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ERP选型的核心理论—HP模型及其不一致判断矩阵的调整方法
ERP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工作的前期阶段,在充分做好企业诊断和需求分析的前提下,ERP软件的选型就成为ERP实旌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败及企业的长期利益,因此需要有一种科学、客观、量化的综合评价方法。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国内外数十种ERP产品,这些产品有不同的技术特征和应用背景,对企业用户来说,面临着选择适合本企业的ERP产品的问题。ERP软件选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要科学地建立一个主体模型,我们可以考虑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统计分析法,来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系统分析方法,适用于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因此,在ERP软件选型中,我们将运用AHP法的思想来建立ERP软件选型模型。然而使用AHP法最困难的是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调整问题。本章在介绍AHP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调整不一致判断矩阵的新算法。
5.1 AHP 法简介
AHP法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数量化,为选出最优决策提供依据。几十年来,AHP法已广泛应用于30多个不同领域的规划决策。
AHP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最后将该问题归结为最低层的各元素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 元素的优劣性,AHP法大体分为下5个步骤:
(1)对构成决策问题的各种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对同一层次的因素以上一级的因素为准则,运用9阶标度法,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直到个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进行第(3)步。
(3)根据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由判断矩阵计算各个被比较的元素以紧邻上层的某元素为准则的相对权重。
(4)进行层次总排序。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综合一致性检验;检验通过后进行第(5)步,否则对综合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5)按照合成权重,对各种方案进行优先排序,从而为决策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1.1 AHP的层次模型及层次划分原则
AHP法通过分析复杂问题,找出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并将这些因素分为不同的层次,构成一个成阶梯层次的结构模型,总体上分为3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如图1所示;
在进行层次划分是需遵循的如下原则:
(1)完备性原则:指标评价体系应该从管理、技术和效益的角度出发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各项特性。
(2)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反映被评价对象与评价目的相关的本质属性。
(3)层次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能准确反映各层次之间的支配关系,各指标有明确内涵,按照层次递进的关系,组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评价体系。
(4)简明原则:指标体系大小应适宜,对评价对象影响大的重要指标可以迸一步细分,其它指标可以粗分,以减少工作量。
(5)可测性原则:指标含义要明确,对评价指标要进行量化,使不同指标之问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6)独立性原则:评价指标之间应具有最小的相关性,指标之间互不影响,具有互斥性,避免互相包容关系。
5.1.2 AHP法中权重的确定
由AHP法的步骤可知,其核心是对各层元素的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简单的说就是确定每层元素的权重问题。在AttP中是这样确定权重的: 在每一层次中,按一定的准则,对该层各因素进行逐对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对每一个判断矩阵,应用EM(Eigenvector Method,特征向量方法),求出其特征向量,得到该层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某一元素的权重向量。然后,根据层次合成原理,计算出各层元素对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 从而得出不同设想方案的最后权重,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从理论上讲,AHP法对指标因素的权重(每一层次中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确定是通过因素的两两比较所构成的判断矩阵而得到的。判断矩阵是所有运算的基础,判断矩阵构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以后计算的进程。因此在5.2节中专门讨论AHP中的判断矩阵。
