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无线射频识别 (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静止或移动的目标对象,有效获取标识信息。该技术在被美国国防部、沃尔玛和惠普等公司应用后,不仅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受到了企业界的极大关注。Strüker等的最新研究表明,在八个应用领域中,离散制造业是RFID应用的第二大领域,目前在离散制造业中尽管已有部分应用案例,但仍处于初级阶段。McBeath的报告显示,275家受访企业仅10%已应用RFID,大约58%的企业处于正在实施或 计 划 实 施RFID项 目 的 阶 段。Castro,Kürschner,Huang等整理了 这些实际应用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离散制造业RFID实际应用案例
当前,制造企业正面临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人工、材料与管理成本急剧攀升,环境/资源压力加大,全球化、洲际化竞争进一步深化以及快速响应客户等多重挑战,因此对离散制造过程的生产控制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
RFID系统具有数据存储量大、识别精度高、穿透性强、抗干扰性好、能同时读取/写入多标签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离散制造过程,为制造业应对多重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本文旨在对面向离散制造过程的RFID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希望能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对RFID在我国离散制造业中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帮助,以促进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和透明化。
2 面向离散制造过程的RFID应用研究框架
离散制造业具有产品品种多、定制变化多样、工艺生产过程组织复杂、供应商多、客户多且服务要求高、生产周期较长等特点,并且对制造过程实时性、可靠性和透明性有着迫切需求,而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物体的实时远距离智能化高精度识别、跟踪、定位、监控与管理,它在离散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性。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面向离散制造过程的RFID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探索。
目前在国内,李文川等利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了1999~2008年近10年国内RFID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发展变化;王睿等分别对近年来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农业、食品储运以及汽车工业的国内外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在国外,Chao,Ngai,Irani和Liao等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分别将1991~2005年、1995~2005年、1984~2007年及2004~2008年间有关RFID的研究文章进行了统计和总结,分析了研究 趋 势 及 常 用 研 究 方 法,Li等也 分 别 对RFID的研究情况和应用领域进行了分类总结;此外,Sarac和Visich等则分别综述了RFID对供应链的改善情况,并梳理了评估RFID改善效果的方法,却几乎没有专门对RFID在离散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的综述和归纳。
本文参考Asif等的RFID分类框架,将面向离散制造过程的RFID应用研究分为四个维度(如图1),根据其中一维“按研究角度分”,重点从应用过程和应用绩效评价两个角度对RFID在离散制造过程的应用研究进行详细梳理和总结。
图1面向离散制造过程的RFID应用研究框架
3 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3.1 在制品自动识别管理
对于按订单生产的制造过程,需及时准确地识别出生产线上的在制品(Work-in-Progress,WIP)信息,以保证在正确的工位装配正确的零部件。目前国内外先进制造企业大多采用条形码识别WIP信息,但条码易磨损且严重依赖于人工识读等缺点,给WIP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压力。RFID技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自动准确高 效 地 跟 踪 和 识 别WIP信息,能够有效解放人力,实现智能制造。
