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2014“北大CIO中国行-深圳站”活动在深圳海景奥思廷酒店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北大CIO班携手大华南IT高管共赢圈共同在深圳举办同学会,各位CIO共同探讨企业未来移动信息化、云计算等方面的应用,专家与CIO都化身演讲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新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并分享企业信息化建设新进展。在移动信息化模块,蓝凌副总裁刘向华先生为大家带来了“移动互联时代的一体化管理支撑平台”的主题演讲:
蓝凌副总裁 刘向华
各位伙伴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在现场碰到很多老朋友,5年、10年的老朋友都有,很高兴在这个场合见面。我今天分享的很多和技术相关,特别是有些大家感兴趣的微信企业号。在最近1-2年里面蓝凌有很多这方面的思考,讲思考之前,我们有一种情绪在里面,包括今天碰到5、6年前碰到的各种朋友,我今天上午来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头发白的多了,面色沧桑的多了,我自己看了一下10年前的照片,那叫一个嫩。其实我们做IT这行,真是一个苦差事,不管是做甲方还是乙方,都挺苦。现在移动互联时代到了,我每年基本上都和不同的蓝凌企业客户高管交流,大家有很明确的共识,CIO的春天要到了,现在其实已经到了。刚才宋总也谈到往互联网转型,其实最近一年蓝凌也孵化了一些互联网业务,我们从互联网公司招过来的85后、90后们合作的时候,明显感觉他们的风格不一样,但也明显感觉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企业管理、传统企业IT信息化的理解其实也是一纸空白,我认为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在上面。大家头发可以白,但是过几年大家还可以很舒服做这个事情。
今天分享的话题有点大,我把它细化一下,一是移动互联毁掉传统信息化的三观;二是有些东西确实在逐步没落,我们要有向死而生的心态;三是做完这个,我们应该还有一些技术核心的东西要知道;最后王婆卖瓜,简单卖一下蓝凌。
这两年谈到互联网大多数企业都会谈到一个词,焦虑。蓝凌做企业信息化13年,我们在去年初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焦虑的感觉到移动互联网对传统IT公司的冲击,那时候一堆互联网的东西出来,发现他们小而新,快速迭代,当时我们高管团队讨论的很激烈,说要是哪天腾讯杀进OA企业我们怎么活,那我们很焦虑,非常焦虑,现在这个焦虑的心情有点平缓,因为我们也在思索,并保持了与许多客户高层的坦诚交流。既然要思索的话,要考虑到底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仔细分析过:我们有14年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经验,从蓝凌创立开始,我们就是走管理咨询加IT技术结合的路线,我们有5年做IM的经验,自己研发做微信这样的IM软件是需要足够时间的技术积累的。我们到现在有超过1000家大中型企业,中国500强里面大概3成是蓝凌的客户,这些企业客户它单量很大。如果哪天把这些企业用户最终连接在一起,那就是几百万级别的终端用户,放在微博或者微信上绝对是超级大号。怎么盘活资源要从商业模式考虑。
想通了这些,我们想到怎么去帮助传统企业,像蓝凌本身就是传统企业,只是往互联网公司更靠近一点。传统企业拥抱移动互联网无外乎是三块,一是内部协作方式的改变,这个相对容易,这叫内部协同。二是融合业务,这里的业务是指企业价值链上与客户接触的部分:营销端和售后服务端,和客户接触的那部分业务能不能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改变,这叫业务协同。最后还有模式上的创新,现在企业的概念已不再单单是企业内部的几十几百几千号人、上万号人,其实外部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都可以连结在一起,我们叫做企业2.0时代的商务协同。总结下来,移动互联正在从这三个层次的毁掉我们在传统管理的观念。
