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ERP的意义及其发展概况
1.1 ERP的概念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中文译名为企业资源计划或企业资源规划)的简称,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加特纳公司(Oantner Group Inc)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首先提出来的。它把原来的MRPII进一步发展为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对于ERP业界尚未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在这里我们给出ERP最原始定义。
在1990年,Gartner Group在一份名称为“ERP:a vis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MRP II”的报告(编号:CIM:S-300—339)中,对ERP定义的主要内涵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 管理整个供需链”。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企业不但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ERP系统正是适应了这一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统支持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各方面: 其一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的思想,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其二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场上出现新的机会,而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时,企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 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流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 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1.2 ERP的发展历程
作为企业管理软件的高级应用,ERP软件也经历了从简单、局部应用到高级、全面解决管理问题的一段比较长时期的发展历程,管理的侧重点也从原先的侧重于物流(原料、产品)扩展到物流与资金流相结合,进而扩展到再与信息流结合在一起。其发展历程如下:
40年代的订货点法
订货点法指的是:对于某种物料或产品。由于生产或销售的原因而逐渐减少,当库存量降低到某一预先设定的点时,即开始发出订货单(采购单或加工单)来补充库存。订货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某种物料库存量虽然降低到了订货点,但是可能在近一段时向企业没有收到新的订单,所以近期内没有新需求产生,暂时可以不用考虑补货。故此订货点法也会造成一些较多的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
60年代的时段MRP(物料需求计划
MRP就是根据产品的物料清单,来计算原料或零部件的相关需求,将相关需求汇总,再根据在途产品、当前库存,求得原料或产品的净需求。对于企业来说,虽然原料可以在正确的时间到达生产线(既不提前、也不落后),但却没有考虑车间能否有足够的加工能力来生产出产品,产品生产不出来,同样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70年代的闭环MRP
闭环MRP在MRP的基础上,加入了加工能力管理、工艺路线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内容。在计算物料需求的同时,会考虑生产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加工制造。闭环MRP的好处是使用户服务的水平明显提高,能够使企业延期交货现象大大减少,使企业的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从而使销售部门的信誉大大提高。
80年代的MRPII(制造资源计划)
MRPII在闭环MRP系统的基础上,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做到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统一。由于成本计算准确及时,也让企业能够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修正,全员参与,把成本控制在预定的指标内。
90年代MRPII走向ERP(企业资源计划)
ERP中的企业资源包括了厂房、仓库、物资、设备、工具、资金、人力、技术、信誉等全部可供企业调配使用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ERP强调的是人、财、物、供、产、销全面结合、全面受控,实时反馈、动态协调, 以销定产、以产求供,效益最佳、成本最低,流程式管理、扁平化结构, 真正体现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1.3 国内ERP应用现状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投入了约八九十亿的资金,经历了启动期、成长期和成熟期,逐步推广应用,2002年前应用的对象一直是国内的大型企业。我国特大型、大型工业骨干企业有5000多家,目前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ERP的特大型、大型骨干企业约1000家,中小型企业约3000家。进入2003年,ERP市场发生了一些改变。ERP不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过去一直被忽略的中小形企业ERP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2003年是“中小企业ERP年”。尽管在机械、冶金、制药、制衣、电子、石油、化工、烟草、出版、商贸等行业都有些企业应用了ERP,但行业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还很不多,在银行、证券、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的ERP应用也才刚刚开始,从总体上来说我国ERP 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我国ERP整体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巨额的。投入没有产生应有的回报,最大的问题是应用成功率低。据统计,应用ERP 的企业中,成功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或只有部分集成的占30%—40%,失败的却有50%之多。但随着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实施ERP无疑已成为众多制造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第一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国内ERP厂商的增多,实施ERP的整体成本较过去己大为下降,目前市场上已有很多百万元左右的ERP产品,而且产品成熟度及服务能力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这一切无疑使实旋ERP的风险进一步降低。最后ERP厂商实施能力的逐步成熟以及产品的渐趋完善,企业ERP实施成功率不断增加,一批国内各行业典型企业成功实施ERP,这种状况已大有好转。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ERP的普及程度。该规范配合国家推行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开展而编制,出台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企业ERP选型,通过企业ERP选型的评估标准来规范ERP 开发商的产品。新规范将对ERP产业环境起到重大影响:一是帮助用户选型服务,二是帮助厂商改进产品,三是促进价格回归,四是推动新型ERP 的持续发展。企业在实施ERP中有了可以借鉴的标准,实施积极性无疑也将不断提升。
从ERP软件产品市场来看,2002年前,市场上虽然也有开思、利玛等民族软件的身影,但大部分市地也一直为SAP、SSA、四班、BAAN等国外厂商所占据。到了2002年,以用友、金蝶为代表的八大财务软件公司向ERP转型基本成功,国内外厂商开始展开全面的竞争。
目前,高端领域基本被一些世界级的软件所占据。低端市场基本呈现国内与国际软件势均力敌的局面。但中小企业无力承受国外产品高昂的费用,并且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多数达不到软件所要求的水平,应用的成功率并不高。目前国内市场知名度较高的软件品牌有:金碟、用友、开思和利玛等;国际软件,处于高端领域的有著名的“JPOBS”,即J.D.EDWARDS,PEOPLE SOFT,0RACLE,BAAN,SAP以及cA和SSA:处于相对中低端领域的有:QAD,F叫RTHSHIFT,SYMIX等,它们各自的市场份额如表2所示:
