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为提高效益,应用信息技术再造的变革过程。其绩效评价指标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是分析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成效的刻度。对其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研究的路径主要是先以定量的成本研究为主,近年来转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国外针对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主要有ISI(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网络准备度指数(NRI)、澳大利亚的NOIE Index、英国的电子经济评估体系、俄罗斯的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和韩国的“信息化指数”等。我国借鉴和发展国外的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也有近20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国内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Manufacturing Systems,CIMS)工程项目的专家和学者借鉴国外信息化绩效的评价方法提出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CIMS中心针对企业关键成功因素“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E”等提出了分析CIMS项目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我国企业在实施MRPII/ERP系统的过程中还借鉴和发展了国外的MRPII/ERP项目的评价体系,如科龙集团在1994年应用国际通行的“MRPII系统A、B、C、D四级企业”的考核体系测评了科龙的MRPII的业绩水平,获得了CLASS A级水平。2002年底,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一套对我国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水平和业绩进行测量的指标,这对于我国企业测评信息化能力和业绩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信息化绩效的考核存在指标过多、行业针对性不强、主观性较大、难以得出客观结果等一些问题。因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对于制造业信息化顺利实施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现有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化绩效的研究都是从企业内部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考核企业信息化的绩效,没有建立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考核体系。绝大部分信息化绩效的考核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着重于针对具体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1ationship Management,CRM)、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等应用指标,缺乏经济等绩效指标。
2)指标构成过于复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不明确。
3)指标数据涉及部门多,数据难以获得,影响数据准确性。
4)针对性不强,没有完善的针对特定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5)缺乏标准性和规范性,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至信息化绩效不具备可比性。
2 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建设
2.1 构建原则
针对目前已有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套针对不同企业类型、不同行业以及企业内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体系等具有更强针对性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将难以定量评价的主观因素转化为可以评定的客观指标,同时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比性。
1)科学性。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有些指标在企业整体评价目标中的地位并不同。这时,就应客观科学地制定评估指标。针对企业规模不同,比如对于大型企业其系统集成较强于中小型企业。针对企业类型不同,比如制造业中存在离散型企业、流程性企业。为使得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客观性更强,应分开研究(不同企业规模、类型的评估指标)。实施企业信息化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是企业领导层最关注的问题。企业信息化应当以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作为目标,并把它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成败的标准。故在考虑企业直接、间接效益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制造业信息化绩效带来的经济效益。此外,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都要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来量化,量化后的指标与设定的权重结合可以将测量目标用数字、等级来表示。所设定的指标体系应该尽量与企业的现有数据衔接,以便于数据采集。这样对于填报者、计算分析者都很有利。
2)针对性。由于企业类型、行业以及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应用体系等不同,各企业信息化需求程度和建设重点均有差异。由于各企业是根据自身的信息化需求进行信息化建设,那么其相应的评估指标也就各有侧重。企业信息化评价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供选择的指标也有很多,因此必须从宏观人手,尽量抓住能反映出信息化本质特征的主导性因素来设置指标,而对于较微观层次的枝节因素则应尽量予以删减,使指标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以保证所建指标简明实用。
3)可比性。以往制造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划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至于信息化绩效不具备可比性,不利于行业中不同企业间的对比。总结绩效研究指标,其中信息化的应用情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实施企业信息化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是企业领导层最关注的问题。企业信息化应当以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作为目标,并把它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成败的标准。所以本文从信息化应用体系、信息化效益体系两个角度来制定制造业绩效指标。企业要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来设计指标体系,故在制定指标时就要确定针对各信息化指标企业的应用现状供填报者选择,从而在评估后能有利于企业发现问题,展示制造业信息化的宏观动态及信息化工作的努力方向。
2.2 制造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组成
依据上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的原则,从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效益两个角度来评价制造业信息化的水平或绩效,并采用分级评分的方式进行。基本评估指标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33个。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制造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组成
