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企业对信息化依赖的增强和信息化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对于信息化项目投资在风险最小化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高收益”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首要问题是“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信息化项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和生存发展。其中,对于信息化投资项目的评估和控制是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决定信息化项目成败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在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整理过程中,可以看到对于信息化项目投资的计量与控制理论的研究尚不成熟,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可以较好地为实务应用服务。Hochstrasser和Griffiths的研究发现,在被调查的样本中,只有18%的企业按照较精确的计算方法对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核算。而在这些计算中,普遍存在着成本项目被严重低估的现象。资料显示,至少22%的信息化项目成本支出被忽视和白白浪费,大约34%~40%的信息化项目计算出来的净收益(收益减去成本)为负。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比如技术问题、人员问题、政策环境问题以及企业管理问题等。但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信息化项目投资的评估和控制出现偏差。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从可行性的角度,对理论界提出和实务界使用的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为实务工作者寻求一种最具可行性的评价模型。
二、传统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模型的比较与评价
目前,企业普遍使用的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价模型是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一般性资本投资评价模型。如投资回收期模型(Payback Period,PP)、会计回收率模型(Accounting Rate of Retum On Investment,AR/ROI)、内部报酬率模型(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以及净现值模型(Net Presnt Value,NPV,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投资回收期模型,占样本企业的68%。
1.投资回收期模型的评价
投资回收期模型是评估投资项目的最简便的方法,易于理解,操作方便,因此,在实务中应用的范围也最广,普遍用于企业中各种投资项目的评估。很多企业也将其用于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上,投资回收期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投资回收期=初始投资额/年现金净流量
由于投资回收期模型的原理是以项目初始投资的回收期长短作为评价投资的标准,因此,其追求的目标是用最短的时间来收回投资。事实上,这一评价导向,致使企业在选择信息化项目时“目光短浅”。倾向于选择短期见效的项目,而抛弃长期见效的项目。然而,正是这一点,极大地损害了企业信息化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实施效果。因为企业信息化项目绝大多数都具有长期性,同时,由于投资回收期模型忽略了投资回收期后的现金流、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因此,尽管投资回收期模型简单易操作,但其得出的评价结论却偏差很大,并不适用于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
2.会计回收率模型的评价
会计回收率模型也是目前企业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投资评估模型之一。这个模型易于理解,操作也比较简单,其使用范围较广,仅次于投资回收期模型。会计回收率模型基本公式是:
会计回收率(AR/ROI)=平均净收益/初始投资额
以会计回收率值的高低来评价信息化项目的优劣,与投资回收期模型相比,会计回收率模型充分考虑到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收益,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但是,同投资回收期模型一样,会计回收率模型也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而且,使用了会计利润(净收益)而非现金流量,因此,在企业面对多个信息化投资项目的选择问题时,使用会计回收率模型同样无法为企业提供正确可信的决策。
3.内部报酬率模型的评价