毁三观:第一观是内部协作,像宋总谈的工作和生活分开,以前同事下班找你,你可以说明天上班处理。现在很难了,我本人就是最大的受害者,我现在每天40多条OA审批,50多个邮件,以前员工找我,可以回慢一点,现在微信上时不时丢一条信息,你回还是不回?其实很麻烦,它逼着我们这些高管得学会应对碎片化的工作场景。有段时间我跟我们杨董说,我现在变成KK的奴隶了(KK是我们的企业微信产品),以前人找事,现在事找人,还不分时间、地点。第二观是业务协同,主要是营销和服务,这和客户相关,很多做B2B的企业,你的客户不是自然人,那这些企业其实跟最终用户是离的很远,像我们的客户青岛啤酒,几年前它定位的客户是经销商,喝啤酒的消费者不是它的客户,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打通,它有机会将客户延伸到真正的消费者端。第三观是商业模式观,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大家懂的。从企业信息化变革实施的难易程度看,从内部协作是最容易的,上个移动OA能解决大半,次之是融合业务,这需要打通企业内部的各套信息系统,最难的是商业模式。但从价值角度又是从低到高。这些毁了三观以后,其实我们就有一些观念或者想法要变,特别是IT在信息化方面来看。这里来到今天要分享的第二个环节: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昨天晚上和TK喝咖啡的时候,他说这种场合你一定要话有噱头。我说怎么有噱头?他说某某已死,某某永生。我说没感觉,大家知道我的个人风格一向如我的外表般温和谦虚,要一下变成很犀利确实有难度,但是我接受了他的观点,拥抱互联网嘛可以试试。我说说我的观点,可能有点极端,但确实是思考过的。我们认为APP将死,为什么这么说?当然这局限在企业管理系统领域,因为用户不接受,太重了,一个手机上装一堆APP,不谈APP里面有没有包含业务逻辑,包含逻辑很难整合,我们知道app需要依据碎片化场景去设计才有好的体验,销售助手、客户拜访做APP,员工报销APP,用户手上满屏APP,这不符合人性。同时APP本身的维护也很麻烦,苹果6一出来一大堆app都得升级否则闪退。未来应该会有类似微信或者类似蓝凌kk这样的企业微信,我们叫它超级APP,我们认为以围绕H5的技术应用去走,这可能是个方向,所以我打了一个问号。超级APP干掉一堆常规APP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多终端的适配问题,比如即时通讯,每个用户都会用到,是工具型的东西,超级APP帮你干了。微信里推红包功能很容易推,推京东购物很容易推,你看见微信里面大部分是H5应用,轻应用,我们第一个观点APP将死,超级APP可能会当道。刚才有位问到后面3-5年,我们大概是这个方向的思考,但不是指消费者市场,我认为是企业应用市场的领域。
我们认为传统OA将死,什么是永生?开放的协同平台永生。蓝凌是很专注在OA领域,国内高端OA我们有很高的占有率。传统OA其实说到底还是死在自我封闭,我们现在碰到大部分用户选择OA的时候,他们问你的是能不能快速开发应用,能不能与其他系统集成等等,他脑袋里的需求已经不是走审批、发新闻就完了的东西,他们希望OA成为员工的工作平台甚至工作门户。那这个其实在蓝凌的概念里面是协同平台,不管是内部协同还是外部的协同,基于微信的协同都是协同平台。这个是第二个趋势,而且这种协同一定是开放性,是包容平台,也就是说其他的应用系统也能与协同平台对接,也能遵循国际的通用标准,这个是很明显的普适需求。我们当初开发IM的时候,我们发现有段时间做的很辛苦,因为有的企业用户数要撑到10万,我们可以做两台集群,单台服务器撑5万用户,这其实业界里面已经很厉害了,要知道腾讯RTX单台服务器也就8000个。但是都是大客户,他需求就是这样子。将以前单台极限8000变到5万,做的时候很难,我们架构师找了几个资深的互联网架构师开会,他们提到一些开放标准的问题,他说你基于IEEE的IM协议拆成多个服务器,其实就是跨服务器做联邦,问题就解决了,而且没有单点故障问题。这个事让我们对架构开放性有了特别深的触动,新一代协同平台必须更开放、更兼容,遵循国际标准,这部分标准很简单,搞技术的研究这些标准,都是极小,老外做的标准都会很简单、精致、细,他不会考虑特别业务的东西。如果你坚持做标准,可能短期内会牺牲一些客户需求,但后面你将获得更开放的外部环境和别人很轻松的集成。