表1-1 ERP供应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由此可见,国外软件占据80%以上的份额,国内的商品化软件所占的比例很小。目前,信息系统在国内企业的应用还远未普及,市场潜力巨大。
1.4 国内ERP实施成功率低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ERP系统是随着管理水平的进步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由企业根据自身管理的内在需要,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本身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我们应用ERP 的根本目的是在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外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尽快改变我国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面貌,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我们有些企业把ERP系统当作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忽视了它本身的特点和适用条件,盲目加以引进,结果得不偿失,雪上加霜:有的企业则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提高企业形象。
(2)管理基础和模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较大。ERP系统的应用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但这一切离不开规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随着我国加入WT0以及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很大冲击,适应新形势的企业管理模式尚在探索之中,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管理制度不建全,观念陈旧,手段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ERP系统的推广应用。即使应用了,也是国外软件开发商的削足适履或中国软件开发商的中国式改进设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ERP系统。
(3)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ERP系统是一种管理工具,它能否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别需要有一定的使用计算机管理的素质。而我们许多企业对人员培训,尤其是对企业高层领导和部门领导的培训重视不够,结果造成企业领导层对ERP系统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 不能对系统实施提出明确的意见和指导系统实施,实施人员本身的素质同实际所需求的能力差异是导致ERP系统应用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4)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许多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对必须要实行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清醒的认识,只是要求ERP系统的功能适应原有手工业务处理流程与工作方式,而不能去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结果造成ERP功能难以全面发挥,也使企业想通过实施ERP系统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目的难以达到。
(5)缺乏培训,贯彻不利。许多国内企业实施ERP只不过为了企业上一个台阶,为了评先进。他们并没有认识到ERP的实施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作用,认为上了系统之后就一切问题都解挟了。而ERP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要求全员共同参与实施,这就要求对全员进行培训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彻底的执行,才能真正实施ERP系统,而许多企业要么认为培训费用过高,是不必要的,要么对系统的贯彻缺乏管理,从而使系统功效无法发挥,难以产生相应的效益。另外, 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其他固定资产设备的投入产出比较,ERP的投入和产出不那么直观明了,它的价值更在于长期效益,是在不断深化中向管理要效益,只有整体实旌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实际很多企业领导缺乏这种战略眼光。
第2章中小企业ERP应用状况分析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中小企业,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为了明确中小企业概念,许多国家通常从定性(qualitative)和定量(quantitative)两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定量界定主要包括从雇员人数、资产(资本)额以及营业额三方面进行界定。从定量角度界定中小企业是各个国家(地区)的普遍做法。但该界定标准具有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定性界定标准亦称质量界定标准或地位界定标准,其核心有三点: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较小的市场份额,这也正是定性界定标准的本质特征。从定性角度界定中小企业只有欧美少数国家采用。
定性定义主要是从质上反应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特征,体现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共同本质。中小企业性质上的界定,一般是从企业所有权结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它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作为衡量的标准,由于定性界定缺乏数量上的限定,我们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把握中小企业的内涵,对具体某一企业归属则难以把握。当涉及的某一企业是否能够享受中小企业政策的扶持时,就要求对中小企业必须有明确的范围界定。所以, 在性质上定义中小企业之外,还需要明确的数量规定。出于管理的目的, 世界上许多国家只采用定量而没有用定性来界定中小企业,但是,这并不代表定性定义不重要,只有定量而没有定性定义,人们就无法掌握中小企业的实质。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界定是相对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中小企业的规模限定有所差别,历史表明,中小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今天的小企业,在50年前,可能就属于大企业的范围:今天是大企业的,在50年以后,也许只能称得上小企业。为了反映、比较中小企业的共有特征,需要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找出更能反映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共同特性的东西,即需要在质上对其进行必要的界定。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中小企业界定,是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所采取的界定方法,两种界定方法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都是为了反映同一个事物, 区别的只是所反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在定性和定量之中,内部存在必然的联系,性质界定是要说明中小企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量的界定, 是在企业中划分出中小企业所属范围。属于这一范围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共同的特征,都会遇到大体相同的困难,是政府必须给予的特殊政策倾斜和扶持的企业对象。
