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可以看到未来的若干年,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强调管理,强调服务。现在信息化的焦点,从过去的企业内部逐渐转向企业间的协同。ERP管理由过去的局部进、销、存,或者一个生产系统,或者一个财务系统逐渐的进入了企业整体业务的集成和整合;现在开始ERP更加关注企业间的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产品链的协同;在技术上ERP从过去的C/S、B/S,走向了现在的SOA的架构和动态存构;ERP的产品本身从一个局部应用的产品发展到一个强调的构建化、集成化以及客户适应性的完整产品;ERP市场则由早期的平摊战略市场份额,抢用户数,恶性价格竞争,到现在逐渐开始有了行业细分,有了专业解决方案,各自在找寻自己的位置;ERP由群雄混战发展到现在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并由一批主流企业在行政。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ERP已经比较成熟,进入了发展后期。但是对中国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在企业应用,产业市场高潮都还没有来,所以中国的ERP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ERP专家徐晓飞教授
图1 企业信息化与ERP发展历程
一、后ERP时期的技术需求变化
这时候从技术角度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需求变化带来ERP的最新发展趋势都值得关注。从ERP的技术形态看,它涉及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到了企业之间,系统的实施方法从过去简单的业务建模到现在的模型驱动,从传统的架构到现在的基于WAP SERVICE,基于SOA这样的架构。现在系统开发很少直接编程,都是软件生成,做软构件和软件服务。集成方式,从过去简单的数据互通到现在企业业务的互操作,基于企业服务器和企业总线的互操作。应用范围也从内网走向了外网和移动网。角色支持从过去的单一方面的支持到现在的商务智能。ERP过去以管理和软件工程为理论基础,现在则逐渐的整合走向服务科学工程。
在这样一个后期,它的技术需求实际上从企业和应用角度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
◆现在越来越的企业要求行业性和企业化的解决方案;
◆现在有很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应用ERP,因此需要ERP有对症下药的可裁剪性和适应性;
◆要求ERP能跟上企业的组织和业务的变化,要求ERP有不断演化和扩展的能力;
◆企业全球化引发了企业管理的新模式,这些跨企业的协作,要求ERP不仅仅是满足企业内部应用还要求它能跟它的协作伙伴之间产生一种技术协调和生产协调;
◆企业用户对管理咨询服务要求的提高,很多企业引入管理咨询服务,优化其业务过程及组织机构;
◆随着移动计算的发展,企业要求ERP系统能够支持移动商务应用模式及移动管理方式;
◆许多企业用户希望与ERP软件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ERP软件商、咨询商需要有先进灵活的软件架构和工具,以能够快速支持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新概念、新方法与新架构的出现引起软件平台升级。
因此由于上述这些发展变化的新技术,包括企业建模和模型驱动技术,还有应用和集成技术,移动商务技术,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技术,以及最近这几年在美国高度重视的RFID,还有企业知识管理,服务科学与工程的兴起,将为我们未来的ERP奠定很好的理论方法。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ERP技术发展新趋势
在ERP发展变化如此迅速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八个问题。
1. 协同资源计划与管理
03年我提出了协同制造资源计划与管理(CORP:Collaborative Resource Planning),如图2。随着全球动态价值链的发展,ERP不断的加强它和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并且通过多层的协同方式来协调资源管理,所以逐渐形成了跨企业的协同资源计划与管理。
图2 协同制造资源计划与管理
比如一个大型单件复杂产品,或者是像复杂的飞机、导弹、卫星这样一些复杂的产品,它首先做的就是由设计部来牵引,以总装厂来围绕资源管理。它有战略合作伙伴,比如说船的发动机,还有关键的载荷,这就是战略伙伴,他们之间形成项目协同,有生产计划的协同。然后再向下有一些重要的部件,叫重要合作伙伴,这些重要合作伙伴之间是配套生产协同。再下一级就是一般的相互之间的供需关系,就是一般的伙伴,这也很重要,他们之间是一般的供需定单协同。这就是CORP。
图3给出了一个造船企业的协同制造与管理。一个船是以装为主的,包括总体的装备、托盘,这样几个层次。其中包含了项目计划的协调、执行的协调和定单的协调,以及头牌供应商,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他们之间复杂的相应关系。这样几个厂之间,是围绕着总装厂来形成的这样一个以产品生产项目为核心的协同。它包括了ERP,SCM和项目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群,是围绕骨干企业的计划,这样的模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图3 一个造船企业的协同制造与管理
