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就是采用高效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体系,在预算之内高质量地按时完成项目,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分别编写和颁布了各自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其中,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 )颁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Ik)最具广泛性,我们国家通过吸取世界各国PMBOIk的长处,并考虑适合中国国情的特点,也编写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Ik
目前,项目管理学科早已渗透到IT行业的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我国加入WTO后,为使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对大型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逐步实行了监理制度。通过将项目管理的基木内容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主要职能相比较,可以看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与PMBOI}的基木内容有着十分自然的关联,其工作职能中包含了现代项目管理学的基木内涵,是现代项目管理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来逐步建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监理的管理方法体系。
一、项目与工程
项目就是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卜,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它具有如卜一些特征: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需要执行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需要运用各种资源;可划分多个阶段,有确定的生命周期;包含一定的不确定性;是独一无二的、一次性的努力;可划分为子项目。而工程一般是指系统地、有选择性地将科学、理论、技能应用于实际并满足需求的过程。工程强调的是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和目标性。与项目相比,工程更强调系统性,有明确的目标;需要综合选择并应用各学科知识;可分为多个阶段以便于控制目标,而这些阶段的总和构成了工程的生命周期;工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工程可细分为子工程;具有一次性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为保证工程目标的实现,工程范畴应包含所有项目管理的功能,而项目融入在工程之中。两者具有很强的重叠性。
二、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各方干系人的合作,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项目管理的基木要素包括:项目、干系人、资源、目标和需求。这里的干系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项目当事人(项目的参与各方)和其利益受该项目影响(受益或受损)的个人或组织,也可以把他们称作项目的利害关系者。项目管理需要两类知识和方法的支持,一类是一般的管理知识与方法,如计划、组织、指挥、领导、协调与控制;另一类是各种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这些领域包括信息技术、交通工程、建筑设计与施工、环境保护等。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建立计划、安排进度、组织、项目团队、沟通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
工程监理也属于管理的范畴,如果将工程再细分为基木工程与支持工程,那么,工程监理中的监理对象是基木工程,而监理的涵义指的是监督、评价与调理的意思,它属于支持工程,目的是尽力保证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可见,工程监理需要采用项目管理成熟的知识与方法,并结合监理木身的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职能特色来实施。
信息系统工程是一个特定的工程类型,它通常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工程、信息资源工程和信息应用工程的新建、升级和改造工程。信息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其发展迅速的高科技属性,即信息技术所涉及的专业门类广,其中多数技术处于当代科技的前沿;工程项目的不可预见成分高,风险程度大;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产品更新换代快等。同时,在信息技术领域,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被称为项目,开发一个新产品是项目,维护一个产品是项目,升级旧产品是项目,给客户定制一个系统同样是项目等等.项目的管理紧密伴随着IT企业的成长。因此,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业务范围也远超出一般施工监理的范畴,往往需要向外延伸,将覆盖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立项到维护期的全过程。参照项目管理完整的方法体系并加以引伸,对于完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与方法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两种方法体系对比研究
项目管理方法体系的核心包括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参照图1):首先花费一定的时间建立一个考虑周全的计划,这种计划要清晰地定义目标,在项目范围内进行工作细分结构(WBS)即工作包分解,定义工作包执行的具体活动,估计时间与进度、资源需求、成木估算,建立基准计划;然后是执行计划,并及时、定期地监控项目实际进程,确保一切活动按计划进行;如果实际进程与计划进程相比较有偏差,则立即采取改进措施,调整并修正计划,再次进入实施、监控、改进过程,如此循环,直至项目目标的实现。
图1.项目管理方法体系
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执行项目阶段投入的人、则、物最多,经历的时间也最长,对于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核心循环过程主要在这个阶段采用。对执行项目的动态控制手段包括:动态的进度、成木控制;全而的质量保证体系支持。在三个方而考虑资源的配置,一是在绘制进度网络图各项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时,二是资源均衡即制定进度计划并使资源需求波动最小化,三是在各种可得的资源数量固定时制定最短的进度计划。人的因素始终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这包括组织一个高素质的项目团队,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项目经理,激励团队成员成功地执行计划,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的沟通既有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与成员,项目经理与成员之间的,也有项目团队与项目的参与各方的沟通,沟通的主要方法是项目会议,即情况评审会议、解决问题会议和技术设计评审会议。成功的项目管理还需要项目各方干系人的密切协作,这种协作起源于一个项目的各种不同干系人有各种不同的需求,有的相去甚远,甚至相互抵触,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对这些不同的需求加以协调,统筹兼顾,以取得某种平衡,最大限度地调动项目干系人的积极性,与干系人充分合作,以合理地达成项目目标。
由于信息系统工程主要以项目的形式表现出来,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方法体系可以参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结合工程监理自身的职能与管理特点,建立一套在信息系统工程中实施的监理方法体系。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方法体系的核心也包括一个管理的循环过程(参照图2):围绕着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工程监理在准备阶段就必须根据控制目标的要求对目标进行目标细分结构(TBS)即项目目标分解,分解的目标反过来又可以综合为信息工程项目的总目标,通过把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目标和活动编制成可行、合理的规划和计划,来建立目标控制的一个基准;接着,是监理对目标规划的实施阶段,力求项目协调有序地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通过对过程、目标和活动的跟踪监测,全而、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并将实际的目标值和工程建设状况与规划目标进行对比,如果实际偏离了规划的基准,则进入循环的调整阶段;采取措施对规划目标管理进行调整,以便信息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如此循环往复。
图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核心循环存在于监理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目标规划及管理循环的目的是尽力保证进度、投资、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这三方而的控制是监理的主要管理手段,因为信息系统工程项目一般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有自己的子目标,控制也必须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并且随着规划的不断调整使控制连续地适应计划的变化,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对规划目标的实现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定各项目标的综合性管理措施,控制手段的采用方式应该是随着规划的变化反复完善的过程,主动的、动态的控制工作贯穿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整个监理过程之中。
信息、合同管理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实施规划、决策、控制的主要依据。全而、准确、及时地获取工程项目的建设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处理、存储、分析与应用,可为监理的工作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支持,它也是保证监理核心循环体系正常运行和不断完善的前提和基础;而合同管理是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存在的生态环境中对工程项目各方当事人起制衡作用,以保证各方当事人紧密协作、完成工程项目目标的控制杠杆。
组织协调工作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准备阶段就开始,一直到监理结束。监理组织类似于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工作,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监理目标的实现,人员是一个关键因素,完整的工程项目监理组织应采用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成员包括各相关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这个监理组织是临时的、动态的,随着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萌芽而建立,到投入运行后的质保期末而结束;根据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协调分为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协调的目的是配合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控制工作,使各方干系人在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上保持步调一致,运行一体化。
四、结语
项目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成熟、完善的管理知识和方法体系,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基木职能—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与项目管理的基木内容—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木管理、沟通管理等九方而知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且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度刚刚建立,还处在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阶段,需要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方法体系。因此,引用项目管理的知识与方法体系并将它延伸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实践当中,将有助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与方法体系的建立,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将有力地推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的健康发展。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项目管理方法体系对接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22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