5.2 AHP中的判断矩阵
5.2.1 AHP中判断矩阵的构造原理
5.2.2 判断矩阵的性质
由判断矩阵的构造原理,可知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①判断矩阵各元素与其关于对角线对称的元素互为倒数,即
②判断矩阵中对角线元素均为l,即:i=1
5.2.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问题
根据判断矩阵构造的原理可知,判断矩阵为正互反矩阵。然而,判断矩阵在理论上还必须是满足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判断矩阵针对的各元素之间的重要性不能出现互矛盾的现象,例如,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但丙比甲重要。基于实践和统计,
人们通常以C/=(k一以)/0—1)作为判定判断矩阵是否为一致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 Index),以CR=CI/R/作为判定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比率(Consistency Ratio),其中冗,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andom Index),其值与矩阵的阶数有关。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认为矩阵具有较大的偏差,评价结果不合理,应重新构造或调整判断矩阵。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主观认识的不准确性,重新构造的判断矩阵仍会很难满足一致性。所以,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有多次返工和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给出的判断矩阵不够合理,矩阵的数据元素出现偏差所致。
关于如何构造比较客观的判断矩阵,留待下一章讨论。本章重点讨论如何有效、客观地把不一致的判断矩阵调整为一致的判断矩阵。
5.3 调整不一致判断矩阵的算法
运用AHP法进行方案排序时,构造出来的判断矩阵往往不能满足一致性要求,因此,如何调整已构造出的判断矩阵并使之通过一致性检验,一直困扰着人们。近年来有些学者已提出了一些调整方法,这些方法总体上可归为两大类:一类可称为机械法,一类可称为主观法。所谓机械法,即当由专家或决策者(统称为专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要求,可依据一定的规则,由计算机自动调整判断矩阵(或由专业人员计算),直至满足一致性要求为止。机械法的不足是:调整过程中没有专家参与:并且有的方法只有唯一解,有的方法得到的判断矩阵一般都带有小数。很显然,带有小数的调整方案不符合专家心理期望,尽管有多个解,专家也不愿意从中选择.对于只能得到唯一解的调整方法,也不是很合理。这是因为:导致判断矩阵不一致的因素有时比较复杂,比如,它既可能是判断矩阵中某一元素取值过大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其它元素取值过小造成的。所谓主观法,就是专家在一定的规则提示下,自行调整判断矩阵.不过,在上述主观法中,专家实际上只能在规则的引导下,被动地去选择由规则确定的某个元素,并且一旦选定某个元素,调整随意性很大,这就导致得到的调整方案往往更不合理。比如文献中给出的调整方案,判断矩阵中的某些元素值调整后与调整前相差太大,从根本上已经违背了专家的最初意愿。
此外,通过研究还发现,对不满足一致性要求的判断矩阵,用不同的方法求解,虽说最后都能得到满足一致性要求的调整方案,但是,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调整方案是不同的。不过,这一点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对不满足一致性要求的判断矩阵,确实存在多个调整方案——使调整后的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根据以上分析,作者认为: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法,应当让专家参与判断矩阵的调整。这是因为,最初的判断矩阵是由专家构造出来的,因此,对判断矩阵的调整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基于以上思考,设计出一种能满足以上要求的交互式的算法。