内部收益率是在信息化投资项目整个寿命周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可以反映项目的实际收益率,即项目内部潜在的最大盈利能力。与前面的投资回收期模型和会计回收率模型不同的是,内部报酬率模型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因素,引入了贴现率的概念。这使得这一模型较之前两个模型,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大大提高。但是,IRR在实际应用中,与前两种模型相比,使用范围相对比较小。主要是由于该模型计算比较复杂,不易理解。这一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式中,i1为当净现值为接近零的正值时的折现率;i2为当净现值为接近零的负值时的折现率;PV为采用低折现率i1时净现值的正值;NV为采用高折现率i2时净现值的负值。
IRR的值越高,表明项目能够带来的收益的能力越强。尽管计算较前两种模型更为精确,但是,内部报酬率模型也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缺陷:
第一,IRR模型的结果是一个百分率,没有一个绝对值,这使得不同项目的规模和产出在数值上的无法比较;
第二,IRR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有些情况下,其值不具有唯一性,可能出现多个解,对于实际决策来说,无法得出定论;
第三,模型的计算也比较复杂,对不同规模的互斥方案还要进行增量分析。
此外,虽然IRR模型在对某一方案的采用与否进行决策时,考虑了风险因素;但是在对互斥方案进行选择时,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没有将进入风险水平概率带入选择决策过程。这一点成为IRR模型用于信息化投资项目评估的最主要的缺陷。
4.净现值模型的评价
尽管净现值模型在实际应用领域中使用得最少,但从理论上讲,它确实克服了前述3种模型的诸多弊端,它不但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而且,由于其可以使用不同的贴现率来反映互斥方案的不同风险水平,较好地克服了IRR模型的缺陷。该模型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式中,Ct为第t年的现金流量;i为折现率;t为项目寿命周期。
如果净现值NPV是正的,则表示项目是可行的;反之,方案不可行。NPV越大,表明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越高。NPV是一种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价值型动态指标,它不仅可以以绝对效果评价指标。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NPV>0),而且,还可以以相对效果评价指标,用于多方案的比较睁现值率较大者较优。但是,同样净现值模型也是由于过于复杂的计算,而遭到实务应用领域的“冷落”。
总之,由于传统的投资评估模型影响较广且易于理解,符合了通用的、已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一般原理,因此,受到了实务界的推崇。但是,传统的投资评估模型在应用于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时却遇到了诸多的难题。
第一,仅仅关注股东和企业管理者导致信息化投资收益降低。信息化项目投资涉及企业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企业所有者希望信息化投资为其带来股票价值收益;信息化的使用部门希望提高操作效率和产量。进而获得更多的产出收益;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和开发团队,希望信息化项目成功体现其工作业绩;供应商希望其提供的信息化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此外还有处于信息化项目环境或者受到信息化影响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而传统投资评价模型仅仅考虑了企业管理层或所有者的利益和目标,以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契约履行为衡量尺度,而忽视了其他各方的利益和需求,特别是使用部门的需求容易被忽视。而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恰恰是信息化项目需要衡量的收益之一,尽管这一收益是无形的。如果信息化没有满足用户提高效率的需求,那么,这一收益也就随之消失了。
第二,过于保守而不适应信息化投资项目的特点。传统的投资评价模型倾向于“风险规避”,即其往往“青睐”低风险、短期见效的投资项目,而信息化投资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长期化”和“高风险”。因此,用传统的评价指标衡量,就会在信息化项目的评价和选择上,产生“短视”行为。
第三,指标计量不准确。信息化投资项目与一般的投资项目最大的不同是:信息化项目投资不仅有可计量的货币化收益和成本,还有大量难以准确计量的非货币化收益,而且,很多非货币化收益是难以辨认和隐藏的,这些收益往往被传统评估模型的使用者被迫或者无意中忽略,这些被传统模型“抛弃”的收益。却恰恰是被企业管理层认为是信息化投资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非常重要“好处”。此外,还有一些无形的成本,也由于无法计量,而未被传统模型采纳。
第四,贴现率与项目风险相匹配。信息化投资项目存在很高的风险,包括估价风险、技术风险、项目风险、交付风险、环境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和系统风险。传统的投资评价模型并没有以相应的“高贴现率”匹配信息化投资项目上的“高风险”,使得其评价结果失去了可信性。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可以说,传统的投资评价模型不适合作为信息化投资项目的评估模型。它们将对投资决策产生误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用传统投资评估模型得出的可行性评估结果,在实践中往往不被采纳。
三、非传统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模型的比较与评价