Huang等针对固定位置装配岛装配空间有限且物件、工人往来频繁的问题,通过对运输小车、加工设备、产品、组件和工人等设置RFID标识,实现了工人行走、装配位置固定的柔性装配岛车间布局的可视化和装配加工智能化,有效降低了准时制(Just-in-Time,JIT)生产环境下的WIP库存,保证了生产均衡稳定;Makris等研究了RFID技术用于机器人随机混装线的部件识别问题,可根据到达的 部 件 特 征 和 焊 接 要 求 操 纵 机 器 人 自 动 焊 接;Zhang等提 出 普 适 制 造 (Ubiquitous Manufac-turing,UM)参考架构和基于智能对象(RFID、网关技术等)的WIP管理框架,设计并开发了数据源服务、网关数据服务和WIP-Agent,实现了WIP的实时跟踪与识别,从而有效地管理实时的WIP物料流和信息流;香港罗氏集团将RFID技术引入成衣制造生产线,用于自动追踪识别每件衣服的每一道生产工序,直到制成成品,并可通过车间电子屏实时提供不同订单组别的成衣完成数量和相应的生产工位。
3.2 生产过程控制
RFID技术不仅能够识别生产对象,还可用于辅助完善生产计划和物流控制,改善生产过程效率,实现生产过程的柔性自动化、智能化和透明可视化。利用实时信息的采集和存储,可以进行质量监控,识别产品是否合格,并能及时停止不合格产品的后续加工装配。
3.2.1 生产状态监控及可视化
通过对制造资源的自动识别与跟踪定位,企业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车间生产进度,发现生产瓶颈和浪费现象,识别机器故障、生产序列调整等生产扰动突发状况,改善生产过程,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稳定均衡。
Hozak等深入分析了RFID和条形码在制造过程中的跟踪原理、批量分离范围以及车间调度规则,通过仿真模型控制准备时间/加工时间的比值,定量研究了在车间制造中应用RFID和条形码后对平均流程时间和工作延期比例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RFID可明显改善自动化生产过程,更适用于增强的批量分离策略和较小的准备时间/加工时间比;Poon等针对目前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基于条码的车间控制系统无法实时有效地监测生产状态,生产计划常因机器故障、物料短缺等而不能正常完成的问题,提出基于RFID的决策支持系统,以跟踪资源、监控产出率和风险,并提出基于规则的推理方法对风险问题做出实时判断和解决;Zhou等利用RFID、蓝牙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了制造企业生产状态远程监控系统,可有效监控原料、成品及外包件的状态和生产进度,使内部生产过程和整个供应链透明可视,从而解决了物料流和信息流不同步的问题,有效降低了生产企业库存成本。
此外,Huang、Chen、Qiu、Wang、Vrba、杨周辉和谭杰等分别开发了基 于RFID的实时监控系统,使生产过程透明化、物料流和信息流同步化;Yin、Trappey、Zhang与刘卫宁等也研究了基于RFID技术的生产管理系统,用于加强对物料和设备的识别、质量跟踪和生产过程监控,改善生产过程性能,完善制造过程工作流和 信 息 采 集 的 管 理;Dai、Zhu、Liu和Wang等分别研究了面向中小型发动机阀制造商、家电生产商、摩托车混装线以及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的基于RFID的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 System,MES),用于跟踪制造物件、采集实时制造信息、识别波动情况,并与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等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闭环控制,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有效改善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RFID取代现有条码系统、实现制造信息实时采集是可行的,但RFID的功能与价值远不止信息采集与状态监控等表层应用,更需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整合RFID和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业务流程改进和管理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和释放RFID技术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中的优势。
3.2.2 闭环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如何对实时采集到的生产状态数据进行适宜的处理,并及时反馈给管理层辅助生产决策,实现闭环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是RFID应用于离散制造过程中最有意义也是最具难点的问题。
Kohn等针对现有ERP系统不能有效响应突发事件的问题,建立了基于RFID的企业反馈控制系统,实时采集生产状态信息,并能根据修复控制模型修复调节企业的生产过程;Huang等介绍了基于RFID的面向车间制造过程的智能制造框架,提供包括配料、计划和调度三种资源管理器等一系列设施,以实现产品装配的实时适应性生产计划、调度、执行与控制;Wang等针对目前制造业计划控制系统多采用分层规划方法,结构刚性、难以设计控制系统和缺乏灵活性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多Agent和RFID技术的敏捷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能够通过采集制造资源上标识的RFID信息反馈实时的生产进度情况,并可主动地从高级生产计划组件接收计划信息或发送生产调度信息。