新算法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保证调整后的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又要在调整过程中充分尊重专家的意愿。为此,算法将给出一定的规则, 然后由规则提示应该调整的元素,如果专家认为规则提示的元素应该调整,则按有关规则调整该元素及其互反元素的值;如果专家认为规则提示的元素不能修改(即专家认为自己以前所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时,规则应该能给出新的提示,如此等等,直到符合一致性要求的合理的调整方案出现。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再重启动算法,对原判断矩阵搜索其它合理的调整方案。
针对的各因素确定的一个权重向量;各行向量中的元素就是其所在行所代表的因素经专家评判后所得的一系列权重。在理论上,该矩阵的各列向量应该相同,且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
Step2.再求权重矩阵形中各元素相对于其所在行的各元素的平均值的比值,就得到了导出矩阵。
如果说明专家对该因素的评判权重超过了其平均评判权重;
如果该比值小于1,则该因素的权重小于其平均评判权重。该比值相对于1的绝对值的大小反应了该因素的权重偏离于其平均权重的大小,为了明确表示判断矩阵所针对的每个因素的每个权重相对于其平均权重的大小, 我们引入了偏差矩阵。
定义1 设矩阵D=(岛).为判断矩阵J的偏差矩阵
5.3 算法的核心思想
综上,我们可以以依据上述的(2)、(3)两种情况对判断矩阵中的元素进行具体的调整(调高或调低),而依据(1)、(4)两种情况来确定判断矩阵中的哪些元素需要优先调整。
5.3. 1 算法的具体描述
根据偏差矩阵和度量矩阵的性质,并结合调整判断矩阵的两点原则, 描述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的算法如下
1.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计算,的最大特征值k。及一致性比率cR,若CR<0.1,J满足一致性,算法终止;否则进行下面的过程。
2.计算判断矩阵,的偏差矩阵D 根据偏差矩阵的定义计算D。
3 计算判断矩阵,的度量矩阵M
(1)构造的所有生成一致性矩阵
(2)计算各生成一致性矩阵
(3)求最小贴近度:
(4)根据G生成度量矩阵M。
4.根据偏差矩阵D建立偏差调整矩阵DA
(1)遍历D的所有对角线元素n,(根据偏差矩阵的性质1及对角线上的元素不参与调整的原则),如果l珥I,0.1(可以证明,见的正负对于其它元素的调整——增大或减小没有影响),找出.D的第f行和第f列中绝对值大于0.i且绝对值最大的元素三k、仇,并在DA中标出,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则说明判断矩阵本身一定有问题,程序中止。
(2)遍历D的各行元素,如第i行。根据偏差矩阵的性质2,由于偏差矩阵的每一行中绝对值最小的元素对应于权重矩阵中的值最接近于其平均权重,因此,可以以该最小的元素作为参照,同时也以对角线上的元素为参照,标记需进行调整的元素。
5.根据度量矩阵M建立度量调整矩阵MA
6.把偏差调整矩阵DA和度量调整矩阵MA合成到合成调整矩阵CA=DA+MA 。
7.根据合成调整矩阵CA调整判断矩阵。
根据CA中标记最多的元素(值最大的元素),调整判断矩阵中相应元素。然后回到步骤1,检验调整后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如不满足一致性要求,重复上面2—7的过程。
5.4 小节
本章着重介绍了ERP软件选型的数学模型——AHP模型,深入讨论建立AHP模型的基础——判断矩阵的构造及相关性质,提出了一中调整判断矩阵为接近于一致矩阵的新算法,并采用MATLAB7.1编程实现,从而为企业客观地进行ERP软件选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6章 基于AHP模型的ERP选型模型——HFSE模
本章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数学建模思想,针对中小型企业ERP软件选型的特征,提出并建立了进行ERP软件选型的分层模糊综合评价(HFSE,Hierarchy Fuzzy Synthesis Evaluation)模型,将评价指标中包含的许多具有模糊性的主观指标数量化,通过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定量化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使得中小型企业可以借助于此模型进行合理的ERP软件选型。
6.1 HFSE模型的提出
6.1.1 AHP模型针对ERP选型存在的问题
由于AHP模型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模型,并非专门针对ERP软件选型的, 所以,对于ERP软件选型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模型。在建立ERP选型模型之前,我们首先研究AHP模型对ERP软件选型存在的问题。
(1)AHP模型的抽象层次结构对ERP软件选型的不足
ERP软件的评价指标很多,如果将所有这些指标在同一层次上分配权重,那么每个指标所分得的权重必然很小,经过矩阵的复合运算后,将丢失许多有用信息,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结果。AHP法提出了分层的概念: 将这些指标按照其属性分成几个大类评价因素:求出每个大类在供应商综合评价中的相对权重,以及各指标在其所属的大类中的相对权重。提出分层的概念,使人感觉简单明了,这是AHP模型最重要的意义,也是ERP软件选型最值得借鉴的地方。然而AHP只提出了抽象的层次结构,针对ERP软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层次结构?层次的划分应该依据怎样的原则?各层次之间的有怎样的关系?这是建立ERP软件选型模型须具体考虑的问题。
(2)AHP模型没有提出分解问题的原则