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先后经过几次调整。建国初期曾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企业规模。1962年,改为按人员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企业职工在3000人以上的为大型企业,500-3000人之间为中型企业,500人以下为小企业。1978年,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把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年综合生产能力”。1984年, 国务院《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对中国非工业企业的规模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和生产经营能力创立了划分标准,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公交、零售、物资回收等国营小企业。如规定京、滓、沪三市固定资产原值不超过400万元且年利润不超过40万元的属国营小型公交企业:三市以外相应标准为固定资产原值300万元以下和年利润30万元以下。1988年, 对1978年标准进行修改和补充,重新发布了《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作了分别划分,将企业规模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类)、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类)和小型四类六档。当时中小企业~般指中二类和小型企业。具体为:凡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 如钢铁联合企业、炼油厂、手表厂、水泥厂等按生产能力为标准划分:一些企业,如发电厂、棉纺厂,习惯上以生产设备数量为标准划分:对于产品和设备比较复杂的企业,以固定资产原值数量标准划分。1992年又对1988 年划分标准作了补充,增加了对市政公用工业、轻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工业和机械工业中的轿车制造企业的规模划分。1999年再次修改,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 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参与划型的企业范围原则上包括所有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企业。
从新旧标准相比我们可以看出,新标准纠正了旧标准主要以生产能力作为指标的缺陷,采用就业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多重指标,与国际惯用指标相接轨;同时新标准不再采用过多的行业分类,划分标准更加简明。
对于具体到面向中小企业的ERP这个说法,不同软件厂商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有所不同。用友公司主要依据前述《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SAP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并结合行业性质来界定,例如机械制造行业, 年销售收入在5亿人民币以下的就是中小企业;天思软件公司则界定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下为中小企业。不同厂商标准之间的差异其实反映了厂商在产品定位、价格、实施服务等问题上的不同。
2.2 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 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开发创新、经营管理与竞争能力。70年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在我国起步,经过80, 90年代的发展阶段。目前基本状况为:
(1)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水平较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计算机在企业的应用已经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发展, 重点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重大信息工程推广应用获得了较大进展。国家经贸委近期的调查表明: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8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人了因特网,8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从总体上看, 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中小企业中实现了信息化的比例则更低,可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阶。
(2)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平衡
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因企业类型、行业归属和所处地区经济状况而存在很大差异。从企业类型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新近发展起来的高效益企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中小企业、竞争性较差、效益较低、老企业信息化发展较慢。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低。
(3)企业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
有些企业已经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趋于增加。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企业已经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的认识普遍提高。尤其是随着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企业对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管理的迫切性越发强烈。另外, 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商业凸现出不断增长的供货能力、客户需求与全球性竞争的特征,迫使企业必须调整其组织结构与经营方式来适应这种变化。事实上,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在调整其生产组织与经营方式,采取更加依赖于信息资源的运作方式。目前,许多大中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都将信息化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借助因特网开展商务活动。
2.3 中小企业实施ERP的重要性
据统计,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是经济改革能量释放的结果,伴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社会化、城市化的进程, 中小企业特别是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对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是在旧体制下成长的,因而存在许多旧体制的弊端,在资金、技术、信息化程度、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端。因此, 为了迎接新的竞争和挑战,在中小企业中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
然而,人们一提到ERP系统便想到已成功实施的青岛海尔,云南红塔,一汽大众等大型企业。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如何成功实施ERP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ERP的实施能够帮助建立一个稳定的、灵活的、动态的管理体系;从经营特征上讲,很多中小企业正好处于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在创业阶段,产品与服务的领先,市场的迅速开拓是经营的主要焦点; 在发展阶段,市场竞争,保证质量与降低成本是工作的核心。ERP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解决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这一核心问题。