部分学者从系统构建与模型求解的角度研究了应用RFID技术后对车间调度问题的影响。Tsai等构建了面向全自动生产车间的基于RFID的实时调度和再调度系统,主要包括实时决策调度计划、针对机器故障或瓶颈的再调度机制和仿真平台三部分。Leung等针对模具制造过程信息采集耗时耗力、数据来源分散且难以在较短提前期内采集到、不能根据这些信息产生有效的生产序列和合适的生产与计划决策的难题,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混合信息共享与决策支持系统,用于收集不同环节的实时生产状态和机器状态信息,并采用遗传算法和基于案例推理的方法,在模具制造计划和生产过程中的有限时间序列内提供足够的决策支持;Qin针对目前制造企业装配空间有限、物料人力需求变化快速而导致的生产环境高度动态,以及精确地生产调度管控要求高等问题,引入RFID来获取实时生产运营数据并用于解决车间水平的实时调度问题,利用基于事件驱动的再调度算法和考虑冻结区间的策略改进调度效率,开发了基于RFID的实时决策支持系统,用于求解固定位置装配岛的实时再调度问题,平衡生产效率与系统稳定性。
总之,RFID技术在离散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对生产现场突发状况和实际生产情况的实时监控与反馈,据此对生产计划和调度进行再调整,实现闭环的生产管控,也应是未来应用研究的重点方向。
3.2.3 车间物流控制优化
将RFID技术应用于车间生产监管,可实现物料配送过程的动态优化。Zhou等针对JIT对物料需求准时的特点,利用RFID技术使车间物理环境及制造资源可视化,提出面向车间生产的实时最优路径物料配送方法,有效解决了车间物料配送优化 和实时导 航 问 题,实 现 了JIT生 产;Fang等构建了适用于普适制造环境下基于事件驱动的多Agent车间WIP管理平台,采用RFID技术实时跟踪监控动态的车间生产和配送过程;尚文利等提出针对汽车混流装配线的基于RFID的车辆追踪和基于条码的无线物料库存管理实现办法,并设计了装配线物料动态配送调度业务流程。梁昌勇等研究了基于RFID的JIT生产环境下汽车总装车间物料配送过程,并用赋时着色Petri网对该过程进行仿真建模分析;Liu、Gwon、Cao和胡向东等提出并构建了面向离散制造过程的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和管理生产过程物料消耗和需求情况,实现了经济合理的物料动态配送;白翱等为完整有效地记录车间物流动态,提出从车间物流RFID实时数据中有效提取信息的语义分析原理,并给出了所提原理的运行模式和对应的原型系统;英飞凌半导体公司采用主动式和被动式RFID标签及超声波传感器,开发了实时的识别和定位系统,用于跟踪生产过程中的芯片容器塑料晶圆盒,从而有效地缩短了配送提前期,提高了运输工具使用效率,并使整个生产过程可视化。
然而,RFID技术对车间物流控制优化的好处不仅在于车间资源和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物料消耗和物流过程的监测,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透明化的制造信息对生产进度进行精确的预估和掌控,从而主动地实施精准的物料配送,避免线边物料堆积或缺料的发生,这种新思路有别于传统的根据原有生产计划进行的静态物料配送,或根据线边库存被动地响应生产需求,这也是目前研究较为欠缺的地方。
3.2.4 质量信息采集与监控
根据RFID可识别和存储信息的功能,将其应用于离散制造过程,实现每一环节质量信息实时准确的采集和存储,并能辅助管理人员及时监测到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当产品生产结束时,可根据采集到的产品质量的数据形成完整的质量信息文档,有效解决条码等无法实现数据动态写入、采集效率低下等问题,便于质量问题追溯,这也是RFID技术在离散制造过程中应用的一大方向和侧重点。Lyu等给出了集成RFID技术的质量保证系统,允许现场员工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变化,并能同时处理许 多 可 能 的 异 常 情 况;LU等介 绍 了 基 于RFID的着色Petri网实时建模方法,用于跟踪监控制造 过 程 中 的 质 量 信 息;梁 昌 勇 等提 出 基 于RFID双频标签的汽车质量跟踪系统,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速度和精度,实现了质量跟踪。
3.3 智能对象的跟踪定位与授权
臧传真等给出了智能物件的定义,即能感知自身状态,提供自身及其相关联对象的数据信息,并能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通信,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控制、仓储和配送过程自动进行的物件。将RFID标签或读写器附于制造过程中的相关对象上,就能使其智能化成为智能对象/智能物件(smartparts/smart objects/smart items)。Huang和Zhang等分别从RFID标签特征、实施成本和信息采集需求的角度,探讨了车间对象成为智能对象的选取与设置规则。通过RFID可跟踪到这些智能对象的过去、现在和 未 来 的 潜 在 状 态 信 息。Zhou等综 述 了RFID定 位 算 法 和 相 关 应 用,Wang等提 出 用RFID跟踪 定 位 柔 性 装 配 车 间 中 的 物 体,构 建 了RFID读 写 器 形 成 的 监 控 网,并 提 出 基 于 测 距(range-based)的三角测量定位算法和基于非测距(range-free)的凸形区域测量定位算法,用于智能物件的跟踪定位,给出了基于递归贝叶斯的粒子过滤器方法,对物件位置进行预测,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Harun等将RFID标签集成到员工卡中,可以跟踪监控员工每个工作班次中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可以有效保护承担危险性工作的员工,并通过识别智能员工卡信息及时阻止未被授权的员工错误地进入危险区域或操纵危险机器。