AHP模型虽然强调要对所分析的问题划分层次结构,但没有指出应该怎样分解问题中的各个因素。对于中小型企业的ERP软件选型而言,面临着怎样评价各ERP软件的问题,也就是要确定哪些因素对评价ERP软件的性能、成本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AHP模型的权重确定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建立好了ERP层次体系后,关键是要确定各层次之问的相对权重以及方案层对目标层的综合权重。权重的确定是ERP选型的核心。虽然AHP模型采用建立判断矩阵、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的方法,通过各因素之间两两比较,可以较为客观地确定权重向量,但是,判断矩阵是根据卜9 阶标度法建立的,对卜9阶标度法的把握和评价者的本身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判断矩阵的准确性,这在ERP选型中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6.1.2 HFSE模型
针受J-AHP模型对ERP软件选型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了分层模糊综合评价(HFSE,Hierarchy Fuzzy Synthesis Evaluation)模型。所谓“分层”是指该模型建立的数学基础——AHP分层模型,并指出了分层的依据, 给出了具体的参考分层体系结构;所谓“模糊”是该模型运用的计算理论—矩阵的模糊合成理论;所谓“综合评价”是指该模型的终结方案—— 针对ERP软件的各个方面,综合各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对各种ERP软件做出的综合评价,它是一个各参选ERP软件的权重向量。
“分层”是为解决6.1.1节中的问题(1)、(2)提出的,而“综合评价”是为解决6.1.1节中的问题(3)提出的。本章将针对这三个方面, 首先给出HFSE模型的分层体系结构,然后讨论基于Delphi法的专家组判断矩阵的建立,最后运用矩阵的模糊合成理论,建立HFSE模型的权重计算模型,对各参选ERP软件方案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从而选出针对于公司ERP目标软件的最优的ERP软件方案。
6.2 HFSE的分层体系结构
6.2.1 HFSE的指标体系
6.2.1.1 国内现有指标体系
著名的第三方咨询机构AMT为客户提供的选型服务的一级指标包括: 供应商的资历格与资信、软件产品的技术性能、软件产品系统功能、供应商项止实施方法、对本项目的实施服务、投资与商务条款;企业、信息化咨询专家汪牧清则将“应用、产品、顾问、公司”作为选型四个因素;崔南方教授将“软件的管理思想、软件功能与技术、软件及厂商背景、供应信誉及软件稳定性、实旖服务质量、软件价格”作为软件评估的主要因素; 周玉清将考虑因素概括为:“产品、服务、管理、发展”。
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主要从“产品功能以及服务”两部分展开。
《规范》将ERP产吕功能划分为以下17个类别:还境与用户界面、系统整合、系统管理、基本信息、存货、采购营销、BOM.工单、工艺、MRP、成本、人力资历源程序、品质保证、经营业员决策、总账、自动分录、应收、应付、固定资产。《规范》对将每项功能划分为A、B、C、D四级,其中A级是必须的功能,企业用户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系统。《规范》为每项功能进行了功能描述并定了评价标准,通过使用配分及权生计算行分来量化其达到的具体程度及性能。
《规范》将服务则细分安装集成、顾问实旋、模块功能培训、产品升级、二次开发、开发技术培训、热线支持、远程支持、现场技术支特、服务体系保证等十项服务内容,对每一项服务内容贝Ⅱ提供了3—4个考察问题。
6.2.1.2 国外现有指标体系
国际上,虽然没有特别针对ERP设定标准,不过对CORS类软产品则有一个质量标准。/SO和IEC于1991年颁布了《软件质量特性与产品评价》即ISO/IEC 9126—1。该国际标准定义的软件的软件质量模式型包括两个层次;大类和子类特性。目前市场上的ERP软件属于COTS软件,因此该标准确性对ERP产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OTS(Commercial off The Shelf)可译为商用品组件,其定义可描述为:(1)可以被普通公众或组织购买、租借或许可使用;(2)由专业机构开发出售并提出供支持与升级,卖方保留知识产品所有权;(3)同一个产品可以被多次利用;(4)不是为某一用户定制而是在某一领域通可以被客户不加修改的利用。COTS软件通俗讲就是常说的“商品化通用软件”。
COTS产品ISO/IEC 9126一i质量模型共有六个特性描述和21个子类特性描述:
(1)功能性:适用性、准确性、互用性、安全性;
(2)可靠性:成熟度、容错能力、可恢复性:
(3)可用性:易理解、易学、易操作、界面友好:
(4)效率:时间、资源利用;
(5)可维护性:易分析、易修改、稳定性、易测试性;
(6)可移植性:适应性、运行环境、共享性、可替换性。
ISO/IEC 9126软件质量标准为评估隶属于COTS类型的任何软件产品(例如ERP系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框架模型。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灵活地增加、修改、分解或合并这些子特性描述,建立一个系统、实用的评估模。
6.2.1.3 现有指标体系的分析评价