正确地实施ERP可帮助中小企业规划管理模式、强化管理规范与制度、实现对经营过程的及时监控,为企业的扩张打下基础。中小企业实施ERP就能够确保与大型企业竞争中的高效、灵活优势,在快速求变的信息社会商务生态环境中,充分发挥优势。
2.4 中小企业实施ERP的可行性
2.4.1中小企业实施ERP的优势
(1) ①业务流程重组简单,实施相对容易。
企业实施ERP系统,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借肋ERP的实施来设计或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即所谓的“业务流程重组”),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因此能否有效实现业务流程组是ERP系统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中小企业业务流程比较简单,在进行流程重组时需要作出的清理和改动比较小,对企业的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冲击远比大企业小。其次,中小企业部门结构层次简单,新业务流程实施过程中相互推诿现象减少。再次,因参与人员少,各项计划和方案能迅速统一。最后,简单的业务对ERP功能的要求也大大降低。软件不必太复杂,简单实用最好,从而省去了大企业实施ERP过程中对软件各项复杂设置。中小企业业务的简单性以及灵活性,大大降低了企业实施ERP的难度。
②人为阻碍因素较小
ERP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会引起企业各部门的人员“权责利”的再分配。我国以前ERP在大企业实施功率不高软件本身的问题是一个次要因素, 更多的原因在于人为的阻力,这也是经验总结的ERP实施是“一把手工程” 的原因。
中小企业部门设置和结构层次相对简单,官僚主义作风和人浮于事的现象远比大企业少,因利益受损造成企业内耗从而人为阻碍ERP系统实施的几率大大减少。中小企业多属三资企业或民营企业,企业的领导人在企业有足够的权威。推行ERP这么高投入的项目都是从企业的需求实际出发,由“一把手”拍板决定,因而容易获得高层支持。当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人为阻碍的时候,中小企业的领导比大企业领导更有权力和勇气来排除障碍,让企业上下团结一致支持企业实施ERP系统。
2.4.2 中小企业实施ERP的劣势
①资金实力不足。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然而ERP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实旌前期系统软件选择引进、二次开发、硬件设施的购买、人才培训等,系统实施后在运行过程中的系统维护、更新以及管理费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在国外,软件硬件与服务的投资比例一般为1:24,国内的投资比例则为1:4.1,可见实施过程和运行后的维护服务费用的投资对于ERP的实施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准备,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导致系统陷入瘫痪,甚至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运作。因此,中小企业ERP系统的价格不能太高,10—100万的系统比较适合企业现状,企业也必须做好准备,多方筹集资金,政府、银行必要时也应提供一些支持。
②管理基础薄弱。
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的业务特点,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和规范,可操作性如何,执行是否通畅;各级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流程是否为规范化体系,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对于ERP的原理概念方法是否接受,是否愿意运用与企业的管理中,都关系到ERP的实施的成功率。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至今仍靠手工编制计划安排和进行生产调度,导致生产过程中效率低。企业内ERP系统所需要的管理基础数据如BOM表、工艺路线、工艺规程及库存信息等都未达到基本的要求。基础数据不完整、不准确会使系统输出的数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库存状态,进而影响到决策、计划、资源筹措直至实施过程和结果。因此,实施前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改变原来的金字塔系统进行扁平化和内部网络化,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企业还要对产品零部件和业务流程准备详细而准确的数据。
③员工素质低。
ERP系统的实施对员工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系统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懂管理的人员配合实施,系统运行后,员工只有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对系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熟练操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而资料显示表明,80%的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企业在实施ERP系统前,需对各层领导和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ERP理论和使用方法培训,提高计算机能力。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建立过硬的技术队伍。
④软件选型的困难。
一般来说,市场上销售的ERP软件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总有~定的差别。这就要求企业在购置软件时,首先要在对本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诊断的基础上,提出详细的需求,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其次,对于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特点的软件产品,要研究其软件与企业现行管理方式和作业方式的一致性,是全部模块能用还是部分模块能用,是否需要二次开发, 开发的工作量有多大?是企业改变自身管理方式和组织机构去适应软件, 还是修改软件使其适应企业当前的实际运行模式?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在选型的过程中没有专业人才负责选型,这样,企业在选型的问题上,由于缺乏事前的考察和必要的调研,对选型出现困难,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很难掌握本应有的主动权。
2.5 中小企业ERP系统建设的方向
面对上述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现状,特别是困难和劣势, 中小企业应进一步明确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及对策:
(1)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全员分工负责制。企业信息化, 领导是关键,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能完成并使用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本身就要求全员参与。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 必须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企业副职、中层主管和相关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力推进,遇有重大问题再请示“一把手”或董事会研究解决。另外,还要加强管理,要靠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根本上确保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2)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期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分四个档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分工契约化、流程程序化、信息表格化、资源最优化。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先进适用性原则。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结合实际,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选择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开发方法和策略,构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既不能太超前,更不能落后,以免造成浪费,达不到预期目的; 而且这还关系到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而且还会影响到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经济性原则。它不仅指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经济性,而且指系统实现和维护的经济性。