4 离散制造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4.1 精准化物料配送管理
通过使用RFID技术,离散制造企业可实时掌握整个车间的生产进度和生产动态,并能更好地与供应商共享物料需求信息,从而指导供应商根据车间物料消耗和未来需求进行精准的物料配送,降低车间线旁库存和制造供应链的牛鞭效应,提高库存精度,并在配送上线时快速准确地识别与匹配物料,避免了人工采集物料需求及收货验货操作费时费力、易出错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Poon等根据JIT和按订单生产模式下生产线的小批量多频次物料需求特点,针对车间生产中各种不可预知风险导致物料补货要求严格、物料库存准备困难增加的问题,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实时生产运作决策支持系统与仓库运作计划系统,用于监控车间和仓库的实时运作状态,采用遗传算法求解车间随机生产物料需求难题,并对小批量补货拣选和配送路径计划 问 题 进 行 了 求 解;在 此 基 础 上,Poon等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仓库物料搬运设备分配系统,使生产和仓库运作过程可视化,并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集成启发式算法求 解 随 机 生 产 需 求问题。
4.2 仓储可视化管理
企业设置库存主要是为应对生产波动、保证生产稳定,但库存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困境已日益成为大多数制造企业的梦魇。将RFID技术应用于离散制造过程,可实现原材料、成品及WIP的库存可视化,以及供应链的透明化和库存数据共享,为制造供应链有效合理地处理库存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这也是RFID技术应用可行并能发挥出巨大价值的领域。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Poon等研究了将RFID技术用于监控仓库物料及订单拣选操作;Huang等提出用RFID技术监控加工车间WIP库存的方法,可实时跟踪物料移 动;戴 姆 勒 · 克 莱 斯 勒 汽 车 公 司将 被 动 式RFID标签嵌入物料管理看板卡中,可实时跟踪物料位置,确认物料是存放于存储区还是已用于生产线,增强了库存可视化,简化了费时耗力的人工清点库存工作,并可自动给供应商发送物料请求单。
4.3 制造供应链
RFID应用整合部分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探讨了RFID应用对制造商上下游产业联盟的影响,构建了面向制造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如Huang等建立了面向汽车配件生产厂商联盟的基于RFID的产品服务系统,通过这一公共服务平台,各厂商可获取基于RFID的实时服务,极大地降低了这些中小型厂商启动新技术的应用成本和技术压力,加速了应用实施进程,可更好地应对JIT敏捷响应及客户化定制的要求;罗烽林从应用心理动机和服务功能两方面阐述了基于RFID的汽车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整合需求,以环境层、采集层、集成层和应用层为基础构建了汽车供应链节点企业的RFID应用框架,并从RFID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RFID系统的集成及其安全保护三方面提出了基于RFID的汽车供应链信息系统整合的实施策略。
5 产品服务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5.1 产品溯源与回收管理
鉴于RFID标签可收集存储信息的特点,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将RFID技术应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原材料、成品等在离散制造供应链中的追踪和查询,使整个供应链可视化、透明化。Cao等提出基于RFID的产品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框架,通过自动识别增强对产品在价值链中的追踪,以及产品生命中期使用信息的收集,促进产品生命周期信息和知识的集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开始 到 报 废 终 止 的 闭 环 控 制;Jun等介 绍 了RFID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框架,并给出了采用RFID技术的产品嵌入式信息设备的定义和说明,以及在不同类型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应用要求和流程;屈新怀等介绍了一种新型动态跟踪任务模型,用于提高单个经销渠道之外的汽车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利用RFID技术构建了系统体系结构和数据模型,以支持汽车零部件追溯管理工作,实现端对端的动态跟踪和可追溯性;Tang等将RFID技术应用于电子产品回收,通过RFID存储产品的所有重要数据,如物品信息、来源信息、生产过程信息、产品属性、危险因素、用户说明指南和物品回收等,并跟踪整个回收过程,生产企业根据回收到的产品RFID标签信息分离出可再用和不可再用部件,以更 好地 应对环保 法规要求,同时降低企业成本。