2. 需求驱动的适应性解决方案
每个企业在上项目的时候都期望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但现在主流方法并不是直接把需求映射到软件上,而是在使用过程中,需求发生了变化,要由模型的演化带来软件和模型的变化从而支持ERP的变化。当然要完成这件事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可以通过模型驱动的架构和软件开发方法把行业的参考模型固定下来,一个行业要有行业的软构件库。
所谓适应性,就是按需应用、按需重构。这里面给出几个关键的,比如说模型驱动和软件的开发,把企业需求映射到企业的需求模型,包括业务规则和模型方式。
模型驱动体系结构的开发过程需要经过几个层次的转换,从面向业务需求的业务模型到面向过程的IT需求模型,然后再转向面向对象的系统模型,再面向实现模式的实施模型,直到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这种开发过程与别人不同的就在于面向对象,我们把过去大家比较关注的企业过程,到软件实施时用工作流来表示,这时候围绕的是一个个的定单,ERP则是定单被处理的过程,软件是完成定单处理关联业务的载体,所以实际上被处理的表单很重要,以此为核心,就形成了一个面向对象的模型。
图4 基于MDA和软构件的企业应用软件开发
从图4可以看出,如果从企业的协同管理需求出发,通过左边的企业需求转换成模型,然后再通过模型进一步由宏观到微观,然后切分出各个业务构件,或者说是面向业务的服务,这些构件再进入构件库,然后在企业应用的时候进行遴选,进行装配,这样构成了模型驱动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部署能够进行企业的协同管理模式。
3.支持企业间业务协同的企业互操作技术
欧洲在5年前曾分析过,企业40%的钱都是花在做企业间的互操作上,所以大概有10多个公司在做支持企业间业务协同的企业互操作技术的研究,欧盟政府也十分支持,我这几年一直跟他们在一起,交流非常多。现在欧洲人强调的ERP还有企业应用的集成,他们强调互操作,不仅仅是企业间的数据互通,而且是模型之间,业务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他们研究的是当本质上相同的业务在不同企业中的表述不同时,他们从业务上怎么对话,这样进行业务上的互通。
支持企业间协同的互操作技术关键在于三点,包括提供互操作体系架构和平台,定义企业的建模方法,还有表述的企业知识。这是欧洲人提出来的思路,比如两个系统,他们要实现集成,可以直接通过软件工程集成,也可以向上一层,面向IT模型的集成。再向上一层,可以实现管理者之间的集成,但是这里面有很多大量的术语和理解的不同,这需要有本体论来支持。不仅仅是数据协同,流程的协同,最后要达到企业群的协作,这里面就要包含SOA的方法。
图5 跨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与协同
4.影响ERP软件架构及开发方式的SOA技术
图6 基于模型驱动的企业互操作MDI技术
图6给出来一个企业群体上下游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大家比较关注的SOA对各种软件产生巨大的影响。业务人员通常不愿意跟技术人员讨论IT的鸿沟,讨论复杂的软件构成,他们希望就讨论业务服务,然后剩下的事情由技术人员来做。IT就希望提供这样一种架构, 因此就有了SOA的提出。SOA是供应商为客户或者合作伙伴提供的一种服务,还是软件开发和变成的模式。
SOA是基于服务的模型架构,这比较偏向IDM的思想。如何对企业业务模型进行分析,进行业务构件化分析,然后如何识别里面的相关构件,把它描述下来,转换到软件(IT),这就是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商要真的能够转换,谁来支持?这就要一个模型架构,从最底层的软件应用资源(实际上是一个一个的软件体)来支持服务构件,服务构件通过编排,通过协作,支持形成服务,形成商务业务的过程,最后形成我们要实现的大功能。
这个支持是需要ESB来支持。在这样一个SOA环境下,需要有一套基于SOA的内容,包括业务,SOA的服务和设计管理。现在SOA还没有达到鼎盛的繁荣度。从大家互相不关联到互相集成,再到构件化,到有了服务概念,到有了复合的服务,到未来虚拟的服务和到可重构的服务,从商务上怎么发展,我们现在处在第四级,我们还需要从组织上、方法上、应用上、体系机构和技术结构上发展。
5.提升ERP实施效果的服务科学与工程
应该说ERP的实施需要一套理论方法来支持。恰好这些年,由IBM提出来的服务管理科学工程正努力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它将对ERP的服务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由哪些组织,做一些什么样的服务,这就不仅仅是IT的事,需要有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起来做,慢慢形成理论上的服务科学和工程管理。通过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还有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构成服务工程的一个领域,它是用来描述定义设计、监理、设施维护、动态构成的系统的一套方法,当然最核心的是服务体系。这里面包括了服务模型、服务建模、支撑工程和平台。
图7 基于模型驱动的服务方法体系
图7是基于服务模型的驱动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的目的在于怎样支持一开始的服务需求到服务的实现,以及对于服务性能的模型的评价和执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好服务系统。
