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高速发展:企业奏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即便是2008、2009年遭遇了全球金融风暴,仍然逆势增长,2010年行业销售额更是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尽管今年增势有所放缓,但前景依然为市场所看好。根据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9000亿元。 受惠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一路的高歌猛进,以三一集团、徐工集团、中联重科、玉柴集团、柳工集团等为代表的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国际化、世界级、千亿级的发展目标不绝于耳。其中,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660亿元;三一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也突破了500亿元,而三一重工十年前的营收也才就3.9亿元。同为行业的领头羊,两者都明确提出了在2012年经营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 这样的目标来自于对企业竞争能力的自信。三一集团和徐工集团过去所取得的高速发展成就,与企业优秀的领导团队、正确的战略转型、持续的信息化升级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其中信息化手段作为企业提升的基本功,在两家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必将继续为三一和徐工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企业信息化起步和探索:成效初显 对于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贯穿于原料采购、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规模巨大的工程,更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决战未来的关键策略。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较早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往往能占据领先优势。正是出于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正确把脉,三一和徐工都早早地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之路。 事实上,徐工是国内最早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工程机械企业之一。集团下属的徐工科技和徐工重型分别在1997年和2002年就已经开始建设公司的ERP系统。也许不少人都没有注意到,其实在今日的辉煌背后,徐工重型在90年代末也曾陷入绝境,濒临破产。ERP对企业的生产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短短10年间通过信息化建设,让徐工集团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销售额不断突破的变化[1]。当我们再去回顾徐重的快速发展时,不难发现,明确的远近景规划、对自身需求的清晰认识和强大的执行力,不仅成就了徐重的信息化建设,也成就了徐重的略带传奇色彩的快速崛起。 2001年的徐重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此前公司内部没有局域网,也没有公司网站。徐重的信息化建设就从局域网和内部网站开始。到了2002年初,徐重实施Oracle ERP系统[2]。经过十年的信息化建设,徐重已经成功上线了许多的信息化系统,将企业的整个生产销售流程贯穿起来。 不过,由于当时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条件,徐工集团以及各子公司的信息化项目往往是独立和模块化实施,各自侧重点不一,而且相互隔离,造成集团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各自为政。并且作为国有企业,徐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要面对很多国有企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集团各个子公司、分公司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他们一开始由各自不同的局组建起来,先有自己独立的单位,之后才慢慢地组成一个集团。这样“由下而上”的组建方式造成各个子分公司信息不流畅、内耗严重、自上而下推进改革落实政策效率低下等弊病[3]。 而三一则是在1999年开始提出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启动了BAAN BRP、清华英泰PDM、蓝凌KOA等系统的建设[4]。不过这些系统均为独立使用,BAAN本身内部虽是集成的系统,但是在三一的应用是“支离破碎”,其他更是独立非集成的系统。后来,通过进一步的IT升级,三一的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有所提升。以OA系统为例,从2003年上线使用以来,实现了集团所有内部事务的无纸化办公处理,审批流程实现了集团内所有的审批权限流程节转和审批处理。然而总的说来,三一的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极其有限。因此,2006年之前,信息化被视为飞速发展的“中国泵王”三一集团的短板[5]。 这一时期的徐工和三一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仍处在摸索时期,并且应用水平也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但是它们正确地把握了发展趋势,通过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且积累了不少IT建设经验,为后来的跨越式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集中式的信息化建设:纵横之术 在当前这一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战略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对于三一和徐工这样的企业而言也不例外。一方面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以及下属的分子公司越来越多,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整个集团的有效管控、顺畅运行而言,其制约性愈发明显;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战略纷纷被提上日程,通过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来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等,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内部发展和外部竞争的需要使得信息化应用能力成为这一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三一和徐工必须构筑统一的集成系统平台,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IT手段来支撑横向协作和纵向管控,实现业务的高速扩张和发展。 