5.2 维护、维修和大修服务
RFID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监控、产品质量控制与追溯管理,还可用于监控加工设备状态,有效统计设备的使用维护信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维护策略提供参考。Li等提出基于RFID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以构建设备状态监控平台,有效地对设备进行维护;Saygin等研究并仿真了基于RFID的飞机维护的动态资源分配策略,可实时跟踪资源的状态信息,提高有资源限制的维护、维修和大 修 (Maintenance,Repair and Overhaul/Opera-tions,MRO)系统的附加值;Chen等提出基于RFID的设备性能在线监测系统,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车间式和单元化两种不同制造布局下的运行情况,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有效传输实时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实时的价值流图。
6 RFID在离散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绩效评价
虽然RFID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兴技术,并在产品服务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实现离散制造过程的闭环控制和制造供应链的精准化管理,但是在离散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难以对RFID的应用绩效进行预先评价,使得企业缺乏实施推广RFID技术的信心。相对于条码价格低廉,RFID应用能否带来价值增值、成本节省、业务流程改进和管理模式创新,是多数企业管理者的顾虑。Kim等在研究RFID采纳的影响因素时,就发现RFID成本收益分析直接决定了是否被企业采纳。目前针对RFID在离散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
(1)根据潜在的效益进行收益预估分析
采用这一类分析方法的研究文献最多,如Can-non等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和资源观理论,从供应链不确定性和企业不确定性两个角度研究了企业采纳RFID过程中的收益、复杂性及风险;Brintrup等提出一套检测RFID应用有效性及经济性的工具集,从数据自动采集、数据独立性以及生产和库存可视化三方面分析对丰田生产系统提出的七大浪费的影响和处理情况,并分析了RFID应用后产生的经济价值,如库存控制、质量改善、决策支持等;Dutta等从技术、价值计量和实施动机三方面分析了企业采纳RFID系统所带来的商业价值。通过这一类经济性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对制造企业应用RFID具有参考价值,但多为定性结果,并且更多是从理论上进行收益预估,缺乏直观的定量体验。
(2)仿真模拟或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成本节省分析
这一研究方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仿真模拟或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制造企业应用RFID前后,生产管理成本、库存成本及其他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浪费现象的情况变化,如Wang等模拟仿真了RFID在台湾液晶显示器行业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库存成本减 少 了6.19%,库 存 周 转 率 增 加 了7.6%;Gaukler等构建了动态净现值数学模型,用于计算汽车制造过程应用RFID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条形码识别技术带来的过程成本节省和质量成本节省;Lee等总结了现有文献中关于RFID技术应用后带来的潜在收益预估和成本节省的分析研究,并构建了计算RFID收益的数学模型;Becker等提出用于评估制造过程RFID应用效益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到俄罗斯汽车RFID项目中。这类评价方法可为制造业管理者提供定量的结果展示,具有较好的说服力,但却可能因假设、约束等与实际应用情况有较大出入而导致较大的分析误差,同时RFID应用除了有形的风险和收益外,还有一些无形的风险收益难以在数学模型中量化体现,因此这种分析方法不是很全面,需从企业实际应用的角度充分考虑有形和无形的风险与收益,设置合理的假设与约束条件,构建科学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体系与模型。
(3)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投资回报率分析