·效益性原则。即一切以系统的目标为中心,一切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机理都是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而服务的。
(3)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搞好三个“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强化企业的基础管理相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化建设更是强调企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引进和运用先进管理软件的同时,要注意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而不是让先进的管理软件迁就落后的管理方式。
(4)中小企业要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主要包括财力和人力两个方面。中小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各个企业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改变我国企业信息化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努力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服务与协调工作,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培养和引进企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技术培训,无论是对各级领导还是对参与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人员的培训有两类:对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与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其中,前者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开发的成败,而后者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企业要通过内部培训等手段,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从而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其次,要通过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等方法,使企业信息化具体组织实施的团队具有全心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领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抓紧培养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5)选择合适的ERP软件和实施合作伙伴。中小企业要想顺利、高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选择适合的ERP软件和实施合作伙伴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合适既包括软件是否合适企业的需求,又要求实施合作伙伴要有高度的专业精神。如果实施合作伙伴虽有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但个个办事拖泥带水,没有一点紧迫感,这样就不能按时完成项目,势必造成人力、财力上的浪费。实施合作伙伴要有系统集成方面的丰富经验,这样做起来轻车熟路,效率就高。千万不要做某些开发商的试验品,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放眼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前景,正如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卫东司长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中小企业信息化蓝皮书”的《跨跃新起点》中所说,“中小企业信息化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丰富,但它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6 中小企业ERP系统选型
关于系统选型的确切定义,我们可以参考许正文先生的观点。所谓系统选型是指“准用户”在拟定上新的信息系统前,基于客观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规划,结合信息化投入预算,对市面上主要系统产品、供应商以及服务商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和评估,最后选择其中最适合自身需求和特点的产品与服务。
一个完整的ERP项目通常包括三大阶段:需求分析、系统选型和系统实施。系统选型已成为ERP选型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ERP应用不成功的案例中,因选型不当而失败的比例高达67%。市场上众多的国内外软件供应商的ERP产品,中小企业如何确定选择何种产品需要考虑众多因素。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软件产品是针对企业需求的,未被选上的并非一定是不好的,被选上的也并非一定是最优的,但一定是对该企业最为适用的。最重要的是看应用软件及其环境在企业中的应用能否取得成功。所以,必须对与选型相关的、影响应用系统成功实旌的以下诸多因素加以研究。
(1)软件功能。软件功能应以满足企业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需求为准, 多余的功能只能是一种负担。如属升级后解决的功能,升级的可能性、时间及条件,能否适应企业的实施进度。另外也包括系统的开放性,预留各种第三方接口等。
(2)开发软件系统所使用的工具。因为任何商品化ERP软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用户化修改并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企业必定会有增补一些功能的二次开发工作,因此软件所用的开发工具必须方便用户的掌握和使用。另外尽量选用二次开发量少的软件可以缩短实施周期,能得到源程序也是一个好的因素。
(3)软件的文档。规范化的商品软件,文档应该齐备,包括用户手册、运行手册、培训教材和实施指南都应方便自学使用。售后服务与支持。售后服务与支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它包括各种培训、项目管理、实施指导、用户化二次开发等工作,可以由咨询公司或软件公司承担。
(4)软件商的信誉与稳定性。所选软件商应有长期经营战略,通过进步技术、高质量的服务来赢得市场。选择软件应考虑软件产品的寿命周期、先进性、适用性与可扩性,与软件商或软件代理商的长期合作有利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
(5)工效学。工效学不只是用户界面,更重要是企业在响应客观环境变化和决策时,软件在应用界面上能提供的速度。
(6)价格问题。这里要考虑软件性能、质量,做出投资/效益分析, 其中软件投资应当是:软件费用+服务支持费用+二次开发费用+因实施延误而损失的收益。另外日常维护费、硬件、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的费用都应考虑。
(7)软件运行环境。对于一个开放型的软件,硬件和软件的选择余地应较大。其系统的可适应性,应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程序语言、工具、数据库、操作系统和通信界面,比如能否接受多数据库等都是购买考虑的因素。
(8)企业原有资源的保护问题。这里主要指企业原有系统上运行的数据及原有硬件是否有必要保护及如何保护。如何将原有数据通过转换和维护形成新的、符合要求的数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国内中小企业如何进行ERP系统选型(1)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1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