6.移动商务环境下的ERP系统
随着无线网带宽增加和移动设备改进,越来越多的ERP软件商基于无线网络和移动商务平台实现ERP的移动化产品(ERP Mobility),支持用户企业员工、合作伙伴以及客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数据,并实现企业级移动业务管理;解决企业利用移动环境扩展商务与管理手段的问题,以挖掘企业的经营潜力和管理潜力。
图8 移动ERP体系结构
目前还需要对现在的系统进行改造,来实现这种移动便捷的系统。到现在为止,在实际的移动业务中,比较多的是移动审批、提请、申报和查询。
7.RFID技术给ERP带来的影响
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为企业间协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与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保证。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采购管理、车间物流管理、库存管理、产品追踪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销售与服务管理等用于支撑ERP的运输。图9给出了ERP通过数据采集到分析到中间件转换的系统。
图9 基于RFID的企业ERP与供应链管理
8.ERP开发商、咨询商与企业用户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
随着ERP系统的长期普及和深入发展,ERP的开发商、咨询商和主要企业用户越来越倾向于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这就构成了ERP开发商、咨询商和企业用户共生的生态环境。
ERP开发商、咨询商需要稳定的、熟悉的重要行业企业用户,提高专门的适应性解决方案和服务水平;企业用户则需要稳定和优质的管理咨询商和方案提供商,满足其特定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和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样的环境则需要由软件构建阶段各项活动(IT咨询、需求分析、建模、设计、实现等)和软件运行阶段各项活动(执行、维护、演化与重构等)来支持。
现在我们正在跟欧洲伙伴做如何建立软件世界、模型世界、现实世界,用户和开发商、咨询商之间的关系。如图10,右边是大中小企业,左边是软件提供商,上面用WAP服务支持竞争能力的中心,通过模型驱动互操作,包括服务平台、知识平台,软构件平台,来支持这样的生态环境,我们叫做网络化企业普识解决方案的企业,JANUS,是面向企业又面向软件供应商。
图10 JANUS:网络化企业及普适解决方案的先进协作系统
三、关于ERP技术发展及对策的思考
面对这么多的叫技术挑战和变革,我们怎么样应对挑战,我想中国有自己的策略,自己的一套打法。我们一要关注这个趋势。二要研究自己的问题,还要深入的研究。既要研究我国的管理模式和协同模式,还要研究新的架构对新一代ERP的影响,研究面对企业特定业务需求的可重构和裁剪的ERP,以及便携移动的ERP。特别是行业解决方案要实行,要不断地积累。作为我们ERP行业要总结的服务方法体系,支持ERP的应用咨询和实施。
对于我国ERP技术的研究,我建议研究协同资源计划,研究SOA和软件的互操作,适合企业业务重组和变化的系统动态演化和动态重构,还要强调软件商、咨询商和用户的协同生态环境以及深度的支持管理和商务智能。
对于软件商和提供商,我建议厂商不要平摊,要各自找到自己擅长的行业定位,这里面包括管理模式、业务参考模型、构件软件工具、案例等等,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升自己的软件平台,要有能力给出来满足企业应用需求的适应性解决方案,真的是针对人家的,而不是一个感冒药一包,对任何客人都这样不行。同时,现在要开始起步建立基于工程和模型驱动的系统实施方法,要建立好协同生态环境。
对于管理咨询商,同样要有协同定位,要有行业专家讲行话,真的让企业有一天还没做ERP就看到潜在效益。还要有一套先进的咨询方法和工具,要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管理咨询不但要解决咨询,还要有功底,这样我们咨询产业才能发展起来。
对于广大应用企业,则要真正的重视管理咨询。明确应用ERP,你的业务需求在那儿,切入点和预期效应。对自己负责,在不清楚的时候,开始多借鉴同行经验。建议采用模型驱动的方法,使应用工程少走弯路。在选型及软件商选择时,注意软件商的行业特色、系统平台先进性、系统互操作能力、系统演化与重构能力等。
四、小结
ERP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非常重要。现在ERP已经进入后期发展阶段,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是我们也得关注ERP最新的一系列趋势,做出相应的对策和反映,并且建立软件商、咨询商、用户的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ERP产业竞争力,企业才能明明白白的实施好,用好ERP,使ERP取得预期的效果。
(本文根据作者在e-works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年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徐晓飞:ERP最新发展趋势的经验和思考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22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