很多文献都对以传统的投资评估模型评估信息化项目投资提出批评,众多学者也在努力试图对传统的投资评估模型做出修正,以使其更为合理。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来的评估模型基础上做出一些技术性的调整,提高其可行性;另一类是彻底抛弃传统模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评估模型。
1.传统投资评估模型的修正模型的评价
对于传统投资评估模型在应用于信息化投资项目时进行修正的文献比较多。主要涉及对成本和收益计量的修正、对贴现率的修正(风险敏感性)和对模型解释的修正3个方面。尽管这些文献都对传统投资评价模型尽力地做出调整和修正,但是,始终没有彻底解决传统投资评估模型的根本缺陷。成本和收益依然无法合理地估计,风险无法合理地体现,一些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往往出于主观的判断,其可行性因此受到影响。敏感性分析模型虽然对于识别对风险贡献最大的关键变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明确地衡量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对投资项目的收益影响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如果遇到小概率的敏感因素和大概率的不敏感因素。就可能对决策发出错误的信号。此外.成本和收益及风险敏感性分析等修正模型的计算非常复杂。在实践应用中。恐怕难以被青睐PP和AR/ROI这类简单模型的使用者接受。模型解释的修正方法正在逐步被接受,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重要的缺点,即它须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要忽略无形成本,这样,将导致计量结果不准确。
2.新技术模型的评价
由于对传统项目投资评估模型及其修正模型用于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的可行性始终心存疑虑。很多学者和实务界的专家试图从新的视角为信息化项目投资建立全新的评估模型。这些模型完全打破了传统投资评价模型的框架,但是,到目前为止,多数新模型还只是处于理论阶段,在实务中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
(1)信息经济模型的评价
Parker和Benson设计了信息经济(Infomation Economics,IE)框架,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参与人的意见,确定无形收益和风险,按照其重要性设置权重,概率取值0-5,将收益和风险乘以相应的权重和概率,然后加总取最大值,用来评估信息化项目投资项目。IE模型还建立了一整套操作执行程序。
IE模型的缺点在于:它对项目的评估完全依赖于多数人的主观性意见(取意见的均值),缺乏个别认定,这样,就很可能抹杀相关的责任问题,有些与企业计划和资金流量等重要指标有关的建设性的意见。除非得到了大的权重系数,否则,难以获得通过。
(2)Oracle's CB-90决策模型的评价
Oracle研发了一套信息化项目投资决策软件模型,企业可以根据软件模型一步一步地进行信息化项目投资决策,决策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运用Oracle CB-90决策模型进行信息化投资项目方案选择应用举例
如果采用这一方法,那么,企业的首席信息官(CIO)的工作就仅仅是向董事会解释表中的权重是如何确定的了。这种“黑箱”模型。尽管操作十分简单,但是正是这种简单也实在令CIO和董事会难以“安心”决策,在实践中,其决策结果的可信度难免受到质疑。
(3)实物期权模型的评价
期权的特点是,风险越大,期权就越有价值,即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嵌入在投资机会中的期权具有价值。信息化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与高风险特征,恰恰与实物期权价值的特征相吻合。正因为信息化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存在才给信息化投资项目带来未来的进一步选择机会。因此,很多学者的研究试图利用实物期权模型来评价信息化投资项目。实物期权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分解为4个步骤:期权的识别;期权的构造;期权的估值;期权的执行。其基本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CBS为实物期权价值:S期权资产未来产生净现金流的现值总和;N(d)为累计标准正态分布函数;K为期权资产成本;r为无风险利率;T-t为期权有效期。
尽管在理论上,实物期权能够很好地描述和反映信息化投资项目的价值,但是,在实务上,其可行性却遭到质疑。
众所周知,投资项目评估结果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模型的科学性,还取决于输入数据的准确性。由于实物期权的非交易性,导致关于其项目资产价格和期权本身价格信息的缺乏。也就是说,对于实物期权,无法直接通过市场获得应用期权定价模型所需输入的资产市场价格和波动率等信息,有关信息化投资项目数据质量的低下,导致模型的数据获取非常困难。而且,由于信息化投资项目的数量较少,不像一般金融交易那样频繁,因此,很多学者甚至对于实物期权作为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模型的理论基础表示怀疑。实物期权评估模型由于其难理懈、计算复杂,目前为止,还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
(4)平衡记分卡评价模型的评价