我认为传统做信息化的道路会是一个越走越小的路,企业里传统做信息化的方式是:业务部门提需求,IT部门去了解需求,然后立项招标,搞个3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最后满足业务,或者我们搞公司的总体IT规划,明年做什么,后年做什么,3、5年的,然后分步出去做建设。这两种做法的弊端都是周期太长太重了,特别是外部环境在高速变化时期,往往你做完需求调研在搞架构设计和编程时,前端的需求可能就变了,程序员们最怕的就是需求变更。这两种都是基于IT部门本身是管理后台的部门,一旦这些系统建立以后就只能被动做集成,聪明一点的企业会先做规划先预留集成的约束标准出来,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有一定年限的制造业其实是很难,因为他们的系统都是不同历史的产物,所以他只能做被动集成,被动集成有很高的代价,而且大部分系统会构建在自己内部。而现在老板们已经被微信洗脑了,微信其实已经帮我们做了很好的普及作用,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引领新的业务,像我们董事长杨总那天看到一个应用,觉得翻页效果很好,就说我们公司宣传也搞这个,新技术在引导,可以牵引一部分业务,更不谈ERP或者电子商务这些东西。小而新、业务快迭代。传统做信息化的方式是假定外部不变,内部秩序优先因此他严控需求变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策略可能要改变,必须保持更敏捷必须适应和拥抱需求变更。
我们认为依靠信息系统,做信息不对称的当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在过去,未来得靠知识不对称。以前传统以产品为中心,关注物是生产能力、设备和资金,他可以靠客户不懂产品成本来赚钱。现在不是了,现在随便上网就能知道一件东西的大致成本和价格,企业要想赚钱必须依靠知识不对称,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经验方法,乃至情操情怀。我前段时间买车,大概这个价位,50、60万,然后命中了大概3、4款车,每款车的性能网上都有,到每个4S店走了一圈,最后我选择了一个服务态度最好最懂我的,我到现在还记得他最打动的一句话是:你看梅西和吴秀波都开这款车。我知道我喜欢足球,知道我老婆喜欢吴秀波这样的暖男。我后来了解了他内部有一整套销售人员怎么做销售关怀,怎么逼近客户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企业的知识资产,这种知识将来会是更核心的竞争力,这也是这两年许多企业都开始做知识管理建设的原因。
所以总的来说外部的互联世界倒逼企业重新定义自己的能力,包括营销能力、服务客户能力也包括内部协作能力等等。我们的CIO们即将迎来新的春天,如果要做到这些转型,其实有些技术核心。在蓝凌来说我们总结为三化三核心,三化是指前端的个人化移动化整合化,三核心是指后端的流程引擎数据引擎知识引擎,我们待会儿来解释微信企业号的看法。三化集中体现到员工的工作门户,比如昨天也谈到移动门户,员工的工作门户上,工作门户其实现在不管怎么样,你信还是不信,总有两个门户,一个是PC端的门户一个是手机上的门户,PC上的门户有些企业以OA做入口,有些企业以厂商的门户系统做入口,现在大家关心移动端的门户,有些企业认为未来企业微信号是入口,有些认为独立APP是入口,我们先不做判断。蓝凌看来移动端门户是很重要的方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移动端门户有两块,一块是腾讯的微信,可以是服务号,也可以是企业号,取决于企业本身的业务特点。