通过对现有的指标体系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评估因素总结起来都不外乎供应商(厂商背景、公司或发展等)、软件(产品、应用、软件功能、技术或软件稳定性等)、实施(顾问或实施服务质量管理等)、成本(投资、软件价格、软件价格等)这几个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部分指标过于强调某个方面,并不适于作为一级指标,例如“实施服务”和“实施方法”两者存在一定从属关系,AMT 公司将它们同时作为一级指标显然不合理;ERP软件的许可证费用在整个项目投资中最多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选型时如果单将“软件的价格”作为评估因素,同样也是不明智的。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对软件功能评价非常详尽,对企业选型确实能够起于一定的指导作用。它能考察待选ERP产品是否真正具备ERP产品所应该具有力能,虽然各界对《规范》褒贬不一,也未获得国外及国内部分厂商的认可与支持,但在当前ERP市场混乱无序、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的现实情况下,《规范》的出台无疑为广大中,j、企业考察待选取ERP产品功能提供了一条比较可靠的途径。
但是《规范》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没有考虑应用的对象。像SAP、Oracle这类成熟、功能强大的产品,依照该标准进行分评分显然是最高的,但对中小企业来讲,‘这种功能复杂、价格昂贵的软件产品根本不实用,这样的评分也就失去了意义。
(2)没有考虑需求。《规范》只是遵照ER9产品应具有基本功能截定标准,没有考虑到行业特性或行业的个性需求,而这些对ERP的成功实旌确是是至关重要的。
ISO/IEC 91261作为个国际通用的标准,在软件质量评估方面无疑具的权威性,该标准不是特别对ERP产品的,而且该标准主要是被应用于软件工程之中, 因而应用时需要在这个质量模型基础上进行较大程度的实例化修改。
6.2.1.4 HFSE模型的参考指标体系
结合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对COTS软件质量模型中接述的指标进行增删,分别从软件的功能满足程度、技术水平、性能、价格、企业的适应程度以及软件的信誉与服务水平六方面对ERP软件进行评价,详细指标见表6-1。为便于下面建立ERP软件指标评价体系,在表中用符号对各指标进行了标识,可以看出一级指标A与二级指标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6.2.2 IIFSE模型的评价体系结构
现在来分析HFSE模型的层次结构:
目标层:该层为ERP软件选型的目标,是具体的层次,企业负责具体描述对ERP软件的需求:
·准则层A(一级指标层):是个抽象层,也就是说它是把ERP软件的各个方面的功能特征抽象起来形成ERP软件的大致的几个方面,该层次由ERP软件系统分析人员来划分,企业不对其做具体的需求描述;
·准则层B(二级指标层):是个具体的层次,它具体地反应了企业对ERP软件需求的方方面面,企业对每个因素都有具体的描述:
·方案层S:来自各个ERP软件服务商,他们提供具体的演示软件。
6.3 HFSE的专家组及判断矩阵的建立
由于对权重的计算可归结为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所以判断矩阵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整个ERP选型的成败,在HFSE 层次模型建立之后,判断矩阵的建立就成了最重要的一步。AHP法以9 阶标度法来确定判断矩阵中的元素,而仅按照卜9阶标度法来确定判断矩阵中的元素,则可能出现下列问题:
(1)判断者虽然熟悉本领域的知识,却因为不熟悉卜9标度法而做出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判断;
(2)9标度法完全依赖于判断者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即便他们
可能专业水平差不多,但由于对事物认识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都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也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
(3)l—9标度法是针对所有指标的评判方法,而不管指标属于哪一类(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这样很容易失之偏颇。
因此,我们采用Delphi打分法和9阶标度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再根据判断矩阵确定权重向量。引入Delphi法的同时,也要建立专家组,并确定各专家组的权力。
6.3.1 DeIphi法
Delphi法最早由赫尔姆和达尔克提出,美国RAND公司于1964年首先用于技术预测的,并很快在很多决策领域得到应用。Delphi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 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 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决策的依据。Delphi法又称为专家打分法。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根据Dalkey(1969)的研究,Delphi法有三个有用的特征:(1) 匿名制;(2)反馈原则;(3)统计规律。匿名性指被调查的专家互不见面, 通过匿名方式传递信息,可避免权威人士参加而产生的心理因素干扰;反馈性指此法一般要通过几轮反馈,达到相互启发目的;统计性指将每轮预测结果做出统计,用统计方法处理结果,做出定量判断。