2.2.1 信息化应用体系
参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的客观化原则,对于大型企业从基础设施、数字化设计制造、信息化管理和信息系统集成四个方面来考虑。中小型企业从基础设施、数字化设计制造和信息化管理三个主要方面来研究,使得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客观性更强。基础设施由数字化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人均计算机拥有量、网络性能水平、计算机联网程度、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以及基础数据库的管理等细化指标构成。数字化设计制造信息化程度又从两种企业类型分别构建指标:离散型企业由CAD、CAPP、CAM、PDM、CAT、CAE以及数控设备的应用等子指标来反映;流程型企业由产品配方和工艺设计、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等指标来反映。信息化管理由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omputer Aidied Quality,CAQ)、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SCM、CRM、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的应用等子指标来反映。针对大型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有供应链集成(Supply Chain Integrated,SCI)、协同集成(Collaborative Integrated,CI)等子指标来反映。
2.2.2信息化绩效体系
参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的科学性原则,其考核指标定制为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企业直接效益由信息化对产品成本降低的贡献率、信息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程度和信息化对增强快速响应能力的贡献三个子指标来反映。企业间接效益由信息化对经营决策的支持程度、信息化对管理水平的促进程度两个子指标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由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企业平均年净利润和企业平均年交税额和人员信息化水平等子指标来反映。通过企业对这些指标的现状填报具体信息,可以很直观地进行企业内部的纵向比较。通过指标权重计算可以进行企业间横向对比。
3 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前面提到在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中,评估指标是按照层次结构,从上向下逐步细化,直到评估基本元素。因此所采用的评估计算原则可以是从下向上,分层评估,故选择加权的层次分析(AHP)法。步骤如下。
1)按照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列出被评估企业的基本数据。
2)计算公式:
式中:Aki为评估体系中第一级评估指标中第k个元素所对应的第二级评估指标中第i个元素的评估结果,即第二级评估指标的评估结果;j为评估体系中第三级评估指标中的元素;n为评估体系中第三级指标元素的数量;aij为评估体系中第二级评估指标中第i个元素所对应的第三级评估指标中第j个元素的取值,即第三级评估指标的评估结果;Bk为评估体系中第一级评估指标中第k个元素的评估结果;i为评估体系中第二级评估指标中的元素;m为评估体系中第二级指标元素的数量;wki为评估体系中第一级评估指标中第k个元素所对应的第二级评估指标中第i个元素的权重;C为企业信息化评估计算结果;k为评估体系中第一级评估指标中的元素;p为评估体系中第一级指标元素的数量。
3)评估计算步骤。根据评估计算原则,企业信息化评估计算步骤如下。
(1)按照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列出被评估企业的基本数据。
(2)按照式(1)计算评估体系中第二级指标的评估值。
(3)按照式(2)计算评估体系中第一级指标的评估值。
(4)按照式(3)计算企业信息化的综合评估值。
(5)根据计算的评估结果,判断企业的信息化现状。
根据上述制造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方法,对上海市某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评估。该企业属于大型离散型企业,所以按其特点来参照本文针对大型离散型企业制定的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31个。具体指标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信息化现状基本数据及得分表(部分)
步骤一:根据评估指标中第三级评估指标得分,计算第二级评估指标的得分,根据式(1)得到:
A11=(10+10+10+10+15+12)×25%=14.25;
A12=(9+8+8+8+11+8+8)×30%=18;
A13=(9+6+14+6+6+6+9)×30%=16.8;
A14=(40+30)×15%=10.5;
A21=[(6+4+6+8+2+4)+(5+4+5+6)+(7+8+6)]×30%=21.3;
A22=[(6+3+8+8)+(7+8+lO)]×30%=15;
A23=(15+15+15+30)×40%=30;
式中:A11为评估体系中第一级评估指标中第1个元素所对应的第二级评估指标中第1个元素的评估结果,该元素在第二级占的比例为25%,包含6个三级指标,得分分别为10、10、10、lO、15、12;同理得出A12、A13、A14、A21、 A22、A23。
步骤二:根据第二级评估指标计算结果,计算评估指标中第一级得分,根据式(2)得到:
B1=A11+A12+A13+A14 =(14.25+18+16.8+10.5)×70%=41.685;
B2=A21+A22+A23=(21.3+15+30)×30%=19.89
式中:B1为评估体系中第一级评估指标中第1个元素的评估结果,该元素在第一级中所占的比例为70%;同理得出B2。
步骤三: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综合评估得分,得到:C=B1+B2=41.685+19.89=61.575
在上面评估示例中,可初步判断该企业在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中处于信息化的中级水平。在企业内部不同信息化建设比较中,该企业在CAD中对产品进行相关的装配和优化分析,通过基于知识推理的创成式CAPP系统生成工艺。在信息化管理技术上,已经开始实施ERP系统,实现了生产计划管理和物料管理,能够按照订单组织生产。根据评估结果,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上需要加强,特别是在信息化对经营决策的支持程度等方面需要提高。
4 结语
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企业信息化绩效考核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绝大部分信息化绩效的考核存在指标过多、过于复杂、且企业针对性不强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套具有更强企业针对性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通过上海市某些企业的实际应用,宏观上反映出企业的信息化绩效水平,微观上反映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轨迹及努力方向,以便能够对制造业的投入、扶持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决策。制造业信息化绩效指标体系的建设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和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制造业的特点,体现了“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不仅能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而且可以针对某企业进行纵向比较。具有立体化、全方位等特点。本指标体系可以为“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成果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完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考核体系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制造业ERP信息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41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