三一:全面信息化建设构筑集成IT平台 06年至10年是三一信息化的腾飞阶段。2005年底,全集团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设立专业的IT组织,负责三一集团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始全面推进研发、计划、采购、制造、销售、服务、财务等全业务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全面三维设计、SAP ERP、PTC PDM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活动控制中心ECC、全球客户门户GCP、全球供应商门户GSP、智能设备管理IEM、客户服务管理CSM、决策支持系统等100个应用系统的推广和建设[6]。期间建成的全球统一架构的运营管理(ERP)、研发管理(PLM)与客户与合作伙伴协同管理(ECC)三大IT集成业务板块,为集团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其中的SAP ERP项目尤为建设的重中之重,涵盖了SAP ERP的几乎所有核心模块,集团董事长和总裁亲自抓项目,先后不下十次参与方案讨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国内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实施SAP ERP并无先例可循,外部顾问和三一管理者共同努力,解决了闭环MRP的运行逻辑、产品配置、替代件管理、分期付款销售等一系列工程机械行业特有的信息化难题,以及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的集团财务、利润中心管理、现场跨公司物流等企业管控重点。 SanyGCP门户是三一自主研发的,以依托集团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据,以提高客户设备管理能力为目标,实现三一配件的网上查询与申购的多功能软件系统。它通过智能设备管理系统实时读取设备工况信息,并通过GPRS、GPS、GIS、人工智能以及流媒体等信息化技术与手段,为客户全面提供设备管理、配件查询、配件申购、个人助理、知识园地、网上留言等功能,极大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SanyGCP还有完善的设备远程监控功能、产品服务电子档案、在线申购、网络远程技术支持等功能。 企业控制中心则是由智能设备管理系统、服务管理系统、运营控制平台构成,运用了人工智能GPS、GIS遥感技术、以及流媒体等最新技术,改变了业界客户直接求助一线工程师的传统模式,创造性的实现了一二三线协调服务体系。当客户的电话接入控制中心,系统会弹出客户设备的发动机转速,施工工况等信息,二线的技术专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远程诊断,为客户解决60%以上的技术问题,为客户赢得时间,若二线技术专家判断必须到现场诊断故障时,控制中心可通过GPS卫星定位客户的设备位置,然后通知最近的服务工程师赶到客户现场处理问题。 经过这一阶段,整个IT团队完成了三一集团信息化三大内容的建设[7]:(1)管理信息化:包括ERP、PDM、自主研发的ECC及门户系统。(2)产品信息化:三一集团通过IT系统将全球的研发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安全共享,支持全球24小时的协同研发管理活动,实现标准、编码、流程、平台和研发工具的全球统一。(3)制造过程信息化:06年以后,三一加大投入购置数控加工设备和先进生产线,在此基础上配合IT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应用条码技术来进行物料管理和报完工管理,并采用电子看板和立体化仓库管理推进三一生产JIT管理。 至此,三一实现了以ERP为核心,包括在线的采购系统、研发管理平台、服务管理平台、销售管理平台、生产调度平台及基础设施的运营的信息化管理。未来的信息化规划将继续围绕这些核心应用,从IT基础设施、IT基础应用、IE平台三个层面进行加强、完善。 徐工:信息化深度应用推动战略转型 2008年徐工集团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即集团从战略控股型向战略经营型转变。作为徐工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集团于08年组建信息化管理部,开始实施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又称“4321工程”)。徐工进行了一场从内到外的颠覆式变革,放弃过去已建设的信息化系统,采用SAP的综合解决方案,全新构建一套统一的企业全价值链管理平台,整体提升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321工程”是徐工集团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从战略控股型到战略经营型管理模式的转变的重要载体,帮助徐工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由目标管理转向企业价值链的管理,使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与组织管理活动,都围绕价值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展开[8]。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集团内部实现精益管理、科学管理所需的管理工具,在纵向上延伸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深度,以整合集团内部各个子分公司的资源,实现集约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在横向上提高研、产、供、销、服等企业核心业务一体化水平,建立覆盖全价值链的业务运营和支撑体系,提高经营效率和整体运营能力,满足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持续提升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要求。 徐工集团的信息化规划是以合理的战略,架构和部署优先级,确保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充分融合与互相促进,并确保总体方案的落地生效。整个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9]: 第一阶段:利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最佳实践将企业流程固化,整理出了188条业务流程[10],并全部实现了信息化,成为徐工管理的DNA; 第二阶段:建立先进的工程机械行业管理平台,主要实现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下属公司的业绩考核和评价系统; 第三阶段:构建集团决策支持管理平台,提高战略管控能力,全面落实集团战略经营管控模式。 