对RFID在离散制造业中实际应用案例的投资回报率进行统计分析,是最具权威和说服力的一种方法,但是因RFID技术本身仍处于探索阶段而存在较多问题,实际应用案例也不是很多,在中短期内很难有预期的投资回报率。Whitaker等介绍了RFID采纳和收益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一些美国企业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应用RFID早期的预期投资收益主要取决于RFID投资金额和贸易伙伴的强制性要求,缺乏RFID行业内的应用标准,这是影响RFID投资收益的关键因素;Jeong等对2001~2006年RFID的投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产环节尤其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RFID的投资回报率最显著;Ivantysynova等通过分析德国6家应用RFID的制造公司案例,得出RFID应用在制造业中最重要的有形和无形风险与收益,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模型求解有形风险与收益。
7 结束语
当前制造企业正面临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人工、材料与管理成本急剧攀升,环境/资源压力加大,洲际化竞争进一步深化以及快速响应客户等多重挑战,迫切要求制造过程实现柔性自动化、智能化和透明可视化,以更好地应对制造环境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和不确定性。RFID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制造业应对多重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尽管RFID技术在离散制造业中已有部分应用案例,但由 于其 本身还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RFID的应用研究和实际运用仍存在局限性,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然而,RFID技术作为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支撑技术,理清其在离散制造过程中完整、清晰的应用模式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分析和综述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生产制造过程、供应链管理过程和产品服务过程三个环节,面向在制品自动识别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对象的跟踪定位与授权、精准化物料配送管理、仓储可视化管理、制造供应链RFID应用整合、产品溯源与回收管理以及MRO服务八个方面论述了RFID技术在离散制造过程中的研究热点和应用模式,并归纳了其应用绩效评价的三种途径。
面向离散制造过程的RFID应用研究仍存在如下局限和不足,未来可在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
(1)很多研究工作只局限于利用RFID替代现有标识手段(如条码),应用大多停留在表层上,应用流程和业务逻辑与传统模式相比差异不大,同时缺乏对拟采集的数据信息做进一步的扩充、处理与应用,没有真正发挥和释放出RFID技术在离散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如何从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整合FID和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如MES,ERP等)并融合应用,实现制造过程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模式创新,充分发挥RFID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的优势,是未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2)大多数研究仅就配送等分散问题开展一些基于Petri网、Agent等模型的研究,分析了RFID在其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实现功能,未全面考虑实际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情况,还未完整、完善地建立基于实时信息的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产品服务等相关模型。
(3)随着RFID技术相关标准的逐步建立,及其在离散制造过程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已有部分文献定量分析评价了RFID在离散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绩效,但数据大多是通过仿真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的,而且评价模型假设条件设置较多,模型目标考虑不足,结果较为片面,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企业实际应用的角度充分考虑有形和无形的风险与收益,构建科学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体系与模型,为离散制造业应用RFID提供应用绩效评价参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面向离散制造过程的RFID应用研究综述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016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