因此,在ERP选型中,以Delphi法确定判断矩阵可以使AHP法中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可以避免团体评价时个人主观因素对决策的重大影响,弥补个人知识的欠缺和对1—9标度的两可判断。因此,将Delphi 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可以满足供应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要求。
Delphi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在专家打分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各位专家独立地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打分,不允许相互间的讨论;第二,各选择因子权重的总和为100,否则为废票;第三,最终参评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必须符合一定的数理统计要求,否则必须进行下一轮的打分。
6.3.2 HFSE模型中的专家组及其权重
根据Delphi法,进行ERP选型需建立专家组。ERP软件产品是先进管理思想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对ERP软件产品的评价应由什么样的人参与,没有一定之规,各企业可以针对本企业的特征和需要聘请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但一般而言,专家组应由:企业管理专家、计算机技术人员、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及业务骨干组成,还可以聘请其他ERP软件用户参与。根据专家组中参与评判的人员的专业领域不同,可以将他们分成若干专家小组:企业管理专家评价小组、计算机专家评价小组、企业内部人员评价小组和企业外ERP用户小组。由各专家组组成的层次结构如
6.3.3 以DeIphi法建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从底至顶)
各个专家组G(1sl s上)根据9阶标度法,从底至顶,依次独立地确定各层次元素对其紧邻上层的相应元素的判断矩阵:
(1)方案层S的各个方案最(1snst)对准则层B的各元素(15f E6,1≤,sq)的综合判断矩阵(Synthetic Judgment Matrix) JSBe,(下标巳为准则层共有的元素数目),为专家组Z确定的方案层S的各方案针对于准则层B的元素的一个t×f阶的子判断矩阵(Sub—Judgment Matrix)。
(2)NNNB中的各元素{Ef-=6,1s J5q}对准则层爿中对应元e{4lIsfs 6)的综合判断矩阵以M=(5)。,其中姐喇为专家组, 确定的准则层B中的元素{岛11s Jsq)对应于准则层4中对应元素4的一个Ci×e阶的子判断矩阵。
(3)准则层A中各元素对目标层的综合判断矩阵
至此,专家的主要工作已经做完了,可以退出HFSE模型,但考虑到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可能会出现不一致,需要返工,所以建议专家组不要完全推出该过程。
下面将要利用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计算方案层各元素对于目标层的综合权重,进入HFSE模型的权重计算模型。
6.4 HFSE的权重计算模型(从底至顶)
如果各专家组已经建立好了HFSE模型的各级判断矩阵,就可以进行下面的工作:分析这些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对不一致的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将各专家组对同一元素的各判断矩阵进行模糊合成,并分析其一致性,不满足一致性时要进行调整;进行单层次排序。所谓层次单排序(Hierarchy Single Ordination)是指在分层的指标评价体系中,各层元素相对于对其紧邻上层的相应元素的相对权重的确定;进行层次总排序。所谓层次总排序(Hierarchy Total 0rdination)是指评价体系中各层次中所有元素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的权重向量的确定;确定最优方案。
6.4.1 分析/调整专家组给出的所有子判断矩阵
6.4.2 从底至顶依次计算各层的合成判断矩阵
合成判断矩阵(Composite Judgment Matrix)是指根据各专家组的权重,由同一层次中各专家组对上层的同一因素做出的各子判断矩阵合成的矩阵。也就是要计算:
CISB=JSBxWEG,CJB.4=JBAxWEG,CJ.dT=JATxDTG。这样就得到了各层的合成判断矩阵。对各合成判断矩阵元素进一步说明如下:
(1)C3SB中的JSB憎)是由各专家组针对于准则层B的元素E}的各方案的子判断矩阵合成得到的各方案针对于准则层B的元素鼠的一个fxt 阶的子合成判断矩阵(Sub—Composite Judgment Matrix)。
(2)CJBA O?f14jJBA(0为准则层曰dofi{B,s11s J scf)对应于准则层A中对应元素4的一个cf×C阶的子合成判断矩阵。
(3)CJAT OPtS]AT为准则层爿中的元素{4|1Efs 6}对应于目标层,的一个6x6阶的子合成判断矩阵。
6.4.3分析/调整所有子合成判断矩阵
也就是分析CJSB,C.IBA和CJAT中的所有子合成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对不满足一致性的矩阵进行调整。分析和调整算法参见第五章。