上海有一家NGO慈善组织,员工50人,外围的志愿者有3000人,靠50人加3000个志愿者,5年服务的整个中国1000家山区的学校,这时候他应该首选用微信而不是用APP,因为这些志愿者经常在流动,而且让他们培训APP很难,但是换种类型的企业,项美的这样的大型企业肯定要选自己独有的APP,要考虑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高的自主权等等。我认为将来整个业态来说移动门户会有两极分化的方式,服务方式是内部的,大型企业会倾向于私有企业微信,类微信功能,然后小而新的小微企业或者更多和外围合作的,像地产经纪等等,他们应该更多从微信这个角度去。微信企业号我们有些思考,微信企业号对我们的技术价值,我们总结了一下,它最大的好处是帮我们屏蔽多终端的兼容性,如果没做过APP的人可能不知道,要做到多手机版本的兼容性是很不容易的。苹果IOS8一升级你要和它对接,安卓每个版本都要兼容,所以微信帮你屏蔽了这个,这是超级APP的最大好处。企业号的好处还包括了统一用户接入企业内部系统的入口、约束了系统消息规范,一条消息怎么发、什么场合发,有什么安全控制没有。企业号还统一了用户的交互方式。我们知道PC时代做门户开发项目都很不讨好,最难的是怎么排布门户上的一个个小方块,因为那时门户没有用户体验级的通用标准,但是移动时代的微信整了一套围绕一级菜单、二级菜单加问答响应的模式,这个用户更接受。不管是否有意为之,微信确实解决了当年PC时代做门户很难规范的统一用户交互行为的难题,用户和系统交互的行为规范,他很轻松、很简单的解决。这是我们理解的微信企业号在技术上的价值。
从应用上的价值,我们从管理的价值来说,第一是外部协同变得很容易,很容易拉进潜在供应商合作伙伴进来。延伸了员工范围,以前很多员工,特别是一些内陆地区的企业,在设备投入上并不是全员的,我去西北一些大型国企,他们来员工配电脑还是有分级别的,但现在一线生产工人都有手机了,手机若能接入内部系统,则系统用户的范围会大面积增加。嘉峪关整个城市30万人,其中酒钢一个集团加家属25万人,如果这25万人都接入进来,他的用户规模就很大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第二是它节省推广成本,因为都在微信上,人人摸一下就会用。第三他还压迫后台系统的整合,这个后面就可以看到。当然对企业号也要考虑一些弊端和可能的陷阱,现在看起来很美好,有了企业号,看到企业号的宣传里面说可以做报销等,是不是?当然不是。企业号的功能就是连接,报销的功能还是得有报销系统来完成,该有的功能都要有。企业号会让开发成本大幅度降低,是不是?未必,因为为了接入企业号,原先没有实现HTML5移动化的系统,还得改正成HTML5才行。这就引申后面一个话题,企业可以连接一切吗?未必,有些不一定能被接进来,特别是企业私密的东西。企业监管和审核很轻松吗?前段我们华南CIO微信群里面也谈这个,注册一个企业号你有很多信息要通过审核,腾讯目前是通过委托给武汉一家第三方企业做资质审核的,现在还不是特别轻松。蓝凌今年不断和腾讯的企业号团队合作,和他们一起提意见,他的技术团队响应很快,但商务运作不会太快。
做一下广告,蓝凌基本上完全接入了企业号,我们现在有多个客户已完成了企业号的集成。待会儿汤臣倍健的黄总也会介绍和蓝凌合作的企业号。除了微信,蓝凌还提供更专业的企业级微信的KK,KK的定位是先学微信再加上蓝凌对移动化的理解。它有更好的地方是微信没有桌面端,你只能在web页面看,KK在桌面端,有多终端,同一个后台服务器。
最后很重要的地方,我认为我们现在谈移动端开发的所有话题,可能大部分是伪命题,如果企业自己的众多后台系统不整合,前面做各种东西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理解说,你得有一个很强的整合能力,使得将来按功能导向的系统能够变成用户导向,展现场景化、碎片化的方式走,这个后台有很大的调整。我们谈到的三化、三核心里面有知识库引擎、数据引擎、开发平台等,我们认为这是用来做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骨架。今天这个话题不展开,很技术,但是我认为很需要。我们做企业应用的,建议考虑重后端轻前端,两年前微博非常火,但是谁知道微博现在活跃率只有10%不到,谁能保证2年后微信继续火?作为企业IT人员来说,我们的决策人员不能太押宝在前端做各种app上,押宝一定是押在后端整合,我们理解将来企业一定是私有系统加公有系统的混合型。未来企业越来越多的IT系统采购,决策权在一线业务单元而非后台的IT部门。所以我们预计将来企业的IT系统环境一定是混合型,混合云,大量小而轻的应用在云端,还有很多骨干系统会是自己建,这时候要有整合能力。我们提供这种整合能力,帮客户做这种东西。
最后小结一下,我们建议CIO们还是先抢移动端入口,然后从内部协同走向业务协同,再走向外部协同,这是通用路径,供参考。蓝凌总在你身边,有需要,加微信。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41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