徐工集团全价值链系统架构是大采购、大物流、大财务、大研发、再到大营销,ERP是这个架构的核心。前期,徐工集团没有统一架构,二级公司有自己的ERP系统,但都和财务是没有衔接关系的,看不到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ERP项目的实施打通了集团与二级公司的价值链系统,实现了企业的高效管理[11]。 围绕ERP这一核心项目,徐工集团三年总共投入2.4亿人民币,后续还有更大的投入。09年上半年完成了徐工集团最大的下属公司徐工重型及集团本部的ERP项目实施,实现了信息集成,并且产品数据管理与生产系统成功对接、成本核算深入到工作中心、深入到产品批次,重型各管理环节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09年下半年完成了徐工科技、徐工建机的ERP实施工作;10年又完成了徐工挖机、液压件、随车等三家公司的ERP实施;11年徐工陆续启动供应公司、筑路、特机、铁装、重庆、进出口等六家子公司的ERP项目。 在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第一、二期的实施中,注重流程的标准化提炼,徐工称之为徐工管理流程基本DNA,把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在其他分子公司推广复制。而11年8月份上线的供应公司集购平台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乃至本土制造集团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信息化集中采购平台,实现了供应公司企业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由静态向动态、由事后向实时的转变,使公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得以高度集成,为供应公司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战斗力和核心竞争优势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此外,作为国内首家物联网落地企业之一,徐工集团不仅实现了对车辆位置监控、运行状态监控、远程锁车控制,在生产线上还实现了零库存、按生产节拍供货。通过物联网,客户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主动式服务,通过电话短信等纠正客户的不规范操作、提醒必要的养护操作、预防故障的发生,客户也可以在徐工各地办事处的驾驶模拟器上进行各种机械的操作培训,而不必前往总部[12]。 徐工集团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的实施使徐工的两化融合走在了行业的前端。紧紧围绕转变战略经营型管控模式、做大做强工程机械产业的中心任务,徐工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整体规划,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制造技术、研发模式的结合,建立起中国一流精益管理平台,实现研发数字化、制造生产柔性化、管理流程可视化、管理方式网络化、运营管理精益化,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时期新战略:信息化建设再发力 持续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三一和徐工的腾飞功不可没。依靠信息化建设,它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不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适应外部环境与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三一和徐工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从2010年开始,三一集团提出了“E-SANY”概念,通过信息技术融合三一的人、财、物、流程、产品,将三一改造为数字化的三一,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使三一的信息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3]。 针对信息化的“十二五”,徐工集团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划,集团CIO称之为“一三五工程”。即整个集团是统一的“一”个平台;徐工集团、徐工机械(上市部分)、子公司的“三”级管控;管理系统、智能化、电子商务、无人化工厂、物联网“五”大工程[14]。 打造基于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动力:稳步推进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宏观环境下,信息系统的整体提升,可以在满足集团战略转型要求、满足企业应对市场竞争要求、满足企业发展扩张要求等方面提升工程机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程机械行业,或者进一步扩大说法至重工业,都需要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来制定信息化战略,通过IT手段实现集约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构筑建立覆盖业务全价值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及客户订单全过程的业务运营和支撑体系。把管理和IT的手段结合起来,建立可持续的企业架构,是企业不断成长、决胜未来的不二选择。 从以三一、徐工为代表的行业企业信息化实践可以看出,信息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抢占信息市场的先机,稳步推进各种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能够通过自身的积累与磨练为企业的突飞猛进注入强劲动力,必然会让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对于成长性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有明确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和整体规划,如集中部署、统一平台、统一流程等,将最大程度地增强企业资源的控制力,从而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适应企业的高速发展。我们期待着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能够借力信息化,实现国际化,打造世界级民族企业的梦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信息化ERP系统助力重工业腾飞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1948532.html