而全的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最合适的方法的权变组合,覆盖整个IS项目的评价过程。相对于独立的方法,机理互补方法研究的比较少,主要代表是对IS项目的评价,例如Willcocks等学者于1994年在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成本一收益图”来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方法,又于1997年提出了IS生命周期评价法,主要是把IS的建设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针对各个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Farbey等又提出了矩阵评价法,在对影响IS项目建设的因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相关矩阵,为每一个单元寻找相应的评价方法。
1.5 评价方法
陈衍泰等人把评价方法分为9大类。定性评价方法、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多属性决策方法、运筹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工程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对话式评价方法和智能化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在每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具体来说主要有:
1.5.1 经济分析法:经济分析法是以效益为价值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指数法、input-output分析、cost-benefit分析、经济临界点分析法等。
1.5.2 数理统计法:在评价中,需要处理很多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而它们有不少是比较复杂的、在目前还没有找到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必须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在处理这些现象,解决技术经济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数理统计法主要包括:期望值法、决策树法、多元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例如A RAIR和Hannu Kivijarvi都是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IS绩效问题的。
1.5.3 模糊数学:IS绩效指标大多数是非定量的,模糊数学在评价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包括模糊评判、模糊序、模糊聚类、模糊距离模型等。我国学者徐维祥用此方法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价。
1.5.4 运筹学方法:运筹学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多目标决策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
1.5.5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多因素加权法、DELPHI方法,综合评价法等等。
2 评价结论及分析
尽管大量的学者对IS绩效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IS投资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大致有三种结论,无关系、正相关、负相关。产生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IS对各个行业的绩效可能是不一样的。行业不同,IS绩效不同。现有的大量研究集中在保险业、批发零售业和银行业等。所以对于IS投资与绩效的关系大小不可一致而论;其二:研究方法不一样,特别是IS投资的成本的不可获得性、IS绩效指标的争议性以及IS对企业的影响无法从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来,影响了结论的一致性;其三:管理的原因。对于同样的玲投资,不同的企业获得的收益不一样。管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IS不会自已产生价值,必须有一种组织能力来有效利用它,才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3 当前研究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3.1 过多的注重结果分析,忽视了过程分析
基于IS的产出结果评价,适用于分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正负关系,但不能解释因素与结果之间如何相关,对于我们理解IS对于企业的价值影响提供的信息不大,而基于过程的分析可以为学者和管理者对IS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不但可以分析出IS在何处产生价值,如何产生价值,产生价值的大小,而且可以分析出价值的表现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价值评价的有效性。过程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IS对组织过程和结构影响的理解,顺利实现IS的价值最大化。在IS的企业价值评价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影响信息系统的表现价值,例如竞争环境、组织环境和价值管理等,从结果变量中很难分离出IS的价值所在。所以在价值评价过程中,越来越需要考虑组织环境和竞争的地位,这就需要把评价IS价值的方式从关注产出的结果转向关注价值生成过程。当然IS的价值转化机制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
3.2 评价没有明确项目目标且方法单一
每个企业引进IS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各个类型的IS所承担的角色(role)也是不一样的。有些项目是以获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但实际上很多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或者保持竞争优势,经济因素并非第一位,所以要根据企业的项目目的来评价。相应地,仅仅使用单个方法进行评价是不够的,应该根据企业的环境,选择一系列的合适方法,达到机理互补的效果,完成绩效的评价。
3.3 评价过程的支持比较少见
评价过程的支持指标评价方法如何在评价实践中进行应用。信息系统的绩效指标大多是隐性的,鉴别其绩效数据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介绍评价方法的同时,也要对获得绩效数据的方式加以阐述。除此之外,评价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以及他们所承担的责任、评价的频率等都应该加以确定。在现有的研究中,很少有方法对这些问题加以阐述,这妨碍了使用者的应用。
3.4 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大多数现有的研究都把焦点关注在单个企业级IS绩效,针对集团级或者跨企业战略联盟型的IS绩效研究则非常少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共享的IS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所以集团级和战略联盟型的IS绩效研究势在必行。
4 结论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进行综述,确定了现有文献的研究框架,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学者应该注意的研究方法和领域,为进一步研究确定方向。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4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