6.4.4 层次单排序
由层次单排序的概念可知,进行层次单排序也就是对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后的CJSB,CJBA和CJAT中的所有子合成判断矩阵求最大特征值所对的特征向量,并对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得到相应的权重矩阵WSB WBA和WAT。
第8 章结束语
本文针对ERP选型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介绍了ERP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包括ERP的产生与发展、分类以及相关的一些技术和概念;特别从ERP分概念、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三个方面对ERP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目前国内ERP实施成功率低的原因。
2.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的ERP应用现状,从中小企业实施ERP选型的现状、重要性、可行性进行阐述和分析,指出了中小企业ERP系统建设的方向;研究了目前中小企业ERP选型的具体步骤,以及影响企业进行ERP选型的市场因素。
3.探讨并研究了ERP选型的核心理论-AHP模型,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判断矩阵调整算法;之后探讨了ERP选型的HFSE模型,为该模型建立了分层体系结构,确定了判断矩阵的组织方式,构建了HFSE模型的权重计算模型,从而使ERP选型这一复杂的过程得以大大简化。
4.最后论文给出了HFSE模型的实现程序的主要接口及使用方法,证实了HFSE模型最终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成功的选型只是迈出了项目成功的第一步。ERP选型的最终成败,实施也是关键。有关选型之后如何实施ERP选型的问题, 本文没有涉及。但是在选型中汲取的一些经验,如:善用人才,重视沟通等,相信也会对今后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所裨益。
7 进一步的工作
文章虽然针对ERP评估和选型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提出了ERP平台综合评估模型和选型的相关策略。但尚有不足之处有待深入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提出的评估模型和选型方法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指标体系的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没能对所有的指标都提出一种可以量化的评判标准,实际操作中仍需较多的依赖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本文中设计的评估模型:
(1)可以充分考虑到评分人的背景,业务知识与经验不同,对应用和系统的功能要求不一样,也应当加以区别。按照对指标领域的熟悉程度, 从高到低给分为5到0。每个评分人P对产品A的熟悉程度用Known(P,A) 表示。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评分人对每个指标领域的熟悉程度以及这些指标对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别加权得到每个软件供应商的评估值。
(2)在一些大型的项目中,企业不仅需要引入ERP平台,同时也要对企业信息门户(EIP)产品进行选择。有时甚至需要同时选择多种产品,以满足信息化的需要。ERP的选型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因为我们不仅仅要对不同供应商的不同产品进行分别评估,而且应当考虑到各个产品之间的关系。很多企业都会在下列两个极端方案中面临痛苦的抉择:
方案A:采用一家应用软件供应商的全套产品,如果缺乏某些产品或等待开发,或购买定制开发,以获取最佳的集成性、服务和应用管理。方案B:对企业需求均选用最合适的应用软件产品,以最大程度地获取需要满足程度,必要时再考虑各个产品之间的兼容问题。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为方案B提供了选择单个信息产品的方法,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对各种软件进行综合评估。但是由于每个企业的需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对于方案A中如何选型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ERP选型过程中的判断矩阵调整问题
在论文中虽然提出了一种判断矩阵的调整算法,但这种算法比较复杂,不能尽快收敛,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占用了很多时间,因此对判断矩阵的调整算法的有待进一步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国内中小企业如何进行ERP系统选型(3)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1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