Kaplan和Norton建立的平衡记分卡理论,以一个综合性的视角(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改革)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评价工具。Willcocks和Lester率先以欧洲某船坞公司为例建立以平衡记分卡理论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模型(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这一方法综合运用了传统以财务为目标的评价模型和新的以企业战略和商业计划为主导的评价模型,这一模型的优点在于在信息化项目决策中,必须以一个宽泛的视角来考虑。它将不同的评估模型进行了集成,如ROI、NPV以及一些修正模型,都被融入到平衡记分卡模型的框架中,较好地汲取了各家之长。平衡记分卡评估模型既可以用于信息化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决策,也可对项目进行跟踪评估。
图1 欧洲船坞公司IT评价表
到目前为止,包括Willcocks和Lester设计的平衡记分卡评估模型在内的讨论平衡记分卡投资评价模型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视角狭隘。比如,Willcocks和Lester设计的平衡记分卡评估模型是从IT部门的视角出发,其指标设定将受到局限,如客户方面很可能仅仅是内部用户,财务方面仅仅解释为在企业管理层眼中信息技术的表现如何,这样狭隘的视角将危及信息化项目的战略性。
第二,忽略指标应用环境的变化因素。在研究和建立平衡记分卡评价模型的指标时,必须阐明相关的使用环境和背景。如果组织改变了,而评价体系没有变,那么后者起码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对生产起破坏作用。因为没有普遍适用的指标体系,在应用平衡记分卡评估模型时,必须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设定具体指标。
第三,关键评价指标过多。在很多平衡记分卡投资评价模型研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设置的关键评价指标过多,使得平衡记分卡变得非常复杂。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积极有效地监控10多个一级指标,而很多文献中涉及的平衡记分卡一级指标有20多个。甚至更多,平衡记分卡越复杂,对于基础数据系统的要求越高,使用者从中的获益就会减少。只有将监控指标精简,才能突出体现企业的战略。
此外,如果平衡记分卡模型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发挥其优势,并且与“多层级”评估的思想相融合,即将项目决策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首先,将不符合企业战略的方案剔出,然后,对于剩下的方案,再利用多个评估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如利用NPV模型衡量定量的货币化收益和成本,利用定性方法衡量无形收益和成本,结合风险评估和分析等。那么,平衡记分卡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将大大提高。
四、结束语
无论支持和采用哪一种观点,有一点是绝大多数的学者和实务界人士都认可的。那就是:对于信息化项目投资必须要进行认真的评估和控制。因为信息化项目的成效与对其实施的控制和计量方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实务中,大多数企业将信息化项目的评估放在财务部门,因此,以财务为导向的传统项目投资评估模型目前使用最为广泛。而由于信息化投资与其他一般项目投资项目相比,具有高风险性、长期性以及隐性成本与收益比重大的特点。使得传统模型得出的评估结果失去了可靠性和可信性。尽管传统评估模型的修正模型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改进,但是,其应用没有得到推广,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修正模型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同时,对于传统模型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缺陷,如隐性成本评估的缺失等,修正模型也没有能够彻底解决。这样,大大限制了修正模型的可行性。对于突破传统框架的新技术模型,目前还没有被实务界广泛接受,绝大部分尚处在理论研究阶段。
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众多的文献对信息化投资项目的评价模型进行探讨。但是,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让实务工作者有效使用的方案。所有的观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单纯依靠一种模型来对信息化投资项目进行评价。都可能存在错误决策的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投资项目的决策上,我们应该重视“多层级”评价的思想。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像平衡记分卡评估模型这样的综合性评价模型,以使信息化投资项目评价结果最大程度地接近正确结论。
核心关注:拓步ERP系统平台是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行业应用,蕴涵了丰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软件业务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应链、成本、制造、CRM、HR等众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全面涵盖了企业关注ERP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域,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选的ERP管理软件信赖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199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